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屋出租

爱情片美国2005

主演:安东尼·拉普,亚当·帕斯考,罗莎里奥·道森,杰西·马丁,威尔森·杰梅因·贺雷迪亚,伊迪娜·门泽尔,翠茜·索姆斯

导演:Chris Columbus

播放地址

 剧照

吉屋出租 剧照 NO.1吉屋出租 剧照 NO.2吉屋出租 剧照 NO.3吉屋出租 剧照 NO.4吉屋出租 剧照 NO.5吉屋出租 剧照 NO.6
更新时间:2023-12-23 15:07

详细剧情

  一栋老旧楼房顶层的简陋公寓中,住着两个为了艺术而挣扎的室友:罗杰(Adam Pascal 亚当•帕斯考 饰)和马克(Anthony Rapp 安东尼•雷普 饰)。马克最近失恋了,他的女友莫琳因为喜欢同性的乔安妮而抛弃了他。  马克之前的另一位室友汤姆(Jesse L. Martin 杰西•L•马丁 饰)――一个电脑奇才,也是艾滋病毒的携带者,不幸路遇抢劫,遍体鳞伤之时被同性恋街头鼓手安琪(Wilson Jermaine Heredia 威尔森•杰梅因•贺雷迪亚 饰)接回了这栋公寓,他们很快走到了一起。  罗杰认识了前来借用火柴的邻居咪咪(罗萨里奥•道森 Rosario Dawson 饰),咪咪是个脱衣舞女。不久,罗杰就发现咪咪跟自己有着相同的秘密和疾病――艾滋病,二人同病相爱。  三对有情人由于没钱交房租,即将度过一个没有暖气、没有电力,只靠蜡烛取暖的圣诞夜。

 长篇影评

 1 ) 《吉屋出租》《吉屋出租:百老汇秀》:边缘人

在 2006年或者2007年,我就看过《吉屋出租》。当时的年龄与心态,对于这部音乐剧的感觉是这部电影的歌很好听,舞蹈很炫,这一群人的生活很另类。回过头来,以我现在的年纪,重新再看这部音乐剧,感受到的是一群边缘人在社会上的挣扎,音乐、歌舞的感染力,以及一个天才艺术家强悍的艺术创造力。

重新再看,先看的是《吉屋出租:百老汇秀》,这是真正的剧场版。剧场版给人的感觉是真正的一出戏剧,能切身感受到现场观众的反应。哪里是笑点、哪里是高潮、那个场景最让人感动,现场观众都会给出真实的反馈。

对剧场版演员基本不熟悉,主要角色看起来很年轻,很有活力,现场表演也很棒。剧场版中的舞女 ,以及去世的安琪儿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两个的表演非常具有爆发力,当他们表演的时候,就像整个舞台就是他自己的。剧场版的大部分演员都没有参加电影版,除了那位黑人女律师是例外。剧场版和电影版里面都有她,而且都是同一角色。

看完剧场版,我又重温了一遍电影版。我更喜欢电影版。虽然剧场版有亲临其境的感觉,但现场太嘈杂,舞台设置也太小,根本看懂故事讲的是什么。看电影版,才看明白了这出音乐剧要讲述的故事内容。剧场版与电影里面的实景,以及扎实的电影对白根本无法相比。电影版有更广阔的空间,来描述这个故事。其次,通过导演运用各种摄像技巧的运用以及剪辑,可以使观众更加容易理解故事,以及表达电影的主题,抒发演员的情绪。

电影版中,把很多剧场版表现不出来的场景,一一展现在观众面前。比如那段多人的探戈舞蹈,很漂亮,还有场面宏大的集会。

电影版的演员都很优秀,比如安琪儿、那位女律师等等。当然,这一次我也重点观注了Idina Menzel,这一位客串了《欢乐合唱团》的百老汇女星。她果然名不虚传,唱功很霸道。在几年前第一次看的时候,她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我印象中,《吉屋出租》的作者,好似片中的角色一样,是一个潦倒落魄的艺术家,他想通过这出音乐剧,来表达自己的生活理想及对社会的控诉。但他没能看见自己作品的辉煌,在演出前一天,就因心脏病,离开了这个世界。这是对真实世界的一种讽刺。世上有很多天才,都是英年早逝,难道真的是“天妒英才”。

《吉屋出租》的音乐风格多变,从抒情的小调,激烈澎湃的摇滚,到绚丽的舞曲,以及节奏蓝调、福音歌曲,等等一应俱全。通过不同的音乐风格,表现角色不同时刻多样的情绪,分寸耐捏得恰到好处,完美的展现了人物的性格。

剧中每一首的歌词,也真切触及的观众的心灵。不止是剧中人物的对白,也可以当成每一个人对待世间事物的独白。它的每一首歌词,都可以拿出来当诗一样来鉴赏。其中,有很多句歌词,我都深有感触。我只能感叹,世间竟有如此奇才?

