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镜

记录片大陆2018

主演:白镜

导演:白镜

 剧照

白镜 剧照 NO.1白镜 剧照 NO.2白镜 剧照 NO.3白镜 剧照 NO.4白镜 剧照 NO.5白镜 剧照 NO.6白镜 剧照 NO.13白镜 剧照 NO.14白镜 剧照 NO.15白镜 剧照 NO.16白镜 剧照 NO.17白镜 剧照 NO.18白镜 剧照 NO.19白镜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7 23:40

详细剧情

纪录片区特别栏目——《白镜》上线了。在节目里,我们将向大家推荐与一切好玩的事物相关的优秀纪录片,无论是赛博朋克、SCP基金会、克苏鲁,还是游戏、电影、番剧,亦或者生活中的奇闻趣事,大家喜欢的美食萌宠,只要足够有趣,就都在们的选材范围之内。我们把这些题材与经典的纪录片结合起来,做成了知识含量超高的短视频。希望在为大家带来欢声笑语的同时也能提供有关这些题材的背景知识~

 长篇影评

 1 ) 片子设定的几个问题

1、意识副本:从片子表现上来看,这个基本就是个“复制灵魂”,除了没有身体以外,和本人没有任何区别,而且是个可存储的程序。那么它就具有自己的独立意识,能够思考,具有主观能动性(在抽取前与人类本体保持同步)。那么人类该如何对待这个副本呢?如果真能实现这个功能,那独立出来的副本就是一个独立的智能个体,应该享有对应的权利,绝不可能像片子中那样被惨无人道的对待。片子中对其的虐待,反而证明了人类是认可其为独立存在的智能个体,就像你不会为了惩罚一个视频播放器去无限循环快速播放还珠格格一样。
另外关于副本的记忆本片设定也是有问题的。在植入期间,副本是与人类本体一切大脑认知信息同步的,所以片子设定成副本不知道有副本植入这一事项是不合理的,改为其知道有副本植入,但不知道自己才是副本才比较合理,否则那个女子躺在病床上的同时,脑中的副本就会产生为什么要做手术的疑问。而且这样的话,副本刚被抽离的时候,也不用调教师那么费力的解释了。
最后关于副本的用途。其实这个问题本质就是问如果人类获得了永生,会做什么?片子中是用于智能家居和犯罪调查。实在是太大材小用了。我觉得明显应该先用于科研、学术以及哲学等方面(就像超体中女主所说“敬知识”),配合片中1分钟1千年的时间比例,那科技得发展成什么样啊?关于时间比例这一概念可以参考我以前写过的一篇文《未来游戏的设想》http://bbs.a9vg.com/thread-1614583-1-1.html

2、电子眼。片中的设定具有联网功能,而且有邀请别人共享的功能,还有屏蔽功能,安装是不是强制的没有说,但普及率很高而且是不可摘除的,否则那个爸爸早就摘了。其实只要具有联网功能,就算没有共享功能也会有人黑进去的,而且参照前段时间爆出的监控门,基本可以肯定,政//府一定会全面监控,比1984更全面控制的时代来临啦!最后,屏蔽功能虽然映射现实中某些人对某些人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但功能过于霸道,这点很多人都说过了,不再细说,这种功能即使技术上可以实现,现实中也会遭到大多数人的反对,更别提什么法律支持了。

 2 ) 几个法律问题

(一) 沉默权还要不要了?

    故事是个颇具想象力的故事,但是当看到铁窗里的女士趾高气昂地对Potter同志说:The cookie we took out of your head just gave us the full story. So you can keep the silent as long as you want.特别是她最后的微微一笑,实在是十分让人绝望。

    在我心里,沉默权一直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权利,但是看到这一幕简直觉得沉默权被打得啪啪响。沉默权制度:

    ——英国是沉默权制度的发源地:在刑事诉讼中,嫌疑人和被告人可以对司法人员(包括警察、检察官和法官)的讯问保持沉默,而不自证其罪,这一权利,就是英国法律规定的刑事沉默权,它来源于英国法谚:“任何人无义务控告自己。”

    ——而在美国的刑诉制度中,沉默的权利,也就是米兰达权利,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你有权保持沉默。如果你不保持沉默,那么你所说的一切都能够用来在法庭作为控告你的证据。你有权在受审时请律师在一旁咨询。如果你付不起律师费的话,法庭会为你免费提供律师。你是否完全了解你的上述权利?”这句话就是著名的“米兰达警告”,也称“米兰达告诫”,即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被讯问时,有保持沉默和拒绝回答的权利。”

     Potter保持沉默,但是他的cookie却出卖了他,且这一程序并不违背沉默权的要义,没有对司法人员说,而只是向一个朋友倾吐心声,自然而然地讲出了他犯罪的经历。等到科技真的发展到那个阶段,是不是沉默权就可以不要了呢?

