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对点

剧情片香港2014

主演:陈豪,蒙亭宜,林子聪,邵仲衡,张雪芹,邵音音,张纹嘉,杨铮,颜培珊,张颍君,郑丽莎,何英毅,黄子良,黄晖翔

导演:黄浩然

播放地址

 剧照

点对点 剧照 NO.1点对点 剧照 NO.2点对点 剧照 NO.3点对点 剧照 NO.4点对点 剧照 NO.5点对点 剧照 NO.6点对点 剧照 NO.13点对点 剧照 NO.14点对点 剧照 NO.15点对点 剧照 NO.16点对点 剧照 NO.17点对点 剧照 NO.18点对点 剧照 NO.19点对点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2 10:59

详细剧情

  从多伦多回流的雪聪(陈豪 饰),多年来在香港不同的角落画下神秘图案,一直都未被任何人发现。直到最近,从长春南下当普通话老师的小雪(蒙亭宜 饰)偶然之下发现并成功破解,连起所有这些没有数字的点点图,一幅又一幅与从前的香港息息相关的图案、回忆活现於这个繁忙的城市。但究竟是谁留下这些图案?又会是谁把它连起呢?二人决定要在这个开埠170多年兼住了700多万人的城市,展开一场猜情寻游戏……

 长篇影评

 1 ) 你可知我心

《点对点》,很有意思的香港电影~ 地铁站墙壁上的看似毫无规律的点点图 旁人不知但猜题者与做题者两人乐在其中的趣味游戏 孤单的人来到未曾熟悉的城 因为遇见有趣的灵魂驱散走寂寞 有的时候我们以为自己坚持着也许只有自己会懂的小乐趣 但殊不知懂我们的人 或许会以无数次擦肩而过但最终巧妙遇见的方式出现在我们身边♥ 很温暖的一部电影,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触~

 2 ) 那天下午,邵音音在我前面的座位上,白发银光

无论是说香港本土情怀,还是说当下香港社会现实,还是说中港关系,还是最后给出的解决方式,都做得很好。有趣的故事,清晰而有条理的叙事,非常自然而不做作的表达,一群有能力有干劲而又认真的参与者。影片根据导演黄浩然(不是TVB那位)自己的真人真事为基础而扩展,无论哪方面都比叫“香港仔”那部更加香港。评分的话,9是至少的。

片尾曲的选择和翻唱都极佳,完全是电影情节的再延伸,让人不忍离座,依旧沉浸。

电影会说话,认真不认真,一看便知。

(P.S. 坐下时前面有个很高的白发造型,很阻碍看片,于是往左移了一座位。等到前面白发魔女放声大笑时,才醒悟原来就是她啊。好想找她签个名,但又不好意思。只好一会看看银幕上的她,一会看看前面的她。听着她爽朗开怀的笑声,顿觉世界其实很美好。)

 3 ) 個人电影清单#142.《点对点》

個人評分:★★★☆
陈豪扮演的一个海龟回港后在各大港铁站点墙上涂了许多由点组成的涂鸦,所有点按一定顺序连起来都是各个地方曾经发生过的香港本地文化历史标志,但由于点与点之间没标明数字顺序因此从来无人破解。直到一个内地来港教普通话的女教师逐一解开了这些谜题。
其实看我这么写出来的剧情梗概应该是部挺有看头的文艺小清新爱情小品,电影也的确拍出了些“慢生活”的情调以及旧香港历史的一些情怀,可却让我有点难以融入,也许是跟电影对情怀素材的表达大多只流于表面有关吧。也或者,是因为我并非香港本土人。
但电影偏偏选了一个内地人作为女主角去折射香港历史文化,所以其实谈及情怀和文化喜好,很多时候未必与个人的出生环境与文化基础相关,更多可能也是因人而异的心态使然。
主观上对这部电影不感冒,但不能因此就否定它的题材在客观上值得当下的电影文化肯定。

 4 ) 今天你慢生活了吗?

