埃及艳后2023

记录片英国2023

主演:Adele James,Craig Russell,Nada El Belkasmi,Sami Fekkak

导演:Tina Gharavi,Victoria Adeola Thomas

 剧照

埃及艳后2023 剧照 NO.1埃及艳后2023 剧照 NO.2埃及艳后2023 剧照 NO.3
更新时间:2024-04-11 16:02

详细剧情

  监制贾达·萍克·史密斯带来的这部纪录片剧集探索极具影响力的著名非洲女王的生活。这一季的主角是埃及艳后,她是世界上最著名、最有权势但也蒙受最多误解的女性,她是一位大胆的女王,她的美丽和风流韵事掩盖了她真正的财富:她的智慧。克丽奥佩脱拉的影响一直是许多学术争论的主题,而好莱坞往往忽略了这一点。现在,我们的纪录片剧集将重新审视她人生故事中这一引人入胜的部分。

 长篇影评

 1 ) 白左非左——论“白左”的起源和祸害

受限于特殊环境对 “左” 与 “右” 的定义与正常环境完全相反,导致该环境的生物根本不知道自己以为的所谓 “白左” 其实统统都是自私自利的 “极右”。

因为从族群整体的存亡之角度看,“左” 确实比 “右” 更进步。那么流氓无赖、实际是 “右” 的东西就完全有条件趁机钻空子,给自己披上一层 “左” 的外衣招摇撞骗。它们一旦得势,“左” 就会成为政治正确,一切跟它们不一样的统统都会被打成 “右” 而批斗。

当然,西方对 “左” 与 “右” 的理解也深刻不到哪里去,西方同样也被可怕的法国大革命带沟里了,以为政治光谱只有象征平等的 “左” 和象征自由的 “右” 两种模式,而不知道还有追求共和的 “中庸”、和既不信左也不信右却又既能站左也能站右的 “乡愿”;更不知道极左与极右会导致同样的后果。

当今天下已知的所有政治光谱图,都是错的。因为作者们都被方向上的 “左” 与 “右” 之观念绑架,然后再用数学坐标来呈现。但从政治光谱的角度看,“左” 与 “右” 不是背道而驰的(← →),而应该是殊途同归的(↑ ↑)。毕竟是生物就必定追求生存。如果左边的箭头比右边的更长,就叫 “左”;反之则叫 “右”;两者均衡,就叫 “中庸”;两者都没有,就叫 “乡愿”。

“自由” 如果没有边界,我肚子饿了要吃你也是我的 “自由”,但这毫无疑问会侵犯到你的 “自由”,双方就没法 “平等”;“平等” 如果发展到极端,显然又会侵犯到所有人的 “自由”、把所有人都拉低到最差那位的标准。所以社会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尽量保证所有人至少在机会方面平等、同时又能尽量让所有人都能拥有有边界的自由。

这就需要谈谈现代中文词汇了。我们知道,现代中文里,至少七、八成,都是日式词汇,是明治维新后的日本人为了快速扫盲,借用了一堆方块字,去翻译西方的概念。但日语本身就是半拼音文字系统,日本人借用方块字只是为了书写时更省空间,人家对概念的理解根本不会遇到麻烦;可这些词汇在中文语境下往往会显得不伦不类,而中国人又偏要以 “我是你祖宗” 的心态去学习别人,后果就是中国人从来就没真正理解这些概念。

“自由” 从来就不是什么好词,跟 “无法无天” 没有本质区别,是庄周那种犬儒的疯子之追求;“自繇” 则是有边界的,一个人饿了可以吃鸡吃羊,但不能随便吃另一个人。所以严复在区分 freedom 与 liberty 时会分别将两者译为 “自由” 和 “自繇”,尽管读音一样。而现代中国人往往不学无术、根本不知道 “自繇” 是什么,而将所有概念全都砸到 “自由” 头上,当然对概念的理解就是混乱的。

而虽然我很不喜欢日式词汇,但唯独 “民主” 这个词我却认为日本人翻译得很好,既精准还原了西方概念、又契合了中文语境。“民主(democracy)” 同样从来不是什么好词,不知道为什么近一、两百年突然从贬义词莫名其妙变成了褒义词。“政府” 的起源,都是少数人管理多数人。但是这个 “少数人” 既可能是明君、贵族,也可能是暴君、寡头。于是古希腊人为了杜绝后一种情况,就发明出了 “民主”。这无非就是把从前的由君作主,换成了由民作主而已。说白了就是 “少数服从多数”,一点也不先进,反而还很原始。因为你连防 “君” 一个人都如此艰难,凭什么就能保证 “民” 一整个群体里不会出现刁民、暴民?何况,所谓的 “多数人” 也不一定真的就占 “多数”,也可能是极少数心术不正的野心家,通过诱骗、煽动、统战、裹挟等手段,以传销的方式扩张规模,假装自己是 “多数人”,然后去欺负人数少于自己的群体、去实施 “多数人的暴政”。你辛辛苦苦地工作、挣了十万快,我们却整天好吃懒做、身无分文,然后我们就要求你把你的十万快拿出来请客,反正我们人多,发动投票你根本投不过我们。这就叫 “民主”。苏格拉底就是死这上面的,希特勒那个疯子、以及二十世纪某种带颜色的政权,统统都是靠 “民主” 起家的。更何况,一个环境既然有 “主”、有特权阶级,它就不大可能有良性发展的条件。什么专政不是专政?你凭什么证明你这个阶级就一定优越、你专政了就不是暴政?

所以,为了防范 “民主” 这种必定会导致 “多数人的暴政” 的落后制度,人们才又发明出了 “共和”,为的是保障少数人的权利不被多数人绑架。注意,此处的 “共和” 指真正的共和(republic),不是指有些除了名字是 “共和”、其余就统统都跟 “共和” 没关系的反动政权。真正的 “共和” 不可能觍着脸要求你为了顾全所谓的 “大局” 而牺牲自己。

所以,现代西方国家,都不是什么 “民主” 国家,而是 “共和” 国家。好好想想,如果作主的真的是 “民”,那 “总统” 这种掌控大权的存在难道不与之矛盾么?而且也正因为人家是 “共和”,所以才会充满弹性、紧急情况下想要集权很容易,比如二战时期的英美都是集权的;而恰恰传统意义上的 “专制” 环境,虽然平常虐韭菜虐得很过瘾,一遇外敌就不堪一击,比如萌末清初,再比如清末民初。因为后者事实上是再以搞国际外交的手段搞内政,安排甲去监视乙、安排乙去制约丙、安排丙去拆台甲,所有人都在忙着互害、所有人都没安全感。日本人打过来了,还一脸无辜地认为你们日本皇军是在跟李鸿章打仗,不应该把我牵连进去。

当然,一来它们本身就是从日本人那里抄来的二手词汇、从来没真正理解概念;二来它们确实也被流氓无赖虐得喘不过气,被恐惧和仇恨支配后就容易昏了头。然后就误以为 “民主” 跟 “专制” 是对立的,而不知道 “民主” 跟 “专制” 其实是一套。