    (二)但是他说的到底是不是真的呢?

     Potter有没有可能只是在编一个故事呢?(好吧,他为什么要编故事。。。。。我们只是假设)就像在《傲骨贤妻》里的某一个case,某个男主说他在给别人讲述自己“编造”杀妻的故事后,可以在高级餐馆里谋得一个好位置(虽然最后确认是他所为)。电影里的高科技只是取得了这个人“意识的副本”,除开没有身体这一点,与他谈话应该与真人谈话是一样的,电影里的“副本”表现出了正常人的情绪,既然如此,他的话中还是会有谎言。如何断定他说的是真相而非玩笑?既然警方所掌握的证据无法使他被定罪,那么这样的口述是否真的有用可以定罪,是否还缺乏相应的证据?根据英国普通法的原则,被告人的有罪供述可以成为对其进行定罪的唯一证据,但是这种供述必须是可以信赖的,而保证供述可信性的关键在于确保被告人自由、自愿地供述自己的罪行。Potter这个意识副本并不知道自己正出于警方的控制之下,那他的供述是否是可以信赖的? 我认为答案是否定的。

      (三)算不算刑讯逼供?

       对于Potter而言,进行时间偏好设定,算不算刑讯逼供?度娘讲:刑讯逼供是指国家司法工作人员(含纪检、监察等)采用肉刑或变相肉刑乃至精神刑等残酷的方式折磨被讯问人的肉体或精神,以获取其供述的一种极恶劣的刑事司法审讯方法。那么对于副本而言,他的痛苦是否就不算是精神的摧残了。副本只是被独立copy出来的意识,那么对于他的折磨应不应该算是对于犯罪嫌疑人的精神折磨呢?。。。。我认为应该算呢。。。不过想象一下,如果今后真出现这种技术,刑讯逼供犯人真的是炒鸡easy.

      (四)这个证据是否有效?

        在第二个故事中,那位女士提取副本是经过了本人同意的,在最后对Potter进行的副本的提取到底有没有经过他本人的同意呢,答案是不言自明的,就算经过了同意,可以想象也是在欺骗的手段下进行的,因为在聊天中可以知道Potter的意识对于这个副本技术毫无概念。既然如此,这个算不算是证据获得方式的瑕疵,而进行非法证据排除呢?

        哦,我好像想得有点多,不知可否有法学高材生指点一下。


 3 ) 黑镜彩蛋整理

因为s04e06有大量彩蛋,所以文本整理了目前除第四季第六集以前的所有彩蛋。

圣诞特别篇:白色圣诞 是黑镜第一次出现彩蛋,第一次与黑镜其他剧集有交互,打破了黑镜两季的内容所打造的“线性世界观”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黑镜究竟有多少彩蛋(s04e06除外,详细可查看:黑镜s04e06彩蛋整理

下方高能剧透!


s02圣诞篇中电视里播放的新闻是s01e02中的“达人秀”

s02白色圣诞中第一季的选秀节目

白色圣诞

电视中的评委

s01e02中同样的广告

s03e06中的片尾新闻滚动播出的是“AR游戏公司”

s03e06滚动播放的新闻条说的是那个日本人的AR公司

s04e03中歌曲“anyone”正是s01e02中的女主演唱的歌曲。并且酒店里的成人视频也属于是那个娱乐公司

s04e03中的成人视频公司

正是s01e02中的娱乐公司

s04e03中出现的无人收货披萨,也是s04e01中外卖送的披萨

围栏披萨

外卖小哥头顶的图标正是“围栏披萨”

s04e05中珍贵的“白熊”布偶正是s02e02中受害小女孩珍爱的“白熊”,也是破案的线索

s04e05

s02e02中的白熊玩偶

s02e02

以上就是黑镜之前的所有彩蛋!!!

