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界2020

大陆剧大陆2020

主演:孙红雷,张鲁一,尹昉,万茜,李纯,胡静,秦汉,赵峥,张瑶,张晔子,刘奕,周冬雨,王劲松,孙筱钧,黄澄澄,雷佳,黄品沅,周一围,宋丹丹,李力,杨东,邓莎,李诚儒,洪剑涛,徐兵,洪洋,王兵,戚云鹏,姜宝成,梁天,刘飞,雨点,马德林,刘运娥,宛东顺,王浩丞

导演:徐兵

 剧照

新世界2020 剧照 NO.1新世界2020 剧照 NO.2新世界2020 剧照 NO.3新世界2020 剧照 NO.4新世界2020 剧照 NO.5新世界2020 剧照 NO.6新世界2020 剧照 NO.13新世界2020 剧照 NO.14新世界2020 剧照 NO.15新世界2020 剧照 NO.16新世界2020 剧照 NO.17新世界2020 剧照 NO.18新世界2020 剧照 NO.19新世界2020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22 16:11

详细剧情

  新中国解放前夕,白纸坊警署小警察徐天在追查未婚妻贾小朵被害案件过程中,意外参与到中国共产党和平解放北平的事业当中。面对动荡的时局,金海、铁林和徐天三兄弟所处不同的位置,在亲情、爱情,国家利益、个人信仰发生激烈冲突的时候,情同手足的三兄弟做出了不同的选择,走上了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徐天和共产党员田丹在绝境中相识,使命感让两个人走到了一起,徐天选择在动乱中协助中国共产党取得了北平的和平解放,迎来了新世界。

 长篇影评

 1 ) 蕾丝偷情有多苦?揭开女版“断背山”的面纱

看死君:继罗南和凯特主演的那部《菊石》后,我们终于又等到一部姬片。“花园”第32期,要为大家推荐的便是这部由凡妮莎·柯比和凯瑟琳·沃特斯顿主演的《打开心世界》。在去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本片突出重围荣获断背狮奖,还有人称其为“女版《断背山》”。

栏目| 花园

作者|花无宴

说起英国女演员凡妮莎·柯比,很多国内观众都是通过《王冠》《碟中谍6》以及《速度与激情:特别行动》认识的。而她演技上真正的炸裂时刻,则是去年在威尼斯电影节上夺得影后的那部《女人的碎片》,后来还提名了奥斯卡影后。

凡妮莎·柯比凭借《女人的碎片》提名奥斯卡最佳女主角

无独有偶,在同届威尼斯电影节上,凡妮莎·柯比还有另一部电影入围,那便是挪威导演莫娜·法斯特欧德的新作《打开心世界》。这部成功摘得断背狮大奖的女同题材影片,让我们得以看到凡妮莎的另一面风情。

相比凡妮莎在《女人的碎片》中所展现的女性妊娠的高光时刻,以及逼近真实的窒息感与疼痛感;她在《打开心世界》中所塑造的19世纪古典少妇,同样以撩拨之态和直率性情而为影迷观众们所称道。

但《打开心世界》并不是一部让凡妮莎·柯比和凯瑟琳·沃德斯顿两位实力派女星袒胸露乳的蕾丝艳片,而是深挖美国尚处于开疆拓土时期的缝隙角落,以及两对农家夫妻的悲苦人生。 影片改编自吉姆·谢泼德的同名短篇小说,谢泼德本人也全程参与了编剧工作。而另一位编剧朗·汉森,则是曾由布拉德·皮特主演的西部犯罪片《神枪手之死》的原著作者。

2007《神枪手之死》

作为《打开心世界》的主演之一,卡西·阿弗莱克当年正是通过《神枪手之死》和朗·汉森结识的。当阿弗莱克向汉森询问最近有无好故事值得拍摄时,汉森便向他推荐了《打开心世界》这部小说。这也是为什么阿弗莱克既是本片的主演,同样也担任着制片人。

为求与原著小说的风格保持一致,导演莫娜·法斯特欧德全程采用日记体叙事方式,以女主角阿比盖尔的第一人称视角,讲述了她与凡妮莎饰演的另一位妇人塔莉之间的动人故事。

1856年1月1日,跟丈夫戴尔一同生活在美国东北部偏远农场的阿比盖尔,像往常一样记录着自己孤独、无聊且阴郁的一天。

对于阿比盖尔而言,她与丈夫戴尔的生活枯燥且了无生趣。戴尔是个为农场经营殚精竭虑的憨厚农夫,除了偶尔摆弄自己的那些机械器件,他将所有的闲暇时间都用来记账。

可阿比盖尔却是个心怀文艺幻想的敏感女人,除了对文学诗歌颇感兴趣之外,她还每天都用抒情而细腻的文字,映照着心里的每一层波澜。 原本,在幼女内莉诞生后,夫妻二人的关系暂时得以黏合,而内莉却突患白喉之症,仅不到五岁便猝然夭折。阿比盖尔和戴尔的婚姻危机便日益加剧。

直到某一天,塔莉在教堂前出现,引起了阿比盖尔的注意,后者的人生才开始焕发新机。

面对内敛保守的阿比盖尔,塔莉显得外向活泼得多,主动在阿比盖尔门前跟她寒暄许久。自此,两人开始了一段交心之旅。 对各自丈夫的抱怨,兴趣爱好的表露,以及彼此之间所激荡的情感,让两颗疲惫麻木的心在冬日寒风中有了难得的温暖。

在两人更进一步的深入交往中,她们开始渐生出某种异样的情愫。最开始,阿比盖尔只是用略显暧昧的词句在日记中写下自己的心理变化;而塔莉则要直率坦诚得多,她甚至主动向阿比盖尔示爱,还给了她一个浅浅的吻。

由此,两个在家中都得不到丈夫疼爱的女人,相互温存,成为日常“偷情”的一对。

然而,塔莉的丈夫芬尼却是一个敏感且手段强硬的狠角色。在他日渐察觉到塔莉对自己变得冷漠之后,不但对塔莉实施家暴,更是连夜驱车赶路,将塔莉带到了另一座孤独的农场。

影片最后,阿比盖尔终于勇敢地踏上寻找塔莉的旅程,却发现塔莉已在床上死去多时。生活还得继续,而阿比盖尔却只能在塔莉还活着的幻想中,度过今后的岁月。

很多人都将本片与李安导演的《断背山》相提并论,认为两者都讲述了一对同性恋者背着各自的另一半偷情的故事。

李安《断背山》

但在人物关系的设定上,两者其实还是存在着一定差别。《断背山》中的一对牛仔,其实早在结婚之前就已经相爱,只不过彼此都以为未来不会再见面,所以才选择结婚;而《打开心世界》则有着《廊桥遗梦》似的“偷情”设计,两位女主角在婚姻关系的掩盖下偷食禁果。

所以,在阿比盖尔和塔莉的这段恋爱中,我们很明显能看出她们之间的情感区别。 阿比盖尔更为保守胆怯,她虽然早就对塔莉存有爱慕之情,却隐忍不发。直到塔莉向她当面表白、热吻相迎后,她才以急切的回吻表达了自己更为炽热的情感。

阿比盖尔几乎不曾主动去过塔莉家中,每次两人相处时,她都警惕被别人瞧见;甚至在塔莉冒着大暴雪冻伤之时,她也不敢轻易前去看望。

说到底,阿比盖尔的确贪恋这段甜蜜之情,但是她想要的是安全范围内的偷情,而不是逾越常规的私奔。

可塔莉不同,她始终渴盼着阿比盖尔的回应和主动。她其实始终想要打破两人的现状,寻求着厮守终生的冒险的可能。

然而,这一试探性的提议,却被阿比盖尔的惶恐所打断。正如影片《菊石》所展现的那样,在十九世纪中期那样的时代背景之下,两个女人想要享受同性之爱,几无可能。

阿比盖尔和塔莉基于爱情的不同态度,其实和各自丈夫的性格也都有着莫大的关系。

阿比盖尔之所以会倾向偷情,正在于丈夫戴尔的“默许”。虽然影片中并没有道明戴尔在妻子和塔莉偷情期间,是否知晓真相;可每当塔莉到家中来访,他便知趣离开,让两人私处。仅就这一点来看,戴尔对于妻子已然非常宽容。

这主要是因为,阿比盖尔对于戴尔来说,并不只是妻子,更是安全的港湾和依靠。

我们从暴风雪这一桥段中,便能够看出端倪。影片利用暴雪狂舞的极寒天气道明两点:1.戴尔作为男人的胆怯。他在暴雪中修补羊圈之后,不敢冒险归家。2. 阿比盖尔的坚韧和果敢。她在腰间绑好麻绳,冒着危险赶到羊圈救回丈夫。

这在后来阿比盖尔照顾生病的丈夫,戴尔讲述自己儿时经历地震后的心理阴影,以及明确表示没有阿比盖尔自己活不下去等情节中,均能看出戴尔对妻子的依赖。

但塔莉的丈夫芬尼却有所不同,他是一位道貌岸然的暴戾基督徒。表面上,他用《圣经》中有关夫妻关系及妻子义务的经文约束着塔莉;而实际上,他是个寡情薄意、以残忍手段虐杀动物,并且对妻子怀有报复之心的伪君子,毫不顾忌《圣经》中向善、宽恕的基本教义。

