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又一年

大陆剧大陆1999

主演:许亚军,原华,刘威,刘莉莉,何琳,刘希媛,滕汝骏

导演:安战军,李小龙

 剧照

一年又一年 剧照 NO.1一年又一年 剧照 NO.2一年又一年 剧照 NO.3一年又一年 剧照 NO.4一年又一年 剧照 NO.5一年又一年 剧照 NO.6一年又一年 剧照 NO.13一年又一年 剧照 NO.14一年又一年 剧照 NO.15一年又一年 剧照 NO.16一年又一年 剧照 NO.17一年又一年 剧照 NO.18一年又一年 剧照 NO.19一年又一年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2-19 15:09

详细剧情

  故事从1978年讲起,陈福生(滕汝骏 饰)是一名电影放映员,育有一子名为陈焕(许亚军 饰)。干部林汉民(韩小磊 饰)是陈福生的邻居,而他的女儿林平平(原华 饰)和陈焕则是从小玩到大的青梅竹马。在文革中,林汉民蒙冤受罚,而品学兼优的林平平亦因为父亲的政治问题无缘理想中的大学,与此同时,陈焕被师范大学录取,两人从此渐行渐远。  之后,林汉民的冤屈遭到了平反,之后,林平平进入了北京大学深造,而她和陈焕之间的缘分亦遭受着种种考验。时间如流水一般静静流淌,在时代车轮飞速向前旋转的同时,陈家和林家,这些小人物的命运被迫裹挟在轮下,不断向前。

 长篇影评

 1 ) 一年又一年

电视剧从百姓生活的平凡小事入手,以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年间的巨大变化为背景,导演以一年一集的方式展开剧情,以陈、林两家二十年的风雨人生为脉络,以人物间的情感纠葛、思想变化为经纬,编织了一副生动的生活画,令我们穿梭时间隧道,再回首,感慨依旧!

剧本把故事人物塑造得栩栩如生,陈福生的老实憨厚、胡桂兰的令人捧腹、何大海的轻松自然、陈青的踏实善良、陈小欧的年轻智慧、林汉民的浩然正气、廖淑琴的守旧保守、朱群英的自卑勤劳;许亚军扮演的陈焕一改知识分子的木讷,他教学出书,对社会进步看得清楚,他知道自己所求、对自己的生活甚至情感追求执着;而原华也把出身高干家庭、性格高傲、争强好胜的林平平拿捏得十分到位。不管是故事还是人物,朴实无华却耐人寻味!

21集,弹指一挥间的20年,是记录,又是回忆。这感人的故事,是所有经历过的中年人生命的再一次回眸,同时也能让现代人的年轻人更好地体会上辈人的情感。正像电视剧的主题曲所诉“暖暖的感觉让我告别从前,我是这样轻轻的走到你面前,是谁让这天空多云转晴天,让那飘飞的思绪亲近太阳的脸,打开心扉让我接受明天,已有一座里程碑立在天地间,是谁让这天空多云转晴天,让那绿色的风源成为你我的眷恋。一岁又一岁一年又一年,怎能不知这追寻有着怎样的航线,一岁又一岁一年又一年,你我的笑容又留下最美的语言”。

 2 ) 感谢祁厅长让我看到这部好剧

本来为了花痴祁厅长追的这老剧,没想到当年国产剧还有这么好的剧,还是个献礼剧~一点没有谄媚的政治正确,也没有不食人间烟火就能住大房子只知道谈恋爱婆媳大战的主角,特别生活,又有批判。

每个人有都很丰满,每个人都有变化和成长,政治动荡,经济改革对底层小百姓和机关干部的冲击都很真实,一辈子敬业的劳模也会下岗,偷奸耍滑的人能挣钱但是也会栽跟头,不止事业,爱情和婚姻也是这么真实,摩擦分歧一直都在,价值观、不同阶层的巨大差距,就是林家一对儿女的婚姻都存在的问题,爱情不是万能的,旧爱也不是十恶不赦的仇人,追求自己的价值和互相的尊重理解,让人感慨又叹息。能看到每个人的起起落落,就像你我一样,梦想总是美好的,但是自己没有自认为的那么聪明,小运气有点儿,但是命运的天平也不总是偏向自己,物质爆炸信息爆炸的时候谁能不头脑发热?前一秒还欣欣向荣呢一个大意一时贪心又摔的更狠了,上进,责任感,最深沉的爱护,大概是主角们一路成长一次次从头再来的动力吧。

许亚军真的太迷人了!