感谢大家的支持,有新内容一定及时更新

 4 ) 科技的发展并不总是会带来人性的倒退

迄今,《黑镜》已经出了六集(两季)电视剧,和一个长篇幅的特别篇。这部电视剧我还是会一直追下去,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部剧让我越发感到它的无力与疲乏。


在第一集《国歌》出现的时候,其中对于人性的批判,简直是佩服的五体投地。接下来的两集《一千五百万的价值》《你的全部历史》也是可圈可点,尤其是《一千五百万的价值》,对于眼下娱乐至死的形态的批判更是入木三分,让人咋舌。看了之后,只是觉得后怕。

在第二季中的《马上回来》、《白熊》、《沃尔多一刻》三集里面,平均来看,其中的震撼就少了第一季时候的震撼。一方面是有了心理预期,而另一方面,《黑镜》的主线逐渐开始偏离。两季之间,或者说《黑镜》整体的主线就是“科技”对于人性生活的影响。但是两季还是有不同。第一季更加倾向人性在科技发展之后的发展;第二季则是倾向于科技发展对于人性的影响。看上去差别不大,似乎是玩弄文字游戏,但是细细的来看,其中的区别就泾渭分明了。

人性总是有负面和正面的两面性,在不同的时代都会有相似和区别的表现。而《黑镜》则是展现人性在不同时代的表现。这么做的目的,当然是警醒人类不应该自大,不应该狂妄,应该始终对于世界有敬畏和谦卑的心灵。而不要妄图尝试利用科技解决所谓的社会问题。比如政治的冷漠、娱乐的堕落与夫妻间的怀疑。

而在第二季,对于技术的描述多了起来,也就更加倾向于科技造成了新的人性的问题,造成了新的社会问题。这在第一集《马上回来》表现的尤其明显。一个非常好的技术,编剧却仅仅是展现了对于人性可能造成的负面的破坏,而它对于人类的正面的帮助,则是隐而不现。当然,这一集的最后一集《沃尔多一刻》则是表现的好很多,呼应了第一季第一集《国歌》,再次的表现了政治虚伪可笑的一面。

这两者很难分出高下,但是就我个人而言,更是喜欢第一种。因为当科技创造出目前不存在的问题的时候,以后的人类完全有可能利用他们的才智解决新的问题。但是在电视剧里面,往往只是突出其令人恐惧的一面,而对于人类如何解决问题则是没有表现。这点在我看来,其实也是太过贬低人类的智慧,是不太靠谱的。

当然,因为总共只有六集,强行的这种分类难免有点牵强,这我也是承认的。但是其中的两条线索和两种倾向,确实真真正正存在的。可能存在的问题就是,按照不同出品时间,不同的季数就粗暴的分类,这个确实不可取。不过两季整体上的表现,是必须应该承认的。


再来说最新出品的《黑镜:圣诞特别篇》,这一集在我看来,简直是水平最低的一集里。根本原因在于,文中所描述的科技所带来的困扰,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避免的。或者,电视剧所希望表达的科技带来的危机,在我看来根本是可以很轻易所解决的。上文已经说到,这种做法会贬低人类自身的能力。在这部电视剧里面,这一点是发挥到了极端。科技的发展,带给人们的仅仅是各种负面的问题,而其中的福祉,则是根本回避。当然,用“篇幅”可以很好的回避这个问题,但是其片面性也就是无法回避的指责了。

具体到这一集里。其中核心的科技技术有三个“eye”“block”以及“copy”。对各个科技所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因为篇幅的缘故,编剧用一集的内容将这三个技术串联起来。第一个技术用到的是“PUA”,按照一贯的设置,无疑是一个悲剧。第二个技术的故事,则是用了两个人物来展现,篇幅占了将近一半。让我们看到了在未来的世界,“block”可能给人带来的伤害。而“copy”是我最喜欢的一个设计,这个在后面说。

为什么这部剧有问题,其中在“eye”和“block”表现的尤为明显。在“eye”中,因为这个技术导致了悲剧,所以我们会下意识的将其归类于黑科技一面。认为其使用,会给人来带来生活上的悲剧。但是这点却是恰恰非常片面的。在现实生活中,已经存在了所谓的“PUA”,很多人也是通过各种方式学习“把妹”技巧。而在剧中,无非是将这种方式扩大到了一个更加即时、更加便利的极端,这样做又有何不可?当然其中涉及到了隐私的问题,但是难道这种方式不是违法使用造成的结果么?后文显然已经对于这种使用方式提出了批评,但是因为只是一笔带过可能就丧失了其矫正的意义。也正是这种正反方面呈现的不对称,让我对编剧极为有意见。深刻的科幻作品,尤其是为了呈现某种技术对于人类生活的影响的时候,必须要呈现出可能发生的所有情况,人类所有的反应与应对。仅仅是展现了科技负面的作用,则对于人类想得太低级与愚蠢了,丧失了科幻作品对于未来世界想象的力量。
至于“block”这点也是同样的。故事呈现的角度是在被block一方,因为是被动的,自然会各种的不满意与反对,但是如果我们将视角换一下,换成主动block一方,从他的角度出发,考虑其block前夫之后,生活质量得到巨大的提高,那么这个技术还是负面的么?任何技术都是有两面性,关键在于使用者是如何处理。也就是说,科技本身是中性的,最根本的还是取决于人类自身。当我们将技术本身奉上神坛,对其顶礼膜拜,将它看成是决定人类命运的主宰。在那个时刻,人类就变成了科技的奴隶,任何的行为都只是应激的、自动的,人类就丧失了对于科技能力的控制。如果真是到了那般田地,也就没有必要通过任何的文艺作品展示人类生活,因为都是由科技所触发的,人类无非是被上了发条而已。
这样的意见显然会引起争议,会有人声称”科幻作品难道不应该呈现科技带给人的负面效果么“。当然应该,但是如上文的分类而言。应该以”人性“为根本,讨论人性在不同科技发展阶段的问题,而不是以科技为核心,简单的讨论科技对于人性的改变。