尽管,影片最终并没有直接表露出芬尼谋杀了塔莉的真相,但从诸多细节中,我们都能看出这位家暴者的杀妻动机。

影片中有很多细节都铺垫了这个阴影。比如芬妮曾跟塔莉讲述郡中的杀妻案件,塔莉脖子上明显的勒痕,塔莉家中的沾血毛巾,以及塔莉在与芬尼的舞蹈中,逐渐垂臂,悄然死去。

其实,无论是戴尔的宽忍,还是芬尼的暴戾,最终指向的都是那个夫权至上的社会中男性话语体系带来的禁锢与恐怖。

这种肃杀的氛围,在影片的两处闲笔中最为让人印象深刻。

其中一处是上文提到的暴雪桥段,除了阿比盖尔和戴尔之间的营救行动,还有一段是塔莉打算在木屋避雪的场面。此时在幽暗的木屋一隅,传来“靠近点姑娘,这里比较暖和”的声音。当塔莉点燃火柴一看,便发现三个虎视眈眈的中年男性。

恶劣的天气,叠加男性潜在的性威胁,成为那个时代激发女性身心恐惧的标志性象征。

而另一处更为隐秘的批判性场景,是阿比盖尔归家途中,看到某户人家房屋着火,幼女在阁楼被熊熊大火困住,活活烧死。

此处,影片不但借小女孩的意外死去,再度激起阿比盖尔曾因白喉离世的女儿的心中隐痛,更预示着阿比盖尔接下来更为惨烈的痛苦:彻底失去挚爱塔莉。

这些颇具原始野蛮气息的骇人场景,在导演法斯特欧德的出色运镜下,涌现出莫名的惊悚意味与失落之感。

这不禁让人思考,在那样一个不把女性作为完整个体的残酷的时代,阿比盖尔和塔莉的同性之恋,究竟有多少是真正基于爱情,又有多少是基于无奈。

就像阿比盖尔在她如散文般的抒情语句中所说的那样,无数的女孩嫁为人妇,她们尚且不懂人生的乐趣,却得在婚姻的义务中逐渐枯萎。

当阿比盖尔将无望的眼神投向贸然闯入她生命中的塔莉,同样,当塔莉怀着希冀从阿比盖尔的细腻心灵中获得源泉、滋润生命时,她们曾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放松和生机。

影片中,每当展现两位女主角与各自的丈夫相处时,画面上基本都是灰暗无光的室内场景。身为女人的她们,或是得在床上为男人们孕育孩子,或是得操持繁重的家务。镜头语言也常为门框式构图,以寓意二人的“被囚”状态。

而当阿比盖尔和塔莉单独相处时,则多为光源充足的空间,或是郊外草地,或是壁炉一侧,而两者之间的状态也大多为闲散聊天,自然又不失灵动。

由此,这对同性璧人的爱情,在塔莉苍白陨落之时,才显得尤为痛彻心扉。他们之间的爱恋其实早已不仅仅是情侣关系,而更像是心灵伴侣、知己挚友,无论少了哪一个,都无异于得忍受抽筋扒皮、腌渍暴晒的痛苦。

影片《打开心世界》借用欧美近代历史的夹缝所虚拟的同性相爱故事,对男性话语体系进行消解和批驳,对女性话语权进行重构和补漏的类型已然,已然成为欧美文艺片的一股潮流。

瑟琳·席安玛的《燃烧女子的肖像》、弗朗西斯·李的《菊石》,既着力于表现女同之间微妙的互动关系,同时也指涉着女性在历史大潮中的孤寂、无奈与苦痛。

2020《菊石》

男女之间的爱情,对女性来说其实是种话语权至上的剥削;只有女性之间的情感才能起到慰藉和疗愈的作用。爱情,不只是荷尔蒙激发的择偶触媒,更是性别批判的有力手段。

作为一部女性导演的电影作品,影片《打开心世界》在声效和摄影上同样不落俗套。

配乐方面,请来了丹尼尔·布隆伯格这位1990年出生的年轻艺术家,全程用管乐器演奏出柔和轻缓的音乐,让主角的情绪悄然蔓延。而暴风雪那场戏,则用无调性音乐配以嘶叫声,营造出惊悚未知的不安氛围,让人时刻为两位女主角揪心。

摄影层面,则采用16mm的胶片拍摄,使影片拥有一种古典的韵味。相比在画面上有着同样考量的《第一头牛》,法斯特欧德明显将色彩的饱和度、对比度调得更低,极富苍凉意味。

这些都让《打开心世界》成为一部非常耐看的影片,它让我们不得不为那个年代的女性禁忌之恋而感伤,更为之而动容。

栏目| 花园;作者|花无宴

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

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2 ) 为什么姬片都得这么冷嗖嗖的?

为什么姬片都得这么冷嗖嗖的?

除《菊石》外,又一部烧女图代餐.

烧女图
打开心世界

这么一看,烧女图确实牛,看过以后,残影还留在脑子里,从此以后每一部姬片都有了烧女图的影子.

自然光与烛火打光,油画般的画面,人物内心汹涌的情感,克制的配乐,文学化的感情处理,啊这就是烧女图套餐定制啊!

而我就想问!

为什么!

为什么每部姬片都这么冷嗖嗖!!

越看越冷!一边看一边裹紧了我的小被子!

《烧女图》里,法国孤岛的风,吹得女主角们嘴唇都白了!穿堂吹过空旷的城堡,石墙木门都感觉冰冰凉!

《菊石》里,英格兰海岸冰冷潮湿的礁石,阴沉沉地拖拽着女主角的厚裙子!我甚至都感觉她的鞋袜里全是盐水和冰渣!看她徒手去扣被冰水冲刷过的菊石,我瑟瑟发抖脑门都觉得凉!

《打开心世界》里,开篇女主角就说自己早上洗土豆,洗完表面都覆盖着冰!我要窒息了!!啥呀这也太冷了!然后暴风雪哗哗刮,肆虐得我耳根疼,好不容易到了五月,他们还要讨论被冻死掉的可怜狗狗!!!

窒息了!

为什么你们的恋爱都这么冷嗖嗖!!

为什么姬片不拍个夏天在意大利小镇充满桃子香气的爱情故事啊!!

这些姬片一开始就色调低沉,阴冷潮湿,仿佛一开始就昭示着故事的悲剧基调…

然而从女性主义视角看,旧时代女性爱情故事本来注定就只能个悲剧.

累了,

太冷了,

想看暖洋洋的爱情故事

 3 ) 除了散文诗,贫瘠的土地上再无他物

作者: pASslosS

在3月全网上线的片单中,《打开心世界》格外值得关注——它不仅入围了威尼斯电影节的主竞赛单元,还拿下了酷儿狮奖。

不过观众对该片的期待未止于此。

除了奥斯卡影帝卡西·阿弗莱克「制片+演员」双重身份的加持,主演阵容还有《神奇动物在哪里》的凯瑟琳·沃特斯顿,以及凭借同期女性主义佳作《女人的碎片》拿下威尼斯影后的凡妮莎·柯比

故事发生在1856年的纽约上州,这里在影片中被描绘成一片与世隔绝的幽闭之地。 一间被冰雪封藏的小木屋在屏幕上停留数秒,阿比盖尔无法入睡。

「骄傲几乎殆尽,希望渺茫,我们迎来了新年。」

新年的第一天,阿比盖尔用无精打采的语调描述了她的观察。几个月前,她年幼的女儿死于白喉,这一创伤足以令一个家庭破碎。

她和丈夫戴亚分坐在餐桌两端,一言不发地吃着煮熟的土豆。这一幕,让人想到《都灵之马》里险恶的黑白色调,这里的生活似乎已干涸倒退至「生存」的原始状态。

这里多说一句,本片改编自吉姆·谢泼德的短篇小说,而促使原作者动笔写下这一短篇小说的契机,是1856年一场发生在纽约上州的暴风雪。在浏览当地农民的日记时,他发现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

「我最好的朋友搬走了,我想我再也见不到她了。」 这张纸条成了故事的缘起,同时决定了这会是一个以人物自述为轴心的故事

在电影中,阿比盖尔在劳作之余无休止地写作,这是她表达内心生活的唯一方式。

2月,纽约上州走出严寒,没人能预料到这里即将被尖叫的暴风雪和野蛮的大火撕裂。

当阿比盖尔初见塔莉,她们的眼眸便已散发着坦率的依赖。

阿比盖尔是埋头苦写的沉思者,她把世界看作由墨水和想象力构筑而成的保护伞;塔莉则不同,她整个身躯上扬,脸颊红润,头发松散地铺在空气中。她很直接,没有被想象力驱使的习惯。

阿比盖尔和塔莉创造了一个远离了既定生活的空间,她们的男人也一同被搁置在外面。

她们分享关于家庭、农活、孩子的经验,分享童年和遗憾,偶尔守在篝火旁一言不发,或是干脆语无伦次。

有那么一个场景,她们在阳光下一同拧干蒸腾着热气的衣物,情感已然外化为一个金黄色的场景。

热恋珍贵如夕阳,她们坠入爱河。但此前并没有任何模板告诉她们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感。

而《打开心世界》最为成功的一处,就是阿比盖尔和塔莉之间的火花是生效的。羞怯的微笑和无法挪移的目光、触碰的手指、足底按摩式的爱抚、笨拙的吻……

她们的亲密关系建立于导演对肢体情绪的细腻洞察,以及相爱之人彼此间那生机勃勃的拙态和孩童般的喜悦。

热恋降临,阿比盖尔仰靠在桌旁的长凳上,双臂完全放松地舒展开来。

Astonishment and joy. Astonishment and joy. Astonishment and joy.