同时,它们自以为的 “民主的弊端”,其实也应该是 “共和的弊端”。因为 “民主” 只有坏处、没有好处;而 “共和” 作为初衷就是保护少数人不被多数人绑架的制度,人人都可以自称自己是权利受到侵犯的 “少数人”、或声称自己想要为 “少数人” 发声,那么流氓无赖完全有条件趁机敲诈勒索国家和社会,或者干脆拉起一支队伍,得势之后再来对别人搞 “民主(多数人的暴政)”。万恶的 “白左”,正是钻了这个空子。

好像是袁腾飞那个不学无术的痞子,声称 “贫穷是产生什么什么主义的唯一土壤”,而且还说这是杜鲁门讲的。可我从没查到过出处,而且我也不相信受过真正的高等教育的西方人会滥用 “唯一” 这种把话说死的字眼。我只查到一句类似的,此处就不放原文了,免得敏感,我只说它的大意很类似中文语境下的 “穷山恶水出刁民”。但我却不认为那个什么什么主义会跟 “贫穷” 捆绑,富人阶层同样也会有精神病、会跑去信那个什么什么主义的,比如万恶的 “白左” 就是那个什么什么主义的变种。

这里简单谈一下那个什么什么主义。它不是政治学、不是经济学、更不是社会学,甚至都不配被称作是一种理论,而是天然存在的心理学疾病,本质是 “巨婴症”。那个万恶的犹太大胡子,哲学部分抄的黑格尔、经济学部分抄的李嘉图,自己什么都没有,它所起到的唯一作用,只是为这种本身就存在的心理学疾病起了 “什么什么主义” 这么个听上去貌似很新鲜的名字而已。

好逸恶劳,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这是基因决定的。因此人人都有成为巨婴、成为什么什么主义者的潜质,存在被野心家和精神病煽动的可能。

生产力 = 劳动力 + 劳动资料 + 劳动对象。其中 “劳动资料” 与 “劳动对象” 又合称为 “生产资料”,因此没有所谓生产资料的就叫什么什么阶级,而它们主张让所有人 “同拥有生资料”。

这无非就是把 “结果 = 动力 + 工具 + 原料” 的简单道理进行了一番话术包装而已。其中 “工具” 与 “原料” 同样也可以合称为 “资源”。

但是,“产” 并非只能是外部实体工具。人的思想、阅历、知识、技能、甚至体能,统统都可以是 “产”,而且往往还是最重要的部分。这就是为什么你雇一个高级技术人员,远比雇一个清洁工、保安更贵。因为人家本身就自带了大量更有价值的 “生产资料”,根本不是那个什么什么阶级。“原料” 得是对你有用、你也会用,才配被称作是 “原料”。冰箱里放满了食材,但习惯了吃妈妈现成的你根本不会做饭,那些食材就不会对你产生价值,反而是占地方的垃圾。如果能量真的守恒,我们现在生活的世界跟原始人时代所拥有的条件是一样的,为什么我们更富、原始人更穷?我们 “剥削” 谁了?我们是靠自己的劳动和智慧,让本来显得没价值的东西变得有价值。所以,胆敢声称自己 “什么什么阶级” 的、然后想把它们认为的所谓 “资本家” 挂路灯的,统统都是认知狭隘又好吃懒做的流氓无赖。即便把所谓的 “资本家” 拥有的一切交给它们,它们也不会运用,坐吃山空之后又会去抢劫下一家。

也正因为这些无赖的认知太狭隘、从来不知道 “产” 是什么,以至于在抄袭剽窃别人 “知识产权” 时不会有半点心理负担,反而觉得这又是帝国主义在遏制自己的发展。

非洲人、印第安人为什么落后?不要相信《枪炮、病菌与钢铁》这本充满白左味的破书的屁话。非洲、美洲的条件非但不像其作者自以为的那般差,反而恰恰还很好,使得当地人 “生于安乐”。换句话说,非洲人、印第安人本来数万年来就一直活在万恶的什么什么主义状态。想吃了,看什么都可以是 “公有” 的食物,即便对面也是人;想屙了,看哪里都可以是 “公有” 的厕所,即便那是别人甚至自己睡觉的地方。在非洲,对着大树随便踹一脚,马上就能有果子吃,干嘛要发展文明?在美洲,虽然被迫发展出了农业,但种子一下去,不需要灌溉、不需要施肥、甚至不需要照料,过一段时间就能收获,产量和营养还高,干嘛要进一步升级科技?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印第安人以如此落后的农业技术,居然能把人口给顶到 “千万” 这个级别。这种人数万年来都在封闭环境玩着单机游戏,突然有一天接触到一种叫作 “网络游戏” 的东西,当然看谁都是 NPC。它们很难理解 “买东西得花钱,挣钱得先干活” 的概念,它们还是崇尚最原始的零元购。

我们的祖先,不是主动 “走出非洲” 的,而多半是被黑叔叔们打出来的。如果事实真是非洲的环境太差,人们被迫迁徙,不知道留在非洲当地的动物、植物和人又是靠什么活到今天的。当然,教科书这样宣传,也有它们的用意。比如我很小的时候看所谓 “自然灾害” 的照片就觉得很奇怪,为什么所谓 “自然灾害” 只对粮食作物有效,而对路边的大树和花草无效。有些人就是怕你独立思考、更怕你联想。其实,随着 “弓箭” 的发明和普及,打猎效率的提升必然加速马尔萨斯陷阱的到来,因此你拿弓箭瞄准猎物时,你不知道你背后还有多少把弓箭正在把你当成猎物瞄准。你想活命就只能从非洲这片充满互害气息的洼地 “润” 出去。顺便说一句,所谓的 “黑奴” 没有几个是白人直接抓的,而绝大部分都是黑人抓黑人、再卖给白人、用来换火枪和朗姆酒的。就像所谓的沦陷区什么什么妇,也没有几个是日本人直接抓的,而绝大部分都是中国人和韩国人,在发扬拐卖人口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自己人抓自己人,再卖到日本军营的。动脑子想想,明治维新根本不是进步,反而是全盘法家化的野蛮变革、随时可能把全体日本人拉低到中国人的水平,当时日本底层的日子苦得不是一般,是直到百年后的 1960 年代才逐渐改善,所以所谓什么什么妇里占主力的都是为了养家、或贪慕虚荣的日本女人。只要 “干” 活勤快、不怕第二天走不动路,收入甚至能比将军还高。而当时日本底层士兵月收入只有 10 日元左右,打一炮最差的也得 50 钱(0.5 日元)、还限时间。所以人家没有理由把明明靠 “强奸” 这种免费行为就能办到的事,非得变成 “嫖娼” 这种花钱的事。所谓 “黑奴” 呢,非洲的互害现象跟洼地也差不多,数百万年来都维持着部落之间发生冲突后、战胜方直接吃掉战败方的传统,所以当了 “黑奴” 某种程度上而言至少是保住了一条命。并且虽然名字是 “奴隶”,但生活水平远远强于中国任何一个所谓 “太平盛世” 之下的普通百姓。而 “润” 得最远那批、跑到美洲的,虽然打不过非洲人,但自己手里同样也有弓箭,欺负动物绰绰有余。所以很快就把富饶的美洲给吃得面目全非,最后只能被迫发展农业、以及名义上是为供奉神灵但实际上是为消除 “过剩” 人口的活人祭祀制度。中、南美相对而言有初步文明,北美则纯粹是野蛮人。但中、南美不幸遇到的是西班牙人,所以很快就成亡国奴了;反而北美的野蛮人由于遇到的是英国人,双方至少在早期恰恰相处得很好,根本不是教科书宣传的那样。然而印第安人毕竟也和非洲人一样,常年活在什么什么主义状态下、看什么都是 “公有”,因此英国人来了,到处修栅栏,印第安人感到很不自在,因为我居然不能随便去你家大小便了,这太不 “自由” 了,所以我要干你。好好想想,在南美,一百来个拿着冷兵器的西班牙士兵,就能轻松干掉对面数千印第安士兵;为什么在北美,印第安人一次突袭,就能轻易杀死数百名欧洲人?明显是由于北美的种族相处融洽,印第安人轻易拿到了欧洲人的先进武器。所以,这才引起了欧洲人的仇恨试报复。