最后再说第三个技术”copy“。这在我看来是设计最为优秀的一点。首先,这个技术是前所未有(据我所知)的设计。之前讨论”意识“与”物质“的关系,这种意识只有一种,他的主体性始终不会产生偏移。但是在本剧里面,又出现了具有同样意识的两个主体,那么他们究竟谁在是本尊呢?如何对两者进行区分呢?既有的法律框架如何来分别对待呢?这个设计激赞,可是围绕其展开的故事并不让人满意。一个是将copy视为本尊的一个附庸,成为所谓智能家居的一部分;而在后面一个故事,在我看来已经触及到了更加深层的问题,如何区别copy与本体。这个copy始终具有的是一种主体的自我认同感,始终认为自己就是主体。甚至记忆在很大程度上也与所谓的”主体“一致。在剧中的处理就是,谁拥有了肉体,谁就是被认可的”主体“。而对于这个问题的讨论,也就就此而止,完全没有更深层次的讨论。副本的自主性的可能被完全忽视了。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将这种副本植入一种可以直接在现实世界表达的环境中,那么会怎么样?就是第一个故事之中,如果她可以利用其它的工具来表达自己,展示自己的意图,而不是像是奴隶一样仅仅为着所谓的”本尊“服务,那么她又应该如何判断自己?本来这一点可以进行更加深刻的讨论,但遗憾的是,创作者就是光光展现了一个肤浅的几个现象就浅尝辄止。这一点是非常让人遗憾的。与其说是,用这么长的篇幅讨论三种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倒真不如用所有的篇幅,去全方位的讨论当人类的主体产生区分应该如何是好。
这种烂手艺做坏好食材的现象,真是让人痛心不已。不过好处就是,给其他人的创作流出了空间。可以就其更加深入的思考‘创作出更加优秀的作品。


《黑镜》第三季会在明年推出,而按照现在的创作思路来看,恐怕还是设计一个小小的科技变迁,然后去讨论它对人类生活的负面影响。让人对于科技继续恐惧,继续担忧,而主创则表现出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态度,对这即将到来的生活指指点点,表现出先知一样的优越感。但是在实际上,这种片面的展现,既不深刻也不严谨,更多的只是表现了一种对于现有生活甚至是过去生活的留恋与缅怀,而不去迎接和描绘科技对生活全方面的影响。如果真的让我不幸言中,《黑镜》这种贩卖悲观似的创作,会成为它驶向完结的快车道。