剧中人物的生存,作者有切身感受,那时候的时间是八十年代末。时间过去了二十年,是否有改变呢?在我来看,改变应该不会很大,还是会有很多落魄的艺术家如此生活吧。

看完了两部电影,我更加喜欢音乐片、歌舞片了。音乐与舞蹈不只是带来视觉以及听觉上的享受,最重要的是可以触及内心,每个人都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感触;不同的年龄、阅历,还会带来不同的感受,这是其他类型电影难以比拟的。

概括来说,一个天才撰写另类的音乐剧,表现了一群边缘人的生活。一出好看的又好听的音乐剧。

2010-12-24

 

[吉屋出租:百老汇秀].Rent.Filmed.Live.On.Broadway.2008.BDRip.X264-TLF

Rent.2005.BDRip.X264-TLF

 2 ) 纽约灵魂


一个人坐在空旷的电影院里看下午场,是改编自百老汇的歌舞剧《RENT》。

电影讲述的生活在纽约东区一群年轻人的生活。他们拥有自己的理想,却又有一段艰辛坎坷的历程才能触及理想的璀璨光芒;他们充满热情热爱人生,却在爱情面前痛苦困惑;他们挥霍青春,却在毒品与艾滋病面前无能为力。他们将波西米亚,也就是虽然贫穷却充满格调的生活方式展现得淋漓尽致。他们展现着纽约的另一面,刻画着这个城市歌唱着舞动着的多彩灵魂。

我的心,就这样随着他们的舞步,随着《爱之季节》的旋律上下翻飞。我恨不得从座位上站起来,和着音乐的节拍与他们一齐大声歌唱,如果,如果我熟悉这调子与歌词。我多么想飞奔到台上,与他们同样步伐的在阳光下舞动在雪中裙摆飞扬,如果,如果我身法灵活步履轻盈。可是,我只是一个人,孤独的,安静的坐在硕大放映厅的正中央,任凭泪水从眼睛里奔腾而下。

世人看不起穿女人衣服的男人,可电影里叫做“天使”的人妖却拥有一颗最善良纯洁的心灵:“He’s more of a man than you could ever be, yet she’s a better woman than you could ever get.”世人不理解同性之爱同性之性,可故事里男人与男人,女人与女人之间的深情同样感天动地。世人疏远孤立艾滋人群,可他们同样笑着,唱着,舞动着,热爱着,为这个世界带来光明与温暖。富人有灯火通明锦衣玉食,穷人也照样有追求梦想的心灵与奇巧精妙的时尚。这个世界上,没有谁比谁高出一等,所有的灵魂穿越坟墓在永恒面前都是平等,所有的爱情亲情感情都是同样的弥足珍贵。

这就是RENT,这就是这部电影带给我的最终启示。

 3 ) 好剧

照搬我在某坛的一帖:

我看RENT的电影就是第一次接触这部剧。之前,只听过零星的几曲,知道一点零星的剧情。所以,电影实际上是我看RENT的头一遭。我要说,我喜欢它。

最可爱的是Angel,那么快乐可爱美好的人,换了谁都会爱上他。给我印象深刻的还有Roger,这位大有摇滚乐歌手的声线和外形,他闹小性子的别扭劲儿其实也是很生动的~蜡烛、探戈、唯有今天、波西米亚那几段都极好。I'll cover you第一遍时云淡风清,万事明朗;Angel去世后那一遍,同样的歌,无尽的感伤。

喜欢RENT的丰富和熙攘。这群人,说是边缘,但其实谁都可能是其中的一个。爱与孤独,生命和死亡,遵循与叛逆……这样的主题人人要面对,这样的主题永远不会过时。

RENT是那种绕梁三日的好剧,它是那种会让你回味长久的作品:

如果时日无多,你用什么来填充岁月、你对生命会做怎样的选择……

 4 ) 波西米亚人

音乐大于剧情,因为郑云龙阿云嘎来看的这部电影,有私心是肯定的,毕竟I will cover you和Seasons of love一响起来就会要流泪,这两首歌也真的很出色。

因为看到别人盛赞Angle所以以为他俩是主线,Angle确实是天使一样的人,但我更喜欢Mimi那条线,两个人经历了最多的坎坷,不似Collins和Angle那样那么甜,但有更多的挖掘空间。Roger因为前女友的事而不敢去爱,胸怀对Mimi的爱却一个字也说不出口,但Mimi改变了他,让他在她死前说出了那句我爱你。本来以为两人是要以悲剧结尾了,但Mimi突然醒来,还是因为Angle把她带回来,这一处真的是点睛之笔。

我相信郑云龙阿云嘎他们会这么善良,对音乐剧抱有这么大的热情,对世界充满热爱,对一切都充满包容,一定有因为这部剧的影响,他们大学时应该是与这部剧朝夕相处,尤其是阿云嘎,他逐渐走入Angle的世界,Angle也逐渐走入他的心,才会有了今天他们对这世上一切事物这么大的热忱。

这部真的是一部很温柔的电影,它温暖了世界上每一种人的心,不管是男男,男女还是女女,又或是像Angle一样的人,都应该去包容去理解,不管是高层人士,普通人家,还是底层人民,都有活着的权力,都有为自己拼搏的权力,正如剧中开场众人抗议房租而燃起的火焰,正是象征着他们对生命蓬勃的热爱,永不放弃抗争,永不停止爱与感受爱。

或许这是讲述边缘人的故事,但哪里又有什么边缘人呢,每个人都是一样的,都是这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值得被爱的,他们为生计奔波,也为爱欢呼,他们因爱受伤,也因爱牵绊。反而是因为他们身处底层,更加明白——NO DAY BUT TODAY,更加用尽全力去爱去感受这世界的一切。