顺便说一句,如果 “西方帝国主义” 真有教科书宣扬的那样恶劣,为什么不直接奴役印第安人,而要千里迢迢从非洲运黑奴过去呢?教科书绝不会告诉你,欧洲的教皇明确下令,禁止欧洲人奴役印第安人。所以,“白左” 的出现,很大程度上也存在别有用心的势力恶意想搞乱人家社会的因素,是这些相对于西方国家而言的 “境外敌对势力”,在煽动西方国家底层的流氓无赖起来闹事。就像它们自己国家那些从来没被日本人打过、甚至连见都没见过日本人,却动辄就敢要求日本人道歉和赔偿的流氓无赖一样。

所以,西方的 “白左”,内核就是什么什么主义,它们是一路货色,都是流氓无赖。只不过它们的出身不见得 “贫穷”,反而可能是 “极富” 而已。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底层的还停留在追求生存的水平,所以容易做事不择手段;而衣食无忧的高层在追求自我实现,所以容易不食人间烟火。穷人翻身很容易变本加厉奴役其它穷人,没有物质需求的富人容易在道德层面慷他人之慨。归根结底,都是损人利己、都没有把别人当 “人”。白左看不到眼前的黑人社区低教育度、高犯罪率的现实,却整天嚷嚷 “不要搞种族歧视” 之类高大上的口号,反正又不用自己承担代价;另外一群生物也看不到自己国内因为人为的饥荒被饿死的几千万,却整天嚷嚷要 “拯救全世界三分之二还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

所以,它们在本质上是同类、境界上都是底层。尽管 “白左” 们出身往往都是上流社会,但它的身份和财富往往是靠继承,而非靠自身打拼奋斗。换句话说,就跟汉武帝、乾隆之流一样,恰恰是出于骨子里的自卑,才迫切渴望证明自己并不比真正的 “贵族” 更差,于是只能另辟蹊径,但后果往往就是搞乱整个大环境。而且 “白左” 这个中文词的起源,本来就指的的西方的 “拥抱熊猫派”,只是后来才逐渐演变成了骂那些喜欢讲政治正确的、且不一定指 “白人”。可既然是 “拥抱熊猫”、且那些闹事流氓无赖手法还是如此的娴熟,谁知道它们背后是不是有高人在运筹帷幄?就像一百年前上海那边出事,哪一次不是莫斯科在背后搞鬼?

当然,前面提到的 “上流社会” 的只是其中一类、而且还是相对最有救的一类。这种白左其实只要饿两顿就老实了。否则如果现在不教育,将来等它们真碰上李自成,它们的下场恐怕就只能是被跟鹿肉融为一体。而另一些则是前面提到的在 “共和的弊端” 里钻空子的流氓无赖,它们往往都是正在奋斗的第一代、且往往是西方版本的什么什么阶级,只不过它们的 “奋斗” 方式过于另类。所以,它们不是真的在支持黑人,而只是利用 “支持黑人” 的名义,去攻击其它白人。这恰恰暴露了它们潜意识里仍然充满了根深蒂固的 “白人至上” 之意识、根本没有真心尊重黑人,而只是想把 “黑人” 当作一种丰富自身生活的装饰而已。就像在这个所谓 “男女平等” 的时代,毛片却几乎全是女人拍给男人看的;而真正举着 “女权” 牌坊冲在最前面的,往往都是女拳。这一点,在《奥维尔号》的第一季第二季里,其实就已经很隐晦地提过了。且对此,西方精英的解决办法,就是拿各种肥皂剧、真人秀等等奶头乐,去消磨这些人的过剩精力。我相信黑人群体中的 “聪明人” 显然也能看出这个来,所以那些靠着 “黑命贵” 之类发了财的黑人,我好像还从没见过一个是不跑到白人高档社区去买房的——它们靠着政治正确 “先富起来” 了,但是从来不肯兑现去 “带动剩下的人” 之承诺。就像 “智猪博弈” 里的小猪不断地占大猪的便宜,等到自己也长成了一头更大的大猪,它不会反过来回馈当初被自己占便宜的大猪,而会换一个猪圈,继续去占更大的大猪的便宜。

它们都是钻了空子、利用了 “共和的弊端”,声称自己是利益受损的 “少数人”、或声称自己想为所谓的 “少数人” 发声,去裹挟更多的和自己一样崇尚不劳而获的流氓无赖。而等到自己上位、裹挟来的流氓无赖越来越多,真的成了 “多数人”,它们绝不可能像当年容忍自己的社会环境一样容忍现在的反对者,而必定会践踏 “共和”、把 “政治正确” 推广到全世界。因为它们潜意识里的自卑是改不了的、时时刻刻都像女人一样没有 “安全感”,而它们获取 “安全感” 的方式就是不断地裹挟更多人,始终确保自己是 “多数人”、至少要确保自己的外围始终有一圈替自己挡子弹的。