 5 ) 探秘《黑镜》:拉黑一部分

科幻剧《黑镜》一路拍来,到现在拍到第三季了,集集都拍出了新意。该系列有个一以贯之的编剧逻辑:在未来,黑科技如何反噬社会?所以,无论各集的情节、人物如何千变万化,或者每集要展示的何种黑科技——是可复制的意识,还是类似于「Google Glass」的智能眼——整个系列能保持住同等的水准和腔调,不会发生变味。
传统意义的科幻片,通常可归为猎奇性质的奇观片,内核依然是传统故事,只是披上了一层科幻外衣,向观众兜售的是想象力和未来世界的奇观,为观众开拓眼界,例如《阿凡达》、《星球大战》均是如此。再或者在科幻的外衣下塞点心灵鸡汤的私货,比如最近的大热片《星际穿越》便是打的父女情感牌。
《黑镜》不一样,除了部分展现了科幻奇观,它更多的是令观众产生道德恐慌。跟传统的科幻片相比,它更近似于道德讽喻片。凡是有道德讽喻意味的文艺作品,作者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承担了教化大众的使命和意识,借敷衍离奇的故事以劝谕和警醒世人,以达到平易风俗的目的。
这种道德讽喻的文艺作品古已有之,非常普遍,在中国古代白话文小说中尤其常见。
例如冯梦龙的《三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和《喻世明言》,标题便已光明正大地表明了态度。
例如《金瓶梅》,书中的西门庆“酒色财气”样样不缺,手眼通天称霸一方,但终究还是落得个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尤其是后四十回,作者兰陵笑笑生写得尤其延绵悲凉,其道德讽喻、劝诫世人的意味非常明显。
更不必说千古奇书《红楼梦》。书中写尽了荣华富贵,偌大一个荣国府、一个宁国府,繁华兴盛极尽奢靡,最后也是“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红楼梦》对世俗的警醒韵味,和《金瓶梅》异曲同工。
《黑镜》表现道德讽喻的方式,不如白话文小说那样鲜明直白,它更加隐蔽,但更残酷,刀刀见肉血淋淋的残酷。当我们探寻《黑镜》故事的魅力来源,一方面固然是编导们瑰丽的想象力奇观,更重要的另一方面是它给观众造成了道德恐慌。编导故意放大和渲染了科技和人的对立,故意让科技和哲学产生不等对的错位。正是这种错位令我们感到道德恐慌。
幽默也是一种错位,它是二重逻辑的错位。「笑是一种从紧张的期待突然转换为虚无的感情」,康德如是说。人们利用一重逻辑引起了期待,顺滑过度到二重逻辑时让期待落空,令人哑然失笑,这就是幽默。《黑镜》编剧前提中的错位,不属于「幽默式」的二重逻辑错位,而是在一重逻辑下的扭曲错位。在一重逻辑下,编导们故意拔高科技的发展、贬低人文哲学的进化,造成了科技和人文的错位。
这种错位,给人的感觉是恐怖和残酷。就像一个人双腿并行,假如一条腿变长,一条腿锯短,我们将会看到一个畸形的怪胎。一个人的脸,两边大小不一,差别明显,我们会觉得他丑陋无比。丑陋和畸形,都是源于人类心灵底层的恐惧。
同样,科技发展到想象的尽头,而道德律令停滞不前,甚至有所倒退,两者产生的强烈反差,令人心生恐怖。犹如我们在马戏团里围观的象人时,在心里留下久久挥之不去的震撼。所以《黑镜》系列的大设定,其实是:拉黑人文、放大科技,造个怪胎吓死你。
在《黑镜:圣诞特别篇》中有两个基础设定,都是未经道德和法律允许的前提下率先赋予实施的黑科技:一是意识提取,规避了副本意识的「主体」问题,二是智能眼使用,规避了人类对智能眼使用的法律法规。只有人为故意忽视这两个问题,忽略道德和法律的限定,让黑科技自由生长,形成的故事张力和强烈反差才能令观众不寒而栗,继而引发观众的思考,以表达出编导的道德讽喻。
当然,《黑镜》给观众造成的恐惧和观看马戏团里的怪胎感到的不寒而栗,本质还是同一种恐慌。从这个意义上说,《黑镜》讲述的故事就是另一种供我们猎奇的怪胎,一种不会在正常社会中发生的怪胎。
最后,不得不向《黑镜》的编导致敬。你们不仅想出了高超的设定,还把故事讲得高潮起伏,余味不绝。有创意不难,难在如何讲好一个故事,在这方面《黑镜》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完美的典范。用故事卖创意,你行吗?

 6 ) 请在这一分钟里杀死自己

离上一次看《黑镜》已经隔了很久,久到几乎忘记了片中那冰冷而又绝望的高科技未来。

虽然一开场很多人应该跟我一样看出来这个小木屋本身就是一个局,但是故意依然震惊到了我。


故事一,智能眼。围观的群众给这场真人秀带来了莫大的讽刺,像是黑客版的《The Truman Show》。实际上虽然没有这样的“远程操控”那个胆怯的男生不会死。但是实际上这不应该归罪于高科技,他不遇上,也会有别人遇上。只是他刚好撞上了这个黑洞。


故事二,意识副本。换位思考,如果你是本体,是否会愿意提取意识副本从而完善自己的生活?特别是当这种行为是一种合法、有效、流行的趋势之时。是不是很难回答?对于本体而言,意识副本只是一段代码。对于正常社会而言,意识副本只是一个工具。而对于意识副本自己而言,TA是一个生命体。