开头Angle收留Collins,不在乎他只是个陌生人,只是因为他被人抢了;他带着假发身穿圣诞服装冲入Mark家中充满活力地跳舞;他抱着完全不认识的Mimi因为她不被Roger接受……我毫不觉得违和,因为天使就该是这样的。他身患重病,但报之世界以美好,在最后的时日里,他将爱传递给每一个人,他对Collins唱Live in my house,他为Collins披上大衣,他与Collins在街头奔跑拥吻,将爱化作歌声唱给Collins。世间所有的恶意在他那里都能化作美好,他愿意拥抱世界,拥抱世界上的一切,拥抱每一群人,拥抱每一种感受。

其实没太能理解波西米亚人的精神与含义,但真的很赞同片中的那句台词“敬没有绝对正确的真理,敬有绝对自由的选择,敬不随波逐流的自我,敬情感信仰和骚动,敬一切禁忌,敬佛陀,敬同性恋,敬任何性恋,敬智人,敬布兰诗歌,敬冷漠,敬信息论,敬共情,敬狂喜,敬大麻,敬鸡奸,敬S&M,敬搅拌冰茶的声音。”

这世间不该有偏见,不该有歧视。

我们是自由,我们敬畏一切,我们就是一切。

 5 ) No day but today

  是什么让自己的心,拾回往昔的信念。
 渐渐的分不清方向,在别人的劝阻中,混淆了自己坚守的信条。
 朝哪走,每一边都有人在叫我靠近他们的世界,而我,去了哪里。
 被所谓的爱情迷惑了方向,卑微到臣服,忘了自己的双手还可以创造什么。
 被现实引诱,忘记了心的方向,被物质占据,被自己的爱人和爱自己的人口中的物质所蒙蔽。
 如果,我不是我,你们爱的,又是谁呢。
 我追求的,让我充满笑容的,并不是你们口中的事物,你们却以为,那样我才会快乐。
 渐渐的我已看不起这般的自己,却不敢看不起你们,因为你们是我爱的人啊。
 我只能看不起自己,如此轻易,被爱蒙蔽。
 而爱,得到的时候,珍惜,得不到,再也不会卑微乞求,摊开手,把你的未来交予他人。
 每个人都想作高傲的自己,而只有爱,让自己卑微。
 为了梦想,为了爱情,珍惜的,应该是自己。
 不讪笑贫穷,不自满浮夸,多一颗帮助他人的心。
 虽然很多人,已渐渐和我自己一起,被我所不齿。
 你变了。
 我也变了。
 这颗赤子之心,再不会假手于人,我会自己,找到跳动的心跳。
 为了什么而活着。
 如何去了解那些自己无法理解的创伤。
 如果我不能做到保护你。
 至少,让我用这颗心,去守护。
 做你的屋檐。
 为你的羽翼。
 

 6 ) 波希米亚咏叹调

    波希米亚咏叹调
    ——从《波希米亚人:巴黎拉丁区文人生活场景》到《R.E.N.T.》

  先看了一半书,然后看了两遍电影,继而在从重庆到宜宾的三峡游船上看完了另一半的书。我要说这是四个完全不同的阶段。首先前半本书,是按照正常的读书体验来的,头脑中浮现的不过是几个17世纪末潦倒的艺术家在欧式街区的石子路上讴歌并抱怨着的形象;而电影的第一遍也只是由于突然才意识到这是一部百老汇现代歌舞片而在惊叹之余随旋律徜徉……

  然后一切都不一样了,在第二遍电影里,我的意识中不停浮现的是诗人鲁尔道夫、画家马切洛、音乐家萧纳这一个个古董级装扮的活灵活现的穷绅形象;而那后半本书,我硬是完全代入电影中的那些用歌喉阐述波希米亚人生的当代美国红男绿女们的模样近乎荒诞地完成了这次17世纪法国巴黎拉丁区之旅的。

  这是完全不同却又毫无疑问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两部作品,两个故事。类似的开篇,类似的人物结构,类似的情节走向,近乎狂热的诗意,独立而交织的群戏,浪漫而悲伤的爱情,这些种种,甚至还有同样的一个符号性质强烈的角色绰号:咪咪。这些,带给我们的不是无限的遐想啊遐想,而是两个不同时空下,两群相同年龄,相同境遇,相同追求的青年共同奏鸣的一曲波希米亚咏叹调。

  从书本上曼妙的词藻,到电影中壮烈的旋律,用17世纪的诗意去点缀当代的音乐,用当代的摇滚去诠释17世纪的浪漫。我很幸运也很奇妙的在同一段时间交错地接触到了这两部作品,尤其又是在那样一个对我来说绝对非常的时期,这就已经很诡异,很影响我的内分泌——我是说多巴胺——了。

  不想也不可能将书和电影中的那些相似点一一对比,因为这毕竟是两个完全独立的艺术品,否则便是在否定后者的存在意义,也是在作茧自缚。尽管我会将两部作品混淆着去欣赏,但那是我个人想象力开始匮乏在任何两种事物间都难以找到契合点造成的,多少还有睡眠不足意识朦胧的原因。所以,当看见人们在说:“波希米亚人只存在于巴黎的拉丁区”,“波希米亚早就不存在了”类似的定论时,我虽然不能也没有资格去否定,但我知道,现在的重点可以放到去讨论它们的差异——两个时代的波希米亚存在,的差异了。