两个在同样“时区”的人,同时抵达一个新环境,同时不善于和身边人熟络,同时努力翻阅着旧香港的昏黄记忆,两个人如同平行线一般,同时陷入了“点对点”的游戏追逐中。

这个小品电影,或许能启发你调慢生活节奏,发现身边的不经意。总有些人在默默关注和改变这个城市,让她更有性格也更有人情味。作为个体,或许我们决定不了城市的未来,但我们可以追溯和保留她的过去。

P.S.:喜欢故事本身,但演员的生硬和各种植入广告让我尴尬癌犯了。

 5 ) 让人向往的小清新情缘

      画面十分小清新,与其说是一个爱情故事,更像是香港的旅游名片。地铁站边上的点点图引起了刚到香港的女主角的注意,她悉心研究发现了每一幅图的背后都有特殊的意义,从而也带出旧香港的许多故事,一座城的历史。
      女主角的家乡是长春这件事,虽然只闪过的短短的几个镜头,却好像对我来说具有不一样的情结。清新的画面里,浅红色的轻轨车、桂林路的小胡同儿、公园里厚厚的白雪,是我生活过的地方,我真正经过的地方。也是我即将离开的地方。
      BGM很舒服,就像两位主角所选择的生活节奏。他们更具浪漫情调,似乎并没有我们普通人生活上的压力。他们会悄悄在地铁站画下具有特殊意义的点点图,像以暗号的方式进行着美妙的交流。他们的慢生活主张,是与我们主流的价值观不同的。现今的我们的社会,每个人都很急,城市里的人们走路都很快,大家赶着赚钱,赶着结婚,赶着买房,赶着还贷款,赶着生孩子,赶着养小孩⋯⋯是谁在追你,时间在追你。
      其实主角所倡导的慢生活,确实令人向往。不知道别人怎么想,反正我也想去环岛骑行,我也想在香港街头散步,就机缘巧合邂逅这样的浪漫爱情⋯⋯可是我连温饱解决都困难,又如何享受那些美妙生活呢?
======================================================
ps:还是忍不住吐槽,大夏天的陈豪和邵音音在地铁站相遇围着同样的毛线围巾,真的与背景路人们的T恤短裤很矛盾啊

 6 ) 为你点一首喜帖街

我想先点上一首歌《喜帖街》作为开场曲。
这是一个略显做作的故事,也是一个充满着文艺气息的故事,这还是一个队已逝的香港缅怀的故事。
不好意思,用了排比句增加了一下气势。
相同的句子连起来,是很有气势的,那么一堆点如果连起来,那些图案又寄托了什么?
小时候玩的点点图,那些已经因为发展而被迫消失的建筑,我想起来《金鸡SSS》里My little airport的《美丽新香港》,张家辉所饰演的老大出监狱的时候,面对这一切的物是人非,他连whatsapp都不懂得会玩,他一出口就要打打杀杀,可惜,这个世界已不是我们的地头,就当我们在这个世界旅游。
新旧交替,也许是个定律,落后的就要淘汰,可是我们总会为了彼时的一点点的回忆,而慢慢地怀旧,对土地和历史的深情,而这一切,都是从一个内地人的角度读出来的。
她从长春来,她告诉香港,她所住的地方是没有地铁的。我一时惊呆,一群香港制造的电影人不会真的来长春实地考察了吧。其实这都并不重要,重要的就是对那份说不出来的纪念感。
而且,也稍稍说了点儿地域歧视。
因为点点涂鸦,女主角留下了号码。一位香港人打来电话,听到是内地人,而且是做了违法事情的内地人,就大骂滚回内地去。
我不知道为什么记细节这么清楚。
胖子有一句台词说,现在的八零后九零后肯定都不知道的。
有些地方走了就没了。
我想起几个月前的南京万象书坊,为文艺青年服务那叫一个糟心,濒临危机,只能饱含深情地写下告别的句号,在我想到之后,特地去看了一下微博,迁到新址,没有原先所提出的完全没了。
说到这个点点图,男主把一些旧时的标志用点点涂鸦在墙上,而女主偶然发现,开始画图,就像出谜语猜谜语一般,将旧时的地名浮现,直到最后,他们才会见面。
点到为止,按照剧情发展,肯定是爱情了。
而这个故事的创意是不是来自《西雅图未眠夜》,并不知道,但是作者们强烈的人文情感充斥着整部电影,也让我觉得稍显过于做作。
也许,真的会引起不了体会不到这种消逝了的旧港情怀的共鸣。
陈豪说:你不觉得这些点点图很有趣吗?
想成为他女朋友的设计师说:涂鸦就是违法的啊。
这个细节并不代表着什么,而我总觉得在呼应胖子说的那句话。