 3 ) 大时代的小家庭——《一年又一年》观记后感

第一~六集 主要太喜欢男女主的设定,为了俩人,跳着看剧情,后来觉得这么写实的电视剧,跳着看有点可惜,还是老老实实都看吧。 有郑晓龙参与,除了知道那部《甄嬛传》,他参与制作的耐看的剧可不少呢,虽然水平更高,不过知晓度都没《甄嬛》高。特意百度他的简历,原来是北大中文系毕业的,女主的设定和经历肯定渗透了自己或者周围人的经历。我喜欢。还有《北京人在纽约》,也是他的作品。以前出国啊、中年人的故事这些话题离自己太过遥远,最近都要刷的。 百度了剧情,自从知道男女主俩人离婚不是因为移情别恋,心里好受多了。 PS,想起遇见的一位北京劳模,大姐青儿第一集的表现可不是唱高调,那个年代确实有这样的人,而且还不少呢。 第七集 1984年 结婚 太好了,俩人结婚了,住的就是那种筒子楼吧。但是一间小屋收拾的无比温馨,上下铺拼在一起,最多的还是书架和书,能看书,能听音乐,能打情骂俏,能煮面。租不租房,面积大不大能有什么区别呢,就是喜欢学校小屋的这种感觉。 俩人一起去双方父母家蹭饭的时候,感觉平实、温馨又搞笑。 “得,我们俩现在算是走哪蹭哪儿了”。 第九集 1986年 在图书馆的沙发上打开第九集,光看有些罪恶,打开word记录点剧情和感受吧。 那时候的出国潮,对我辈而言,现在也没啥区别。 想起阮老师桌子上的照片,白裤子和黄色上衣,双腿搁在书桌上,恣意潇洒。 平平出国,机场送别。 表示理解平平,不想看那些破剧本,跟丈夫的差距一天比一天大,再这么下去就三十了。在见识过北大后,是应该出去闯荡一番的。 还能看到陈焕跑步,太有追求了,他的出现都是在图书馆中,看书,学习,教书。 平平来信了,继续想念陈焕。信中感慨美国的发达水平。三十年后,我来到这里还是会感慨。 平平要刷盘子,学着像外国人一样独立。陈焕继续在图书馆读大部头的书。我想,我就是冲着陈焕这种八十年代的有追求的知识分子去看的。 群英继续在饭馆做厨师,原来已经瞒着家里好几年了。也是自立自强信念的驱使。不小心发现了丈夫和小蜜的照片(后来是误会)……要悲剧……说出“你也靠不住”。“女人一贪上钱也就不值钱了”。哇,群英要承包经营饭馆了,只是不想依附任何人,终于不做家里的保姆了,而是另外请了一个小保姆。在这样的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忍够了,尽管他们也没欺负她,不过在大家讨论问题时候插不上话本来就会有低人一等的感觉。忽然有一种感觉,我不想回家坐在家里看是因为有点冷,合租室友不愿意这么早开空调,没有舒服的可以让自己依靠的沙发,以后要买一个。 老太太喜欢上了气功,那个年代也真是神。林家老头子冷不丁的话也挺好笑的。 1986年,射雕英雄传及香港武打片在大陆火的一塌糊涂。 第十集 1987年 北京的胡同,那时候是八十年代,现在如果老城区有这样的胡同,也还是一样的感觉,只要住的是邻里街坊。 倒买倒卖,大海要倒霉了。 这算是一个普通百姓家庭摊上大事儿了,陈大妈晕倒了。这个北京老太太演的真好。 教授给了陈焕两千块钱救急,那个年代的教授真仗义,可能都这样。不过摊上陈焕这样踏实上进的研究生,谁不喜欢? 大海小富过后,开始骑车回收旧家具,改装家具,并帮别人做家具。我怎么觉得做家具和用家具都是一件享受的事儿。 西游记要上映了,论那个年代电视剧对电影的冲击。《末代皇帝》出来的那一年。八十年代陈冲是真的好红好红。 中央要下决心反腐了,推政企分开。林一达是那个年代干部的写照吧。要下海自己办公司了。 陈焕硕士毕业了,人家可是从政教系转为经济系的,说了,要去美国找平平了,没准可以直接在美国读博士,会选择这条路么? 一达去媳妇开的饭馆吃饭了,媳妇一直没有告诉他自己在外面开饭馆的事情。 第十一集 1988年 林老头和林老太一块晨练了。 林老头说,咱们两家将来最有出息的就是陈焕了。 仍旧是跑步的镜头,然后在学校讲课,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这不就是李老师那代人的奋斗轨迹么。 我看电视的时候,反而绷着一根弦,为别的事情烦心。 陈焕当时的工资是一个人一月80元,妹妹表示对知识越多越贫穷,脑体倒挂的现象不满。 焕哥说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整齐不一,这是难以避免的现象,知识分子需要能够守住清贫,总有一天会找到自己的位置。 物价要上涨了。林母要拿存折取钱买东西。大家都排队往银行取钱,都拼命往家里买东西。 这年流行《英雄本色》,电影院有救了。 囤积居奇,物价要降了,商人要倒霉了。 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陈焕在图书馆抱了一堆书,认真看着坐着笔记。 群英川菜馆,生意红火,不倒买倒卖,手艺赚钱,屹立不倒。一达主动来找群英说话了,不过这集配音变了,有点不习惯。女方一直在努力缩小与男方的差距,可是男方在复杂的社会中不像原来那般了。群英说,男人在事业不顺心的时候才会想到女人。一达开始担心群英会离开自己了,俩人已经分居多日了。群英只是想到顺心的时候他会不会想起自己? 开餐馆不是不相信家人,还是林父明白事理。农村出来的孩子要强起来也是不要不要的……不愿意成为一达的附属品,有自立的资本了!就这么要离婚了??其实也没第三者么。只是,群英说“我已经不是过去的我了”。主动选择把孩子留在林家,要净身出户,太有骨气了吧。其实一达不想离婚。 平平要回来了呢。 陈焕挑灯夜读,用台灯,真正的知识人其实都习惯用台灯吧。墙上都是平平从美国寄回来的照片,会不会有点担心呢? 电影院要放点带色的片了了。因为电影院不景气,好歹要为大家凑点过年奖金了。 群英要离开这个家了,环顾四周,其实不太舍得。干了很多年的家务活,全部的家务活,只是不愿意成为一个净吃白饭的人吧。 第十二集 1989年 动荡的一年,会有什么样的故事发生呢? 香港人来北京了,证明改革开放一直高歌猛进。 官商勾结在继续……反官倒反腐败不太顶用啊。不对,一高干子弟倒批件吃回扣得了几百万。一达要脱不了干系了,要跑路了。大海还是很仗义的,要借钱给一达救急。录像机还没有卖出去。 儿子畏罪潜逃,林父一世英名,关键时候群英善良孝顺的本性展露无疑。 平平终于回来了,只回来一个月。感慨“北京的污染太厉害了”。 许亚军的声音还是很有特点的,好听。 平平秀在跳蚤市场买的大牌的便宜衣服,跟家人讲中产阶级的生活。说了,美国的穷人都是有色人种,以及留学生。在金钱社会要拼命赚钱……陈焕坐在沙发上,听她讲话,一言不发…… 回到家后,俩个人,“这些照片我天天看,有他们陪着,我心里踏实,我想你。”这大概是是他出口的最浪漫的话了吧。 小学徒跟着师傅干,也算踏实,陈师傅退休后,要当经理了。学徒制没了吧。 陈师傅被举报私自放映录像片,要出事了,处以罚款,严肃处理,没准没有退休工资了。从第一集起,就喜欢他,踏踏实实一个工人,放了几十年的电影,一辈子的老实人,家里有这么一个踏踏实实的父亲,就像顶梁柱一样,做好工作,按时回家吃饭,绝对是孩子们安全感的来源。想起他当年放《少林寺》时候,他边放电影边在放映室学拳的样子,末了笑出一排牙。也是为了给大家整些将近,结果害的电影院被罚款。就这么退休了。 平平想让陈焕去美国,自己再读个学位。暴露了美国拿绿卡的小野心……陈焕还没做好准备为这样的生活方式奋斗。焕焕一直想去美国深造,但是没有定居的打算……人家搞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管理学。焕焕只是想用自己的专业换取自己想要的一切,怎能放弃自己的专业去开加油站进而换取小洋房?焕哥说了,到了任何时候都不会放弃自己的专业!真的是太有性格了,他一定能在学术上成功。但也为后来俩人的离婚埋下了阴影。焕焕是不会为了钱放弃自己的专业和事业的。 群英和婆婆说知心话了,这些年的误会解开了吧,不过群英还是要离婚,为的市委自己留下些自尊。 两大家子一起过春节,热热闹闹,很是羡慕。 焕焕还真是几年就一件绿外套,典型的知识分子,不过第一本专著出版了,要提升副教授了。系里不放,陈焕出国的事情可能要推后。如是在那个年代,我可能不会成为这样的知识分子,但是一定欣赏这样的知识分子,奉若榜样,爱人更好。 儿女们不省心,一对对关系都遭遇危机,这个年过的不顺。 一点国家大事和政治大事都没显露,可是又映射了这一年国家并不太平,家国命运相连,老百姓的日子也不太平。 第十三集 1990年 看电视剧还真是一点也不觉得饿呢。晚上回去煮面吃? 大海从海南炒房地产回来了,也算艰难,吃了三个月的方便面,这次挣了20多万,还是惦记着媳妇和女儿,回来了,是个北京爷们儿。家里所在的胡同已经被拆了,城建的浪潮开始起步。那么家人搬到了哪里呢?让我想想,那时候是分房么,不,还需要自己掏钱。 丹丹人小鬼大,后来考上北大了,有那么一个优秀的舅舅辅导以及做榜样,考上也并不意外。 青青一年多没有大海的信儿,一直哭,原来是担心大海发了财不要自己和女儿了,这对的感情也深厚的很。 那年开始放《世上只有妈妈好》,把大家感动得一塌糊涂,人们受够了浮躁的社会,愿意来到电影院为真挚的情感哭一场,谁知道有多少的眼泪是为了电影,有多少的眼泪是为了自己已经失去的曾经的本心呢? 陈焕收到平平美国的来信了。那时候的操场是当时的北师大么?北师大在北京人的心中一直有很高的地位。 群里在催稿,国内,出来了,似乎可以躲一躲,但有时候又似乎少了一些压力。自己没有目标的话,便有抹不掉的空虚感。 搬上楼房了,能每天用上热水洗澡了。 林父爱做简报,陈焕又出书了,依旧爱吃挂面,俩人是家里最能聊得来的人了。陈焕拿到了访问学者的名额,要去美国了。动荡年代踏踏实实做学问,终有所成。 那年《渴望》红遍大街小巷,我还没有看过,攒着。但是主题曲好听。 也曾心意沉沉,对刚失去餐馆的群英来说,听着这歌,终于要哭了。奋斗了那么久,房东不守信誉收回房子。不过应该还是可以东山再起的。 谁能与我同醉,相知年年岁岁。 一达回来了。在街角坐在汽车里等着骑车回来的群英,还没有签协议,要不别离婚了好么? 第十四集 1991年 焕焕从美国访学回来了,戴上了近视眼镜。想必在美国访学期间收获很大。毕竟是知识分子,对美国人的认识和平平不一样,或者他感受之一是美国知识分子的敬业精神。平平在商届摸爬滚打,可能更social一点,更想融入美国主流社会,有更多违背自身意愿的妥协,说得不好听有自卑心和自尊心交混在作怪。 总之价值观不一样了,分道扬镳的信号。 这不律师送来了离婚协议书。陈焕很爽快的答应了。 平平把清单什么的列的仔仔细细,不亏陈焕,但是陈焕也不贪图这些。 他把结婚照从墙上拿了下来。吃了面条,开始找烟抽,一桌子的书,散乱着放。这或许是为数不多的爱好。林父林母来看望焕焕了,实在是舍不得这个女婿啊。 焕焕对陈家老人说,也是对自己说吧,自己很爱平平,是唯一爱的女人,但是平平不爱自己,也可能是惯性的依赖。说自己即使留在美国,可能还是会分,毕竟物质的满足不能代替情感。话说,焕焕戴上这副银边近视眼镜,文质彬彬,儒雅秀气,真的好看。 第十五集 1992年 开头太有喜感了,流行文化衫。 焕焕一回家就被大家逼婚,哈哈。也要文化衫,写的是“别爱我——没钱”,笑死我了。 小欧妹妹,这么丑的姑娘也敢带来跟你哥见面? 林一达要炒股票了。 大海踏踏实实开着自己的家具厂,不为所动,赞一个。还是很讲义气的,借给不靠谱的哥们钱了。 焕焕大姐介绍的第二个相亲对象,直接领家里了。这个焕焕能看上,姑娘看不上。见一句打一句,不好好表现,姑娘估计觉得他很闷……面对他消极抵抗的状态,老爹要亲自出马了。 仍旧是这间小屋,不过用上电脑了,够早的了。 桃花要来了,经济学的本科生找她开名人讲座,那么崇拜。 跟老爹闲话,说起跟各机关部委分析经济形势,老爹忽然来了兴致,让儿子站在剧场的舞台上给自己讲课。陈教授要笑场了。老爹提出说说平平吧。父子真心话开始,像一个人的自述,陈教授站在舞台上诉说着思念与无奈。这段时间见过的姑娘,好像是寻找一个替身,但是肯定失败啊。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自己这样的机会无条件爱一个人……思念也是一种幸福,哎,作者是不是把你写的太完美了。 陈父哭了,为儿子的爱情故事感动。觉得陈父的角色选的特好,就像是从胡同拉来的大叔一样,特自然又特给人温暖。对了还有那位农村表叔,这个角色一点也不多余,设定比较好,基本上几集出来一回,也就几分钟,通过他的视角展现社会发展对农村农民的影响,包产到户、办乡镇企业、农产品滞销、农民收入增加…… 这年的中国,股票和房地产都疯了。一达把全部钱投在股票上了。 小欧工资100多元,饭店前台,这是当时比较高的工资水平了吧。 陈教授在小屋子里写论文。忽然觉得房子什么的都是外在的,思想是自己的,享受再好的物质不就是为了一个产出? 陈父的农村兄弟也富裕了,估计是在乡镇开企业了吧。是的。 焕焕终于穿了一件格子衬衫了啊,跟叔叔聊天,还要去农村做调研。接地气的知识分子啊。 第十六集 1993年 哎呀,焕焕会游泳了。 又出了一本学术书,送给林父。那个年代,出了6000本,自己要包销2000本。哎…… 一达要高薪聘请陈焕,还给房子啥的,毕竟是全国最年轻的教授,但是只是买焕焕头衔,骨子里也还是不认知识分子的一套。被我焕焕拒绝了。这样的知识分子被贴上的标签就是自甘清贫,耻于谈钱。但是陈焕还是喜欢骑着自行车穿梭在北京街头。 群英要再次结婚了,跟饭店的搭档。 当年那个本科生要考焕焕的研究生了。这是追教授的节奏啊。 股票狂跌,房地产低潮,上一集陈焕对经济形式的判断太准确了,可惜一达没有听,破产了,应该是很惨,陈焕叮嘱他不要行贿,避免了后来更重的惩罚。陈教授已经有隐约的白发了,学者款标志型白发,更有型了。以后也慢慢学点经济学的东西。 《北京人在纽约》热映。平平消失了好几集了,是不是该出现了? 陈焕很认真的再看这个电视剧。故意显现出字幕:导演郑晓龙和冯小刚之类的,哈哈,俩个剧是同一个制作人啊,细心的观众才能发现吧。 成功安利燕儿看此剧,打赌会喜欢。 第十七集 1994年 平平出现了,气场不一样了。终于也是美国的标准白领了。 原材料涨价,发不出工资……这一年工资水平下降……why? 这研究生,要借老师的炉子改善伙食,拿着书现学现做,应该是考上了陈老师的研究生,专门给老师做饭来了——大胆热烈。来打探老师的感情问题了?还要看照片,感慨比我想象中还漂亮。 俩人要怎么见面呢? 这年流行《大撒把》,要看看。也是描写妻子出国后跟丈夫离婚的故事,陈父推荐儿子去看看。北京人在纽约也是这个故事,那个年代出国拆散了多少个家庭? 平平来陈家看望陈父了。想了想,还是把东西放在门口就走了。 青儿41岁时候下岗了。合资后裁员。大势所趋。 陈父眼睛不好,看不成电影了,改成听电影了。 第十八集 1995年 平平来北师大了。在漫天飘雪的冬季。盼望下雪天气了。 来到筒子楼以前住的那间宿舍,要见面了么? 其实陈焕早知道她回北京了,只是只要知道她也在一个城市,就挺好。 直接推门就进来了,陈焕出去门也不锁。墙上挂的是自己的照片。 陈焕刚好从外面回来,又是他不小心吓了她一跳,真是太自然了。 聊天似乎很愉快。 平平好洋气,戴个墨镜,头发微卷,不算张扬,很有范儿。 赶紧复合吧,我都堵得慌。 碰上那个研究生,连平平都看出来你那研究生对你不错么……是个好姑娘,结婚的时候别忘了请我…… 女主承认自己当年请律师算的那么清楚是故意气我的陈教授。 我觉得彼此心绪难平,都会失眠。 女研究生跟踪老师偷听谈话,恩,要等到毕业表白么,陈教授那么聪明不会不知道吧。 大姐自立自强,在社区给人送东西赚钱。 平平和母亲谈心事,这辈子不会再结婚了,曾经沧海难为水,不会有比陈焕对自己更好的人了。 第十九集 1996年 北京房价,3800元一平方米。 平平说了,总觉得有一种漂泊感,在国外觉得融入不进去,在国内又整天说英语,压着牙坚持,生怕被别人比过去。这话《北京人在纽约人》里也有,郑晓龙对在国外奋斗的中国人的心路历程解析很透彻。 陈教授的房间,烟雾缭绕。 研究生拿来毕业证书给导师看,挺漂亮的,对老师说对女性的就业歧视一直都有,工作不好找。于静是来告别的,但是想要老师请自己吃顿饭。坐在饭馆里,女主是这么说的,“我都25岁了,你是第一个请我吃饭的男人”,她要的是一个形式,她希望这个男人是自己崇拜并且喜欢的导师。眼眶湿润了。 陈老师其实明白,说,于静,我觉得很对不起你。点了一支烟,“你是一个好姑娘,会有男人请你吃饭的,但这个人不应该是我,都没有胃口,就走吧。” 为什么要等待?等待本身就是一种结果,我希望这种情感能够陪伴我一声。 夜晚的天桥,分别的路口,陈老师伸出手说,如果我伤害了你,表示抱歉,于静终于抱了一下自己的老师,然后说声再见。心疼那位好姑娘,也心疼陈老师。眼眶湿润了。 那时候的师生关系这么纯洁透明。 96年的股市高峰,牛市,连大妈都来炒股了。 大姐给人送煤气。下岗职工的真实写照。 平平和小欧地道偶遇,两个情场失意的大龄女青年,必须去喝一杯啊。 第二十~二十一集 1997-1998年. 昨晚熬夜看完的,后来有点冷,直接把电脑搁在腿上看,所以一起记录吧。 已经要1998年了,印象深刻的是那首《相约98》,其实老疑心俩位天后是在酒吧喝酒时的时候想出来的歌曲,一语双关。 小欧问平平国外时候是不是经常去泡吧?可是哪有,一是忙,二是资金紧张,所以绝对不是大家想象的那样舒爽。平平这样的高干子弟,也需要边打工才能完成自己的学业,那个年代有理想的人都得吃一番苦头,只不过国内农村的小县城的要到大城市吃苦,大城市出来的有追求的人去国外吃苦。 最后两集尘埃落定。对于大部分人而言。 亮子不太够得着小欧,于是找了一个地位匹配的人结婚,小欧不是没有失落,即使重来,也还是不会选择亮子。 群英还是坚决的和一达离婚了,然后再婚,这次找了一个老实巴交和自己地位相符的人结婚,一达经历人生大起大落,最后忘不了的还是群英。 要等着看的,还是陈焕和平平这一对。 俩人保持一种朋友的关系,林父生病的时候,陈焕在医院的时候,拦住叛逆少年,就那么几句话竟然把他劝服了,教授果然是教授,这一幕扫在平平的眼里,眼角里全是笑。 俩人都被重新催婚。但是一个是“曾经沧海难为水”,另一个是“看准了一个人就要喜欢一辈子”,除非复合,只怕都要单身下去。 那位女研究生倒是长情,继续读了博士,在结尾的时候直接问老师“现在跟你求婚,你会答应么”,遭到了无情的拒绝“不会”。其实这位女生这么大胆反而毫无违和感,也许这样的师生关系就是那个年代大部分师生关系的写照,君子作风。 最后的离别,总算是留下来一些希望。第一次告别,他主动去她喝酒的地方找她,然后聊聊,她是一定要回美国的,即使要重新找份工作,但毕竟还好。下雪的夜晚,俩个人相互挽着——这不是情侣是什么,但是演的一定也不夸张,关系好的朋友真的可以这样,何况40岁的时候,真的什么都可以不在乎吧。 第二次告别,他主动打电话找她到自己新分配的房子看看,然后继续说话,她那么倔强,不会承认跟他离婚已然后悔,这些年找对象的参照物就是他,可是还是不愿意留下吧。 他建议她好好创作一些东西,比如剧本之类的,毕竟是搞影视专业的,她听从了建议,重新回到美国后就花了半年时间写了一本《我们的故事》,是的,能够记录下来那一代人的经历本身就很精彩了。 也许她会再回来的,他在机场跟她留言说还会再见面。我希望这样。 零星观后感: 可能也跟演员演得好有关,我觉得这部剧中,男女主角的关系处的特别自然,无论是青梅竹马的朋友,还是后来结婚成为夫妻,还是离婚后再成为融洽的朋友。也跟俩人一直都在进步有关,尽管男主出身普通工人家庭,女主高干家庭,但是起初共同的价值追求——成为老三届名牌大学生弥合了家庭出身的差距,这是后来俩人能够结合的前提。哪是那么多的青梅竹马都可以前进一步顺利成为夫妇的。 不过也只要在大城市才有可能发生,即使以前的家在北京的筒子楼,上海的弄堂也都没关系,一起继续考进本地大学,感情基础在,兜兜转转,我想,后来认识成为夫妻和青梅竹马成为夫妻,谈话和相处模式是不一样的。小农村和小县城的话,需要不那么反感的有男生/女生一起跟上前进的步伐。环顾周围发小,连大学毕业的都很少,一下子卡掉了…… 真的是好喜欢许亚军这个演员,开始深度喜欢上是因为《李春天的春天》,两部剧角色都很讨喜。八卦什么得丝毫不影响我的喜爱度呢。马上看他的访谈…… 其实那个年代大陆有不少好演员,女主演的也好,大眼睛会说话一样,但是不属于大红大紫那种,好吧,这样的剧本来就是给上年纪的人看的,大家顶多就是喜欢。一般也都出身大院或高干家庭,有一定的文化、生活背景熏陶,就像是在演自己经历的事情,手到擒来,没有那样的生活经历会觉得好新鲜,有此类生活经历的人会感觉好真实。 郑导应该是出国潮时期的一批人,剧中平平自述的双重身份认同模糊、漂泊感差不多是一代又一代努力融入国外主流社会的心路历程,这段在《北京人在纽约》中也有。这样的观感在近几十年内仍旧不会过时,只要发展中国家的人趋之若鹜去发达国家,并且面临从一种价值文化观念转型到另一位价值文化观念的时候。 陈教授应该很优秀,按剧中人物的设定,今年应该就是60岁左右,正是越老越吃香的专家,手握不少学术资源,成为一些人眼红的对象。但是反过来看,改革开放初期,他们参加高考,跨过人生最重要的独木桥,八九十年代,在人心浮躁、纷纷趋利的时候,他们忍住出国的诱惑,忍住下海的诱惑,忍住学商勾结的诱惑,守住阵地,埋头苦读,终有所成,换句话说——这也是他们这代人坚持不懈辛辛苦苦换来的成果。怎么觉得就像是在了解我导经历的年代~……陈老师埋头苦读的场景应该会激励我好几天的吧。感谢郑导把这样的一个知识分子塑造的平实、光亮接地气,看来骨子里还是很尊重知识分子、尊重人才的。最近一些影视剧已经出现了不少个猥琐满嘴跑火车的“专家”,可怕的激烈的反智主义啊…… 最后,极其羡慕平实充满温情的家庭生活……