  波希米亚这个字眼来源于当今位于捷克境内的一个古代国家,其最大的城市就是今天的捷克首都布拉格(这点我曾经给某人解释错过,如果你看到了请自动更新自己的知识库),这个国家的人们因艺术气质浓厚而声名远扬,以至于波希米亚人成了流浪漂泊的艺术信仰者的代名词。而终于其中的一些人发起了巴黎拉丁街区一种独一无二的浪漫主义运动。而这二者的联系恰恰就是本书的作者亨利•缪热尔编织而成的,那种身处我们这个时代,我们这个国家的人难以理解的人文风情,在这部定义性质的《波希米亚人》中就只能说若隐若现地描绘出了。

  正是这种若隐若现,使得我第一次看电影时直到影片中段才发现二者主题中辉映的那一部分。也间接使得我去看了第二遍电影,恩,就是这样……

  这种若隐若现,是说书中那些语言,那些应该比翻译过后我所看到的还要华丽的语言,所形成的一种诗意盎然的气息,弥漫着每一页淡黄的纸张,几乎朦胧了文章副标题中所明示的主旨。而影片中的那一幕幕的不羁,让那种诗意的语言中含蓄上演的激情简直一股脑的流露,几乎是在向全世界宣告着自己微不足道却才华四射的存在。

  尽管《R.E.N.T.》中的音乐良莠不齐,一些过场歌曲多少有些造作感,但不妨碍影片整体洋溢着的热烈的艺术氛围。最喜欢片中酒馆狂欢的一段,让一切诗意都不再含蓄的同时,让那些肮脏敏感的字眼拥挤在狭小空间的同时,让所有那些过往的不快都被音符淹没的同时,当代的波希米亚人以自己的狂热阐释着玩世不恭的真正意义。相比书中那一缕缕剪不断理还乱的愁丝,当是要潇洒得夸张了。

  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巴黎的波希米亚——世界波希米亚之宗——宣告消失。于是评论家们纷纷站出来指出波希米亚文化的灭亡。无疑,当世界步入20世纪,文化领域大兴土木,娱乐产业大行其道,但凡有些才能的人们都附庸其中迎合大众,商业已经摆出了王道的姿态,恁谁试图回归17世纪纯粹而小众的平等式文化交流都是注定要被市场淘汰的。而市场,如今几乎成了超越人际关系的社会根基。

  “波希米亚,这个被反复烘焙的向世俗挑战的符号,已经成为无处不在的装饰性符号。”

  自资本主义诞生,资产阶级从布尔乔亚分离开去的那一天,中产阶级就注定成为波希米亚人嘲讽和反抗的对象。但至现代终于和平演化为戴维•布鲁克笔下的“波波主义”,中产阶级似是而非地扛起了波希米亚的大旗,布尔乔亚人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和更加专业的社会分工,加之网络文化的大浪淘沙,造成了这个类似雅皮士,但又比雅皮士稍具讽刺意味的概念的出现。而随着中产阶级的经济标准越来越高,小资甚至更边缘的宅文化与互联网的互动愈演愈烈。“而精神上的波希米亚人,永远是一个时代的极少数。”

  当然如今,历史中那些难以呼吸的概念都被冲刷殆尽了,尽管《R.E.N.T.》为我们描绘了那样一个贫民区的一群舍弃一切追求艺术的青年的浮生记,但也可以说那只是美国如今颇具影响的一些边缘文化对“垮掉一代”的精神再现。如果说与波希米亚人有什么联系,那大致都是在经济条件和生活方式上的。

  但是,关于这部电影,我们却不能忽视的一些关键字:AIDS、毒品、同性恋、双性恋、异装癖,等等。

  还有那些在酒吧的狂欢中Tom一口气说出的无数个敏感到不能再敏感的字眼儿,那些被这个时代摒弃却难以忽视的话题,所有这些元素能够如此痛快地交织在这一部歌剧中,尽管似乎离我们是那样的远,但依旧那样的令人窒息。

  No day But today,这句说不清究竟是positive还是negative的座右铭,带来的是一段段精彩人生的上演,尽管其中这样那样的关键字,但我们看到的,善良和美丽,在死亡的阴云中,用欢笑和歌唱辉耀着一点光,一点直射人心的光。

  无论在任何一个年代,拥有波希米亚追求的人永远是这个社会最为特立独行,不食人间烟火的一个阶层。《R.E.N.T.》中所描绘的正是《波希米亚人》的序言中所谈及的“还有一些人,在疯狂的英雄主义外衣掩护下,却非常理智,他们既不哭泣也不埋怨,只是被动地忍受着自身造就的晦涩而冷酷的命运。他们大多被那种领科学都无能为力的疾病所杀死……”

  死亡,绝症,无论是书中咪咪的死,还是影片中Angel的死,都足够令人扼腕。但一个是在现实的迷途中,一个却是在精神的阳光下……

  繁华的纽约,一个贫民区的寒冬就这样轰轰烈烈地过去了,“在这种人性复苏的过程中,波希米亚人依然如故,依照巴尔扎克的腔调,寻求着属于他们自己的生活和艺术。”

  电影不止看了两遍,书只看了一遍,但书中画满下划线的,是小说的序言和附录。一遍遍地品味那些鞭辟入里的段落,仿佛一点点似曾相识的感觉就能将人带回到那追求自由奔放的巴洛克艺术的鼎盛时期,以及在那奢华的艺术光辉下,离群索居的波希米亚人们不羁又不堪的冒险体验。

  而或许最至共鸣的是附录中引用的阿尔方斯•卡尔一段话:

  “那是一段被截掉了的青春,前面是大学生活的结束,后面是职业生涯的开端,被截掉的那一段就像是两个学年之间的假期那么长。现代生活是如此紧迫,年轻人甚至没有片刻时间可以停下来幻想一下波希米亚。”

  而这段话所描述的时代,你知道,竟仅仅是19世纪……

  没错,甚至连假期那么长的青春,如今都无法残留。在这个泡面文化的时代里,人们甚至连对追求生活必需要素的考虑都舍不得拿出一点时间,究竟是为了金钱,还是规律本身?