她成为自己情感的拓荒者,忠于真实欲望的显现。

回顾过往的同性影片,其实最常被拿来浓墨重彩一番的,便是因觉察同性欲望而旁生的「羞耻感」。不过《打开心世界》抛弃了类似的心理构筑,只让她们坠入情感,并将注定夭折的爱情尽可能延后。

所以这部电影既感性又具有现代思维。尽管罗马尼亚的取景地给予影片一派荒芜的基调,但看完之后我仍不禁要问,这些生活在19世纪的农民是否真的如此开放,以至于能够清晰表达内心深处的感受,坦诚面对近乎禁忌的欲望?

而光是这两点,连我这个现代人都很难做到。

不过,《打开心世界》的底子仍是一个经典的爱情故事,放到异性恋电影的传统里,这种模式已被尝试过太多次,其实有些缺乏挑战性。

巧合的是,《打开心世界》与《菊石》都是以19世纪女同性恋为题材的影片,足可见无论是真实故事还是虚构故事,近几年电影人从历史中截取/刻画「女同性恋爱情故事」的做法都很频繁,不知不觉已经创造了新的安全区。

其中黄金标准自然是是《燃烧女子的肖像》,围绕其旋转的除了《菊石》还有《伊莉莎与玛瑟拉》《告诉蜜蜂》《薇塔与弗吉尼亚》和《与艾米丽的疯狂夜晚》

这些带有年代背景的女同片有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在一个没有情感范例的时空里发明「爱情」。

回到影片,其实除了阿比盖尔和塔莉,两个男性角色同样值得玩味。

芬尼记录着塔莉的一举一动,妻子去了哪里,停留了多久,有没有做家务,肯不肯给他生孩子,是否出轨……

这是一个与宗教和父权制传统捆扎在一起的男性角色,也是我们经常在其它影片中看到的魔鬼化身。

他对妻子的残忍源于他对待女性的方式。影片并未刻意突出他谋杀塔莉是否是因为她爱上了女人,但可以想象,如果塔莉爱上的是另一个男人,结局恐怕也是一样的。

但是卡西·阿弗莱克饰演的戴亚却有着不可思议的人物弧光。他总是用一种沙哑而受伤的声音讲话(卡西·阿弗莱克的自带技能)。相较于企图控制塔莉的芬尼,戴亚这个角色跳出了既有的框架。

在影片的最后,观众能从戴亚身上瞥见人性的一面。他既没有任何失常的迹象,也没有借此要挟妻子。阿比盖尔和戴亚在面对悲剧这一层面,是坚持到最后的、惺惺相惜的同盟者。

的确,戴亚是一个情感表达能力有限的人。对阿比盖尔来说,他与塔莉的距离正如针线盒与地图册的距离。但他还是能做到把渴望埋藏在心底,并通过阿比盖尔对塔莉的情感寻找自我解救的途径。

另一面,他对阿比盖尔的提问探讨了人的极限,即一种「无能为力」。阿比盖尔对塔莉的追忆因无能而自我痛恨,还有他们的女儿,这些都是类似的伤痛。

但事实上,《打开心世界》差点因为一个显而易见的缺陷毁于一旦。

观众在大部分篇幅里听到的主要是画外音。它取材自小说文本,虽然平静而生动,但对画外音的过度依赖几乎触碰了电影这项艺术形式的禁忌。

更致命的是,这些画外音具有繁复深邃的的文学性。当我们单拿出一句台词时,会发现它已经足够丰满,那么为了给这种丰满让位,对视听的削弱已是必然。

可以说,这部影片的魅力来自文本,桎梏也来自文本。当她们在树林里读着优美精致的台词,人物似乎已从日常抽离。但为了体验这样纯粹的浪漫和诗意,我说服自己融入到这种架空的美学当中,便也毫无障碍地接受了。

不过很神奇的是,在很多时刻里,画外音不仅没有成为困扰,反倒创造了新的和谐。 散文诗般的语言成了「氛围发动机」,导演围绕文本创造出新的视听结构,剪辑、摄影、声音和时代元素……它们转换着搭配方案向前均衡流动。

所以说一部影片不是不能有画外音,而是要创造性地使用画外音。

片中的画外音更多时候是作为角色不可言说的心声或私藏的秘密而存在。而正因为其语调平静,所以情绪功能转而交给了其它视听元素。导演说,旁白的录制几乎是对影片进行了二次创作。

令人印象深刻的视觉场景同样存在,正如摄影师André Chemetoff拍下的这一场令人头晕目眩的暴风雪。

片中很多室内镜头受到19世纪绘画的启发,其中就包括丹麦画家 Vilhelm Hammershoi的作品。而影片外景的氛围则让人想起画家约翰·辛格·萨金特

Vilhelm Hammershoi的作品

当然,片中最难以被忽视的元素是音乐,它是影片真正不可或缺的那一部分。 担任配乐的丹尼尔·布拉姆博格在开机前就已经开始作曲了。他参与了影片的拍摄过程,从自然环境中汲取灵感,并有意识地围绕画外音来构建场景。

本片原声带里的曲目非常清晰,几乎就是音乐版的私密日记。

木质地板的颤抖、嘶鸣的动物、晃动的牛铃、呼啸的风声……用悠扬的爵士乐旋律拉动情感,用实验性的音符烘衬焦虑与挑战,正如那场被声音抽象化的暴风雪和在风中尖叫的火焰,二者如此契合。看完电影后重新听一遍原声带,场景会在脑中精准浮现。

虽然《打开心世界》有着丰盈而庞杂的元素,却几乎与《燃烧女子的肖像》背道而驰。后者的导演瑟琳·席安玛在配乐的使用上非常节制,刻意营造的空白成功升华了全片那为数不多的几段旋律。

《燃烧女子的肖像》篝火旁的神圣合唱

但我们可以看到另一种方案在《打开心世界》中生效。在片中居于主导位置的画外音和音乐能够进行交流。它们行走在单行线上,又幻化成不同形式的散文诗此消彼长。

正如艺术家劳瑞·安德森在音乐中所尝试的,她将语言与音乐结合,语言里包含音乐性,音乐里有文学性。她拍摄过一部散文电影《狗心》,其中同样充斥着大量旁白和旋律,却和谐而极富魅力。

如果《打开心世界》是一首曲子,那么影片对休止符的运用也很有趣。

戴亚的突然出现曾两度打断阿比盖尔的幻想,一次是通过音乐的戛然而止把阿比盖尔从热恋中惊醒,另一次则是在片尾,阿比盖尔抱着塔莉,回忆被埋藏在日记里的肌肤之亲,然而画面终止,一切回归现实。

归根结底,日记是幻想,地图册则是幻想的延伸。

文字窥探着自己的内心,也窥探远方的爱人。阿比盖尔情感丰富的散文诗里掩藏着怯懦,她的勇敢停留在对欢愉的享受,却无能于拯救。正如她曾偷偷跑到塔莉的家附近,在角落里用望远镜放大塔莉的身影。

阿比盖尔是一只会在笼中唱歌的鸟儿,也是在笼中幸存的鸟儿。但是,仅此而已。

日记里的文字能带来什么呢?其实在闭塞的环境中,唯一的变量就是想象力。想象力可用来自杀,但也可以是一种治疗方式。它是一种理解「存在」命题的方法论。

一个人唯一能逃避的就是想象力,正如芬尼。

但一个人能用来拯救自己的也只有想象力,正如阿比盖尔。

在电影里,死去的女儿和死去的塔莉揭开了一个鲜血淋漓的真相,即「旧的恐惧总会取代新的恐惧」。

生活的痛苦不断翻新,新的土壤在等待干涸,并催促情感里的执着和顽强更夯实一些。 总的来说,《打开心世界》是一部没有让人失望的影片,无论是氛围、视听语言还是情感张力都有很大的优势。当你看过之后,会像是经历了一场虚无缥缈的倾盆大雨。

 4 ) 无神之地的天国梦境: 女性文学叙事、拓荒者的想象及地图之外的新世界

香格里拉,廷巴克图,异域的发音勾勒出超越任何习得经验的他者的地界。加德满都,乌兰巴托,语言的陌生和距离的广远构建现实中不存在却在想象中滋长萌芽的永恒乐土,那些属于东方的意象,漫溢到美国地图遥似天边的边界之外,已是一个受教育程度不高的美国农夫语言的想象力所能探触到的世界尽头。