 4 ) 岁月是把手术刀 雕刻着你我后来的模样

一部中国大陆全体人民的奋斗血泪史。

爬过肌肤的纹理与伤痕,弥留之际的切肤之痛是岁月这把手术刀淌过的后遗症。

br 黄疏杨 / 文

一年又一年-青儿

Part.1 缘起

年末,无意间看了一部反应当代的现实主义题材的生活剧——《一年又一年》。

可称之为:中国改革开放(1978~1998年)百科全书

从经济学角度来言,这就是一部中国大陆人民奋斗的血泪史。

可以说是《我们的四十年》+父辈版的《奋斗》+中国版的《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中国版《请回答改革开放》。

周树人说:悲剧就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比悲剧更令人动容而深思的是稍纵即逝的人生。

与《九九归一》、《战长沙》历史责任不同的是:

《九》是悲剧置身其中,将大悲大喜,直接剥开伤口给你看;

《一》是将时代的无情、残酷,都被笑中带泪之后的温柔以待。

如同《大话西游》是一部喜剧包裹下的悲剧,大喜即大悲。

佛家有云:人生即苦,且苦不堪言。

最有力的控诉是无声的;

残酷而无奈的人生,是润物细无声的匆匆而过。

世间诸事纷扰,有的只是生活的烟火味,却听不到岁月的声音。

这是我害怕的地方,也是使我内心触动的原因,更是我满怀感伤的地方。

二元法的非黑即白,是不能客观的看待对未定事物变化的规律。因此好作品没有好坏之分,只在看问题的视角(写作手法 以及 细腻程度)。

与现在流行的情感剧不同:这部剧中没有婚外情,没有勾心斗角,甚至没有什么激烈冲突,就是对平常生活的娓娓道来。

编剧李晓明说:“这部戏是我写剧本中比较难写的一种,它不是史诗巨片,可以风云变幻;不是大起大落题材,可以大笔挥洒,它只要一种平实,然而百姓的平常生活就是这样。我只是想在这里提醒大家,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您可记得我们有过共同的脚步?”

此剧的戳心是近十来年让我感触最深,同时也收割了我最多的泪水。

其实,像我这样容易怀旧之人其实是不应该看的,戳心程度直指我心底深处。

看完之后依然意犹未尽,虽然摄影略显稚嫩,但一镜到底的大段大段长镜头,摄影调度与演员走位在一众戏骨的加持之下 以及 力透纸背的密集台词构成美轮美奂的视听美学,总让人流连忘返。

除了视觉上的满足与流淌着岁月蹉跎感的音乐架构起时代的共鸣,心底及思想上的空落与恍惚。

总觉得还欠缺什么,一颗悬浮的心迟迟不肯落地。

此剧作为建国50周年的献礼片,最后还是关了自己十年禁闭。

遂觅原著不得,查阅剧本不现。

可是我觉着心里堵得慌,即使现在重新想来鼻子依然会酸酸的。

于我而言,是迟来的相见恨晚!

Part.2 润物细无声

1978年~1998年,经过与人斗其乐无穷,没有黑白、分不清是非的十年浩劫之后。

时间如流水一般静静流淌,在时代车轮飞速向前旋转的同时,改革开放后修正主义思想萌芽。

陈、林两家三代四对男女的情感为视角,透视这些小人物的命运被迫在岁月蹉跎的裹挟之下,苟苟苍生在实现自我价值与生存夹缝中挣扎求生,不断向前!

四个年代阶层:老一辈、中生代、青少代、新生代;

老一辈:陈富生、胡桂兰;林汉民、廖淑琴;

中生代:陈焕、林平平;何大海、陈青;林一达、朱群英;

青年代:陈小欧、潘起亮;

新生代:丹丹、林林。

该剧以编年史的形式表现了中国1978-1998年改革开放的全过程。

两个家庭从平民视角窥视、亲历了这些年点点滴滴的社会变迁,容括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体育、民生以及人们的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悄悄演变。

使观者在这短短二十一集的电视剧中仿佛有又重新走进了这段激变的沧桑岁月,回味这段光荣的奋斗历程。

这种感觉还是2014年7月底在南京看的,英国名导查德·林克莱特指导的《少年时代》。

生活往往使人麻木,当经历了太多生活磨砺的我们正游走于上下无着的困惑中的时候,当你看完此剧,定会有一种释然开朗的认同感:哦!原来这些年我们是这样过来的。

如剧中海青夫妻对话可知:

1983年 秋

大海:要不是你生拦着,我告诉你,我早就把那大彩电给咱搬家来了。

青儿:我啊,苦日子过惯了,打小就一分钱掰成两半花。

1985年 秋

青儿一脸喜悦的说:您说这些年,一会儿一个幺蛾子,一会儿一个幺蛾子……这些年我有时候老觉着跟做梦似的。

大海点了只烟感叹答道:你说那个时候,这日子是怎么过的呢?钱得一分一分算计着花的,现在你甭说一分钱,一毛钱丢在地上都懒得捡!

青儿幸福而疑惑的说:你说咱们这么着,是好啊!还是不好啊!

1986年 冬

青儿:“你说咱们现在比结婚那时候还好呢啊”

大海:“可不。关键咱日子过得好呀,不缺吃不缺穿,咱还有钱花。是吧!孩子也长大了”

青儿:“我现在上班也不这么累了,你也不东跑西颠的了。咱要是这么一辈子该多好啊”

剧中对每个年代对婚姻嫁妆的变化看时代的变迁:

60年代 三十六条腿:衣柜、压箱、梳妆台、写字台、桌子、椅子、床、橱柜、脸盆架、缝纫机;

70年代 四大件:缝纫机、自行车、收音机、手表;

80年代 老三件:电冰箱、电视机、洗衣机;

90年代 旧三件:彩电、洗衣机、录像机;

千禧代 新三件:房子、车子、票子。

此剧给我最大的震撼就是带着时代的伤痕与烙印。

以前说:衣不蔽体,食不果腹。

之后说:只求温饱,不求其它。

再后说:温饱之上,奔赴小康。

现在说:品质生活,需要仪式。

贴近生活的真实 与 时代产生的共鸣,仿佛置身其中。

真实的照映着那个年代之人,以及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每个人都看到时代的变迁与自身的成长。

那段血泪史在生活的磨合下也就这么润物细无声的过了。

一集一年,春秋二十载都浓缩在这短短的二十集里,竟有了荡气回肠的史诗感。

在被禁播十年余震后,如沧海遗珠依然如故闪闪发着孤傲的微光,遗世独立!