  这短短的几句话当然还构不成我违背规律的理由,但我所能虑及的,多半也是至此了。于是我起码知道了成都是个妙处,却同时间一样,并非久留之处,那么跟着时间一同顺着三峡流淌,直到翻过大坝,伴着孤影站在武汉长江大桥上时,才得发出“月比江黑,桥比岸长”的感叹。而在归乡的车上,忍着腹痛和伤寒在《波希米亚人》末页的空白落下的“归世索群叙道名,乡愁支离无玄欲”的病句则是我登车前于一处道观默哀了一上午后,为这本书和书中的那个时代,为了纽约那一群为了追求精神的富足而有勇气去承受物质和肉体双重折磨的青年,以及我自以为是的最后一个假期,终了的悼词……

  还有,这篇文前半部写于一个月前的家中后搁置;而后半部,就是在现在,写于办公室。

  不到位。恩,很不到位。

  一年有525600分钟,到位状态的缺乏,才是正常生活的必需……

 7 ) 百老汇舞台上的波希米亚生活

20世纪末的纽约东村,是城市游牧人、落魄的艺术家生活的地方。Rent的故事就在这里发生。



故事:

Rent,和提到Rent就不得不提到意大利歌剧大师普契尼的《La Boheme》都是一本同源,来自法国小说家亨利•穆杰的小说《Scenes de la vie de Boheme》(《波西米亚人的生活剪影》)。《La Boheme》中的Rodolfo,Marcello,Musetta,Colline在《Rent》中,成为了Roger,Mark,Maureen和Collins,Mimi干脆就没有改变名字。《La Boheme》中人物的职业,也和《Rent》的设置颇为吻合:Marcello是画家,Colline是哲学家。而Benny在《La Boheme》中,则成了供养Mimi的子爵。

不过,在十分一致的情节安排之外,还是可以看到Johnthan Larson颇具匠心的地方。那个时代的肺病成了艾滋病这个会引来歧视和孤立的疾病,添加了Joanne和Angel,人物关系更丰富了,几个主角身上波希米亚的边缘特质也强化了。除此之外,结局也不同,Mimi没有像《La Boheme》中的纺织女工一样死去,而是以大团圆告终。

剧中的三位女主角各有特点,但是不知是否篇幅设置所限,每一个都略显单薄。Maureen一味的任性、好斗、不负责任,Mimi和Joanne则显得非常普通。而男主角则更真实,更有光彩。

Roger在全剧中总是以一种摇摆和犹疑的姿态出现,他是八位主角当中人生态度最消极的一个。他对一切都是冷漠、怀疑和拒绝的态度。对Collins的归来,对艾滋病互助会的集会,对Mimi的爱情,对Mark的关心与劝告,对Benny的帮助,都显得无动于衷,或是消极的怀疑。Mimi在Angel的葬礼后曾怒斥Roger,说Roger总是“run away, hit the road, don’t commit”,转而和Benny伤心离去。

他的这种性格,来源于生活的困苦和不平的命运。他的女友April吸毒染上艾滋病,在浴室里割腕自杀。自此之后他就变得自闭和怀疑。他在《One Song Glory》中一再重复他的理想——“只要写出一首好歌,一首能给我带来荣誉的歌”,然而他却因为这个理想,忽略了身边的爱情、友情、亲情的美好。

直到全剧接近末尾的地方,他卖掉吉他,买了一辆车,离开了纽约。一年在外流浪,没有朋友和恋人的生活,让他开始明白,真正重要的是什么,真正灵感的源泉是什么。于是他和Mark一起唱出了《What You Own》。于是他毅然回到纽约,赎回吉他,回到他们熟悉的东区和破旧的公寓。这一把失而复得的吉他,其实也象征着他生活中一切温情和美好的东西。只是这一次他开始懂得对一切充满珍惜和感恩。


Angel和Collins是这几个人当中性格最直白、阳光和随和的。他们俩是朋友圈中的粘合剂,是出现矛盾时和稀泥的角色。无论对Roger的古怪和冷漠,还是Maureen的恣意妄为,或者是Benny可恶的慈善家面孔,他们俩都能表现出友善和理解。Happy New Year中,Benny的出现引起了Maureen的不满,造成了Roger和Mimi的争吵。而面对这位在除夕之夜把他们锁在门外的昔日朋友,这对情侣只是一会儿递香槟酒,一会儿说笑话地缓和矛盾。

对比起Mimi和Roger的犹豫,Maureen和Joanne的分分合合,Angel和Collins的爱情显得肯定而和睦。Collins生性宽厚,而Angel人如其名。Angel一死,整个家庭立刻土崩瓦解,也就不奇怪了。