至于我为什么点一首《喜帖街》呢?
我就发一下懒,就复制一下它的创作背景。

《喜帖街》是一首将人生境遇与集体记忆完美结合的歌曲,是近年来香港乐坛少见的全城入屋之作。
喜帖街原是香港的一条老街,20世纪80年代逐渐为人所知,几乎每一对举办婚礼的新人都会去喜帖街选购新婚用品。该街大部分建筑为20世纪50至60年代的唐楼,整齐划一,极具传统特色。2004年初,香港政府计划重新开发此区,此举引起了当地居民的反感,大家担心政府破坏了这段历史意义浓厚的街道。歌曲《喜帖街》就是写给香港的,《喜帖街》代表怀旧,代表众多港人心中被现代文明吞噬的“老城情结”。
歌曲的填词人黄伟文表示《喜帖街》并非一首单纯情歌,而是一首励志歌曲,写这首歌的目的在于鼓励大家在逆境时代积极面对人生 。

至于歌曲鉴赏的事情不太会做。
我希望,仅仅是希望而已。
有些地方,不要为了发展,让它变得太快,给一个缓冲的时间。

 7 ) 一幅香港地圖


前一陣子有個朋友問我幫忙弄一個逛香港的路線圖,我想他大概已經感受得到一天來回香港跟大陸的緊迫感以及作為一個陌生遊客來到香港的迷茫,所以才有此需求。當然最后我是給不出他一個答案,畢竟我們彼此看香港的角度不一樣,他所需求的香港我一點都不了解。對於大陸人看香港,要麼停留在電影中的黑幫鏡頭,要麼就是購物,但香港的印象並非局限此,於是有很多電影與書籍都嘗試告訴我們另一個香港,一個不同角度看都會不一樣的香港。電影《點對點》就很出色地做到了這點。

故事講述一個工作簽證來到香港的大陸老師(蒙亭宜)在香港的地鐵站中發現一些點圖,通過破解這些點圖而最終與寫下這些點圖的那位香港人(陳豪)相遇。整個故事穿插了香港的歷史,地理,古建築,社運,占中后的社會現狀,甚至投射出對港女性格的批判,看似簡單的一個猜謎遊戲卻包含了無數角度的香港印象,這簡直就像是一幅關於香港的地圖。


”香港人才不去旺角,尖沙咀這些地方“。蒙亭宜剛來到香港的時候跟大陸的好友說起這句話。“我才不是遊客“。蒙亭宜補充說。這幾組對話已經透露出現在香港中心變成的樣子,是一個只有遊客會去,而且只有購物的地方。當然這是一個極端的說法,香港人也不會說絕對不去,只是編劇這幾番話的意思是表達了外人(特別大陸人)對香港的第一印象就是油尖旺購物地帶,這簡直成了一個城市笑話或者是負面印象,只要對香港有一點了解的人都覺得油尖旺的問題所在,所以蒙亭宜那位熱愛香港的大陸朋友第一時間警告她不要去那些地方,聽起來確實會令看得懂的觀眾會心一笑。

如果下次再有朋友問我關於香港的逛街攻略,我大概也會引用蒙亭宜那位朋友的話:千萬不要去尖沙咀,旺角這些地方!