说到底,现在的西方主流环境,好像跟中世纪也没什么区别,只不过暂时还没公然在广场烧人而已。当然动辄让人社死,好像屈辱和痛苦感也不亚于被烧死。而且照现在这 “政治正确” 的趋势发展下去,估计离烧人也快了。它们连印度都不如。印度人搞了几千年的种姓制度,而现在虽然在制度上明确取缔了种姓,但民间依然有这样的传统。就像某市人跟你说话表面上可能很礼貌,但你从语气和神态上能感受出人家仍然在拿你当 “乡下人” 看待。可在印度,只要你报警说自己被人拿种姓问题歧视了,印度警察是不需要任何证据就能直接出警抓人的。然而,你好像从来没看见印度有大规模的流氓无赖通过诬告别人 “歧视” 自己而去害别人的,这就说明印度至少在这方面,文明程度不仅比整天互害的东亚洼地更高,甚至比风声鹤唳的美国还高。注意,印度可是 “境外敌对势力”,如果印度真的大规模出现那种诬告,理论上某群唯恐天下不乱的小人,应该会把该新闻当成笑柄,搬回到墙内疯狂宣传、同时再趁机狠狠吹一把自己如何伟大光荣正确才对。

顺便补充一句:民主党在南北战争前,是积极迫害黑人的;然而南北战争后、尤其是黑人普遍获得选票后,民主党又摇身一变,积极地把黑人、尤其是黑人的流氓无赖变成自己的票仓......但凡能跟着这种党混的,不是傻 X 就是人渣。可现实是民主党比共和党多出了差不多一千万......

 2 ) 从史料出发谈谈艳后的真实历史形象

最近,黑人艳后纪录片成为网友们的关注的焦点,对艳后真实历史形象有疑问的朋友不妨看看我的这篇文章,了解艳后的真实历史形象。由于艳后的母亲和祖母身份不明,所以简单断定艳后没有外族血统是不严谨的,当然支持纪录片中的黑人艳后也很离谱。在托勒密五世和塞琉古帝国的克里奥帕特拉一世联姻后,托勒密王室就带有一定的亚洲粟特血统(塞琉古一世娶了粟特贵族阿帕玛)。当然,无论艳后有没有埃及本地血统,他都不可能有黑人(努比亚人)血统。至于艳后到底漂不漂亮,从史料出发答案无疑是肯定的。


一、前言

法国17世纪的思想家帕斯卡感叹“倘若克利奥帕特拉(即俗称的“埃及艳后”)的鼻子稍短一些,整个世界的面貌也许会是另外一个样子”。事实上,虽然艳后的真正历史形象仍然是模糊不清的,但是绝不至于像一些营销号宣传的那样糟糕(例如又矮又丑这种)。因此,笔者将在本文以原始史料为出发点展现几种不同的艳后形象,同时也谈谈这些形象背后所传达的含义,聊一聊今人对它们的解读。

二、艳后形象的文字史料

许多著名的古典作家给出了克里奥帕特拉的历史记载,最著名的莫过于普鲁塔克和卡西乌斯.迪奥。笔者在这里会选取两人对艳后的描述,做出一些分析。在分析这些记录的同时,我们要记住他们距离克里奥帕特拉生活的时代已经存在一定的跨度,因此这些记录难免包含了他们个人的看法和观点;同时,由于屋大维和安东尼内战时期铺天盖地的宣传战,罗马人语境中的艳后多为负面形象,后世的古典史家也难免受到此影响。

1.普鲁塔克《希腊罗马名人传》

(席代岳先生的中文翻译意译成分过大、当然也有一些误导性)

普鲁塔克在其著名的《平行传记》(the Parallel Lives,中译《希腊罗马名人传》)中认为克里奥帕特拉是对罗马的重大威胁(仅次于帕提亚国王)。但他在考虑克里奥帕特拉的魅力时,也不忘指出她的积极品质(当然整部名人传都有道德说教的意味,类似“太史公曰”),这也是我们对克里奥帕特拉的外貌最接近的详细描述:

For indeed her own beauty, as they say, was not, in and of itself, completely incomparable, nor was it the sort that would astound those who saw her; but interaction with her was captivating, and her appearance, along with her persuasiveness in discussion and her character that accompanied every interchange, was stimulating. Pleasure also came with the tone of her voice; and her tongue was like a many-stringed instrument: she could turn it easily to whichever language she wished and she conversed with few barbarians entirely through an interpreter, and she gave her decisions herself to most of them, including Ethiopians, Troglodytes, Hebrews, Arabians, Syrians, Medes, and Parthians. 4 She is said to have learned the languages of many others also, although the kings before her did not undertake to learn the Egyptian language, even though some of them had abandoned the Macedonian dialect. 据说克丽奥佩特拉并没有沉鱼落雁的容貌,更谈不上倾国倾城的体态,然而她有一种无可抗拒的魅力,与她相处像是如沐春风,俏丽的仪容配合动人的谈吐,流露于言语和行为之间一种特有的气质,的确是能够颠倒众生。单单听她那甜美的声音,就令人感到是何等的赏心乐事, 她的口齿宛如最精巧的弦乐器,可以随时转换不同的语言。她在接见来 自各地的蛮族人士之际,很少使用通事,大半都是用对方的语言直接交谈,不论对方是埃塞俄比亚人(Aethiopians)、特罗格洛迪特人 (Troglodytes)、希伯莱人、阿拉伯人、叙利亚人、米底人还是帕提亚人,除了那些民族之外,还会讲许多其他的方言 ,这种卓越的本领的确让人感到惊奇,因为在她以前的国王连埃及语都不肯学习,其中有几位连本身的马其顿语都不够流利。

很多人对这段描述产生了误读:"艳后的相貌不是无与伦比 "在他们的描述中变成了 "不漂亮",甚至更糟,成为了"丑陋"。学者Goldsworthy评论“常有人错误地将普鲁塔克的话理解为克利奥帕特拉七世不美。普鲁塔克并没有否认她的美艳,而是说她之所以给男人们留下深刻印象,除了美貌之外还有其他原因(地位、个性、嗓音、仪态等等)。”事实上,普鲁塔克在安东尼传中也承认其被克里奥帕特拉的美貌所吸引:

She had some faith in the words of Dellius, but more in her own attractions, which, having formerly recommended her to Caesar and the young Cnaeus Pompey, she did not doubt might prove yet more successful with Antony. Their acquaintance was with her when a girl, young, and ignorant of the world, but she was to meet Antony in the time of life when women’s beauty is most splendid, and their intellects are in full maturity. She made great preparation for her journey, of money, gifts, and ornaments of value, such as so wealthy a kingdom might afford, but she brought with her her surest hopes in her own magic arts and charms. 她曾经凭着无往不利的娇媚,使得恺撒和年轻的格奈乌斯·庞培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现在更能使得安东尼对她一见倾心。她在与前 面两位相识的时候,还是一位不识世事的少女,等到现在与安东尼相见 已经处于花容月貌的全盛时期,女性之美到达光辉灿烂的阶段,智慧完全成熟更能善体人意。她为这次旅行大肆准备,就一个富裕王国的财力所及,带了许多礼品、金银和贵重的饰物,最大的本钱还是她的魅力和美色。