Benny其实并不是个坏人,Angel的葬礼和阴宅都是他出资。但是大多数观众对他的印象却极坏,大都源于他和Mimi的暧昧关系。但是仔细去想,Mimi可以从他那里自由的离开,也就说明Benny并没有逼迫她和他在一起。和Roger分开,和Benny在一起,一定程度上不过是Mimi一个十九岁的年轻女孩自己的选择。是他送Mimi去了疗养戒毒所。电影版本中更是添加了两个细节,为Benny正名。一是Roger离去之后,骨瘦如柴的Mimi一个人坐在脱衣舞俱乐部的化妆间,蜷缩在椅子里,泪流满面。这时Benny出现了,伤心的Mimi拉住了他的手。二是Benny留言给Mark和Roger,说Mimi不知去向,让朋友们一起去找她。

在一群人中,会有每天活在边缘的艺术家,但是还是会有忧虑生活的现实者。Benny不过是后者。


Mark是全剧中最真实,我也最喜爱的人物。几个好朋友中,Collins和Angel虽然是性格最好的,Mark却是反社会性最弱的一个。他没有艾滋病,不吸毒,异性恋,有正常的家庭,之后还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在这一圈人中,虽然Mark和Joanne是情敌身份,两个人彼此却最像。
也正是因为他的背景“主流”,却乐于和这样一群边缘人生活在一起,每天过朝不保夕的生活,才显得他的可爱。为Maureen整修机器,为了大家的生活接受一份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制作以朋友为主角的电影,Mark是这其中唯一一个没有得到爱情的人,但是他比他们中的任何一个都更爱这个家。



歌曲:

音乐剧、歌剧、歌舞剧都有这样的难题:是音乐让位于剧情,还是剧情让位于音乐。《Rent》在这一点上具有非凡的优势。故事无疑是充满冲突,转折丰富的,而歌曲和剧情的结合又是如此紧密。剧中有大量的歌曲都是叙事的,即便是一些抒情性质的歌曲,里面也含有大量的剧情信息。比如Goodbye Love,用摇滚、宣叙、咏叹和不断重复的快速略显慌乱的钢琴小调旋律,描写从争吵、劝诫、道别,勾勒出一个朋友四散,亲人早亡,情人分离的凄凉秋天。整首歌旋律连贯优美,随着情绪的起伏而波动,却不现突兀和刻意。

十周年纪念原版卡斯CD中,收录了完整版本的Christmas Bells。这首六分钟的作品中包含了许多别的歌曲的主题重现,包含了若干段剧情和对话,信息量非常大,但是完整性却惊人的好。七位无家可归者和一个擦汽车玻璃的人,讲述他们连温饱都达不到的生活。这一段主题旋律在You Okay Honey等四首歌曲都出现了。Roger、Mark和Mimi的对话,Collins和Angel挑选衣服,和卖家讨价还价,Mimi购买毒品等等剧情,都压缩在后三分钟,以自己独特的旋律融合到合唱之中。每一段都能分辨,但是组合在一起又相当和谐。

La Vie Boheme是全剧最热闹的一首歌曲,如果将La Vie Boheme A、B看成一个作品,那么它是全剧人物最多,元素也最多的一首。事实上,La Vie Boheme A是整个音乐剧上史上也少有的多人歌曲,在场人数十几个,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独唱。念白,宣叙,说唱,教堂弥撒,嘻哈,通俗,节奏与布鲁斯,都融合在这一首歌曲当中。最精彩的莫过于一系列的敬酒词,被敬的对象贯穿了波希米亚艺术家们困苦生活的点滴,贯穿了整个二十世纪的文艺界,贯穿地球上的各个大洲,涵盖了导演、诗人、乐队、非法药物、宗教,甚至物理学,还有各种对我们来说不堪入目的词汇。唱到艺术家们血脉贲张,唱到Benny大呼“结账”,和岳丈仓皇离场,唱到所有观众也抛掉了矜持和节制,台上台下一起将情绪推向沸点。

八位主角之中,Roger的歌曲难度最大,扮演他的是著名的音乐剧演员Adam Pascal,音域宽广,音色丰富,时而苍凉,时而温暖,情感饱满。Roger的歌曲除了一首与Mimi争吵的Another Day和群体歌曲以外,基本都是抒情性的咏叹调,如Your Eyes,I Should Tell You等等。其中以One Song Glory最为动听和抒情。在这首歌中,Roger讲述了他从前的恋情,他的疾病,他的理想和追求。歌曲的伴奏基本只有一把弦调得极松的电吉他,配合Adam略带几分嘶哑的宽广嗓音,唤起了许多人心中强烈的共鸣和同情。由这首歌到Light My Candle的转换安排得很有趣,前一首刚结束,就响起了应合节拍的敲门声,电子乐的键盘弹出了恰恰的切分节奏。Roger前去应门,跳进来的正是手捧蜡烛的Mimi。

Tango Maureen则火热激烈。两首都很好听,后者则简直是神来之笔。
探戈舞曲本身就常常带有一种紧张的气氛,无论身体语言还是音乐旋律,都会渗透着一种对峙的气氛。这种对峙可能是略带挑逗的,也可能是极富敌意的。探戈舞曲中男女一般是相对力量均衡的,用到一对男女情敌上,既符合音乐舞蹈特点,又独具创意,非常精彩。

《Rent》的音乐融合了摇滚、民谣、节奏与布鲁斯、福音音乐、拉丁舞曲、重金属、嘻哈。利用不同的音乐类型本身的特点,传达出人物的多种情绪。就连打电话,都似吟似唱,充满趣味。歌曲之间,情节之间,《Rent》衔接得流畅自然。歌曲本身不会误导或者限制演员的表演,舞台上的人物精魂,通过一首首歌曲生动的呈现出来。一个音乐剧的音乐能做到这一点,作者就已经成功了大半。