”就出去走走吧“。於是蒙亭宜以地鐵站為索引開始遊走香港。無意中發現了陳豪留下的點圖,接著在不同的地方都發現不同的點圖,故事終於開始。點圖的建構是基於我們童年的遊戲,根據每一點上的數字來用線連接那些點最終得出圖案,而陳豪留下的圖是不帶數字的,通過蒙亭宜的破解最終得出圖案。

破解的過程中連接了很多相關的歷史和古跡,例如大丸與銅鑼灣的關係,大丸大爆炸,城鎮的演化歷史,香港的城市邊界石(保育問題)等等。陳豪想通過留下的點圖表達自己對舊有香港的懷念,最終反襯出現代香港人對于城市的演變的漠視與對歷史的遺忘,就像那些點圖,在蒙亭宜沒有連接成圖案時,沒有一個香港人發現這些圖,而當圖案出來時候就當作八卦新聞紛紛議論。那些點圖的意象其實就是城市的歷史,而為了生活而來去匆匆的城市人根本無暇顧及自己城市的歷史,而只有那些細心觀察,留意著身邊每一樣事物的變化的人,才會發現城市在一步步演變中。


”你是讀設計的,你不覺著這很有意思嗎?“陳豪帶他的同事看他的點圖時對同事說了這句話。電影對於港女性格的刻畫十分精準,包括辦公室政治,消費主義,對文化領域一竅不通,不關心身邊事物等等,其實這些性格在大陸女生身上也是十分普遍,而陳豪這句話我認為簡直到達發人深省的程度。身為設計領域的人卻不會關心身邊關於設計和藝術的東西,甚至說只是”八卦一下“,這就足夠反應出現代專業教育當中術業無專攻的情況,你的所讀所學只是為了生計,而對此沒有一點熱誠,由此發展出來的職業素養可想而知。這種情況對於大陸更加是遍地開花的情況。

港女只是一個代名詞,代表那些消費至死的生活態度,在這消費主義的年代,港女是無法消滅的,最佳的應對辦法就要學電影里的陳豪,尋找城市中的那位蒙亭宜。


”行快D啊,唔系噴你胡椒噴霧啊。“參加過佔領運動的人對於邵仲衡跟警察說出這句話肯定會大笑一番。佔領后的香港,一提到警察就會想起胡椒噴霧,一提到胡椒噴霧就會香港佔領時期,也就是說,警察在佔領期間所留下的負面形象已經深入民心,警民對立的意識已經開始植根于佔領后的香港人中。所以電影當中,出現過兩次跟警察爭執的情況,一次是邵仲衡,更激動的一次是陳豪。無論編劇是否刻意,此時此刻的警察形象已經香港歷史中最差的時候,電影表達的只是當下的社會狀況而已。


”香港的郊外和離島也很美“。這是跟Lakoo遊戲的高重建先生對話时他對我的建議。電影當中也出現很多香港郊外的畫面,劉克襄的《四分之三香港》就是為香港行山而寫的著作。其實在香港,綠地的覆蓋遠超於城市用地,對於那些只跟隨旅遊巴來到香港旺角的大陸遊客來說,他們看到的只是最吵鬧和擁擠的香港,社運他們不敢碰,大學又難得進,二樓書屋看不到,種種城市中的特色他們一點都沒接觸到,更不用說是離開城市的郊外,於是一天結束就折返了,而且是兩手大包小包的的,不知道,還以為這些人把香港都走完了。

如何去接觸香港,還是那句話:千萬不要去尖沙咀,旺角這些地方!只要你離開那些充斥購物欲的地方,多去看,你就可以發現不一樣的香港。不過我還要在上面那句話補充:除了二樓書屋。


”真的不要碰,犯法的!“林子聰對有意把陳豪的點圖連接起來的蒙亭宜警告,因為這構成了在公眾場所塗鴉的罪。塗鴉是一個城市管理中吊詭的問題,拿香港來說,曾經的”九龍皇帝“曾灶財由於隨便在公共地方寫上自己的書法而被警察驅趕,寫下的”墨寶“也被一一抹掉,可是在藝術界卻把這位瘋子的行為看作藝術而揚名海外,而最終政府居然用保護窗保護著唯一幾個沒有被抹掉的”墨寶“,甚至這些”墨寶“進入了Google的Project Art的網上展覽當中。但而今那條塗鴉罪依然維護這城市的”整潔“,所以才有林子聰那一句,到底塗鴉應否入罪似乎是政府立法的一個博弈,也是政府城市管理水平的一個測試。