当Finney倾注满怀的恶意,以他所知的虚构东方来讥诮Taille潜在的外遇时,他只是想一贯地通过言语与肉体的暴力来折磨并驯服他的所有物,他的雌兽,他圈养的妻子。事实上他不幸言中了,但他自己永无可能察觉到充当皮鞭的反问中暗含的真相:他的女人的确肆意漫游在远方的世界流连忘返,而那个天国般的新世界比西方人臆想中投射女性特质的东方更为遥远。这个世界没有男人能涉足,像他这样想象力早被扼杀的男人更永远无从窥得通往此处的门径。这是只属于你和我,在我们身前无名无姓的流浪逃亡的祖母们,和在我们消逝之后仍存有勇气与希望去建造方舟追逐太阳的女儿们,只在想象中存在的女人的新世界。

在你到来之前,文字构筑了我的世界。整部影像的基调与底色都是Abigail流淌的旁白叙述。散文诗般的日记体将属于个人私密的口述史在克制却哀婉的语调下奔涌成史诗。短暂的不到一年的光阴,等不及酷寒的冬季在轮回中沉默地登门拜访,你却已经不辞而别,每一次我试图把融进夕阳光晕的背影在记忆中用文字风干成标本,风中鼓动的裙裾却如同海上风帆预示了命运悲剧性的航向。从冬到秋,封冻、升温、炽烈、死寂,自然的景观与心境的变迁无痕地实现了异轨同操的表达,非语言的氛围情景承托了单一文本的筑基,让回溯文字而得以复现的影像能再一次被赋予生者的温度。

作为庸碌农妇的Abigail在望不到尽头的苦难中日复一日消磨着本就所剩无几的灵魂。希望渺远,永无满足的莽荒之境中连温饱的最低生存需求都难以为继,更遑论精神、梦想与爱,一切情感的波动与心绪的震荡都要让位于活着的苦役。麻木黯淡之下她却藏着耀眼的珍宝——文字是她的巫术,在这个宣称上帝治下的男性世界她唯一能为自己所有的权力,手握的利刃——文学的天赋令她在茫茫的模糊女性群像中拥有隐秘的特权,以书写来催眠悲痛的浪潮,以文字的感知来尝试深渊中的自救。言说的权力一砖一瓦建造起属于她自己的精神游憩之所,在那里万物栩栩可爱,在那里她还能切身感到灵魂尚未消亡于心死的可能性。

静谧而广漠的文字世界中又充满了不可琢磨的虚伪性。情绪的片段一经大脑过度便失真,一旦涉及语言的再度组织便染上了无可抗拒的矫饰性,连带着不能被文字束缚概括的想象都必须削足适履,裁剪后嵌入语言的边框。等到落笔时分,日记早已酝酿成一坛自我满足的苦酒,所谓的真实性,只是我同自己撒的一个莫大的谎。虽然文字名义上扮演着剪下的一片昨日的阴影,一面与自我对话和解的镜子,实则却是善于辞令之人用以掩饰和自洽,合理化伤痛与伪装自我的天然手段,与金属组建构成的机械装置别无二致。Abigail优美又精确的比喻句随着空境赐予观者极致的视听体验,然而巧言的修辞,譬喻的长句捕捉一幕幕景观赋予形状的习惯暗示出的是,对文字有意识的训练已经形成大脑想象机制的反射条件,比喻越是细腻妥帖,离心里直观的感情越遥不可及。

呼啸着喧腾着的神弃之地处处显示着文学的无用。既连饱餐饭都成奢望,又怎敢妄议审美的价值。不仅文学在靠天吃饭的穷山恶水是无效的,一个富有诗书的妻子对于丈夫而言与其说是添色更像是累赘:给一户穷民一只歌喉婉转的夜莺并不能使他们以存续性衡量的幸福感有任何提升,但会下蛋的肥母鸡却能给他们无与伦比的曙光。

美在贫瘠的土地上没有容身之所。Taille的出现却令迄今为止只能附着在文学想象的美获得了托生之所还过魂来。她是兀自燃烧而不计后果的一丛野火,恍若她不加捆缚的红发,蓬蓬然生长蔓延扩张为吞噬理性思考的海水与火焰,少女时代不加修剪的任性妄为中自有一种挑衅的姿态。美好地过了头,又昭示着与这片男性气质土壤的格格不入。天成的浪漫,碰上野蛮的神话是没有退路也没有出路的,只会在迎头痛击的暴力下化作一具冰冷却乖顺的尸体。有些悲剧在序章就埋下了伏笔,然而幻梦如真,蒙住了看清蠢动威胁的慧眼,假装在幕天席地的野合中,一瞬可以抵达天长地久的时间维度。

典型的孤岛设置并没有太多可以生出新意的空间。无非是两个外在毫无半点相似之处内心却合契无比的孤独之人在偶然的际遇中摩擦出爱的火光并彼此救赎,进而一个主动试探,一个被动畏缩,这些情爱节奏都是老生常谈的经书。但陈词可以重弹,有限的音符也能编排出无尽乐章。之于这个故事,它的独特性在诗性笔调建立的女性主义文学叙事。随着日记的时间线一天天铺陈开来,叙事的张弛缓急也跟着展开。影像化的改编看似打破了原著纯然的文学叙事而以视觉语言强行介入,事实上影片的完成度与结构都已经为文学与电影的共生语言找到了一条曲径通幽的道路。此外,声音元素作为表演的另一重延伸又为失语的文字增添了情感的演绎。视与听的语言共同引人迷失在文本的场域之中。

回忆中的角色一一亮相,女主角Abigail的名字揭晓却姗姗来迟,在一个羞怯的她无法拒绝的社交场合被迫吐露,似乎由她文字游走的世界里,她的出场须得由自己控制,而不是旁人一句称呼或漫不经心地介绍下就将名字代表的叙述自主性拱手让人。而Taille,她的名字像是那位无情上帝的嘲弄,恰好与Abigail失去的女儿Nellie押韵。命运夺走了她生命中的火光,便又送了一束更明亮更热烈的来,有时候巧合无法不使人做这种联想。

无子的隐痛顺理成章构成将两人心的距离拉近的第一条线索。十九世纪美国东北部清教徒的观念中对妻子的位置与义务有神圣而严苛的定义,但执行的力度在远离文明中心的乡野上全看个人,也即丈夫的头脑中那颗毒瘤种得有多深。城市文明辐射半径之外的“法外之地”,上帝是最微不足道却又最举重若轻的存在。若上帝真有仁慈,他就不必化作不仁的天地,夺走在土地上耕种的人们生存的希望,更不必毫无缘由地熄灭一个稚嫩灵魂的生命之火。上帝和他人间代理人的虚伪之处正在于,既呼吁人在不幸中坚信神的救世,又要在不幸降临时原谅上帝偶发的疏忽。如此,人只能寄虚无的希望于来世。那里或有数座庇护之城,可以大庇天下不幸之人。

但女人的落脚处又在上帝眼中的哪里呢?《旧约》教导世人,服从你的丈夫如同侍奉你的主。当神只为男人的意志而撰写教义,我又怎能信奉这样一位主,他的福音中不会有我的一席之地。宗教的压迫神圣化了妇职的意义,将女性编织进层层束缚的道德与责任之下,为妻要为丈夫操持好家室,默默忍受丈夫的泄欲,成为厅堂中一件漂亮的摆设,为母要以永动的繁衍义务填满每一寸本属于自我的空间,直至任何曾有的想象与梦境都在养儿育女的连轴转中丧失意义。

即使从母亲的人生中屡次反思女性的处境,Abigail还是斩断不了父权的捆绑。丧女之痛像一根刺反复扎疼她对自己失职的认识,隐痛又在见到母与子的场景下不断复现提醒着她育儿的责任。对Taille而言,无子是她丈夫眼中横亘在夫妻关系里最不和谐的一桩罪,这罪只会单方面降在女性头上。如一片寸草不生的地,一只下不了蛋的母鸡,你无用的子宫注定你不是一个完整的女人。共享的悲痛与无能为力淹没了她们的心,然而这种情绪在与丈夫朝夕相处面面相觑的日子中是无人可诉说的,唯有关停情感的感知才能继续麻木地生活。女性互助的价值就在炉火前的交心片刻被勾连起来。

父权制婚姻的阴影像萦绕不去的乡愁一样盘桓在她们的头上,愁云惨雾阻断了前路。Abigail形容与丈夫的性行为是“他夜间的愉悦”,言下之意是床笫间的亲密对于她没有任何的性快感,只是被动承受着男性的性欲发泄与传宗接代的任务。Taille拒绝丈夫性要求后受到的威胁则令人毛骨悚然。在独属于她们两人的性爱中却让人看到寂灭的希望复生的可能性。

第一个吻,于两人都是全然陌生的经验。在同性恋文化还没有被主流社会道德明确斥作禁忌的当时,这反而不是一种明知禁忌的反叛,而是跟从情感的召唤探索未知又神秘的域外之地。手中只有一张残缺的地图,却要按图找到逃离的去处。彼此试谈又退却,胆怯的心思终在一个吻中道尽了心意相通。狂喜的感受流遍四肢百骸,超越了语言的经验,令一切字词的堆叠都黯然失色。Astonishment and joy,复诵三次的迷狂恍若祷文给全新的神话注入了信仰的力量,同样复诵三次的"Abigail"则是无边绝望中唯一可以点亮心灵余温的咒语。吟诵你的名字,我的生命就能透过想象延续下去。