此外,普鲁塔克关于艳后语言能力的描述也后世的史学家们带来了一些艳后身世的猜测,例如Roller和Strauss都认为艳后的母亲或者祖母可能出自埃及祭司家族(或许是普塔神庙祭司,也可能有上埃及背景),所以艳后是托勒密法老中唯一掌握埃及语的(其实还有努比亚语言),同时也对埃及文化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如果此假设成立,艳后的容貌和肤色或许确实有埃及特征。至于艳后的美色吸引了格奈乌斯.庞培,这明显是普鲁塔克自己的猜想。

2.卡西乌斯.迪奥《罗马史》

迪奥对艳后的描述和普鲁塔克有相似之处,但是更加强调其美貌动人

For she was a woman of surpassing beauty, and at that time, when she was in the prime of her youth, she was most striking ; she also possessed a most charming voice and a knowledge of how to make herself agreeable to every one.Being bril- liant to look upon and to listen to, with the power to subjugate every one, even a love-sated man already past his prime, she thought that it would be in keeping with her rdle to meet Caesar, and she reposed in her beauty all her claims to the throne. 克利奥帕特拉七世……美艳惊人,当时正值青春年少,最为娇艳欲滴;她的嗓音魅力十足,懂得如何讨所有人的喜欢。她容貌秀美,嗓音宜人,有本事让任何人拜倒在她的裙下,哪怕是一个上了年纪、对爱情腻烦的男人。她觉得自己应当去会一会恺撒,她将夺得王位的希望寄托在自己的美貌上。

艳后面见凯撒(河蟹版本)

很多年后,在安东尼的葬礼上,憔悴的克里奥帕特拉依然美丽动人:

She accordingly prepared a splendid apartment and a costly couch, and moreover arrayed herself with affected negligence,—indeed, her mourning garb wonderfully became her.

普鲁塔克同样有类似记载:

“her hair and face looking wild and disfigured, her voice quivering, and her eyes sunk in her head. The marks of the blows she had given herself were visible about her bosom, and altogether her whole person seemed no less afflicted than her soul. But, for all this, her old charm, and the boldness of her youthful beauty had not wholly left her, and, in spite of her present condition, still sparkled from within, and let itself appear in all the movements of her countenance. ” “她的面容憔悴头发零乱不堪,说话声音颤抖不已,两眼无神向内凹陷,胸部殴击和撕扯的伤痕清晰可见。就她当前整个状况来说,她的灵魂所受的痛苦不亚于身体所受的折磨。虽然如此,魅力和青春带来的美丽,还没有完全消失无踪,处于目前无限悲惨的环境,她的仪容仍旧反射出内心的光彩。”

综合上述的历史记载,我们可以发现:文字史料方面不论是普鲁塔克还是迪奥都承认了克里奥帕特拉的美丽。即便是在其疏于打扮、情绪低落的情况下,四十岁左右的女王依然美丽。

三、艳后形象的实物史料

关于艳后的形象,安德烈·马尔罗(André Malraux)一度吐槽过:"娜芙缇缇(Nefertiti )是一张没有女王的脸;克娄巴特拉(Cleopatra)是一个没有脸的女王。"

克里奥帕特拉的实物肖像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希腊化雕塑;埃及雕塑;肖像画、浮雕、珠宝以及发行的钱币。很多作品创作于艳后去世之后的那一代人,因此可以认为这些肖像在一定层面上反映了艳后的外貌特点。尽管如此,这些肖像之间由于创作风格、宣传目的和艺术家手法等因素,也不能完全表现艳后的真实容貌。由于篇幅所限,笔者在下文只挑选一些有代表性的肖像作品,一些存在较大争议或借助神祇形象描绘人物的作品没有涉及。

1.希腊风格雕塑

①最著名的艳后雕塑莫过于柏林的大理石肖像,这尊雕塑此前被传言来自亚历山大港的一个希腊家庭。但实际上,它更有可能被发现于罗马南方的某处,并且一度被认为是帝国时期安敦尼王朝的皇后福斯蒂娜。这尊雕塑的创作时间大致属于公元前40年代——艳后在罗马的时期。也有观点认为它可能是随行的亚历山大工匠创作的。

正面形象

侧面形象

柏林雕塑描绘的克里奥帕特拉盘着头发,留有圆形发髻,带着希腊化君主的王冠(王带)。这个艺术品创作于艳后25岁左右的时期,表现出了艳后的庄严和坚定。雕塑的下唇有肉感,神态柔和、自然。值得注意的是,这尊雕塑的鼻子和阿斯卡隆钱币的艳后形象类似,鼻子具有鲜明的特征。

②和柏林雕塑相类似的是梵蒂冈博物馆收藏的雕塑作品,18世纪后期在意大利阿庇亚大道旁的一处庄园中被发现,被认为是艳后最确定的现存肖像。

总体来说,这幅作品和柏林头像有着相同的发型、皇冠和整体特点,宽大的君主头饰更加靠前。不幸的是这尊雕像的鼻子受损,不像柏林头像那么庄严。一些学者声称它复制了亚历山大的青铜原件,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在面部特征方面受到了罗马共和主义的影响。这张脸的表情严厉,大而宽的眼睛和短小的嘴巴类似于早期的托勒密肖像,有可能是罗马雕刻家对柏林肖像的改造。库尔提乌斯指出,克里奥帕特拉的大理石头像来自于凯撒大帝在他的罗马广场上的维纳斯神庙中设立的著名的克里奥帕特拉黄金雕像的复制品。他还声称,它代表了克里奥帕特拉是维纳斯,凯撒里昂是坐在她肩膀上的爱神厄洛斯(雕塑有一定损毁)。这个理论很吸引人,但是没有其他任何古代资料描述这个金像,也没有提到女王被描绘成维纳斯的样子。

③大英博物馆的女性雕塑——于意大利收藏家处购买。

该头像是从一尊雕像上摔下来的,但总体保存得很好,表面有些风化,头发和上唇有几处缺损。面部有磨刀的痕迹,特别是下巴和脖子周围。由于这幅画没有皇家头饰,也没有艳后的标志性发型,所以人们普遍认为它代表的是一个以艳后的形象为原型的女人,也许是女王的随行人员,与她一起从埃及来到罗马,也有可能是模仿艳后风格的罗马贵妇。如果这个头像被确定为克里奥帕特拉七世的肖像,那么它可能表明女王希望以罗马人的方式展示她的时尚,并且不佩戴皇室象征的王带。但这种说法与西塞罗对艳后的印象完全相悖,他认为克里奥帕特拉有着希腊化王室特有的傲慢与自大,十分强调自己的统治者身份(当然这也是罗马人对希腊化君主的刻板印象,况且西塞罗的话可信度也是一言难尽)。

2.埃及风格雕塑

罗马卡皮托林博物馆带秃鹫头饰的女王头像,在罗马的伊西丝神殿附近的教堂被发现。这尊雕塑是按照希腊传统在大理石上雕刻的,但是却表现了鲜明的埃及风格,可能是创作于艳后去世不久。