作者:

《Rent》这个故事,虽然精神上昂扬向上,但情节从一开始就毫无希望,几个人物中有罹患绝症的,有吸食毒品的,每个人都生活在边缘上。然而Johnthan Larson为何给这个故事写了一个大团圆结局呢。我初次观看的时候,很不能接受Mimi莫名其妙地又醒过来——她明明有艾滋病,饱受毒品摧残,又风餐露宿多天,大限将至是当然的。而且,如果揣测Mimi、Roger、Collins等人的命运,这些人作为HIV携带者,也不会在这世界上存留太久。于是,我始终觉得作者改变《La Boheme》的结局是多此一举。

后来了解到Larson的生平,我对他的改编理解了一些。作为一个如自己笔下人物一样的年轻的波希米亚艺术家,Larson在创作《Rent》的时候用自己的美好愿望,为故事创造了新的结局。这样的结局虽然削弱了剧作本身的震撼力和感染力,但它反映的是Larson对于生活的希望,是他在困苦之中仍然抱有的对世界的信任。试想,如果你笔下的人物几乎就是你自己和你的朋友,那你怎么还忍心对他们下毒手。

Larson和《Rent》带来的是舞台剧的革命。在此之前,音乐剧舞台剧形式传统,除了零星几部不太卖座的小众作品,几乎没有摇滚剧作。那时的很多人认为音乐剧几十年没有发展,一成不变,甚至不太愿意进剧院。而《Rent》改变了这一切。
颓唐的纽约格林威治村,活泼的波希米亚艺术家,真挚的友谊,纯洁的爱情。动感热力的音乐和舞蹈,演员在率性为之的同时保持着高度的统一一致。这样的一部剧目,是百老汇乃至世界都未曾见过的。
剧作家Larson用自己的生命向美国人宣告:相信你的梦想,执着你的梦想,实现你的梦想。他说:“我的音乐没有格式,就像美国人的生活,我们只有需要,表达的需要、娱乐的需要,音乐是我的梦想,梦想的颜色就是我音乐的颜色,表达我们这一代美国人共同梦想的需要,就是我的音乐的需要,我用音乐表达生活的爱”。

这个有点悲伤的故事,在世界的舞台上连演十多年,赢得了观众的一致赞赏。虽然穷艺术家被房东驱逐,圣诞之夜饥寒交迫,几对恋人中,职业和性取向都不入主流,但是这个故事本身昂扬明亮。虽然是脱衣舞娘,同性恋,瘾君子,罹患艾滋病,但它吟咏的是逆境中的爱与扶持。
《Rent》在外百老汇正式演出的那一天,演员们还是又唱又跳,热闹的“La Vie Boheme”之后,台上鸦雀无声,演员们静静地坐在桌边,不能再演下去。大约一分钟后,每一个人异口同声的说了一句话:
 “谢谢你,Jonanthan Larson。”

 8 ) 提供一个科学的角度,讲讲Rent、HIV和皇后乐队的迷之联系

故事在1989年圣诞节的纽约,Greenwich Village,曼哈顿南部,往西看能看到Hudson River,往北有14街上大名鼎鼎的Chelsea Hotel,是一个逛一下午能走穿的小地方,可能也是全世界酒吧密度最高的地方。去年我在Greenwich Village的一个著名景点Highland Park听到导游指着一个小房子说,This used to be Freddie Mercury's favorite club. 这里的故事太多太多,关于同性恋、艾滋以及种种小众生态。

电影中Angel在1990年死于HIV。一年以后,Queen的主唱Freddie纵使天才一世,还是死在了HIV的手里。

很多人看Rent,看到了他们的波西米亚式人生。我却一直在纠结电影中艾滋病极高的发病率。于是去维基百科看了一下HIV in New York这个词条。自从艾滋病首次在1981年被定义,病例便几何式增长。

艾滋病曾经被认为是gay disease,因为患病人群大部分是同性恋男性。同性恋群体一直是艾滋病研究基金的积极倡导者。电影中,艾滋病人围在一起唱 Will I lose my dignity? 一句扎心。艾滋给同性恋贴上了更难揭去的标签。

转机是在1996年,鸡尾酒疗法问世,协同着艾滋病传播机理的公共教育,艾滋病死亡率急转直下。鸡尾酒疗法的创始人何大一是个伟大的华人,成为了拯救数千人生命,间接为同性恋群体洗清骂名的英雄。

纽约艾滋死亡人数

波西米亚式的生活,不论好坏,都是HIV的靶子。性伴侣更换频繁、避孕不得当和静注毒品都是引子。这些事在60年代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到了80年代便成了致命的游戏。我猜想,艾滋病的传播也是嬉皮文化终结的缘由之一。今天hippies魅力不在,光有peace&love不能拯救世界,还要有科学。

《波西米亚狂想曲》唱得好,可能我的有生之年再也不会听到第二首了。Freddie常去的那个club如今变成了废宅。highland park从一片荒凉被改造成了热门景点,肮脏腐臭的贫民区变成了纽约地价最贵的地方之一。

好了,拥抱科学,拥抱21世纪吧。

 短评

No day but today 跟其他歌舞片太不一样了 剧情是不断地在起伏 混乱中前行 但是都是在一次一次的告诉我们 要珍惜当下

3分钟前
  • VAN
  • 推荐

if i loss my dignity, will someone care?