实际上在这个故事中,我一直在思考,如果我是意识副本会如何?意识副本拥有和本体一样的性格和思维逻辑,所以故事中的意识副本终于接受了这一切成为一个完美的管家。可如果是我,恐怕会先杀死自己的本体。尽管未来可能会面对无尽的折磨,但是没有反抗,就不会有改变。


故事三,屏蔽。科技越发达,沟通变得越困难,现在是如此,在设定的未来里更变本加厉。科技是没有善恶的,但使用的人有善恶。在设定中法律无条件支持屏蔽,这对于被屏蔽的人是不公平的。

任何一段感情,被离弃的一方都有权利得到一个解释——哪怕是一个谎言。不负责任的逃避行为往往都会酿成悲剧之果。那种憋屈,那种渴望,是这个男人最后绝望而恼羞成怒最关键的因素。如果不是这个女人的自私和怯弱,不会造成自己父亲和女儿的死亡。

放下,才能前进。你若连放下的机会都不给,我便只能困在这桎梏中直到崩溃。


故事四,或者说整个故事的尾声。

当一个人被全世界屏蔽,其实他就如同生活在意识副本里。屏蔽这种惩罚或许对常人有震慑力,但是对于罪犯本身,只会催发他内心的犯罪因子,让他变得更暴力,更疯狂。根据故事三男主被屏蔽后朝女主扔花瓶的一幕,我们假设这种屏蔽是不能屏蔽实体接触的(毕竟只是控制视觉和听觉)。那么罪犯在无法正常生活沟通的形况下,一定会通过伤害其他人来发泄这种压抑。对所有的正常人来说,那个红色的影子都是一个不定时炸弹。

对罪犯的不人道,更不必赘述。

而至于那个一分钟相当于一千年的意识副本,我只祈祷一件事:既然TA本身是一段高级代码,既然TA本身只是一堆数据,那么我希望,他在这一分钟里进化到更加智能,智能到足够找到一种方式,杀死自己。这便是作为一个意识副本,最好的结局。


其实不必恐慌的,这一切都是设定在科技无比发达但是配套的精神文化、社会道德以及法律法规都原地踏步甚至落后的情境之中。这是一种畸形的生存环境。

我始终还是相信:当人类足够聪明到享受高科技带来的各种便利,精神层面也一定是进步的。拥有高度发达的科技一定会配以高度文明的社会,否则只可能是昙花一现。而这种昙花一现的世界末日有什么可怕呢,因为所有的一切都会灭亡。

但是电影结束,还是忍不住大声地吼出这个单词,内心才觉得稍微痛快了一点点:F!U!C!K!

 7 ) 科技时代的悲观寓言

   说到故事性,美剧即便在世界范围内也算得上首屈一指,题材之广泛、内容之丰富都足以令同侪难以望其项背。但若是论深刻和精细度,英剧却有着扎实而厚重的底子,一如其国家风土,透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和人文思索。就这一点而言,《黑镜》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这是一部标准的迷你剧,一年只有一季,每季只有三集,每集也不过45分钟。受限于集数和时长,优秀的迷你剧向来以精良的制作水准和紧凑的剧情获胜,在题材选择上,悬疑罪案、科幻等类型也多受青睐。如果以此界定的话,《黑镜》则是一部披着科幻外衣的剧情类单元剧,每一集之间没有特定关联,但其主旨和内涵却都是突出且一致的。
  “科技”在所有的科幻类剧集中都扮演着对现代社会举足轻重的角色,大到政治、经济、军事等宏观层面,小到每一个具体的人具体的生活。但对于科技所带来的种种颠覆性的或悄无声息的改变,《黑镜》所持的整体态度都是悲观的。在这部剧集里,科技不只是辅助故事设定和剧情发展的工具,而是更多地成为故事本身的一部分。当那些只有在想象中才能出现的高科技成果被巨细无遗的罗列出来时,它们并未只停驻在简单的卖弄阶段,而是与人的生活、与人性交织在了一起。用一种最接近现实的方法去描述和理解这种交织的过程中所带来的扭曲和震荡,才是《黑镜》这部剧集的核心所在。
  在当下,科技的飞速发展加快了整个社会的生活节奏,几乎在所有的方面,人们都在拼命追求所谓的高效率,却慢慢的忽略了事物的本质。似乎一切都可以通过科技的具体化被快速的消费,从社会舆论到个人价值,乃至人的灵魂与情感,都有量化的标准和手段。科技改变人们生活的同时,也改变了人们本身。而《黑镜》的故事所传达出来的窘境,无异于对这一系列相关问题和假设的寓言。当人们试图引入一种全新的、程式化的生活体验时,某些隐藏在人性和本能深处的东西却并不容易,甚至无法被取代,当人与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和距离变得疏远时,科技的冰冷本性也就暴露的更彻底。这就像是一个悖论:感官的体验可以虚拟,但是内心的感受却不能捏造;人的生活方式可以被批量化重新定义,但是每一个个体之间的差异却无法抹去;人工智能的出现帮助人们省去了许多的麻烦,但代码和数据却不及有血有肉的陪伴......科技与人之间永远都存在着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它无关具体的操作和实际的应用,但就像对着镜子所看到的另一个自己,有同样的影像,但也仅此而已。
  《黑镜》全剧弥漫的黑色风格,无疑是对当下这个日渐冷漠的时代做出的最好反讽,每个故事里的角色,都是被科技所蛊惑和绑架的你我的写照。那些进驻到生活方方面面,最后却反客为主的种种,与其说是科技发展带来的的副作用,不如说是人性在镜子中的另一面,亦即贪婪、盲目、惰性和软弱。全剧对此贯穿始终的思索和拷问,从某种程度上而言,也像对未来人类世界的一个预言。观众所体会到的《黑镜》的魅力,大概就是这种超越了普通电视剧的严肃和考究。