关于两个丈夫的形象,影片难能可贵的一点是没有把对他们的塑造扁平化成标签意味的“同夫”。在女性叙事的领域之外,虽然着墨分量不一,却各自完成了立体的描写。穷困与悲伤给Dyer打造了一张铁铸的面具,他笨拙又不善言辞,将与妻子等量的痛苦全部埋藏在男性性别建构下的沉默强硬之中。时间流逝,他学会共情妻子的感受并最终呈现了一段在时代局限中稍为健康的夫妻关系图景。而Finney作为反面形象也有颇多值得玩味的细节铺设,从他对牲畜毫无怜悯的杀戮,对疑似侵入边界陌生人的仇视都可以看出他是在用暴力法则驯服自己的所有物。讽刺的是,口中最为虔信上帝旨意之人却也是最残暴的刽子手。

只有在平等自由的性中,我才感到被爱与真实,才真正体会何谓活着。福克纳笔下艾米丽毒死赫默的情节变身成有毒的男子气概冷血而有预告的谋杀。“那战胜了爱情的煎熬的永恒长眠已经使他驯服了”,野性难驯的她终于臣服在毒药发作的一支舞中。Abigail面对死去爱人的尸体以日记中性爱场面集锦式地涌现来压制死亡的具象,文字串联的回忆画面瞬间摄取了观者所有的感官,仿佛逝去的爱人可以起死回生。而这种想象支配回忆的生命力确实能抗衡死亡,直至阴阳两隔也不可能将你带离我的身边。

美国是一个由无畏的拓荒者在马背上建立的国家。我们的祖先向着未知的新世界索取征服与冒险,所到之处汇聚成了如今地图册上指尖触摸的一道道疆土的边界。女人的命运也正如天父凝视下无家可归的流浪者,在拓荒中逐渐找回自我。世上没有为女人预留的国度,女人作为天父的奴隶,世世代代奔徙流浪从未放弃过对应许之地的追寻,去梦想、去期待与用想象创造新世界,也是在完成一套独属于女性的神话与语言。

(先写到这里,未完)

 5 ) 某个世界,某种女人

I imagined continuing to write in this ledger, as if this were life, as though life were not elsewhere.

夏天即将结束的时候,阿比盖尔这样写道。

此言一出,当时心里一阵凉,好在这并不是电影的最终句点。在自然环境和时代观念双重局限下,有情人并无太多出路,但能够用一整本账簿(多用于记载农场作物营收)记下一段感情,无论结局如何,都有弥足珍贵的价值。从这个意义讲,阿比盖尔的日记与《女孩肖像》的女子堕胎画具有相似的记录价值,男权历史叙事中被遗失的独立女性形象跃然纸上,是记录,也是反抗和颠覆。

女版《断背山》之谈自去年威尼斯以来已经见诸中外影评版块了,这类评论会引起不满吗?起码发行商(到目前为止)头脑很清楚。但由断背山之谈可以想到的,或许是“同夫”形象在主流艺术电影界终于崭露头角。

过去观看《远离天堂》、《谁先爱上他的》,甚至《霸王别姬》,都对同妻形象难以忘怀,但同夫未曾多见,此番《打开心世界》可以说也打开了新视野,而同妻和同夫的不同作用、影响、意义也是个太值得深入的话题了。从本片的正反面同夫教材,到男同志片中多数极其正面的同妻形象,从本片精准刻画的男性脆弱到男同志片中较多见的同妻自主,某种程度上,似乎又可以上升到男女之别。就本片而言,两位男性角色提供了19世纪中叶“同夫面对妻子情感转变”的两个代表性形象,有作为男性的共通之处,也有作为个体的较大差异,为同夫银幕史注入了一定思路。此外,男性本身在恶劣生存环境中的脆弱性、需老婆照顾等桥段(感冒被照顾、暴风雪被帮忙“营救”)就令人眼前一亮,如果是男性写的日记难说有这种情节。

1856年左右发生的事情,欧迪亚《希斯特斯兄弟》讲述两兄弟在西部淘金差点被自然吞噬,互帮互助才保住性命;在发生于东部边疆的本片中,塔莉之死实际上也可归因于恶劣生存环境、落后医疗水平,但另外一重要因素是丈夫的重视程度。电影并未直接给出说明,但通过阿比盖尔与塔莉的交谈基本可以得知塔莉夫妇的感情濒于破碎边缘。试想一下,如果换作阿比盖尔照顾塔莉,会不会不同结局?不得而知,但塔莉就算活着,和性格暴戾的芬尼相处的日子肯定不会好过。在异性恋层面,阿比盖尔有退路(戴尔人还算可以吧……),塔莉无退路,也是造成这个故事让人止不住叹息的原因。

起初以为阿比盖尔是内向,后来想想则没那么简单。

一、内向?迟钝?“女创世者”

刚看完电影时隐约感觉到阿比盖尔的内向,但经过几天的沉淀后总觉得不完全是内向,直到看到原著小说中的“slow-hearted”才有些回过神来。

草丛依偎时,塔莉形容阿比盖尔像是栖息在农家庭院的麻雀,从未离开,但也从未(敢)接近。虽然阿比盖尔随后的回答向塔莉敞开了爱的怀抱,但依然改变不了这段感情前期颇为“单向”的事实:从来都是塔莉主动拜访她。

阿比盖尔最勇敢的尝试就是在天气恶劣的晚上,悄悄拿着望远镜偷看塔莉,不论有多么想念、担忧,她真的就像是麻雀一样安居一隅,等待塔莉拜访,只有当时间隔得太长、感觉不对时,才“走出第一步”,但从结果来看有些为时已晚了。

但阿比盖尔是内向吗?也不尽然。她在与塔莉的亲密关系中从羞怯到主动,从初见的含蓄到后来的专属微笑,从“被邀请才去”到最终的主动前往,无不体现着阿比盖尔的主观能动性。

回到电影中没有出现的“slow-hearted”,这个词在小说中出现在最后一段,也即电影最后阶段阿比盖尔的“I image”时刻,小说中这样写道:

“slow-hearted”不是一个正式单词,各大词典并无收录,查阅词源可知它来自圣经《路加福音》第二十四章、第二十五句(Luke 24: 25),版本诸多:

A! foolis, and ſlowe of herte for to bileue in alle þingis whiche þe prophetis han ſpoke. ——"Luke" in the Wycliffe version (first printing, c. 1384)
And he sayde vnto the: O foles and slowe of herte to beleve all yt the prophetes have spoken. ——"Luke" in the Tyndale version (1526)
Then he said to them: O foolish, and slow of heart to believe in all things which the prophets have spoken. ——"Luke" in the Douay–Rheims version (Challoner's revision, 1749–1952)
And he said unto them, O foolish men, and slow of heart to believe in all that the prophets have spoken! ——"Luke" in the American Standard version (1901)
And He said to them, "O inconsiderate and slow in heart to believe on all that the prophets spoke! ——"Luke" in the Literal Standard Version (2020)

路加福音和其他福音讲述的都是耶稣生平,学界认为路加福音的内容更详实。“slow-hearted”出现的第二十四章讲的是耶稣复活后,两个信徒在前往以马忤斯(耶稣死亡、复活之处,信徒听说耶稣在那儿死而复生便去寻找)的路上巧遇刚复活出来的耶稣,但这两个信徒没认出他来,于是耶稣对他们说:“无知的人哪.先知所说的一切话、你们的心、信得太迟钝了。”听着耶稣的讲解,后来这两位信徒心领神会,才认出他来,随后耶稣圆满升天。

“slow-hearted”(迟钝)的典故就出自于此,一定程度可以看作阿比盖尔遇上塔莉的对照。但电影最后的“I image”部分拿掉了这句“迟钝”自叹,转而是以最后一个画面对应了“迟钝”之说的宗教神学典故,用文艺复兴画家米开朗基罗《创造亚当》式构图(简中世界首先指出这一象征的应是@Pincent),想象了即将到来的新世界,塔莉是创世者,阿比盖尔则是被创造的人,这一创作手法赋予了电影较强的神性意味,也暗示了塔莉“死而复生”、阿比盖尔延续其神性意志的愿景。故事的开始,阿比盖尔因女儿的去世而不再去教堂做礼拜、不再信奉宗教概念上的“即将到来的更好世界”(the notion of a better world to come),但塔莉的出现让她重新看到了这样“更好世界终将到来”的可能。这一神性表达,在阿比盖尔对她俩(在树林中)“无数快活之后会不会播撒新生事物”的描述中似也有所指。

加入了这一层神学创世论后,可以想象阿比盖尔并不是“内向”那么简单,通篇的画外音(日记)作为其心理活动的内在展示,可以看到当爱到来的时候,她并不能立即厘清这一从未发生过的情绪涌动(化学反应),只有体会过后才能正视自己未被发掘的欲望。在塔莉到来之前,农场的劳动、对夭折女儿的思念和平淡的夫妻关系或许是阿比盖尔的终生归宿,但塔莉的出现拓宽了阿比盖尔的人生维度,塔莉的影响永远留在了阿比盖尔的身体和意识,重燃了她的生活信心:她也许会重拾缘起童年的智识学习、她的账簿将不再是账簿、她拥有了想象的能力……