7分钟前
  • 海贼拉面
  • 力荐

住在紐約的一群波希米亞人,傲視一切,又不得不為生活所迫。最好的唱段是酒吧波希米亞和“without u”這兩段,詞和唱功都極好(52萬6千分鐘貫穿始終也不錯)——此片的色調,人物安排和臺詞風格稍許相似今敏的《東京教父》,疑后者多少有所借鑒

12分钟前
  • 文泽尔
  • 力荐

2014.3.11/3.14 705 好的音乐剧只需要好的音乐就够了,可以一遍一遍地听一次一次地看都不会厌烦.还是喜欢之前看的2008的Broadway版本 2021-11-9、10当时看电影版没有特别喜欢,但是现在看确实有加上属于电影的优势的部分,场景和颜色都可以更丰富,毕竟舞台上能动的部分不多。

13分钟前
  • xixi嘻嘻
  • 力荐

不是我先入为主,05年的电影版整体比起百老汇告别秀那场要弱,特别在音色和技巧方面。当然电影版比较完整,喜欢每个人都像被打了鸡血一样的舞动,介种红果果的基情让我迷恋得牙紧(演Joanne Jefferson是同一人Tracie Thoms)。姐姐我跪求96年原版~~~~~~~~

17分钟前
  • 芙雅
  • 力荐

这是部只值3星半的电影,但确实是5颗星的音乐剧。不要试图通过看明白歌词去理解本片,用心去听去看去感受,演员们的肢体语言和传达的情绪更有感染力。

19分钟前
  • 胭脂十三
  • 推荐

明明是原版卡斯结果相比之下,08年圣诞版反而更出彩...不得不说,有些音乐剧只是为了舞台而写。幕的转变与场的转变之间加上镜头的叠挫不是适合所有故事的。

20分钟前
  • 麦芽糖少年
  • 还行

电影中的歌舞片,永远不落俗套,永远不过时。

21分钟前
  • 麦田
  • 力荐

6/10。关怀底层的[吉屋出租]不幸沦为好莱坞陈词滥调,珍惜爱情、向现实妥协的话题通俗但不过时,问题是脱离了艾滋病时代的背景刻画使喜剧到悲剧缺乏自然转换,歌曲大串烧的结构零碎化挤压了情感酝酿空间,只有咖啡馆众人拼桌歌颂波西米亚不死还算流畅,结尾观看纪录主角们生活的银幕庸俗地升华了情绪。

23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这部片子实话说没太看懂,貌似讲的是艾滋病人在生命尽头的狂欢吧,结构有些混乱,但是音乐和舞蹈还不错,特别是安琪穿高跟鞋那段,男人穿高跟鞋也能跳得老高,音乐的话我吹爆《Seasons of love》和《One song glory》。

24分钟前
  • 高詩遠
  • 还行

我爱这创意````````值得值得!

28分钟前
  • 林 寶兒
  • 力荐

我,一个先天小型波西米亚,然而这两年渐渐波不起来了,逐渐脱离了波西米亚人的三观。一是“我不能光靠爱和理想活下去”,二是“我不能只为今天而活,我必须做一个为明日而活的当代恶棍”。而"靠爱活"和“活在今日”恰是本片核心思想。

33分钟前
  • 星际小猪
  • 还行

改编只是换了场景机位之后的歌舞剧感觉少了舞台的震撼。原声大爱,525600 minutes,how do you measure a year?

38分钟前
  • 肉一
  • 还行

angel真是天使了最难得的是用爱去融化身边的人先入爱情时眼睛是亮晶晶的有时候会觉得,演员在投入angel的角色时,逐渐打开了自己,被angel融化了

40分钟前
  • 周扒皮
  • 力荐

There's only us, There's only this, Forget regret, Or life is your to miss, No other road, No other way, No day but today.

43分钟前
  • 关关关
  • 力荐

no other road,no other way,no day but today

46分钟前
  • Dr_堂吉诃德
  • 力荐

比10年百老汇舞台版故事要丰满得多,就连音乐也好听多了……感觉三观被刷了…这两天真是的Angel很美,还有就是第一眼看Roger觉得这哥们帅得让人心碎啊,结果发现他居然在school of Rock里演唱fighter那吉他手,嗓音沙哑有感……

47分钟前
  • 天行者爱grogu
  • 推荐

音乐总给我一种灌篮高手当年主题曲的感觉。 Rent, rent, 这是波西米亚人的魔咒,但也是达成艺术的护照。 Until, the modern Romeo and Juliet comes.

51分钟前
  • 昊子
  • 还行

舞台剧版本实在太精彩,几乎到了无法超越的高度。电影的优势在于生活化与贴近真实。而至于场面调度的张力与感染力,真的是无论如何都比不上舞台剧版的。不过对于波西米亚式生活的追求、对于存在主义的探讨、对于怎样爱与生活的描绘还是感人至深,让人久久难忘。

52分钟前
  • 踢迩达
  • 推荐

百老汇的给我印象太深了。。。虽然影片也很好看,但相较之下各个角色还是没有舞台上的饱满,尤其是angel,原来舞台剧谢幕时是两个版本的演员一起唱的,maureen果然是glee里rachel的妈。。

56分钟前
  • dum没头脑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