即使重一些大事件没提到,很多问题不能明说点到即止,如今想来依然细思极恐,尺度依然很大。

那种真实的自然,像小时候冬日里蜷缩在姥姥身旁枕着她年迈的双膝,岁月千沟万壑爬满她沧桑的手抚摸着我的头发,对我叙述当年他们那个年代的故事。眼前火炉里跳动的篝火印入我的眼帘,画面铺陈开来,渐渐清晰……

Part.3 相见恨晚

为了更清晰了解那段历史,更容易体会与感悟这一心路历程。

将之前翻阅一遍的美籍华裔杨小凯的《百年中国经济史笔记》、林毅夫《解读中国经济》、温铁军《百年中国 一波四折》,又重读了一遍。

尤其是《百年中国经济史笔记》尾篇【第四章 中国的经济改革 (1978-2002)】刨去饱受诟病写作手法,但与其所发生的重大事件经调研分析却高度吻合。

提前陈述一下相关背景:我国建国到现在经历过的八次危机。

「一、1958-1976:工业化初期的3次危机及其外资外债背景

1、第一次借助外资走出民国危机的背景及其逻辑演变:二战后地缘战略的重构及演变

2、危机一:1958-1960年苏联援华投资中断之后,中国发生了什么

3、危机二:1968-1970年“三线建设”中的国家战略调整与经济危机

二、第二次更大规模借助外资调整结构的背景及其符合逻辑的危机演变——20世纪70年代来自西方的外债:从“四三方案”到“八二方案”

5、危机三:1974-1976年最后一次“上山下乡”

三、1978-1997:改革以来3次内源性经济危机及其化解

1、危机四:1979-1980年改革以来的第一次经济危机及借助“三农”的复苏

2、危机五:1989-1990年改革以来的第二次经济危机及“三农”应对

3、第三次外资外债背景及其逻辑演变:1988-1994年:“关键要把出口创汇搞上去”

4、危机六:1993-1994年改革以来第三次经济危机及其外向型转化

四、1997和2008年中国2次“输入型”危机的发生、应对及影响

1、现象归纳:60年4次引进外资各伴生2次危机

2、危机七: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应对措施及影响

3、第四次外资外债背景及逻辑演变:1997-2008年国内外两个“产能过剩”的碰撞

五、危机八:2008年金融危机的应对措施及影响」

——摘自 温铁军 《八次危机》。

第一次 49年危机 刚刚建国没有钱 我国土地改革 直接分地 第一次危机避免

第二次 60年危机 苏联断了金援 国内没有经济领导团体 第一次知识青年下乡 第二次经济危机避免

第三次 第二次知识青年下乡 第三次经济危机避免

邓 用市场经济替换计划经济 规避了一次经济休克 用国企改造 规避了一次政治经济休克

江 避免了两次近现代最严重的经济危机 一次是下岗 一次是农民工 用农村稀释城市多余劳动力

胡 在位十年 注重开发农村 最后避免了最近一次(08年)次贷危机 并在最后 考虑开发了两套经济发展政策 第一套是内需拉动 第二套 一带一路

习 继位之后 沿用 胡的经济政策 随后发觉内需拉动是西方经济学家的陷阱 果断否定了内需拉动(这个政策在国外经济学家口中被赞誉为 习政策)

而此剧所发生的背景就是:第二次余震到第七次的星火初起。

《资本论》里说:资本的原始积累都是充满了血腥!

原罪与资本原始积累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

经济学上显示,有人不需要受累可以积累大量的财富。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就是建立在原罪基础上的。

中国私营资本原始积累不同于资本主义的资本原始积累,它是在社会主义社会、在公有经济占主导地位下发生。

但很多也带有一定的血腥味儿,偷税漏税、走私贩毒、伪劣假冒、拉拢腐蚀……

剧中讲到中国从1978年~1998年改革的全貌:从文革十年浩劫,国家经济被逼到崩溃的边缘,一穷二白到带着原罪的血腥完成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

本剧被禁十年,因此影响并不大多数人不为所知,但本人认为此剧可称国产剧现实题材电视作品的冠顶之作,丝毫不过!

Part.4 情深不知处

剧中人的爱恨情仇及女权主义的意识觉醒是该剧的重点,也是这篇解读的重点:

杨绛先生说:“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剧中主要描述了四对:焕儿与平平、大海与青儿、一达与群英、小欧与亮子。

当初你看好的最后都分开了,你认为一开始就注定不可能在一起却相濡以沫瓷实般过着一生!

曾经的青梅竹马离了;

曾经的文革患难也离了;

曾今的两小无猜也没能走到最后。

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美好的事物总是转瞬即逝。

Part.4-1 诗与远方

「小欧与亮子」:诗与远方

一方在心口难开的半推半就,一方在极度自卑中屡败屡战。

这两个性格迥异的老胡同,硬是擦出了爱情的小火花。

亮子几乎可以说是个小混混,但现实是他闭上眼睛,满脑子都是小欧那张美丽的脸。

他深知小欧高不可攀,但阻止不了内心的炙热。

能博小欧一笑,在亮子心里是一件无比神圣之事!

而小欧漂亮、北大生、心气高,拒绝了很多实力相当追求者后发现只有亮子始终如一。

虽然小欧内心也非常清楚自己决不会嫁给这个不起眼的亮子,但当亮子告诉她准备和一个彼此相配的姑娘结婚时,她的内心是说不清道不明的纠葛,甚至还有些淡淡的酸楚。

亮子说了一句:“不是我变心了,是认命了,是我配不上你。

你的茕茕孑立,我的踽踽独行。

这是爱的深沉、爱的卑微,结出这种笑中带泪!

Part.4-2 王子与灰姑娘

「一达与群英」:王子与灰姑娘

高干子弟精英分子与贫民百姓食堂师傅 ,是门不当户不对。

这是一对在文革时特殊历史时期造就的姻缘。

随时间的推移,政治变了,环境变了,在彼此心目中的自己也变了,从相敬如宾到貌合神离,离婚成了恰逢其实而最温柔的选择。

群英也是个不幸及心酸的女人。

她与青儿的相同是:文化水平低而造就前半生的不幸

不同的是:青儿是跟不上时代脚步与社会脱节而与之产生无法逾越的鸿沟,而群英无法逾越的鸿沟来自家庭内不以意志为转移的固化阶级

她说:“……可是我心里明白:我和一达,还有和这个家,差着一大截。

你们说我,我心里怕你们在背后议论什么,我总觉着你们是在说我。

我想知道我到底有什么让你们看不上的,我好去改。

可我怎么改,也改变不了自己的身份地位。”

这一切的根源都是,如同青儿对其女丹丹说的那句:“妈现在这样,不就是因为文化水平低吗”。

然而,她在迷茫失措之后毅然决然选择了一条独立、自主、体现自身价值的阳光大道,变成了真正的城里人,终获一达发自内心的认同。

这是新时代妇女地位提高的典型,一扫公婆一家对她的偏见,她用行动和能力证明了自己,观众的眼睛也由蔑视变为仰望。

她用宽容和大爱对待一达全家,而林家也亲眼目睹一个只有小学二年级文化水平的渝中女子的成长与巨变。

体现了人格魅力、赢得了全家"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极大尊重。

女性的自尊、自强比起《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比之甚者!

这是对真实版王子与灰姑娘,童话与现实之间隔着无法逾越的鸿沟。

真实而残酷的剖析了一见钟情的深情,背后的意识、文化、素养、身份、地位不以意志为转移的天壤之别,最后的悲剧其实从一开始就注定了!

但悲剧的最后,王子经历了灰姑娘带给他心灵上的洗刷而成长,灰姑娘在王子的熏陶下离开后也破茧成蝶。

Part.4-3 相濡以沫

「大海与青儿」:相濡以沫

这一对,思想形态、政治觉悟悬殊,完全不在一个频率;

先是瞧不起,之后提心吊胆,折腾十余年,苦尽甘来。

这对恩爱夫妻在剧中实践了爱情对婚姻的高度统一。

他们虽然吵吵闹闹、磕磕绊绊,但也相互磨合,相互体谅,骨子里透着的是彼此深信不疑的爱

笃定对方就是彼此的全部。

青儿,踏实本分、执著独立,表面柔弱内心刚强、宽容善良。

她的爱,毫无保留地全部给了这个男人,一点没剩。

她的心里不会而且永远不会有除此之外的任何一人。

因为她的心从一而终地被这个男人占满了。

而大海表面一无是处而实则要强、爱面子的孤儿作为倒插门女婿把妻女视为一切。

陈家是他心灵和肉体的唯一归宿,无论贫穷还是富贵,这是唯一不变的因素。

剧中一达评价他们婚姻:“你最幸福的是有一个好妻子,而我是曾经有一个好妻子。

Part.4-4 傲慢与偏见

「焕儿与平平」:傲慢与偏见

门当户对,青梅竹马;

这一对是剧中的主角,也是一对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故事。

我常想有这种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经历的人是幸福的,也是不幸的。

幸福在于他们享受了纯真挚热的爱,而不幸在于这种纯真挚热的爱不会陪伴一生,相对于一辈子太短,甚至阻止干扰了后半生的情感生活。

剧中焕儿用尽全身的力气去爱漂亮、任性、清高、满腹经纶的平平,结婚之前想得到、结婚之后怕失去。

爱到抱在怀里时都有一种不真实的感觉,这真是一种完全忘却自我的爱。

平平出国后他感觉思念一个人是幸福的,离婚后感觉等待一个人是甜蜜的。

当仰慕他多年的学生向他求婚时,他说:"你愿意找一个成天牵挂着别的女人的男人作你的丈夫吗?"

焕儿与其姐青儿爱情观是一致:爱一个人,就是他(她)的全部,容不得一丝余地!

诚然,焕儿对小欧说的:“我不会再爱上别人了,我把我自个儿的爱都给了平平,一点没剩!

陈父放了一辈子电影也看了一辈子电影,在看到儿子的爱情,流下了眼泪。

既体现了一个好男人的责任心,又道出对平平无可替代的感情。

而平平用使小性子的方式刺激了陈焕弄得了真离婚,以后的日子再也碰不到下一个焕儿。

没有人全方位了解她,没有人在乎她的任性、没有人纵容她……

因为任何想走进她生活的人都有一个形象立体而高大的参照物——焕儿。

平平也清楚这世上没有一个人能超越焕儿对她的爱。

其实平平不是不爱陈焕,只是她的骄傲不允许她日复一日的平凡。

他们离婚后,平平说:曾经沧海难为水,再也找不到一个人像焕儿那样爱她了

凡是以分离为目的的爱,无不是爱到了极致!

Part.5 北方有佳人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平平、群音、青儿、小欧,四位女性将女权独立精神刻画的入骨三分。

Part.5-1 平平:再也不会有人像你那样爱我了,但我并不能给你相同的东西

  高干子弟,衣食无忧,出生就注定要被全家重点呵护。

  父亲国家高干,母亲国家著名杂志社主编,双高知识分子。

  自身聪明靓丽,恃才傲物。

  四人帮倒台后,父亲得到平反。

  国家回复高考,顺利进入北大中文系,毕业国家分配至国家喉舌最高传媒北京电视台。

  丈夫是青梅竹马的焕儿,年轻有为便拿了双学士学位,之后又成了大学教授,对待感情专情而不滥情。

  哥哥一达插队归来,随着国家政策的落实也进入国家机关,成了政府高干,而后政企分离下海经商。

  这样的家庭不管什么时代,不说让人垂涎三尺也得羡煞旁人。

  可是,平平她不满足,她的骄傲看到了未来忧患,北师大的雪地里她哭着对焕儿说到:“我不想整天看那些业余作者的破剧本,整天待在家里发呆眼看我们的距离一天比一天大了,再过几年我就三十了,不换个环境,我这一辈子就完了。

  她看到未来的忧患却没能守住初心,像焕儿说的:“一切都是暂时现象。只要这些知识分子耐得住寂寞,守得住这份清贫,终有一天这种局面会好起来的”。

  她留恋与焕儿生活在学校分配的宿舍里,即使清汤挂面也是幸福温馨。

  然而,那个分配而来的小小工作舞台施展不了她的才华抱负。

  为此身体力行努力学习英语提升自己,抓住留学机会,放下一切奔赴美国。

  几年后归国而回的她接受了美国的价值观与焕儿坚守的初心背道而驰,离婚在任性的催促之下一语成谶。

  她被公司派来北京工作,言必有美帝。公私合营,果断干练到不近人情,为了公司改革计划经济的腐朽裁员三分之二,其中无意还包括跟她家关系很好的焕儿长姐青儿。

  但年至四十时自己却遭遇失业,挫败感由然而生。

  她拒绝了陈焕的挽留,在失业后再一次登上前往美国的飞机。在给陈焕的信中她向他道歉,而后话锋一转:“我已经在感情上留下了终身遗憾,不能在事业上再犯同样的错误了。

  在美国长岛一间小房子里,她苦熬了半年多,写了一本《昨天的故事》。

  她两次用“熬”字形容自己在美国的经历,孤身在外拼搏的日子并不好过。但那又怎样?