雕塑家使用了亚历山大的托勒密王室的肖像作为模型,所以这尊雕塑可能并不打算代表单独的某一位女王。女王的面容柔和,带着典型的埃及式的假发。消失的头饰的外观可能是埃及化的,是伊西丝女神王冠的形式,有一个代表太阳的圆盘和牛角。与伊西丝神的联系以及与伊西丝神的相似性,都表明雕塑家使用了托勒密王室的肖像作为模型。

圣彼得堡艾尔米塔什博物馆的玄武岩雕塑。这座埃及风格的雕像是保存最完好的托勒密王后雕塑的代表作之一,发现地点未知。

雕像的表面有一些损坏,特别是在圣蛇(uraeus)周围。雕塑主体呈现大步向前走的态势,穿着一件透明裙子身体的曲线清晰可见。她的右臂紧握在身旁,手中紧握着一个安卡十字;左臂支撑着一个丰饶角,这个符号通常与托勒密二世的埃及王后阿尔西诺伊二世有关,但在之后也被埃及雕刻家用于表现皇家形象。从风格上看,下垂的嘴角和棱角分明的面部特征使这尊雕像处于公元前一世纪,当时克里奥帕特拉七世也在其硬币的背面使用双角杯,加上头部的三条圣蛇,这个雕塑被更多人认为是描绘艳后的形象。

3.浮雕、壁画以及其他形象

①丹德拉神庙的浮雕:艳后和儿子凯撒里昂向诸神献祭

与塑像相比,浮雕更多体现了传统的埃及风格,人物没有很高的辨识性,浮雕描绘了正在向诸神献祭的克里奥帕特拉的侧脸;他前方的是年幼的凯撒里昂,作为艳后共治者的他已经拥有了法老的权威。

②布希斯公牛石碑(Buchis Stela)

该石碑创作于公元前51年,所以可能是现存最早的关于女王的实物史料。有趣的是它把女王描绘成了男性。鉴于这个石碑创作于托勒密十二世去世之年,因此可能本来是要献给艳后父亲的,石碑开头的措辞也是“国王”,而不是“女王”。男性化的法老在古代并非没有先例,例如著名的哈特舍普苏特女王就被描述为男性法老。当然,男性化的描述一直持续到艳后去世都存在,Roller认为埃及官方树立男性形象的女王是对艳后统治水平的高度赞扬。

③发现于赫库兰尼姆的艳后壁画。位于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大致属于公元1世纪。

在这幅壁画中,女人的脸和脖子被涂成白色,头发是红褐色的,戴着一顶白色的带有时代特征的头饰,以及一个带有球状吊坠的手镯。女人的头发从中间分开,然后向后梳理并固定在发髻上:几绺头发松散地垂在耳前,和柏林和梵蒂冈的艳后雕塑类似。大眼睛(托勒密晚期的特征)、长鼻子和丰满的嘴唇也可以与艳后的大理石肖像和一些钱币上的特征相媲美。这位女性的真实身份仍然是个谜,她与克里奥帕特拉的相似之处可能是巧合,毕竟当时这种发型在意大利和整个地中海世界的贵族女性中都有存在。

此外,这幅壁画可能给我们提供了一些艳后的肤色和发色信息,但马其顿人的肤色是多样化的,更别说艳后还不仅仅有马其顿血统。据说亚历山大大帝的头发是金色或黄褐色的,就像狮子的鬃毛一样,几位继业者君主也被描述为金发。庞贝城的一幅马赛克是根据公元前四世纪的希腊原作复制的,壁画中的亚历山大是棕色头发,尽管很有可能马赛克画上的颜色与原作不一致,或者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褪色。

庞贝古城描绘亚帝在伊苏斯的壁画

马其顿维尔吉纳壁画

而来自埃盖皇家陵墓的画作显示了马其顿人广泛的头发颜色,从黑色和深棕色到白皙,甚至明显的栗色。所有这些都表明,马其顿人的肤色并不单一,他们的头发和眼睛几乎可以是任何颜色的。艳后可能有黑色、棕色、金色甚至红色的头发,她的眼睛可能是棕色、灰色、绿色或蓝色,几乎所有的组合都有可能。同样地,她的皮肤可能很白,也可能有更深的地中海肤色。鉴于她的祖先,皮肤较白的可能性稍大。希腊艺术传统上将妇女和女神表现得非常苍白,而白皙的皮肤似乎也是美的理想之一。而罗马人的宣传中从来没有说过克里奥帕特拉是黑皮肤,罗马诗人卢坎更是声称艳后的皮肤白皙,尽管这些宣传可能仅仅意味着她不是特别黑,或者仅仅意味着她的皮肤颜色对她的批评者来说并不重要,但是黑皮肤的艳后无疑是不符合史实的

④大英博物馆的蓝色玻璃宝石,出土地点未知

这枚艺术品很好地体现了埃及和希腊风格的融合,发型和宽大的头饰表明这幅画是描绘的克利奥帕特拉七世。女王的头发以希腊人的惯常方式束成发髻,所穿的衣服也是希腊风格的,可以清楚地看到褶皱。然而,女王的头饰却是埃及风格的,采用了三条圣蛇的形式;眼镜蛇的头上戴着太阳圆盘。

4.钱币形象

公元前51年克里奥帕特拉登基的时候,埃及令人印象深刻的金币和高质量的银币时代已经过去了。女王在长达21年的统治中没有发行金币,但是发行了一定量的银币和铜币。此外,埃及的基本银币现在也已经严重贬值。早期托勒密王朝的四克拉银币含银量为98-99%,甚至托勒密十二世的四克拉银币平均含银量为80-90%,而艳后发行的银币含银量通常低于40%。钱币的几个著名生产地包括: 亚历山大港和塞浦路斯(传统的托勒密领土),阿斯卡隆(靠近加沙),安条克(或大马士革)或许还有雅典在内的希腊城市。此外,许多艳后形象的银币或铜币都被磨损了,后者由于氧化而进一步变形,因此它们显示的女王的轮廓不是很讨人喜欢钱币的宣传意味是我们不能忽视的,所以钱币形象同样不能如实反映相貌。下文会重点挑选一些保存较好且有代表性的钱币介绍。

钱币上的艳后形象大致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①最初十几年(公元前51年至38年)的硬币显示了一个年轻而引人注目的女性形象,与托勒密王室身份关联。

8德拉克马的大铜币

总体来说,这些钱币上的图像强调了托勒密家族特征,如大眼睛和突出的鹰钩鼻,以证明她对权力要求的合法性;反面的站鹰也是托勒密王朝和宙斯关联的象征之一(继业者时期就有托勒密是腓力二世私生子的传闻,而阿吉德王室正是宙斯、赫拉克勒斯的后裔)。女王的肖像和父亲托勒密十二世的肖像十分相似,正如其绰号Philopater(笃爱父亲者)。虽然罗马宣传和后世作品经常突出艳后的“异域风情”,但托勒密王室在本质上还是马其顿人。从王朝创建者托勒密一世时期就留下的王室特征在接近300年的漫长岁月中一直都有留存,尽管后世的货币形象未必是统治者真正的形象