正由於這種家長式法律,令到塗鴉在某些城市成為除了街頭文化之外,更是一種衝擊建制的態度。國際塗鴉者”SpaceInvader“更是多次入侵香港,挑戰建制,也成為了香港民間的景點。


除了以上,電影中陳豪還涉及到保護皇后碼頭,天星碼頭等社運大事,以及以城市邊界石為例的保育問題,也許還有很多有趣地方我還沒看出來。對我來說,《點對點》的出色之處在於能把香港的歷史與香港的浮世繪都融進電影當中而不覺得突兀,無縫地把故事說完。你對香港了解有多深,你看到的電影就有多深。

電影未必能稱作一幅城市的地圖,但是起碼能當一個導遊,例如下一次到香港,你可以根據城市邊界石出發,找尋你眼中的香港。

 8 ) This is HongKong

       马家辉先生曾在《开卷八分钟》中提到了一本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书《香港指南》,一个香港富二代写给外来人的,里面有介绍当时香港的生活状况,饮食,交通,还有一些历史。当时是指南,工具书,可是今天看来这是历史。过去的环境,包括生活状况,经济状况,政治状况,如今再提,都是历史。一座城市的文化意蕴往往就是从它的历史过去中提炼而来的。

      而网上铺天盖地的关于游玩香港的指南书甚至APP,但搜不到这本书。《点对点》这部城市小品,通过点点图游戏。由一个回流的香港男人和一个初到香港的内地女孩的地铁站奇妙互动,将城市历史记忆一点一点连起。将那些没有顺序的点点连接起来的图案,铜锣湾站是煤气商标图,意指1972年香港大丸百货大爆炸事件,中环站是大象图案,意指旧游乐场荔园里的大象天奴,柴湾站则是一条鱼,意指柴湾过去是一个渔村…以及那些城市地界碑。我看见一座城市的丰富,生命。这些城市记忆在地铁站,角落,但随着往来人的匆忙,奔波被遗忘,被掩埋。幸运的,短期中,会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香港作家黄碧云曾说,”香港体积小,发展年期短,根本未能做到生产多样化,精神生活贫困是必然的事。”这不无道理,香港是东方之珠,是亚洲四小龙,这些名号都是用商品经济拼来的。而这里的人,也都因这些名号而产生幸福感吗。没有,人们仍然感到贫乏。但人们又不得不被这些荣誉驱动,去做工,去吃饭,睡觉,努力点的是功利,干点事的是八卦,什么都不干的是浅薄。工程队很忙碌,建筑师这份工仍炙手可热。或许今天起床,早已忘记昨日城市的样子。人要根据环境改变而做出一些应对措施。对于香港人精神生活贫乏的解救,导演黄浩然明显已给出了答案------慢活主义。香港要慢活,大陆城市也要慢活。

       片中一幕,女主角走近一家书店,她捧起一本书名为《This is Hongkong》的书。把自己生活的城市当做珍宝,去了解它的文化,它的历史,感受它的活力,对我们生活的城市保持一些新鲜感,用一些新的方式。别忘了我们的城市的生命力。。

 短评

原來這level的劇本就可拿到金馬創投的錢

9分钟前
  • 尋找答案的人
  • 还行

相比大陆爱情片,除了基本的生活化台词、可信性格,还加入了且不论深刻或生硬与否的观点。Round1让我眼前一亮,虽然剪辑还有待加强,但是镜头基本合格,可惜Round1之后愈来愈脱离生活台词也渐渐生硬,尤其是女主角,毁了她出现的每一分钟。

14分钟前
  • ANT1FLAG
  • 还行

1.片头的冷遇和片尾的早班火车唱的真难听,浪费了两首好歌。2.文艺小清新这种模型香港导演还是差了点,男女主角不靠谱。3.都说这两年香港电影没有港味,这次有港味了,而且不搞阶级斗争,也不搞居高临下

17分钟前
  • 千寻亿选
  • 还行

对香港的爱已经溢出来了…

20分钟前
  • zitsunari
  • 推荐

近年来东方最好的城市电影,是真的把城市做主角,城市中人是他脉络中的点,自我流动构成不同的图案,让城市更耐看耐琢磨,而不是把城市当作巴洛克式画中黯淡的背景,人物光鲜,却看不清楚城市的面目。张柏芝《不一样的我》响起时突然shock到了,回归20周年的香港,愿你的海阔天高超过想像,更加闪亮。