  她心里住着的是一只鹰,而不是甘于柴米油盐的燕雀儿。

  暴风骤雨扑面侵袭,她依然昂头转身飞出,不带半分犹豫;

  也许会找不到回家的路,但至少已翱翔过九天。

  平平灰心丧气自诩为“失败者”,头却依然高昂着:“想这些年我一个人在外面拼呐熬啊,到头来还是一场空。一个四十岁女人,没有家,没有事业,连祖国都没有。”

  焕儿出言安慰,她却反问:“那我应该说什么?说我跟你离婚犯了多大的错误?说我现在有多么多么的后悔,请求你的宽恕?”

这是我不喜欢平平的原因,她的高傲建立在伤害之上。

但我也理解创作者的良苦用心。

平平这个人物,是那个阶层属于金字塔顶端的特征人物,在那个时代具有代表性的恃才傲物。

这是社会阶层的发展的趋势,她无意被这种趋势裹挟的往前亦步亦趋,出生书香世家又是高干阶层明日的天子骄子,历经文革政审平反,她成了新思想萌芽最早的群体之一。

没了传统文化的世俗束缚,成了这种趋势下的一员。

在《遥远的救世主》里“井沿论述”,平平成了出国潮最早人群之一,也是最早跳出井沿看过的一眼,然后成了那个时代最早出国人的心态。

马斯洛需求理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当然这里有她的部分责任,有时甚至于她自己都不知道身处于时代发展的洪流,就被洪流的漩涡淹没在了时代里。

青儿、群英、小欧都在实现个人价值过程中牺牲部分自我,这是平平所做不到的!

但她们所代表的都是我们父辈的精神写照。

Part.5-2 群英:我最大的愿望,就是把自己变成真正的城里人

  群英是全剧成长最大的角色,是大多文学创作者所钟爱歌颂,不吝文辞着墨最多的蜕变者。

她来自四川农村,大字不识一个,在饭堂工作,因为打饭时多给了高挑斯文的下乡青年林一达一勺,感动了这个出身高干家庭的研究生。

一达不光娶了她,还把她带回了北京,她惴惴不安地从偏僻落后的乡下来到全中国的中心,不管是城市还是家庭,她都格格不入,只能小心翼翼忍气吞声。

当时她对丈夫说:“我这辈子就靠你了。”

剧中一场思辨戏:个体的开放是否产生新的剥削阶级。家中除她之外都在高谈阔论,格格不入的她只能默默转身离开,躲在厨房那一片天地。

然而却敏锐发现一年又一年中,丈夫对她由呵护备至变成冷落嫌弃。

  她努力自学,期望在文化水平上拉近与丈夫的距离,却发现基础为零又资质有限,脱掉文盲帽子后就再也继续不下去了。

孩子出生后,她跟襁褓中的儿子说:“以后我只能靠你了。“

  一件事情改变了她。偶尔间她发现自己的川菜手艺在北京很吃香,可以变现。

她瞒着家里,主动出击找到一家门可罗雀的小饭店,“技术入股”将它变成那一片首屈一指的人气餐厅。

无意间撞破的林一达大发雷霆,但手中有钱心不慌的朱群英如今已大不一样。

饭店小老板问她,你有个这么厉害的老公,守着他就行了,为什么要出来拼呢?

  她答:“丈夫是能守得住的吗? 只有自己有能力,才不用看人脸色过日子。”

  由政转商的丈夫变了大模样,最俗又最理所当然的事情发生了:她发现了丈夫跟其他女人的亲密照。

  林一达不以为然地安慰她:“你跟外面那些女人不一样,你是我老婆。我跟她就是逢场作戏,她就是个商品,生意需要而已。”

  而她的回答是:“我也是女人。”

  即使现在的剧,提到第三者都是“你个不要脸的臭B子勾引我老公”,而20年前的剧,一个农村出来没啥文化的女性面对丈夫侮辱小三,却首先意识到被侮辱者也是女性,然后再一次确认了丈夫的不值得留恋提出离婚。

  她的离婚即使现在看也是非常潇洒的:不要孩子不要钱,一个人来到这个家,就一个人走。舍不得放手的却是林一达,理由耿直得有点幼稚:“只有你不爱我的钱。”

  一达一拖再拖,朱群英这边情况却发生了变化——饭店做大越赚越多,老板钻法律空子把她踢出了局。

一达以为这下她能回到家庭了,没想到她却孑然一身回归故里。

她在老家做了三件事:

1.考察当地川菜馆,学习新技术;

2.找亲戚借钱,攒足创业资本;

3.恶补法律条文,从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站起来。

  再次来到北京时,她只身一人。林一达自信满满:“我就知道你肯定会回来的,你留下的那张离婚协议我已经撕掉了。”

  朱群英说:“即使你不同意,法院也会判的,我们分居已经超过两年。”

  “我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真的是太不容易了。如果要走回头路,那真的是一点机会都没了。

林母问她是什么时,群英决然的答道:“自尊!

  只有她自己才知道,一个纯文盲的农村孤女,不走歪门邪道成长为一个经济和精神双重独立的人有多艰难。

如果回去做林一达守在家里的老婆,那她一辈子都得仰人鼻息。

  离婚后的她创业成功,餐馆变成酒家,还找了一个主内的老公。

林一达在她结婚当天,送来了那条曾经允诺但直到离婚都没兑现的金项链,她看着对方仓皇离开的背影注视很久。

  后来两人成了朋友,几年后她靠自己能力在北京买了房子,邀请林一达参观。

当时的她穿上珍珠白的时髦洋装,再也不是那个穿件颜色亮点的衣服都要问老公“会不会太艳”的进城村妇了。

  林一达看着她的背影发愣:“我在想你刚到北京时的样子,可怎么也想不起来啦。”

  她笑:“这些年我最大的愿望,就是把自己变成真正的城里人。

Part.5-3 青儿:我就不信,我刚四十一岁,我就养不活我自己了

  青儿是四位女性中最传统的一位。

工人家庭出身,踏实本分、独立隐忍,吃了文化水平低的果,读完书就进了工厂,在父母之命下早早结婚生子。

丈夫大海孤儿出身,不服输,心思活络,照顾家庭。

改革开放初期,很多法律没来得及健全,管控不严。

在亮子的捣鼓之下,毅然决然辞了国企“铁饭碗”,下海经商成了一名“倒爷”。

  青儿与大海一辈子相濡以沫,关系最僵的时候,是大海跟着亮子折腾起了倒买倒卖。

在当时法律尚不健全的灰色地带赚取了第一桶金,如数交给了青儿,无法苟同的青儿转身义正严辞地告诉他:“你就答应我一件事就成:打今儿往后,不管你挣多少钱,这钱都是你自己个儿的,跟我们陈家没关系。

相处在同个家庭的小欧也闹不明白,问:“姐,你跟我姐夫又没离婚。干嘛分得那么清楚啊!

听不下小欧一直追问的陈母,说到:“你今儿个怎么了,跟你姐没完没了。”

青儿回复说:“妈,不怪她问我这话的人多了。我们厂人就说,干嘛呀你这是,你爱人那么多钱,你整天忙乎什么呀!

陈母说:“就是怎么说你们两口子,你不能跟他较一辈子劲呐。”

无不显示青儿的独立自强。

  后来中央进入严打时期,大海被抓意料之中,回来后待业失意,青儿鼓励并监督他做回以前的木匠活,后面还开了个家具厂。

  熬过了最艰难的时候,一向评为优秀劳模的她,却在工厂设备更新的浪潮中被压垮。

在“每天都是第一个进车间,最后一个才走,累得到家就躺着”的高强度工作之下,还要面临工厂设备更新的压力之下,最终在流感爆发之际击垮了她外强中干柔弱的身躯。

青儿在丈夫的照顾下,终于退去了她要强的外衣。

眼里噙着泪水,如是说:“我早就不是劳模了。咱们厂最近进了好多新设备,都是进口的特难掌握。我根本不是那些小年轻的对手,人家都是高中毕业,可是我,连图纸都看不懂。不但完不成定额,还老出次品。

流下无奈而几近绝望的泪水。

大海安慰她:“你这人吧,就是太要强。”

94年,下岗潮来临。

最后连她自己也被当做那个时代的次品处理掉,毫无征兆成为九十年代下岗工人的代表。

  她深知自己的情况,拒绝了丈夫让她去家具厂的建议

夜里,她倚在丈夫怀里,寻以慰藉。

  她忍着心里的难受,声音里带着哭腔说:“我就是觉得委屈,我把这大半辈子都交给这厂了,可这厂,它说不要我就不要我了。

大海安慰她说:“报纸上都说了,国有大中型企业这次都不好过。听说不合资呀,怕是将来发工资都困难。要不我去找找林平平跟她说说,没准能管点用。”

  然后坐起身来,孤傲的说:“不,我不求她。我就不信,我刚四十一岁,我就养不活我自己了!

下岗好几个月,待业在家,成天扶着几近失明的陈父在小区转悠,回厨房做饭时最终没能按耐住眼里噙着的泪水感叹道:“这回我知道了,找工作真难!”泪水顺着脸颊就流了下来。

之后,她不仅干着家政,还兼职起了小时工,没日没夜的穿梭在街道邻里。

父辈总是将自己年轻经历的过失,总想在子女的身上得到纠正。

丹丹一次复习作业时对中专与大学发表看法,青儿话里透着语气对丹丹说:“你这孩子怎么这样,妈这样不就是因为文化水平低嘛

  一年后,踏实勤快的青儿和下岗工友一起,组成了一个家政公司,当时老百姓都习惯自己事情自己干,家政公司起步艰难。

但她很乐观,依然对未来抱有希望——“其实需求还是很大的,只要大家意识到,效益就好了!

青儿的挣扎求生与群英的奋不顾身不同是:

林家高干殷实,家庭和睦,林林大后,没有后顾之忧;

陈家上有高堂双亲,下有读书的小欧和嗷嗷待哺的孩子成了她的底线;

她深知长姐如母是她的责任,丈夫同时又是她不确定的因素让她提心吊胆惶惶不可终日,终日以泪洗面,在被限定在生活与生存的夹缝之间进退两难。

青儿代表着那个时代的工人阶级,代表着金字塔底端的大多数;

将工人阶级的心酸,刻画的淋漓尽致。

开篇,青儿眼中含泪的说:“如果每个人都这样,那国家拿什么发工资?……可是我就是觉着心里堵得慌,要说工厂又不是资本家的,这些人怎么这样。我想不通!

仅此一段便定调了这个人物:思想觉悟、工作态度、为人处事。即使如此,岁月的无情、时代发展的残酷也没能被温柔以待。

在工厂设备更新时,跟不上时代的浪潮成了压垮她最后的稻草!