托勒密一世的银币(祖传鹰钩鼻和突下巴)
托勒密二世的金币

②艳后统治的后半期(公元前37年至30年)发行的硬币中出现了不同的形象。这些年是与安东尼在一起的日子,钱币的背面适当地展现了他的面容。发行钱币的目的是为了凸显女王的权力以及和罗马人的联系,因此它们主要在埃及本土以外的地方发行。与早期钱币的活泼形象相比,这个时期的艳后肖像显得更加沧桑、严肃。

相比前期强调自己托勒密王室身份的钱币,这一时期的钱币关注了更多的内容,表达了对领土的诉求。艳后头像旁边往往带有“年轻的女神”等希腊化君主称谓,安东尼肖像旁则是罗马特征的头衔——“三头执政之一”。值得一提的是,钱币上的安东尼肖像也展现出了托勒密王室祖传的鹰钩鼻和突下巴,某种意义上也是入乡随俗了。一些钱币间接提到了托勒密六世的女儿克利奥帕特拉的头衔(Thea),她是三位塞琉古帝国君主的母亲,艳后采用这一头衔或许是为了强调自己对于塞琉古帝国故地也享有统治的法理。

四、艳后的现代复原及其体态

今天的人们根据艳后的历史形象也做出了一些形象复原(准不准就见仁见智了):

埃及形象

希腊形象

现代风格

至于艳后的身高和体态,史料中没有明确的说明,但从阿波罗多罗斯把艳后卷在毯子(睡袋)中,并且从船上运到凯撒住处的记载,我们可以推测其身材娇小。不过艳后肯定是身体健康的女人,能够顺利地生下四个孩子(三个男孩和一个女孩),从西塞罗的书信中,我们也能推断出艳后可能在凯撒去世后一个月流产过。

五、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艳后的形象在古代就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背后往往隐藏着深层次的宣传目的,这在实物史料中体现的最为明显。因此,仅仅凭借少数不美观的肖像判断克里奥帕特拉的真实容貌无疑是片面的。从文字史料的介绍中,我们也可以发掘克里奥帕特拉美貌之外的魅力,例如其高贵的皇室身份和丰厚的经济实力,她机智幽默的谈吐和统治国家的智慧等等,这一切都让她固有的美丽锦上添花。在没有进一步史料发掘的前提下,我们也许永远无法确定艳后的真实容貌,或许“一万个人心中有一万个克里奥帕特拉”,而正是这份神秘感让埃及艳后成为人类历史上永恒的传奇形象之一。

六、题外话

除了著名的由玉婆出演的1963版艳后,蕾奥娜·维埃拉饰演的1999版艳后也很美,而且这部的凯撒选角也不错,安东尼给人一种阳光开朗大男孩的感觉,缺点是战斗场面五毛特效,亚克兴角战役也没拍出气势来。建议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个人感觉算是佳作了。

虽说艳后的真实相貌、体态已经不可考证了,但是黑人艳后无疑是历史虚无主义和政治正确的不良产物,还会对不明真相的观众造成不少误导,自然应该受到抵制和恶评。

最后贴一下知乎专栏的原文链接,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支持一下//zhuanlan.zhihu.com/p/620313150

 3 ) 史诗级翻车!埃及艳后也黑了!别太离谱!

2020年,一部八卦言情剧《布里奇顿》火了。

虽然女王和男爵都由黑人饰演,但是,并没有引起观众的反感,还迅速走红,快速出圈,一跃成为Netflix平台上的收视冠军。

不过,《布里奇顿》第二季以及今年《布里奇顿》衍生剧纷纷上线之后,反响平平。

也许,是想要再次复制当年的成功,所以,Netflix玩的更大了。

以纪录片的名义,直接找来了一名黑人女演员扮演埃及艳后克利奥帕特拉。

这大胆的尝试,果然也换来了无比惨痛的教训。

《埃及艳后》

Queen Cleopatra

共4集

纪录片《埃及艳后》上线后,不仅崩盘,还触底了。

在IMDb拿到了了历史少见的低分1.1分,要知道最低分数极限就是1分。

烂番茄也烂的惨不忍睹,新鲜度10%,爆米花2%。

国内豆瓣还宽容一些,2.5分。

这不可思议的1.1分,对Netflix来说,算的上是史诗级翻车了。

当然,这也是不懂得尊重埃及文化的Netflix应得的惩罚。

克利奥帕特拉,是什么样的存在?

她是埃及的保护神,也是罗马人眼中的恶灵。

凭借天上人间少有的美貌和智慧,她运筹帷幄,先后成为凯撒的情人,安东尼的妻子,活了39岁,做了22年女王,用野心和魅力,为埃及续命了22年。

她是一位可以和武则天、沙皇叶卡捷琳娜比肩的女王。

那么,历史中的埃及艳后,应该是什么肤色呢?

众多学者认为,埃及艳后出生于托勒密王朝的埃及亚历山大港,拥有希腊血统。所以,她绝不是黑人。这意味着她是金发女郎,而不是黑人。也许不是纯白皮,但也绝没有可能是来自非洲的黑皮。

网飞此举,直接激怒了埃及人。

埃及前文物部长扎希·哈瓦斯谴责这部剧“伪造史实”,强调指出“克利奥帕特拉是希腊人”的身份。

埃及网民还在网站Change发起联名请愿,呼吁网飞下架这部剧,理由是“篡改历史”,不到两天时间就吸引了85,000人签名,后来这条请愿不知何故消失了。

一位埃及律师马哈茂德·塞马里为此起诉网飞,要求封杀这家流媒体巨头在埃及的业务。在接受埃及独立报采访时,塞马里称这部剧是“伪造品”,并认为这是Netflix误导观众的“罪行”。

也有不少埃及网民,表示已经取消订阅Netflix。

埃及艳后的形象,已经被影视化很多次,黑人是第一次,也是最奇葩的一次。

在1945年上映的电影《凯撒与克里奥佩特拉》中,费雯·丽扮演埃及艳后,也为艳后的美做出了定义,她还是《乱世佳人》主演。

在1963年上映的电影《埃及艳后》,伊丽莎白·泰勒扮演,这位也曾是世人口中的“好莱坞常青树”和“世界头号美人”。

在2002上映法国大片《埃及艳后的任务》中,艳后更是艳出了新高度,意大利第一性感美人莫妮卡·贝鲁奇扮演,她还是《西西里的美丽传说》的主演。

无论是妆造,还是演员挑选,埃及艳后的形象,都是按照业界顶流的标准来的。

到了Netflix这里,非但没有升级,反而,美遭遇了打折,美艳走向了低俗。

冲着“艳”而来的观众,可以直接掉头了。

而且,纪录片刚开场,就安排了一位来自汉密尔顿大学的古典文学教授大放厥词:“我清清楚楚记得祖母跟我说我不管学校老师怎么说,克里奥佩特拉是黑人。”就这一句话,快把埃及人气炸了。

