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的故事

剧情片大陆2006

主演:张倬,梦瑶,吴珏瑾,刘正亮

导演:刘强

 剧照

夏天的故事 剧照 NO.1夏天的故事 剧照 NO.2夏天的故事 剧照 NO.3夏天的故事 剧照 NO.4夏天的故事 剧照 NO.5夏天的故事 剧照 NO.6夏天的故事 剧照 NO.13夏天的故事 剧照 NO.14夏天的故事 剧照 NO.15夏天的故事 剧照 NO.16夏天的故事 剧照 NO.17夏天的故事 剧照 NO.18夏天的故事 剧照 NO.19夏天的故事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2 11:05

详细剧情

  青壮年外出打工了,年轻女子外嫁了,大杨树村尽剩下些鳏寡孤独。于是,厮守小山村的一帮半大孩子,要成为小山村的主宰。黑牛是孩子们的头头,人朴实,聪慧而又不安于现状,往往胆大妄为。暑期中,黑牛带领一帮伙伴连连惹出事端。放火烧“山”引爆石头,拦路打”截“来给姐姐做媒的媒人,卖掉爸爸遗留下来的珍宝……黑牛所做的一切,看似不可理喻,但都是出于一颗解救问题的真心……发生在这个夏天的故事,让这个小山村变得丰富而生动起来。

 长篇影评

 1 ) 侯麦《夏天的故事》里的服装、色彩及其他

如果要我挑一部代表夏天的电影(且仅选择一部),不管是现在问我还是几十年以后问我,我的答案永远都是《夏天的故事》。这部电影绝不是将夏日元素如YouTube vlog般简简单单流水线式地罗列,尽管它拥有关于夏天的一切——海、沙滩、卷着阳光的风、湿热的夏夜,男男女女那五彩斑斓长短不一的泳衣……就像波提切利没有选择让繁花溢满整个《春》,侯麦对夏意的捕捉,明明白白地“藏”在青年拨动吉他弦的指尖或刚系起又散开的肩带或船头女孩唱错的音节里或脚踩在松软沙地上留下的一个一个脚印中,或只是一个简单的吻……她爱他,他爱她,她爱她,她他她她,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爱也许会飘散在风中,被浪卷入海底,甚至是消磨在沙滩上的你追我赶之间,情人会各自散开,而"夏天"永远在那儿……

颜值巅峰的珀波和元气美少女“宝莲”

p.s 服装的顺序,我按照电影里的顺序(即日期)排列,重复和类似的款式我没有排进去ky勿扰,文明冲浪

1.七月十七日

卫衣MUJI LAB

这部男主的服装变化不多,前前后后一只手数得过来,服装颜色基本也都是黑白灰,就像他本人一样,永远只是在三个女孩之间徘徊。我排除了(过于基本款的)优衣库和部分(摆明抢钱的)潮牌,选择了muji lab线,较之基础线,lab的版型和舒适度都要胜出不少,薄款卫衣春末夏初穿也是刚刚好。

2.七月十八日

衬衫LEMAIRE

第二天餐厅戏中男主穿了一件水泥蓝的衬衣,虽然蓝绿调,基调依然是灰色,不声不响把自己藏在了环境中较亮的黄色里,而背后最亮的绿(植物),似乎是“绿光”(侯麦另一部电影的一个象征物)一样的存在——女主要登场啦~衬衣我选择了lemaire的一件圆领衬衣,圆领算是lemaire的一个特色,较之其他圆领,在纽扣位置的摆放以及领口形状,它没有那么“放不开”。

3.七月十九日

衬衣MHL,短裤PRADA,泳衣VEGE THREADS

侯麦是如何摆放颜色的?背景较粗的蓝白线条相间的帐篷和沙地上女主洗白条红色底的泳衣,一密一疏,剩下的空白就交给沙粒和阳光,令人过目难忘的和谐感。同时也毫不费力地点出了女孩在两个人关系里的位置,比起男主的犹犹豫豫,她显然要直接且诚实很多。因为我不太游泳,关于泳衣的选择我就选了以前有人给我安利过的一个牌子。下图里那种“对应”产生的整体和谐感,在上图也可以找到——白衬衫和白亚麻衬衣,黑色长裤和黑底印花短裤。我短裤很少,印花的更是没有,就按照关键词在网上翻到了向日葵印花的这条Prada,亚麻衬衣的话,mhl的永远是可以穿几年的选择。