青儿流着泪说:“我早就不是劳模了。

咱们厂最近进了好多新设备,都是进口的特难掌握。

我根本不是那些小年轻的对手,人家都是高中毕业,可是我,连图纸都看不懂。

不但完不成定额,还老出次品。

97年下岗潮,青儿被迫沦为下岗潮中的大多数。

青儿带着哭腔说:“我就是委屈,我把这大半辈子都交给这个厂了,可这厂,它说不要就不要我了。

说到底,是时代在快速前进的过程中落下了他们。

青儿,这个角色心疼到无奈,让我看到了“众生皆苦”。

因为过多因素太过相似让我时常想起父亲、婶婶,这也是我着墨最多的原因。

心底总能阵阵抽搐之后隐隐疼痛,在别人看来的生活,对这个阶层来说却总是挣扎求生!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父亲说:“我没有做过伤天害理的事,为何会被生活扼住咽喉!

如剧中所言:“现在都这样,人人都喊累,没有一个宁肯停下来的。睡吧,明天还得接着受累。

工薪阶层的心酸,一览无遗。

2018年底,新一轮下岗潮如约而至,不知读到此处的你是否是其中之一?

Part.5-4 小欧:就是因为这是一辈子的事,所以才不能凭一时兴趣呢。

  小欧是四位女性中最年轻的一个。

虽然家庭条件一般,但小欧也是被宠着长大的。

没有哥哥陈焕的学历,但却比姐姐青儿幸运,赶上了恢复高考,知识可以改变命运的时代。

她聪敏早熟,美丽阳光,整个人洋溢着生机勃勃的活力。

  填高考志愿的时候,才十八岁的她选择标准是:

1.好找工作;

2.工作钱多。

  嫂子平平教育她:“专业一定要看个人兴趣,这是一辈子的大事儿!”

她回答说:“就是因为这是一辈子的事,所以才不能凭一时兴趣呢!

  林平平反驳道:“要是你选择的不是你喜欢的,那你怎么能学好呢?”

  她歪着脑袋:“现在高中的课程没一个是我喜欢的,但我同样也学得很好啊!”

  十八岁喜欢文学的她选择了会计专业,毕业后换了无数个工作,“工资的一半都花在吃上”,后面也不给人打工了,跟两个同学合伙创业,成立了个三人广告公司。

有钱的同学出钱,有脑子的她出力,三人全是领导,奋斗中不知不觉成了20年前的大龄单身女性。

  她身边有个陪伴了二十多年的青梅竹马亮子,单亲家庭,小小年纪家里蹲,最大的特长就是没啥特长,今天这里捡个活,明天那里捡个活,长得也不帅。

连亮子亲妈都觉得儿子配不上小欧,但两人从小便玩在一起,亮子喜欢她,她也在等着亮子表白,谁知道等到28岁,亮子一开口却是相亲认识个女的,要结婚了。

  她打开车门要走人,亮子拉住她的手跟她解释:“不是我变心了,是我认命了……心里头总是惦记着够不着的东西。可即使勉强够着了,我也不能让你幸福。

  她定神看着亮子 :“你是对的,现在应该我跟你说,祝你幸福。”

  亮子结婚后,再见面时她很尴尬。忙着事业的她偶尔也会感到孤单吧,但直到最后的31岁,她也还是选择单身。

毕竟,她可是十八岁就知道不能凭一时兴趣选择人生的陈小欧。

Part.5-5 女权独立意识兴起的意义

所谓七年止痒,就是两人婚后磨合期! 个人到家庭被生活磨掉棱棱角角。

然而,书香世家又是上层阶级,平平的骄傲在看到未来与焕儿的差距是她所不能接受的。 平平反抗的是残酷的竞争、反抗的是自我高傲的挫败感。

群英前期选择了妥协,她寄希望于儿子林林,妥协的结果就是寄人篱下,别人的茶余饭后。 所以,她三思而行独立自主反抗人生,不做他人附庸。

青儿在维系婚姻与独立自主之间找到了相对平衡。 在丈夫面前她可以放下坚强回归家庭中女主人的位置,丈夫远走他乡她也能一肩挑起家庭重担不卑不亢。

相比,近些年掀起的中华田园女权的叫嚣者,她们太美与世独立!

此剧里的这些女性,不管是乡下村妇还是帝都娇女,不管是大字不识还是留洋归来,不管是温柔如水还是尖锐如刀,都透着一股独立且倔强的新时代女性自觉,这种独立不是经济上的独立,而是精神上不依附男性也不依附任何人的存在。她们的魅力与男人眼中的评价无关,她们的人生价值不取决于她们落脚的男性。她们的生活重心也从来不是如何找到、筛选、抓牢优质丈夫——不管这种优质指的是物质还是精神。

如同剧中平平念的那首舒婷的《致橡树》:

如果我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冰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颗木棉;

做为树的形象与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即使是时隔20年,这种魅力依然让角色熠熠生辉。

然而现在影视剧中这种新时代女性自觉神奇地越来越少,偏偏还有一些剧以它的名义欺世盗名,偷换概念,扭曲没见识的那波观众的审美。

  毕竟年代跨度大,大格局,层次丰富,思想深度,才有大魅力。

Part.6 思辨

Part.6-1「思辨一」:个体的开放是否产生新的剥削阶级

林父:群英的手艺越来越精了啊。

平平:嫂子,你现在要是开个饭馆,肯定特赚钱。

群英:哎哟,我可不行。

林母:平平又胡说了,哪有个人开饭馆的。

林父:现在的政策比较宽松了,对那些没有工作的人鼓励他们搞点个体经济。比如半个小商店,弄个什么饮食摊点儿。

林母:个人开买卖,这不是回到解放前了吗。

平平:妈,你怎么象马列主义老太太。

林母:你们想啊,群英要是开个饭馆,她的手艺肯定吃饭的人多呀!那她一个人忙不过来,就得雇人,那被雇的人跟她是什么关系呀?

平平:当然是雇佣关系了。

林母:还是的,她的买卖越做越红火,雇的人越来越多,那她自己就不干活了,就当了老板了,这不是产生了新的剥削阶级了吗!

林父:你说的这种情况只是一种理论上的假设,在中国实际上不可能,国家会采取一些限制政策。

林母:我看限制不住,那人家干得好,你怎么着,再来一次“公私合营”!

林父:那倒不用,私人开的饭馆永远竞争不过国营的,至少我就不会去私人饭馆吃饭。

林母:我也不会去的,我害怕,还是国营的放心,吃得好,价钱也公道。

平平:妈,你妹觉得国营饭馆的服务态度,太恶劣了吗?

林母:哟,你是吃饭还是吃服务态度?再说了,现在哪个服务行业,服务态度不恶劣,你卖菜的时候,不也是跟人吵架吗。

平平:吵怎么了?爱买不买。现在中国是卖方市场,人多东西少,有多少菜都不够卖。

一达:我相信这种局面会有改观的,邓大人已经明确肯定了农村包产到户,只要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别说面包会有,牛奶也会有的。

平平:本来就应该是这样:各尽所能,按劳分配。这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

林父:平平这句话说的好。

平平:爸,您可算表扬我两句儿了。不过我们在学校啊,最近一直在讨论这个问题,既然按劳分配多劳多得,不违法,我们就应该鼓励出百万富翁嘛。

林父:怎么刚夸你一句就昏了头了,中国是要追求共同富裕,永远不会出百万富翁的

林母:别说百万,十万也不应该。刚解放的时候,要是有几万块钱,那不就成地主了吗!

一达:平平这次可是脱离中国国情了啊。

平平:我知道不可能,人家就这么一说呗。

Part.6-2「思辨二」:价值观的探讨

林母:对了你们俩都在,来帮我一个忙。看看,这里有一篇署名潘晓的文章。啊,这篇呀:《人生的路啊,怎么越走越窄》,刊物已经收到上几万封读者的来信,而且有些信上几百个年轻人联名写的。看起来这篇东西,在全国已经引起了人生观的大讨论。那么,报社让我写篇东西,我想听听你们的观点。

焕儿:阿姨,这篇文章我已经看过了。我觉得这个作者的遭遇,我挺同情的。但他的那种结论我不认同,您想呀,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我觉得这是在宣扬一种个人主义

平平:你这是在使用文革语言,主意啊。

焕儿:好,就算刚才我哪个措辞不太合适,但你想,一个人把自己的主观利益全部为自己考虑,客观为别人就是一种空话。个体和个体,个体与群体之间,这种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平平:照你的观点来讲,只能牺牲个体服从群体了?

焕儿:是这样的,社会的每一次前进都要靠我们个人利益,甚至牺牲我们的生命。但是,如果一个人把自己个人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的话,那这个社会就是一盘散沙,就不可能前进。

平平:不愧是政教系的,讲起大道理一通一通的。我妈喜欢听!

林母:人家陈焕讲得确实有道理。

平平:大道理谁不会说,就普遍意义而言:人都是自私的,只是自私的程度不同。

焕儿:那你怎么解释那些烈士和英雄们呢?

平平:我是说普遍意义,像你我这样的普遍的人。你不可能要求所有的人都成为英雄和烈士吧?

焕儿:当然不能,但这应该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并成为全社会公认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Part.6-3「思辨三」:脑体倒挂产生混乱局面的看法(一):官倒的危害

林母:一达也真是的,不就是个公司嘛。至于那么忙嘛,连礼拜天都不回家,象他这么搞公司,中国经济还能搞上去?找时间我跟他谈谈。

平平:爸,我看你啊,是心里不平衡。我哥现在都有专车啦,还是进口的呢,听说还有专职秘书,正部级待遇。

林母:我们这些人都落伍啦。一达才回来几年呐,一年一个样,我看着都眼晕。

林父:平平,你小看你爸啦。我才看不上这些人呐。他们拿国家的权利去赚钱,有什么值得羡慕的,早晚得出事儿。部里几个直属大企业请我当顾问,我都拒绝了。哎,陈焕,你是学经济的,你说说看。

焕儿:我个人认为啊,这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度的一个暂时现象,这个现象不会长久的。

林父:听见了吗,平平。你看陈焕都有头脑,不愧是好姑爷。

平平:好什么呀!现在是脑体倒挂,没听人家说嘛: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

林父:搞导弹的都去卖茶叶蛋,那才是民族最大的悲哀呐!

Part.6-4「思辨四」:脑体倒挂产生混乱局面的看法(二):贫富差距拉大,社会阶层对立

大海:来来,看姐夫给你买什么了,金项链,你跟你姐一人一条。

小欧:这多少钱?

大海:嗨,不贵!合人民币也就两千多块钱吧。来,戴上就姐夫瞧瞧。

小欧:我脖子太细,戴不起。

大海:嘿哟,跟我这儿假客气。

小欧:从现在开始,我不会再要你任何东西。

大海:哟,怎么啦,我没得罪你呀。

小欧:你知道我们老师一个月挣多少钱嘛?他是上有老下有小,还算是个大学副教授,一个月才挣一百二十块钱。你随便送人一条项链,够他挣两年的工资。

大海:这跟我有什么关系,又不是我给他发的工资。

小欧:那你觉得这样公平吗?你跟他相比,谁对社会贡献更大。就比如我哥,硕士学位,大学讲师,一个月才挣八十块钱,还不够你花一天的呢!

大海:嗨,他要想挣钱,也下海呀!现在也就这样,社会地位高,收入就低。要想赚钱,就别嫌寒碜!

小欧:就是让你们这些下海的人给闹的,我们现在连书都读不下去了,过去是知识越多越反动,现在是知识越多越贫穷!

焕儿:哟,还没进门呢,就听见谁在这儿谈大道理呢。

大海:哟,焕儿,你回来得正好。小欧今儿吃枪药了,非要杀富济贫。

小欧:你们这些人就是该杀,现在物价上涨得这么厉害,就是你们这些官倒给闹的。哥,你们师大的学生对官倒,对脑体倒挂非常不满,对吗?