25分钟前
  • 轻风羽
  • 推荐

小小的切入点拍到了香港的慢生活和情怀,已是相当不错的想法。不过这些演员总差点什么。

30分钟前
  • Morning
  • 还行

拼文艺片 香港差台湾好多

33分钟前
  • 真天真
  • 还行

拍与演都生硬,台词有语病,镜头死板,女主推理的镜头像网剧神秘剧场。这些都放大了情节的漏洞。归来赤子与外来信女都有很强的想象性。对港女似乎很有偏见,大概是抱怨的投射,令大陆女成了另一种可能的代表,恰如我辈对港片的想象。迅速发展的城市,总有“拆迁”发展便利与空间被外来力量侵入威胁的矛盾,女主外来者的身份要靠她对历史遗迹的搜寻而正名。令我唏嘘的是七年前的龙标版未删掉反蝗的电话,还提到胡椒喷雾点解要怕警察。那一年我也是第一次去香港

37分钟前
  • 山下猫
  • 较差

坐港铁好贵的呀。

42分钟前
  • 荒林
  • 还行

香港本土情懷加分,女主我覺得陳法拉演就更好了。下次去要尋找維多利亞城的界石。

44分钟前
  • 马田史高西斯
  • 推荐

看来看去香港导演的水准在华语电影圈内依旧是拔尖的。整个片子借鉴了《西雅图夜未眠》男女主角因缘际会相见欢的叙事框架,在保证叙事完整性的前提下巧妙嵌入了有关城市历史的思考。男主角的社运背景为影片多添了一层沧桑凝重的气氛。年度华语佳片。3.5

49分钟前
  • LOOK
  • 推荐

表面上是文艺腔很重的邂逅故事,实际上是创作者写给香港的一封情书,当镜头流连于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时,势必会引起生活在其中的人的共鸣,而一些逝去的景象也勾连起了一段段旧的回忆。影片好的地方是通过男女主角两个视角来完成对香港的情怀表达,遗憾的是不够生活化,女主表现过于生硬。

53分钟前
  • 超cute侠
  • 还行

有意思,香港啊适应这样呀

55分钟前
  • 彩戏师wala
  • 推荐

沉下心来看也觉得烂,破坏公物真的要被拉出去打好不好。女主演的啥玩意儿……

60分钟前
  • Ongong
  • 较差

难得Mo哥都会拍电影……呃,其实更像一出香港旅游宣传片揾日我都去影低那六块方界碑先,虽然不知是否像传闻一样集齐就有好事发生,但这本身就已经是一件好事,因为阿Y早就讲过:要拍照的事可不少,当然他也讲过:筑得起,人应该接受都有日倒下

1小时前
  • 靳巧
  • 力荐

我个人非常非常中意呢部戏!!!

1小时前
  • 青山戚戚蛙
  • 力荐

感情分除了打给熟悉的街道风景,还打给刻意表现的男女主与周遭人群和社会规范格格不入的性格。不过不同意陈豪所说,坚尼地城固然睇日落好美,但也不是獨一無二的風景與市井同在的地方,北角都喺喔。剧情或表演生硬其实都没有什么关系,只是戳中了点也可以飙泪。BTW 怎么区分艺术电影和独立电影?

1小时前
  • snowark
  • 推荐

写给70s的香港这座城市的情书,慢爱情。

1小时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看mo说普通话,看mo在香港大学,看mo的黑白剧照,看mo说“钱赚来不易,该用在自己喜欢的事上” 。(豆瓣“看电影”提醒我看的第一部)

1小时前
  • 蓝格子
  • 推荐

其实气质不错的片子,对香港本土的怀旧处理,以及慢爱情的调子不错。但剧本太差了,两个人物从塑造到台词到表演都恨游离。然后味道慢慢的偏向的装逼文艺清新婊。

1小时前
  • 华盛顿樱桃树
  • 较差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