 8 ) 黑镜里映出的是明天的我们?不,是今天的我们

黑镜里映出的是明天的我们?不,是今天的我们
这次的贺岁档《黑镜》似乎有很多喜气洋洋的节日元素,但它仍然是让人又爱又怕的那面黑镜子。镜子前的我们怀揣着希望看进镜子里,期待着自己在镜中的样子,却又担心映出丑陋的面孔而惴惴不安。《黑镜》系列的制作人似乎说过(大意):这就是我们人类,如果不够聪明的话,会变成什么样子。
圣诞特辑,有点年底联欢会的样子。比如我们又听到了第一季第二集《1500万点》里面那首主题曲,特地查了一下叫Anyone Who Knows What Love Is。我们还看到了各种在其他剧里见过的面孔,这些都让观影时的压抑感能有所冲淡。但片子的主题仍然保持了《黑镜》一贯的压抑、沉重。奴役与自由,折磨与正义,这简直是近乎永恒的问题,而我们除了一遍一遍反思,让自己时刻保持警醒,却基本拿不出什么上的了台面的答案。折磨一个蛋里面的复制意识算得上折磨么?无论被折磨的客体是什么,施加折磨行为的主体借此获得快感,则折磨已经出现了。但这种似乎无法精确界定受害者身份的折磨,从道德层面上如何给其定罪,甚至是简单的定性呢?我们食用大量的肉类,动物被圈养喂食宰杀,我们的主流道德可并不认为这样需要有负罪感。而食用蔬菜更不必于心不安,虽然我们用手将其撕扯,用刀叉将其粉碎,用牙齿将其研磨。但蔬菜尚且是植物,是生命。蛋里的复制意识,可的的确确是代码。科幻点儿说,一种是碳基生命,一种是硅基生命。目前对于生命的权利,我们只尊重人权,部分地区尊重动物权,至于“植物权利”这种……兴许……没有吧。若是有了人工智能,片中的问题的确是个问题,可现在的技术完全达不到,就不用杞人忧天了吧。有人会这么想。可是这个问题现在就有。您家的电脑有没有过几天几夜不关机呢?您家的扫地机器人是不是常常不知疲倦的满屋跑直到没电为止呢?可我们并不会觉得愧疚(其实我有次旅游忘关电脑了,我还取消了自动睡眠,回来时候电脑一直开了好几天,我还真有点愧疚……)用旧了的电子产品不过是丢掉而已(其实我用过的所有手机都在一个箱子里放着……说完觉得自己好像一个怪咖)。所以说并不是该继续讨论下去,到底谁才是更应该被折磨的人,而是该反思折磨这种行为本身。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信奉萨德主义,但是折磨这一行为广泛存在于人类社会,甚至几乎在每一个人身上都表现出来过。具象一点说,折磨,就是魔鬼的鞭子,挥舞在每一个人类的手中,挥舞的越愉快,则魔鬼越壮大。明白这份愉快带来的代价,它是你施加给别人的痛苦,而这份痛苦所滋养的魔鬼,终有一天会将它返还给你,以各种形式。这不关乎宗教,这关乎因果。诚然,世界上存在各种特例,但是对于一个大样本来说,绝大多数就是如此。
至于第二个——屏蔽。这个就不用废话了。现在我们就在用。黑名单是让你看不到烦心的内容,敏感词是让你看不到某些人怕你看到的内容。前一个是自己主动屏蔽的,后一个是有关部门为了你好屏蔽的。比如《黑镜》这么反动暴力的影视作品,很不利于大家的身心健康嘛,就应该屏蔽掉!把这些大毒草屏蔽到千里之外,我们这些八十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就可以和谐健康的成长了嘛,对不对?