焕儿:对呀,没错!

大海:哟,拉倒吧,这一个老师一个学生,我这小倒爷赶紧撤。

小欧:嗨,慢!我还没说完呢!

大海:哎,焕儿,你可千万别听她挑拨啊!

焕儿:你们俩掐去吧!

大海:哎,妹子。你要是缺钱你言语一声,姐夫的钱不就是全家的钱嘛。

小欧:谁要你的臭钱!

大海:小欧!!你这么说就没意思了吧,哎,我怎么了,我一没偷二没抢三没触犯国家法律,再说国家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你凭什么管我呀!嫌我的钱脏,你别用啊,你要我的东西还少么你!

小欧:好啊,我可以还给你,我现在就还给你!

焕儿:哎,怎么了!怎么了!!怎么了!!!怎么了这是!!!!怎么说翻脸就翻脸,那还是不是一家人呀。

小欧:谁跟他一家人呐!

大海:你吃错药了吧,今儿个!

焕儿:行了,别吵了,别少了,听我说两句啊!都坐下,你说现在这分配不公,脑体倒挂,官商贪污腐败。这是一个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虽说小欧有情绪呀,我特别能够理解,别说他了,我还有情绪呢!你说我从七八年做学问到现在,我也十几年了吧,我那点收入还不如平平她们家那保姆呢,是不是!

大海:说句良心话,我也觉得这样不合理,你想天天搞四化,靠我们这帮倒爷行吗?这个!

小欧:这还像句人话!

焕儿:哎,别这么说,现在呀咱们国家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度,这种过度呢不可能整齐划一,更不可能一步到位。所以才会出现混乱,出现分配不公,就像我刚才说那样,是吧。我认为,知识分子目前这种生存困境,仅仅是一种暂时的现象,只要他们能够甘于自己的清贫和寂寞,守住自己最后这一块阵地,我相信,最终有一天,他们会在商品社会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小欧:那得需要多久啊?

焕儿:不知道!几年?十几年?也许几十年?

大海:那这辈子不就过去了嘛!

焕儿:嗨,每一次社会发生重大的变革,总会有人做出牺牲,付出代价!

小欧:那干嘛非得是我们呐!

焕儿:哎,没人拦着你呀!我们单位好几个同事已经下海了,所以说,这是一种社会的进步!因为它允许你去选择自己的道路嘛!

大海:嗯,可是不管怎么说,让咱小欧现在下海还早点儿吧啊!

小欧:你别得意太早,你们的好日子长不了!

Part.7 故事的结局,早已写在开头

故事的最后,焕儿收到一份平平寄来的一封信和一份包裹:

得知,平平在美国长岛苦熬了半年多写下有关他们的故事:《昨天的故事》 ,翻过扉页,第一章:

1978年的故事

然后时间闪回至故事最初开始的地方:

1978年~、1979年~、1980年~……

生活的点滴在岁月的滚滚车辙下徐徐展开,就像一个开始怀旧之人回忆了自己的一生。

弹指一挥间。

许多许多已经不再朦胧;

许多许多已是意味无穷;

还会有许多许多让我记录。

一行泪滴在码字手背的冰凉,方知泪水划过脸颊的真实。

文字码到这里,思绪也跟着淌过了漫长的二十一个春秋。

不禁想起89年那集的一句台词,现在想来方知创作者的用心良苦:

这一年,一开始就这么多事,算了,先把这年过完再说。

这一年,一年又一年,二十来年,方知这么多年也就这么过来了

黄疏杨 /文

2018/11/02 凌晨三点

—————————————————————————————————————————————-

备注(一):

因为与学经济获取知识的不对等。

感谢:陈程、王子鹏 两位经济学博士提供的资料。

备注(二):

天涯上有些人针对89年这集反映特别丧,表示愤慨。

真正关注国内时政与历史的都知道,这一年是禁忌年。

从侧面想想也知道,此剧很多事都是点到即止,也被封杀了十年之余。

连侧面影射都丝毫不见,只用了一句:“这一年,一开始就这么多事,算了,先把这年过完再说!”带过。

其实表明了态度:禁忌之年,只字不提。

—————————————————————————————————————————————

第一集 1978年 恢复高考、政审家庭成分、知青插队、上山下乡、知青返城、讲究32条腿(床、三门柜、沙发、桌子、椅子、)、大锅饭、计划经济、国企腐败、政治觉悟、邓小平复出、国家就业分配、特权阶级、黑白胶片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上映、“政治”谈虎色变、物质短缺、《冰山上的来客》上映、一张文凭一种人生、黑白电视进入百姓家、党的十一中全会召开;

第二集 1979年 文革平反、教育分布不均、物质短缺不正之风盛行、狠杀大吃大喝之风、彩色胶片电影《小花》上映(唐国强、刘晓庆、陈冲成名作)、刘晓庆成国名女神、计划经济的腐败、检讨文化大革命搞散工人阶级、越战自卫反击战、《致橡树》、老北京胡同文化、包产到户、“白猫黑猫能抓到老鼠就是好猫”、贫富差距加大、读书人的责任感、Sony彩电进入高干家庭、彩色电视剧《邓世昌》上映、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物质短缺发生抢购、国家取消就业分配、物价二次上涨提高农副产品;

第三集 1980年 公审四人帮、国企整顿劳动纪律、日本电子产品(录音机)在大陆发行、磁带、邓丽君《好花不常开》、中国国民经济倒退10年、国企实施规章制度、个体经营提上日程、邓表示按劳分配多劳多得、文化阶层对立、《归心似箭》上映(斯琴高娃)、国企改革失败、崇洋媚外盛行、港商进入内地(官商勾结腐败埋下伏笔)、外汇管制、国营企业矛盾加剧、港式服饰、国外产品进入内地、攀关系(腐败开始渗入)、《庐山恋》中国荧幕第一吻、潘晓的《人生的路,为什么越走越窄》文章引发全国有学之识的探讨;

第四集 1981年 五讲四美、倒买倒卖、国产彩色电影《喜盈门》上映、官商勾结、牛仔裤流行、录音机进入百姓家、邓丽君《好花不常开》、个体开放、世界杯热议、《追捕》高仓健上映、电视转播中国女排夺冠;

第五集 1982年 《远方的朋友们》、七七级投入四化建设、电冰箱入住百姓家庭、结婚三大件变更(手表、缝纫机、自行车改为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国内外思想发生碰撞、电视剧《蹉跎岁月》上映、西方文化渗入国内、《地道战》、《人到中年》潘虹、中央电视台成立新闻部、电影《牧马人》朱时茂&丛珊、单位包场电影、十二中全会召回、晨练&广场舞、提出现代化建设&新精神&新风貌、《少林寺》李连杰上映;

第六集 1983年 工业化、萝卜裤、市场化、白牌啤酒、易拉罐、最早的热水器、《霍元甲》《万里长城永不倒》、市场化的优势(服务态度)、18寸彩色电视机、走关系、领导年轻化&退休政策、《火烧圆明园》梁家辉&刘晓庆、电视兴起电影没落、官生勾结盛行、老年退休生活、一国两制、东北二王、《青春万岁》;

第七集 1984年 国企改革(官倒)&职业化、洛杉矶奥运会许海峰拿首金、偶像崇拜、流行乞丐服、公共汽车&出租车兴起、八四国庆阅兵提出:振兴中华 实现四化(工业、农业、科学技术、国防建设)、女权主义思想兴起;

第八集 1985年 《四世同堂》热映家庭进入追剧时代、电影进入冷淡时期、家用轿车兴起、官倒价格双轨制、陈凯歌《黄土地》上映、录像带普及(电影没落)、Sony随身听、大学报考志愿:商业管理学火热、读书人重视英语(出国潮伏笔)、世界杯:大陆输给香港、《基本法》、晨练太极拳兴起、《阿信》上映(宣传女权主义)、官商勾结成风、《咱们的牛百岁》上映、老一辈工人阶级跟不时代发展、双桶洗衣机进入中产;

第九集 1986年 情人节兴起、?

 5 ) 从感性到理性

本来是冲着许亚军去看这部剧的,因为在那个有些浮躁怠惰的夜晚,忽的想起一位好友曾经跟我说过,《一年又一年》中的许亚军还是蛮单纯的。
    在土豆中搜素,没想到真的还有这部老剧集,照例是按照一贯的“拖”着看电视剧的方式,虑掉其他人物线索,直奔陈焕和林平平的剧情,而且是从林平平从美国回来后开始看起的。他俩离婚这么多年了,各自都还是单身,平平回来后也没有马上去见陈焕,似乎有种“近乡情更怯”的心情,想去触碰但又不敢触碰爱人(还是自己曾经的青葱岁月,抑或曾经伤害了最爱自己的人的那个不堪的自己)的错综纠结的心绪;陈焕也说,知道平平回来了,不盼着见面,只要知道和她生活在一个城市里,就已经很满足了。很有情节张力的戏,让人对他俩这么多年后第一次见面的那场戏充满强烈的期待。终于还是见了面,还在那间简陋狭促却温馨的宿舍单间里,万语千言,心绪难平,双方却都保持着克制和冷静,使得那些不经意的情感流露——一句富有潜台词的话、一个凝视,一种不由自主的慌乱无措——都因承载了十几年的时间和情感重量而变得让人难以承受和直面。
    不算长的见面中,林平平说错了两句话,本来出于好意,或者说出于一种发自内心的本能的歉意,但话一出口,却只戳到对方的痛处。揭的是对方还未愈合的伤疤,提醒的是两人在这段感情中自始至终不平等的地位。林平平本以为表达了歉意可以让自己真正安心,没想到只换来对方的愈加难堪和自己更深的愧欠感。伤害是已经在了,不提起也许就是最好的补救了。男人的自尊原来也是这般坚不可摧。
    两人的结局让人伤怀,也许两个追求纯粹理想追求的近乎执拗的人,只可能有这种现实的收束吧。
    为他们的感情叹惋没多久,第二天,又从第一集开始看这部剧,本来是想从头去梳理他们俩的感情线索,从他们的过去找出会有这样结局的原因,却发觉这实在是一部平实细腻的好剧。演员都是本色演出,那涌动着鲜活家常气息的场景和人物对白,掀动着我心底小时候的记忆,虽然是不同的城市,但却曾经历过同样的时代。以今人的眼光来回望过去的日子、曾经的时代,有些淡淡的感怀忧伤,但更多的是感悟到,原来我们都曾幼稚过、年轻过,在那时那刻,我们的眼光都只盯着眼前或过去,不晓得稍微放远一点,其实那遥不可及的、想象之外的未来原本触手可及。不由想起霍金斯的那句,年轻时代就要敢想敢做,即使把裤子撑破了又怎样呢,撑破了就坐下来吧,呵呵。
    从过往曾经真实的幼稚和冲动中看到生活的潜藏的无限可能性,从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从剧中萦损柔肠的感情戏中走出,渐渐回复理性,再来看陈焕和林平平的情感,似乎能看的比较清楚了。男人只是你的伙伴,不是你的支柱。即使共同拥有曾经真纯的回忆,没有了人生转型的关键时期(事业开拓奋斗阶段)的相互陪伴,即使再见,两人各自的生活方式、价值观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一起的机会也不会太大的。空守回忆是不足以走向未知漫长的未来的。这个才是两人做出那样最终选择的内在原因。
    

 6 ) 一年又一年

这两天又重温了一遍《一年又一年》,第一次看这部片子是在十年前在南京的时候,很可惜,当时和我一起看片子的朋友都已失去联系,老薄,NICK,希望你们都好。

十年的经历,再看这部片子,有了一些不同的感悟,去年看了吴晓波的《激荡三十年》,同样是描述自七八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变化,激荡一书是通过很多企业的变革的道路来看待中国的变革,而该片是描述改革的二十年社会巨变对普通老百姓的家庭的精神和物质的冲击,中国第一部吻戏《庐山恋》,万人空巷看港片,倒爷热,香港五一九,八八年抢购,九三股市风波以及海南房地产热,出国热。比我们年长些的人看到这些也许会有更多的感慨。