Mona Fastvold

二、阿比盖尔知情时间差

电影和短篇小说最关键的一处区别,是阿比盖尔得知塔莉死讯的时间点。这一改编尤为体现创作者魄力和创造力。

小说中,在阿比盖尔收到塔莉的信后不久、阿比盖尔仍在脑海措辞回信时,戴尔收到了芬尼的信,告知塔莉死讯。这一男男通信行为很能体现芬尼的性格修养,他不可能不知道塔莉之死对于戴尔之无足轻重、对于阿比盖尔之晴空霹雳,但仍然选择把信写给戴尔。

也就是塔莉生前从未读到阿比盖尔的回信、阿比盖尔在前往质询芬尼之前就已知塔莉之死。

电影的处理是,阿比盖尔收到塔莉的信后,写完回信寄出,塔莉读到了阿比盖尔的回信,但首先是被芬尼“截获”并大声朗读,这不仅加深了夫妻隔阂,更深化了芬尼的阴暗面,可以想见其男性自尊大受挫败,前文所质疑的芬尼对塔莉病情的重视程度也来源于此。

之后,出于担忧(房屋内发现血迹),阿比盖尔看完地图二话不说上路了,行路过程配上塔莉来信内容画外音,表现阿比盖尔充满希望的迫切心境。在直面芬尼时得知塔莉死讯时甚至还存有一点不相信,但真正看到塔莉尸体后发出惨叫,这个处理太强大了,这声惨叫意蕴之深、张力之猛,电影看完到现在还心有余悸。更具智慧的是紧随其后的性爱场面安排,把它们集合到一起,在特殊时刻一次性放出,情感瞬间喷涌而出,回忆和现实的对比,冲击力震撼至极。当然,按照前文“神学创世论”,塔莉之死、复活都是通往新世界的必然之路,对于阿比盖尔来说,塔莉永远活在她心里,只是明白这一点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

Mona Fastvold对sex scene了然于胸

这一改编强调了生死两隔的瞬间画面、情感张力,影像化角度可谓最高潮段落,与最后的平静结尾形成动态呼应,给这个悲伤故事画上了充满希望的句点。实际上最后镜头的处理,从戴尔到塔莉,或许就对应了阿比盖尔的心理转变。结尾的“账簿或许是我的终生归宿”,至此,也有了升华于字面之上的内涵。

三、结构、细节的琐碎思考

与塔莉的相识改变了阿比盖尔,具体如何改变、改变成了什么样,体现了创作者的精妙、细腻构思。

日记的叙述始于当年一月一日,冬日严寒,早起洗土豆准备早饭,透过窗户见到冰霜大地,一天的劳作即将开始。这种生活在如今被称为“看得到头”,但却是阿比盖尔、塔莉们的普遍生活情形,无法改变、无从改变。尽管生活艰难贫乏,阿比盖尔的日记文笔却有她独有的细腻温暖(“奶牛没有受苦”),这种细腻温暖在遇上塔莉后,逐步从书面日记文本走出,体现在她的一举一动,到“惊喜”(astonishment and joy三连叹!)场面被释放到了极致。

关于这场“astonishment and joy”戏,导演想要表现一种初吻后的神情,至于如何演绎则完全取决于Katherine Waterston的演员自我修养。阿比盖尔在日记里自省时把不善言辞的自己比作缠绕生长于花盆的根茎(pot-bound root),极不善于表达对他人的喜爱。但与塔莉接吻后的阿比盖尔好像正在发生质变,如何体现这一质变?Katherine Waterston用半躺、舒展的身体语言诠释这个过程,花盆被打破,看不见的、压抑内心的(时代社会性别)系统制度不再(能)统治阿比盖尔的生活了,而这一切全凭她俩的情谊。从这场戏可知Katherine Waterston有内化剧作文本并将其外化于身体语言的表演能力,颇让人称奇!

KW即兴发挥的神来之笔

阿比盖尔日记自述

Mona Fastvold

Katherine Waterston

pot-bound root

1760 - 1856

由这场戏想到《女孩肖像》的篝火段落。篝火之后是初吻,而在这里,“惊喜”之前是初吻,或许可以这么说,篝火和惊喜的情境都是两人对爱情的终极确认,氛围神秘叵测、思绪魂牵梦萦,感染力和沉浸性直击灵魂。电影世界里近乎一个世纪的间隔,大西洋两岸见证了某种相似的爱情际遇。

经历完与塔莉的点点滴滴,阿比盖尔独自走上山坡(电影中是屋顶)眺望远方景色,想象、自省,对生活有了另一种态度,与开头“洗土豆”开始新一天不可同日而语,形成本质心态区别。这样的对比、变化也体现在农场日志从乏味的农业记录、夫妻生活,蜕变为情感满溢的自我发掘之旅。

日记开篇

日记结尾

阿比盖尔记得父亲对母亲毫无要求,除了……(大段大段的劳动、家务要求),但母亲从未出现在父亲的账簿中,除了母亲买裙子时。受邀去塔莉家吃饭,阿比盖尔专门去市场买了件蓝裙,这一行为意蕴颇深。情节铺垫和情绪烘托上,从买裙子开始就一步步进入了“悲伤”时间,节奏把控精准且冷酷。买裙子时看到周边的母亲抱着小孩,阿比盖尔心中被激起的涟漪体现在她躲闪的眼神;村庄农户家的女儿葬身火海,等于让她又经历了一次丧女之痛;剑拔弩张的邻居聚餐,回过头看,却成为与塔莉的在世永别……这组戏犹如三记重拳,连贯、高效、致命,看得人伤感之余不得不佩服创作者的高超手法。

观影时两个“笑点”,笑中带苦。初吻后,阿比盖尔沉浸在喜悦中无法自拔,好像失魂落魄的少女,等戴尔回家后才被拉回现实,(戴尔做完了他的工作,而阿比盖尔astonishment and joy了一天)这时都天黑了……一次亲热时,两人达成了美妙共识:我们的亲热放松身心,有利于农场发展……这两个场景再次放大了时代环境、自然环境对人的压迫,两个有趣的灵魂在夹缝中寻求解脱之道。

两处声音处理也让我印象深刻。第一次接吻时门廊上狗的踱步声、草丛依偎时的树枝掉落声。前者,两人间压抑情愫到达临界点时的紧张感被狗狗踱步声听觉化,后者,多是出于被发现的恐惧,而“被发现”本身也有较多指向,比如不好好关心农场事务,但首当其冲的还是“女同性恋”概念的隐秘和陌生,作为男性财产的女性进行这种恋爱的高风险性不言而喻。

四、唯爱永生

塔莉之死以及结局引发了不小的探讨,具体着眼于宗教神学内涵和悲剧性。原著和电影的宗教意味浓厚,除芬尼狂热阅读圣经和两个众人赶赴教堂做礼拜的全景镜头外,还表现在用词用典(“迟钝”、“法老的心”等等),以及宗教意义上的地狱、天堂、未来世界概念(“做礼拜”行为背后的理论基础)。然而塔莉的遭遇证明了这些构成“信仰”的要素并未赋予当时女性生活任何积极意义,反而成为恃强凌弱者的通行证,具有较强的讽刺意味。

从小说和电影所有的文字、影像能够看到的,是一个不再信奉宗教的女人和一个被男性以教义为法则迫害的女人互相帮助的悲哀故事,可以联想阿比盖尔提出的“在牢笼歌唱”,如果没有神学介入,这个时代的牢笼对塔莉们会是更好还是更差?这应是小说和电影提出的又一问题。这一问题的答案,可能在里维特探究18世纪《女教徒》跌宕命运时就被揭开、在欧洲启蒙运动时已有过系统论证。

电影最后让塔莉重新出场,提出了“想象”(imagination)的重要价值。前文认为塔莉的这次出场带来了积极向上的语境,因其构图的神学意义对应故事标题“The World to Come”包含了生者和复活的死者共同生活的圆满“未来世界”愿景。若从现实物质的方面考量,“想象”、“希望”这类飘忽的心理寄托式念想至多是困苦中的一丝慰藉,但也正是这种念想才不至于让她成为行尸走肉,所谓时代的微光。

优秀的艺术作品总有超越时代的能力。抚今追昔,人类发展已基本克服过去年代的致命白喉,然而宗教阴云的笼罩却从未消散。本片反映的女性生育义务、最近的《从不,很少,有时,总是》揭示当代女性堕胎身不由己,证明“未来世界”远未到来,2021年的现实能否完胜1856年的现实?这是电影留下的终极课题。

参考文献

1. Biennale Cinema 2020 - Press conferences (6 September 2020) //www.youtube.com/watch?v=QR-SuQHAMN8&list=WL&index=6&t=14073s

2. Rueda de prensa ''THE WORLD TO COME'' (Perlak) V.O. – 2020 //www.youtube.com/watch?v=gOalupYJAEc&list=WL&index=7

3. DP/30: The World To Come, Katherine Waterston //www.youtube.com/watch?v=M3bd8tLmLH8&list=WL&index=5&t=2145s

4. 'The World to Come' Cast On Creating a Same-Sex Romance Set in a Time That Had No Words for It //www.youtube.com/watch?v=jeBQHFAHHIg&list=WL&index=4

5. 'The World to Come' Cast On Making A Movie About 'Vanished' Voices //www.youtube.com/watch?v=bYvjLKNcRY4&list=WL&index=3