 短评

能不能设定为拉黑自己?我比较需要这个功能

7分钟前
  • 金色面包机
  • 力荐

永生不死地重复和被所有人屏蔽忽视,哪种更恐怖?特别篇内涵深度不减,技巧更上一筹,三个故事巧妙糅合一起,大赞!

12分钟前
  • 无趣
  • 力荐

没有血缘关系的 孩子是怎么被屏蔽的?

17分钟前
  • 全泰壹
  • 还行

一分钟一千年的囚禁,和所有人对你视而不见的自由,与之相比,死刑是多么仁慈。

20分钟前
  • 芦哲峰
  • 还行

感觉这是个细节上漏洞百出的故事,但是不去较真故事的细节本身,这片子依旧很强大。

21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也许在未来屏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唯一方式了。不受意识控制的意识被复制后如同克隆人一样得不到像自然人的认可和对待,当缸中之脑知道了自己的真实身份,是可怕还是可悲?分分钟想起1984里的茱莉亚,神经漫游者的视觉切换,当然还有低光速黑洞。

22分钟前
  • 山上风下
  • 力荐

what a cookie

25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力荐

话说第一次见亚洲人给白人戴绿帽这种设定

26分钟前
  • Anubis
  • 推荐

男主真可怜:1) 明明是女主NTR还要一往情深许多年2) 明明是愤怒过头失手打死了爷爷还要被抓3) 小女孩是挺可怜的可是大雪天往外跑太没常识4) 最可怜的是副本啊!要在虚拟空间蹲几千年招谁惹谁了!

27分钟前
  • 丁丁虫
  • 推荐

摔收音机,西西弗斯神来之笔

30分钟前
  • 无鬼斋
  • 力荐

比死亡更恐怖的是受困的永生,依然是媒体时代的反科学主义寓言,点子不算太新,但圣诞雪天小屋对谈的氛围和几个故事的连缀做得很好。

32分钟前
  • xīn
  • 力荐

奴役自己到底算不算罪恶。如果算的话,我每天奴役自己去上班岂不是罪大恶极=。=

34分钟前
  • 黄青蕉
  • 推荐

高科技屏蔽的带来的其实是生活品质的丧失,意识副本折磨尤为变态。

38分钟前
  • 老罗Lazzaro
  • 推荐

太赞,神剧依然神,对未来世界的想象令人不寒而栗,科技的奴役、控制,是人在作茧自缚,比《盗梦空间》更有实际意义,副本抽离、屏蔽刑法这个事情太毒了,想一想就害怕,三个故事像俄罗斯套娃一层套一层,把所有主角都套牢钉死。日本的《世界奇妙物语》已乏善可陈,玩创意还是《黑镜》第一。

40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拉黑请谨慎!

45分钟前
  • 翻滚吧!蛋堡
  • 推荐

神奇而可怕,窒息却迷人。

48分钟前
  • 不良生
  • 推荐

英剧《黑镜》其实算是科幻恐怖片,里边各种黑科技让人脊背发凉头冒冷汗。圣诞特辑里出现这个,屏蔽某人,听不到看不见对方,对方也看不到听不到自己,根本无能为力,这种科技太凶残没人性

50分钟前
  • zhang 2nd
  • 力荐

小小的未来乌托邦格局,串并联三个小故事,交集点连接智能科技与伦理道德,思考迸射火花。单身汉勾女有方,不料强中自有强中手,藉由信息化网络,个人隐私被窥视无余。第二则,被机器奴役的人性,彰显残酷的一面,捎带沉重的科幻迷思。终篇泪泣,在一语不合即拉黑,动辄叫嚷果取关的时代,发人警醒。

54分钟前
  • shininglove
  • 力荐

可怜的副本,到底关你毛事?!

58分钟前
  • 沉歌
  • 推荐

一分钟一千年,这惩罚有点过了吧。怎么看男二都很惨啊,被戴绿帽子还这么痴情,每年都去看望还送礼物。何况他女朋友的父亲也不是什么好人吧,人家找上门来就好好说啊,拿刀是几个意思。这一家人也是有意思,出轨了承认就好了,直接屏蔽一个解释也没有,还把信全都毁掉是几个意思。

1小时前
  • 云薇薇儿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