这部片子除了带给我们关于过去的回忆外,更有对当今的思考,我不知道现在的年轻人去看的时候对当时人们的想法,所作所为会不会感到可笑,不能理解,但是我们的前辈确实是这样一步一步的摸索过来,才有如今的发展。那时的社会,虽然有很多人热衷于辞职下海,靠倒批文,炒股票发家,但也有安于清贫,坚守自己事业的,更有坚持原则的老一辈革命家。以如今的眼光去看他们,也许很多人会觉得他们很傻,但是社会确实需要这样的人,需要他们的那份淡定,需要他们那份看似固执的标准。

如今的我们在追寻着各自的目标,为此而奋斗的时候,也应该学着淡定,学着守着自己的底线,学着满足,学着放下。

 7 ) 一年又一年

根本停不下来的刷完《一年又一年》,大概也是自己看剧少,很久没这么痛快又迫切的看一部剧了。

前半部分边看边思考国家的政策影响着人的心理意识和周围环境的变化,穷怕了的人们,一旦国家放开政策就开始怯怯的动作,多次尝试探到了边界后就玩着擦边球变着花样贪婪而又急迫的赚钱。人的命运终究是要放在时代里去折腾,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和所能享受到的物质和思想意识终究是在时代的舞台上去发挥,都是时代提供的,而时代是这样形成的,在中国这种一党、执、政党、指挥、枪指挥、一切的体制下,国家政策创造环境形成时代。个体如蝼、蚁,能想多大事、能有多大产国家、政策都已给你画了圈。

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特别是在群体里生活的时候,为了虚荣心(别人面前有面子)、为了自我享受(吃好吃的穿好看的用好用的用贵的时髦的)、为了自我精神满足(职位头衔学历以及外面的世界还有自我价值的大多时候自我高估的认知等),所以一旦给一个个体空间他就会不断地折腾。

个人终究是蝼蚁,被时代裹挟着前进,有的人在这个时代的前进中进的更快,有得人慢些,跟着时代改变至少是平均数,但不肯与时代为伍的会被淘汰。

剧里每个人都在努力的活都在拼命地折腾,下岗待业的亮子,年轻人有股劲特别是没钱的时候,不务正业怠工的大海,不是他不努力而是一直没有遇到能激发他的积极性的事情,勤劳正直的青儿,下岗后做苦力硬是折腾出一片天地。为了实现自我价值找到存在感的群英,一直不满足于现状的平平。而陈焕也是比较典型且比较少见那种专心且能够精心做学问的人。

剧里对如林一达、林平平、朱群英、大海、亮子、陈焕这些人的人生轨迹安排相对合理,逻辑根本是出身和周槽环境。普通人每天关心柴米油盐电视剧和当下的日常流行,如陈焕一家,官宦人家每天关心政治经济政策,林一达政府部门的工作是跟商人打交道最终选择从商,亮子的家境就是很草莽所以他一生的所作所为和成就也相当草莽,大海的混合家庭让她基友普通人的耿直也有精明的一面。

该吃的亏一次都不会少,大海做生意被坑,一达做股票全军覆没等教训,后来当机会再来一次的时候,大海能够留个心眼赚下第一桶金,一达加杠杆猛赚一笔彻底翻身。大海感慨,在商海里扑腾了这么多年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了自己控制自己。

感情,当人的物质匮乏时愿望就是能有个看着顺眼的人搭伙过日子,俗话说的老婆孩子热炕头就是极其幸福的。例如大海和青儿,例如群英和一达在四川插队的结合。但当温饱足之后,精神追求便成为人们极其重视的一面,人们会要求尊严会要求地位会寻找存在感会寻找精神共鸣非生活琐碎类的共同话语。

我们总是羡慕平平淡淡才是真的温馨感情,但到了自己身上就会加上很多物质、精神的条件。有句网络语大致是物质的灵魂要房要车、有趣的灵魂要方要车要存款要学历要好工作要幽默要好气质要好谈吐要好社交巴拉巴拉

平平是一个充满浪漫主义且有极高人文素养的高级知识女青年,她不但需要一个生活上无微不至照顾她疼她爱她还需要一个生活里不断制造浪漫和惊喜的小确幸,还要具备与她的精神世界高度相当且能够价值观高度契合的人,她需要一个综合体程度极高的男人,她更需要被征服,享受被征服的感觉,比如她喜欢看一向斯文的陈焕摔酒瓶发脾气,而后又撒娇式的让他对她又气又爱的妥协照顾,她需要一个王,并对她俯首。她是理想主义爱情观的典型代表,既需要物质生活的全面照顾又需要精神生活的高度满足。而这种太理想型太绝对的观念,能够找到契合对象的难度极高。感情里人是需要冲动的,她内心里是爱陈焕的,只是未能达到那种全心全意的程度,陈焕的不浪漫没有给平平一个冲动一下去再次把自己给他的机缘,陈焕对平平的包容和默默地爱以及不想勉强她、不喜欢制造冲突的性格也致使他一直安静着始终不说出口,平平需要被征服的感觉,所以她永远都不会主动,于是两人就这样彼此端着客气着。这份感情很可惜,可见人能够敞开怀的沟通是多么的重要,人都太在意自我,所以失去了跟爱的人在一起的机会。小欧和亮子如果在一起会幸福吗,我想大概会是幸福的,亮子对她的关怀和顺从会让小欧在生活上满足,亮子的幽默也会让小欧开心,小欧对文化对思想境界的追求并不会太多,他跟亮子在一起这方面的谈论少了也更加自然的弱化了这方面。亮子说我不是变心了,我是认命了,人和人的关系也往往决定在那一个转身,小欧不甘心,她年轻时谈过几次恋爱发现人是善变的,心里终究是对爱情质疑的。

陪在身边很久很多年的朋友和亲人,我们对他们怀有深情,而激情更多的是来源于新认识的朋友。对刚认识三个月的新朋友,交往过程中经常有新鲜感也容易激发想象,但缺少的是与老友在一起时的那份踏实和自在,人和人的感情终究要靠时间来积累、沉淀一下,经历也经受住了了岁月的洗礼才是佳酿。

不管贫穷和富贵,人终究是要有个精神寄托的,每个人都有心结,年轻人中年人是爱情友情,老年人是子女或者自己终身从事的事业爱好。时间一长,你的心结就慢慢成了疤,平时不会让你太痛,但总会在某些时刻(特别是脆弱时)让你内心狠狠的悔不当初的痛一把,每个人都不是完人,都会有这样的时刻。

时间一年又一年的过去,时代一个又一个的过去,人们的生活方式在改变,但人性里的希望、贪婪、抗争在不断以不同形式重复上演。

2018/10/10

 短评

祁厅长真的好适合演这种苦情而奋力向上又和白富美纠缠不清的男青年啊!

7分钟前
  • 木棉花开
  • 力荐

撇开九九年拍摄的渣画质,以及又红又专的植入,真心是部好剧,二十一集浓缩成改革开放二十年的发展历程,每家每户的故事线很完整很紧凑也很真实。结局没有很庸俗的大团圆,每个人都各得其所,符合每个人的人设,这样的本子和创作真是近十年来难有。。。

10分钟前
  • 小锅子
  • 力荐

小视角,大格局,看完一部剧仿佛穿越时光隧道经历了改革开放的二十年,更难得的是这么宏大的背景丰富的内容居然只拍了21集,想来过去的电视剧大多如此,再复杂的故事,20多集也能讲完,每集每分钟都满满的是内容,再看看现在,唉,一声悲叹...另外说一句,许亚军演活了陈焕这个天使一般的男人。

12分钟前
  • EuropaIvy
  • 力荐

迄今为止看过最高水准的国产现实题材电视剧,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也要排第二了。

17分钟前
  • suge
  • 力荐

我小时候就是中年人品味么?

18分钟前
  • 伝説の少女A
  • 推荐

据闻是中国最早的编年体电视剧。焕儿家的老太太老爷子都非常可爱,里面对感情观的刻画比现在的剧要更开放包容,如果是现在,估计一定要给焕儿平平小欧弄个感情上的“尘埃落定”。比现在打着独立自主女权旗号的某些电视剧,里面的女性角色才是真坚强独立。

19分钟前
  • 已注销
  • 力荐

陈焕是1978进的北京师范大学,修读政治经济学,本科毕业后留校,随后边当讲师边读研究生,出版专著,升任教授。在喧闹的人人捞金的八九十年代,他对下海无动于衷,住在学校宿舍里清贫度日,直到最后一集才分到房。他有一个不爱他的妻子,他对她说他俩的关系是他这辈子最大的失败。他还有一个爱他的一路读到博士的女学生。是不是有《斯通纳》的感觉了,如果拎出陈父的线,大概会是一出《天堂电影院》,拎出群英的线,会是女性餐饮创业奋斗史,拎出一达大海的线,会是股票房地产的动荡过往,女主的母亲还是出版社编辑。一部映射出许许多多时代侧面的剧,最后一集《相约98》唱到“相约那永远的青春年华”,可最终,人只有一天比一天更衰老,爱情也只令人心碎。

23分钟前
  • 树上霜
  • 力荐

中国电视剧表导编高峰,无愧于世纪之交的使命

28分钟前
  • 原节子
  • 力荐

这就是大陆的请回答1977啊,特别带劲。

32分钟前
  • 西沉
  • 力荐

五十年大庆时的主旋律,当年很喜欢看,还觉得许亚军很帅… = = 始终还是喜欢把一群人搁在时间和年代中自然风化的故事,岁月自有其不动声色的力量。

36分钟前
  • levitating
  • 力荐

舔许老师颜值巅峰最好的素材,分分钟美的像幅画。若是现实里无趣的男孩子有陈焕儿这么好看,他就是在一万场音乐会上睡着,我也会在会后把他吻醒

39分钟前
  • 你不认识我
  • 力荐

陈焕说平平不喜欢他,跟他结婚只是因为被感动了,当他想明白这一点也就坦然接受离婚了。平平说她难以再爱上任何人,因为不会再有人像陈焕一样对她好。我曾经也怀疑我对我老公是不是真爱。看到平平才发现,幸亏。现在想明白,我们最爱的是自己,谁对我好我爱谁。

41分钟前
  • 嘉禾
  • 还行

改革开放近20年大概会是新中国最蓬勃向上的年代了,这是无可替代的黄金时代,怕也是后无来者了。最开始时人还很纯朴,互帮互助不求回报;那时的学生青年还在较真诗和哲学,还在乎青梅竹马;那时的亲人和朋友都是真心实意的。后来的后来,一切都变了,好多事也回不去。(几天连续看完,感谢友人推荐)8.8

45分钟前
  • 巴喆
  • 力荐

20年过去了,我们的观念没有变的更多元更包容,反而更局限了。

49分钟前
  • 业余影迷徐淼淼
  • 力荐

一年一集 这就是中国的请回答1988呀。

50分钟前
  • Melanocyte
  • 力荐

那时候觉得许亚军特好看=_=!

53分钟前
  • 推荐

请批量生产大海和陈焕

58分钟前
  • OH12390
  • 力荐

特别喜欢这个“放映员陈福生的一生”,为别人放了一辈子电影,却从没有作为观众去看过一部电影,老了得了眼疾只能听电影的情节真的太感动了。时间在每个人身上发生的变化是如此残酷,太真实了,真实到不像是在看剧。

60分钟前
  • 24city
  • 推荐

更像是纪录片的电视剧。

1小时前
  • 张无情
  • 力荐

每个人物刻画得都很到位,好喜欢陈焕妈妈的神吐槽,简直是吐槽界的祖师奶奶

1小时前
  • 豆子菌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