细心的网友们也在剧中找到种种不符合历史的错误,包括艳后的头饰,背景的陈设,还有艳后身边的侍女全是黑人。

按照这个节奏下去,埃及文明也是黑人建立的,金字塔也是黑人建立的,世界也成为了非洲中心。

这部纪录片用了大量笔墨来引导观众认可艳后是黑人,同时也就忽略了艳后人物形象的塑造,无论从妆造上,还是从人物性格上,都没有看到让人觉得有价值的东西。

总之,Netflix这次崩盘是崩的彻彻底底。

黑人美人鱼有了,拉丁裔白雪公主有了,黑人艳后也有了,我们做好准备,等着瞧吧。

公众号【天天美剧吧】,40w美剧迷已集结,带你get追剧新技能

 4 ) 看完了,值得推荐,剧透

从法老继位到巩固地位,杀害丈夫法老弟弟,杀害姐姐,以防篡权。亲同手足相残是宫廷政治的原始戏码。一代名将庞培被法老弟弟斩首献给了凯撒,凯撒大怒,女王与凯撒见面,以挽回杀害庞培造成的损害。女王与凯撒见面,展现了独立女性的政治手腕,让凯撒怒气消散,而后巩固了自己法老地位。法老弟弟被溺死。

怀上了凯撒的孩子,去罗马与凯撒及元老论政,见证了凯撒被刺这一帝国历史事件,虽然儿子没有获得凯撒的承认。罗马新执政者选择继续与埃及合作。女王回埃及。渥太卫执政罗马,凯撒心腹将军安东尼继续东扩安息帝国。

安东尼与女王在埃及重遇,安东尼迎娶渥太卫妹妹为妻,女王在凯撒死后急需罗马新的支持者,安东尼手握征战指挥权,女王便把安东尼作为拉拢的目标,以埃及的物资支持以及女王为安东尼生了一对双胞胎。安东尼征阀安息帝国兵败,这次兵败是安东尼政治生涯一个转折点,元老院和渥太卫对安东尼兵败极为不满。安东尼与渥太卫姐姐离婚。

安东尼与埃及女王结婚,全面对抗渥太卫与员老院,埃及全面参与到罗马内战中来,安东尼海军兵败希腊海,这次女王站错了队,一如像之前的埃及站错了庞培的队,只是这次面对的是渥太卫,渥太卫选择了征服埃及,至此,女王成为埃及最后一位法老,她与凯撒之子也被杀害,但是她与安东尼的孩子被凯撒姐姐抚养。

纵观女王一生,作为埃及法老,极力维护埃及的独立与利益,与当时的罗马帝国周旋,争取利益,多次参与罗马帝国的重要政治事件。作为古埃及文明最后一位女王法老,她是人类文明历史进程极为重要的参与者,这一改以往我对于埃及艳后的认知,好多人为女王肤色为黑便拒绝了该片,着实可惜。

埃及女王自称为神,她是伊西斯的化身。罗马神则是朱比特,那时候还没有耶稣基督,30年后耶稣基督才诞生,古老的神到底去了哪里呢?

 短评

一集弃,主要太无聊了,几个不知道干嘛的人当旁白,演的人也和玩儿似的,作纪录片不严肃,作剧也不好看,估计哪一天网飞拍成吉思汗也是这样

8分钟前
  • QWERTY
  • 较差

作为纪录片没有为问题,但埃及人不可能是黑人,有毒的African centralism.

10分钟前
  • Ding
  • 还行

一种存在于平行世界的想象类型片💭

15分钟前
  • HappyMahua
  • 很差

🔔🔔SHAME 🔔🔔SHAME 🔔🔔SHAME 🔔🔔SHAME 🔔🔔SHAME 🔔🔔SHAME

19分钟前
  • 哈迪斯净土
  • 很差

有胆就让黑人演乔治·华盛顿啊!篡改别人的历史算什么本事?!

24分钟前
  • 归来的LEO
  • 很差

不是埃及人都可怜埃及人的地步……白皮猪为了讨好黑人,和黑人一起侵占抢夺古埃及文明

28分钟前
  • 铃铃
  • 很差

食屎了吧你。

31分钟前
  • 柠檬咖啡猫
  • 很差

作为一部纪录片,本片生动揭示了一些非裔美国人从未真正关心过非洲真实的历史与现实。相比于发掘那些鲜为人知的她者之声,他们显然更乐于以一种极为便利的方式,在一段西方主流叙事中抢占一席之地,以便为其在当下享有并进一步捞取政治资本背书。从这个意义上看,他们与克里奥帕特拉七世恰好相反:后者曾拼死捍卫埃及女王的身份,而前者心心念念的始终是“罗马”公民的特权。(本片其他方面同样乏善可陈,全是老生常谈,通篇一无是处。)

36分钟前
  • Rhapsodes
  • 很差

托勒密王朝来自希腊马其顿,且法老家族内部严格实行兄妹姐弟父女家庭内部通婚,克利奥帕特拉viii世的父亲非常确定,母亲是其父的姐妹或其父与姐妹的女儿,总之无论如何不可能世本片中的这种样子。

37分钟前
  • userjoy
  • 很差

继安妮博林后又一个篡改历史的片子

38分钟前
  • 案内人
  • 很差

成功的让不是种族歧的人变成种族歧视者

42分钟前
  • 摸腿终结者
  • 还行

真实的历史原来是这样的

44分钟前
  • SolidSnake
  • 推荐

一直憋着没笑,直到凯撒在卧室看到从麻袋中现身的黑”艳后“时说的那句”what is this?“(黑人问号脸),我笑噗了,我也是这么想的啊!!!

46分钟前
  • Aniruddha
  • 很差

看见是屎皇老婆的监制,所以懂了。一家子平权斗士,奥斯卡都拦不住他们超凡入圣的追求了。

49分钟前
  • 茜红柿炒蛋
  • 很差

最开始就是一句屁话,雪莉,我不管学校里怎么教的,克里奥帕特拉她是个黑人。

54分钟前
  • 梦朝大海
  • 很差

名字太多太长了,看得晕晕的

57分钟前
  • 牛奶很忙
  • 还行

煞笔制片人的煞笔纪录片

60分钟前
  • 豌豆射手孟德尔
  • 很差

纪录片?纪录片!虽然但是,归类纪录片,总得有最起码的事实依据做门槛吧……本来奈飞出品的纪录片基本是伪纪录片,如此颠倒“黑白”也真是开了眼了。

1小时前
  • 豆友251422424
  • 很差

非常無語⋯ 當我看見她在跳非洲舞蹈⋯⋯

1小时前
  • 囧子
  • 很差

笑不活了IMDB震撼1.1分

1小时前
  • 雾港水手田冉冉
  • 很差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