6. Face2Face with Mona Fastvold - Director of The World To Come //www.youtube.com/watch?v=psJ9yjR-s0Y&list=WL&index=2

7. @Pincent 对《打开心世界》的短评 //www.douban.com/people/1692454/status/3284003482/

8. INTERVIEW WITH MONA FASTVOLD [DIRECTOR]: ‘THE WORLD TO COME’ – A CINEMATIC DANCE FOR THE IMAGINATION //www.theitalianreve.com/interview-with-mona-fastvold-director-the-world-to-come-a-cinematic-dance-for-the-imagination/

9. COVER STORY WITH KATHERINE WATERSTON: ‘THE WORLD TO COME’- THE RISK OF BEING WHO YOU ARE //www.theitalianreve.com/cover-story-with-katherine-waterston-the-world-to-come-the-risk-of-being-who-you-are/

10. 维基百科“路加福音”//zh.wikipedia.org/wiki/路加福音

11. 维基百科“创造亚当”//zh.wikipedia.org/wiki/創造亞當

12. WIKISOURCE “Luke (Bible)” //en.wikisource.org/wiki/Luke_(Bible)

13. 维基文库 “聖經 (和合本)/路加福音” //zh.wikisource.org/wiki/聖經_(和合本)/路加福音

14. 光和盐 “Luke 24: 13~35 路加福音 第二十四章 13~35节” //sites.google.com/site/saltandlightenglishstudy/christianity/online-bible-study/bible-study-in-chinese/book-of-luke/luke-24-13-34

15. Katherine Waterston: ‘I would love to make this film five times’ //lwlies.com/interviews/katherine-waterston-the-world-to-come/

16. The World to Come (Original Motion Picture Soundtrack) //www.youtube.com/watch?v=O_k57hlvte0&list=OLAK5uy_lBDBkNbo2dL-e4agr-yEie7SeTvHAhd00&index=22

17. THE WORLD TO COME | Official Trailer I Bleecker Street //www.youtube.com/watch?v=RhQu4tcHLeU&t=12s

18. Katherine Waterston - THE WORLD TO COME - 77 Venice Film Festival //www.youtube.com/watch?v=rfXkq2LG09Q

19. The World to Come - Sundance Film Festival 2021 //www.youtube.com/watch?v=VgKZ0JzWn04

20. Biennale Cinema 2020 - The World to Come (Red Carpet) //www.youtube.com/watch?v=o17FumD9Y7Y

21. Sundance Film Festival 2021 Q&A for The World to Come - festival.sundance.org //www.youtube.com/watch?v=ZZ0YQfU460g

22. Vanessa Kirby and Katherine Waterston on Their LGBTQ-Themed Period Drama ‘The World to Come’ //www.youtube.com/watch?v=9qrwAiLlQXc&list=WL&index=5

23. Vanessa Kirby & Katherine Waterston on Developing Voice and More in 'The World to Come' //www.youtube.com/watch?v=KkbYqsf0vcc&list=WL&index=3

24. Mona Fastvold, Vanessa Kirby, Katherine Waterston & Casey Affleck Talk 'The World to Come' //www.youtube.com/watch?v=_WqI9g99b_U&list=WL&index=2&t=14s

25. THE WORLD TO COME Interviews - Vanessa Kirby, Katherine Waterston, Christopher Abbott, Mona Fastvold //www.youtube.com/watch?v=DgUq41CuyRc&list=WL&index=1

26. 'The World to Come' star on complexity of portraying a 19th century lesbian romance //www.nbcnews.com/feature/nbc-out/world-come-star-complexity-portraying-19th-century-lesbian-romance-n1258007?cid=sm_npd_nn_fb_ma&fbclid=IwAR1Z2tI8VgUF1ocYyHyI_FRMoslR49FaW8wm1RE2kJMvBkegSsF6I0Wz6kE

27. New Frontiers - The Music of 'The World to Come' //www.youtube.com/watch?v=ckGz6kQeACE

28. Q&A: Katherine Waterston Says All These Lesbian Period Dramas Indicate a ‘Problem, Not a Pattern’ //pridesource.com/article/qa-katherine-waterston-says-all-these-lesbian-period-dramas-indicate-a-problem-not-a-pattern/

29. Watch This One: Mona Fastvold’s Gay Romance ‘The World to Come’ Breaks Out Big at Venice //www.indiewire.com/2020/09/mona-fastvold-gay-romance-the-world-to-come-venice-2020-1234584778/

30. Love Thy Neighbor. //news.letterboxd.com/post/643224783909175296/love-thy-neighbor-mona-fastvold

31. Katherine Waterston On Her Queer Frontier Romance, ‘The World To Come’ //www.huffpost.com/entry/katherine-waterston-the-world-to-come-fantastic-beasts_n_6023e498c5b6c56a89a5d7c9

32. The World to Come Puts Queer Women's Emotional Journeys Front & Center //www.pride.com/movies/2021/2/12/world-come-puts-queer-womens-emotional-journeys-front-center?utm_source=twitter&utm_medium=social&utm_campaign=movies

33. THE WORLD TO COME | Scene at The Academy //www.youtube.com/watch?v=EdfXRR7RgEY&list=LL&index=4

34. In Conversation: The World to Come - PRESENTED BY GLAAD + OUTFEST //www.youtube.com/watch?v=E5pI0oO8wqc

 6 ) 《打开心世界》:墨水如火焰,记录女性存在和欲望

1856年1月1日,阿比盖尔在日记里写道:“洗土豆的时候,水一碰到土豆表面就冻住了。没有自尊可言,带着所剩无几的希望,我们开始了新的一年。”《打开心世界》的故事,即在这样一片阴郁低沉的灰冷色调中展开。

由挪威导演莫娜·法斯特欧德执导的《打开心世界》改编自美国作家吉姆·谢泼德的同名短篇小说,讲述1850年代的纽约上州,农妇阿比盖尔与邻居妻子塔莉之间相伴相爱的故事。改编过程中,影片极大程度地保留了原作娓娓道来的细腻文学性,以主角阿比盖尔的日记为线索串起山林间的四季变化,用墨水和眼泪,记录一段隐秘而热烈的同性之爱。

“The World to Come”的标题颇具宗教意味。女儿因白喉去世后,哀痛的阿比盖尔和本就寡言的丈夫戴尔日益疏远。她不再去教堂,也不再相信应许的身后世界,只能埋首于繁重的劳作中,把所有思绪和情感倾注于笔端,藏进一篇篇日记里。

新邻居芬尼和塔莉夫妇的到来,打破了阿比盖尔家冷漠而微妙的平衡。一头红发的塔莉为画面添上第一抹暖色,阿比盖尔藏起的天赋和自我,在机敏又生动的塔莉面前无处遁形。

每段爱情故事的开端都需要合理契机,而阿比盖尔与塔莉初遇时的眼神交换,已经迸溅出一星不讲道理又合乎情理的火苗。面对初次拜访的塔莉,阿比盖尔礼貌周到,但拉近的摄影机暴露了她的目光轨迹,借着一串毫不遮掩的特写在塔莉袖口和脸庞流连。“她的皮肤泛着淡淡的玫瑰色和紫罗兰色”,阿比盖尔当天在日记里记下的,是我们和她同步完成的秘密观察。

从隆冬到盛夏,季节流转的隐喻贯穿全片,美丽而残酷。随着白昼渐长,塔莉短暂的午后拜访也被拉长成恋恋不舍的逗留,以丈夫为话题展开的闲谈逐渐被智识与心灵的诗意交流取代。身为女性的共同经验联结起两个初次体悟喜悦之情的女人,心意相通的证明从语言过渡到身体,最终把手指触碰的暧昧,升温成了水到渠成的吻。

大概所有定情之吻都动人,既有层次丰富的试探,也少不了确定自己被爱的欣喜与释然。《打开心世界》中的这场吻戏将情感共振后的余波处理得尤其细腻,一吻过后,塔莉出门时失措得走错了方向,而阿比盖尔带着一滴愣神的泪,将蜷曲已久的身躯舒展开来。

这对角色关系的饱满完成度,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两位主演贴合角色又默契自然的表演。凡妮莎·柯比演绎的塔莉身上有一种准确的平衡感,真挚勇敢的背后,仍保有一份残酷的清醒;饰演阿比盖尔的凯瑟琳·沃特斯顿则像是整部影片的锚,用沉静的嗓音,将观众缓缓拉进满溢柔情和悲伤的溪水。

两位演员的出色表演,搭配上16mm胶片摄影机的柔美摄影和存在感极强的管乐配乐,一同把阿比盖尔与塔莉的爱情描摹成一幅笔触平缓却暗藏汹涌的古典油画。框住两人的景框空间虽然狭窄拥挤,但曾缚于方寸之地的心,已经在“惊异与欢喜”中步入广阔新天地。

可惜,这片天地中并不只有她们两人。卡西·阿弗莱克饰演的戴尔虽然常在出场时逼停背景音乐,却不是脸谱化的反角,不擅表达感情的他身上有一种无力的仁厚,和妻子一同囚于生活的隐形牢笼之中;相较而言,克里斯托弗·阿波特出演的芬尼略显功能化,同时是虚伪教徒和暴戾父权代言人的他,理所当然地将妻子视为任其随意处置的所有物。这个极具威胁性的危险人物,就像背景里严酷的乌云和暴风雪,早早预告了故事必然的悲剧终局。


与同类型前作相比,《打开心世界》承袭自原著的日记体叙事是最为突出的特点。这一处理手法有着明显的风险,一方面,引自小说的大量旁白喧宾夺主地削弱了影像本身的情感表现力,另一方面,由阿比盖尔主导的封闭性叙事中数次插入的塔莉视角,也造成了影片叙述视角上的突兀断裂。

但尽管如此,日记体仍是《打开心世界》不得不采用的必要形式,托起了触及女性命运的深刻主题表达。如阿比盖尔所言,“墨水像火焰”, 在记录与书写中,女性的存在,她们的挣扎、情感和欲望才得以被看见,被留存。

影片中出现了多种记录的形式,其中非常有趣的一种,是标示着逃亡路径的地图册。电影开头与标题同现的纽约上州地图已经充分说明了地图册这一意象的重要性,而接下来的故事中,地图册充当起了划分各幕的标志物件,既是塔莉送上的贴心礼物,也指引着阿比盖尔踏上寻找爱人的险途,完成一次精神上的出走。

令人印象深刻的第二种记录形式,是“一家之主”们手上有失公允的账簿。阿比盖尔的母亲曾告诉女儿,虽然她每日不辞辛劳地料理家务,她却只有在买裙子的时候才会出现在丈夫的账簿上,所有对家庭的辛勤付出被简化成一笔笔开销。

集市上,想起母亲的阿比盖尔宣示性地买下一条宝蓝长裙,随后却在归家途中目睹邻人的小女儿葬身火海。早嫁或早陨的少女,劳苦或悲痛的母亲,几组母女的形象此刻在阿比盖尔面前重叠又轮回。墨水和烈火都是一种无情的洗涤,让惯于在苦难中沉默的女人们得以显形,哪怕是以一种痛苦代替另一种痛苦。

全片最重要的记录,自然是阿比盖尔的日记。塔莉曾说,“表达得少并不代表感受就少”,而阿比盖尔的日记恰好证明了这一点。“我的心是一片树叶,被急速流动的水裹挟着冲过岩石”,在日记里,阿比盖尔用真诚凝练的字句填满了表达与感受之间的中空地带,为画面中她略显克制的表情,添上一笔笔深情的注解。

然而,有些出乎意料的是,如此坦诚的阿比盖尔其实是位有所保留的叙述者。在片末吝啬的闪回里,当我们在翻飞的日期间匆匆瞥见破碎的情欲片段,才明白阿比盖尔在讲述中刻意隐瞒了多少珍贵的细节。作为观众,这种在关键时刻被挡在门外的感觉确实让人气恼,但影片在情欲戏处理上的滞后和限制,一定程度上确立了阿比盖尔对于自己故事的绝对阐释权与控制权。

借由多种形式与载体,《打开心世界》展现了文字与记录的多重意义。一本小小日记敞向无限乾坤,既能赋予记忆和情感以实体,也能开辟一方私密安全的心灵空间。而在电影最后,经历失去的阿比盖尔又在不断的讲述与书写中,习得了名为“想象”的新工具。小屋桌前,奋笔疾书的阿比盖尔双手沾满墨迹,在纸上这片自由的心世界里,她将永远拥有与爱人共度的他处生活。

(原文首发于《环球银幕》公众号)

 短评

最好的台词最好的表演!我等粗人实在不配评价这部电影,看完只会默默流泪,挠心挠肺了半天形容不出一分她的美好,就像那些只会喂猪,不解风情的沙雕。

8分钟前
  • 量子纠缠
  • 力荐

不知是不是从《烧女图》开始,女性爱情题材的电影热衷于这种文学性强的文本,并营造一种封闭、与世隔绝、寒冷的环境。《菊石》《烧女图》如此,此片亦是如此。只是和前者比起来,似乎后者并没有刻意隐去男性的存在,而是自主构建了一个只属于女性的囚笼,男性无法理解,也未曾涉足。细腻的日记旁白弥补了戏剧冲突的缺乏,也弥补了阿比盖尔产生情愫的动机性。其实,我更愿意理解为塔利是阿比盖尔想象中的角色 ,填补她在寒夜中将熄的爱情火种,最终大雪和寒夜过去,她也随之飘落远方。

9分钟前
  • narcissism
  • 还行

第一次接吻那里的戏太棒了,还有Abigail微蹲看着tally,萌到我了

10分钟前
  • Boš
  • 力荐

“Astonishment and joy”

12分钟前
  • 自由的幻影
  • 推荐

去年威尼斯断背狮得主,文学性独树一帜。跟“菊石”有点像,但对男权的控诉更加有力。16毫米胶片见证了美国清教徒时代的凄美爱情,她和她的新世界要到21世纪才能梦想成真。“阿比盖尔,阿比盖尔,阿比盖尔”,“你带给了我快乐之城”。

17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给我伤到了,家人们。为了缓解悲伤去搜手摇削皮机并准备下单了。

21分钟前
  • 衣柜摇摆客
  • 推荐

当Tallie到来的时候,Abigail的心像一片被急速流动的水流冲到岩石上的叶子;当Kirby出现的时候,整部电影便明亮了起来。Astonishment and joy. Astonishment and joy. Astonishment and joy.

24分钟前
  • Lanita
  • 推荐

希望女同性恋的世界少一些苦谢谢

27分钟前
  • 粉红松鼠猜火车
  • 还行

选角绝配。Vanessa Kirby红发暴击,低沉嗓音细语double kill,呼吸竟比眼神还勾魂。“It's been my experience that it's not always those who show the least who actually feel the least." 这该死的性张力直接把我送走。

29分钟前
  • Otta🐏
  • 推荐

续命之作。片名应该译成来世,本来就是基督教里来世的意思,不是美丽新世界。塔利的一头红发就是诗,来了又走,点亮我黑暗无尽的冬夜,从今以后只能活在想象里。

32分钟前
  • 洛丹伦刀客
  • 力荐

【圣丹斯2021】当我回忆起你时,只记得我们缠绵悱恻的时刻——这么多年终于出了一部姬版《断背山》,太美了,真的太美了,这样的美人美景,只能想到凄美哀婉这一个词来形容。女演员化学反应超足,浑身都散发着荷尔蒙气息,两个人完全融为了一体,果然姬片要女导演拍才有味道。

35分钟前
  • 天马星
  • 推荐

<燃烧女子的肖像>之后女同恋电影被局限在这样的框架里面,男权之下女性的精神自由,两个孤独灵魂的相拥,时代困境下的女性遭遇,对男权社会的控诉。希望今年能有一部只关乎于爱情的,继my angel flung out of space之后,ntxl表白话术多了一句 my City of joy。

39分钟前
  • 王扁扁
  • 还行

-我担心你会得感冒。-你闻起来像小饼干。

41分钟前
  • 咯咯精
  • 推荐

太伤了,真的太伤了,万能的蕾丝边之神,信女愿一生吃素,只求这世上再也没有苦情女同性恋电影,Vanessa Kirby好美,美到难以用言语形容,她知道自己这么美吗?我要代表全人类感谢她,salute

42分钟前
  • 杏仁斯嘉丽
  • 力荐

想到狄金森的一首诗:Had I not seen the sun,Could have borne the shade;But light a newer wilderness,My wilderness has made.我本可以容忍黑暗,如果我不曾见过太阳,然而阳光已使我的荒凉,成为更新的荒凉。Abigail,Abigail,Abigail.You are my city of joy. 原著台词赋予其散文诗般的美,而演员则让这首诗有了灵魂与张力🔥

44分钟前
  • 咸鱼少放盐
  • 力荐

为什么导演们这么热爱拍上世纪/上上世纪的艺术家气质ntxl悲情爱情故事,求求你们搞点21世纪普通ntxl为晚餐吃大白菜还是小白菜吵架分手然后大雨中追车呼喊最后抱头痛哭的烂俗现实剧情吧,每次大时代逼人做鬼在现实的阻挠下有情人不成眷属甚至阴阳相隔这种剧情我真的很难再承受了🤧塔莉,我的塔莉😭我也想拿刀把芬尼杀了,可美丽、聪明、外向的塔莉和她的爱怎样都回不来了

47分钟前
  • 楞次
  • 推荐

“在我看来,有的人不善于表达自己,不代表她感受不到。”

49分钟前
  • momo
  • 推荐

去哪找阿比盖尔老公这样的好兄弟

53分钟前
  • Imogen
  • 还行

#StockholmFF2020 前半段一直在铺文学调调挺好,就是比较催眠,直到凡妮莎出来,睡意全无,她全程都在勾引我就是了。低沉有磁性的嗓音,听她念台词,舒服得就像浑身湿透的人坐在壁炉边,影院又没办法鸡叫,好憋。好几个绝美画面和女主一样希望时间静止。还有就是太考验英语,几乎没听懂,所以也没办法说剧情,但在听不懂的情况下让我打起精神看完了也是很厉害了,摄影,剪辑,配乐都有功劳。

55分钟前
  • comeasure
  • 推荐

女主之一太可爱了 遇到爱情之后 就无心干活 啥也不干了 就在那儿发呆 发花痴 😂

58分钟前
  • 大漠朗月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