4.七月二十一日

吊带MANGO,半裙VIVIENNE WESTWOOD

男主的一整套都是灰调,女主的服装整体也暗了一度。吊带不再是泳装的亮红色而是偏紫的红,半裙也是偏紫的群青色。我在网上搜了好多,没有发现一模一样的颜色(或者多半是内衣),就选择了mango这件,很橘很橘,所以搭配的裙子我也没有挑基本款,而是选了异形裙摆的Vivienne Westwood,颜色也更蓝。

5.七月二十二日

裙TOPSHOP

舞会上女主穿了一条红色吊带裙,这也是她最后一次穿红色调的衣服,仿佛她和男主关系和剧情(新的女孩出现)的一个转折点。舞会这里侯麦将女主放在光和阴影的中间,随着她身体的旋转,交换的不只是光和影,左边的男主和右边背景里的女二号也在她这里“交汇”。裙子我选了一条九十年代vogue上的topshop,光泽和颜色都和女主身上那件很像。

6.七月二十四日

裤子&夹克MAISON MARTIN MARGIELA,吊带裙CALVIN KLEIN,卫衣LEMAIRE

女主的服装开始由红色调转向蓝色调,她把心事写在面上,男主却还是“无动于衷”。夹克和裤子我在Levis和mmm之间选择了后者,做旧感更明显,其次就是趣味性,mmm从来都是最有意思(趣味)的衣服;吊带裙肯定是ck啦,况且电影的背景也是九十年代,ck在九十年代就是吊带裙之王啊,简直就是“你想要的,ck都有”,一点点的小性感绝不会牺牲舒适,每一件都是流动的都市雕塑。卫衣我选了lemaire,比muji lab更上一层楼。

7.七月二十六日

帽子MHL衬衣ZARA

这场戏女主一直是云淡风轻,浅灰蓝的衬衣加上灰白色的报童帽,整个人似乎要渗入背景了。帽子我直接上亚马逊搜了一顶盖茨比帽,颜色很像;短袖衬衣则来自zara(应该没有记错)。

8.七月二十七日

裙UNIQLO

女主对于她和男主的关系要如何发展已经有了一个决定,这场戏她穿了一条紫色棉质连衣裙。找类似款的适合找了好久这种腰际可以系起来款式,最后只在优衣库发现了一条类似款。

9.七月二十八日

半裙SHUSHUTONG

山坡戏中,背景一片郁郁葱葱,女主上衣保留了之前的紫色,下身的半裙则是白底碎花,在绿色的背景中很轻松地跳了出来,而她和男主的“距离”也显现了出来,这里也是两个人关系最后的过渡。我挑了国产品牌shushutong,印花乍一看真的像是一个模子刻出来啊~

10.七月二十九日

吊带裙zara

最后再贴一张女二号的裙子吧~一直很喜欢法国电影里密密的扣子,但没有找到宽肩带的,就挑了一条扣子比较密的细吊带吧~

FIN.

 2 ) 一场多情而不淫的夏日情事

“我是海盗之女,
别人喊我海盗婆。
我爱风,我爱波涛,
乘风破浪,如汹涌人潮。
快!快!美丽小船,
永远不嫌太早。
驶向旧金山,
途径法耳巴拉索,
航向阿留申群岛,
穿越印度洋。
我不走到世界尽头,
怎知地球是圆的。”

这是加斯帕原本想写给女朋友蕾娜的海盗歌,灵感的来源却是陪同另一个女孩玛戈访问老水手时听他唱起当地的歌谣而受到的启发。当这首海盗歌被谱曲填词创作完成时,它却被无意间献给了玛戈的朋友苏莲。蕾娜终于出现向他询问起这首歌时,加斯帕却犹疑地回答还未完成。这首海盗歌剪不断理还乱的创作过程,恰似加斯帕本人在三个女孩间牵扯不断的暧昧情事,这三女一男之间的多角纠葛正是爱情专家侯麦最擅长的主题。

《夏天的故事》就在以海盗歌为旋律的轻快口哨声中开场,当时还颇为青涩消瘦的Melvil Poupaud饰演的男主角加斯帕乘坐小艇来到布列尼塔海岸消暑度假。带着一种拘谨又踌躇的神态,他独自一人在餐厅吃饭,在海岸边漫步,在沙滩上张望,好像刻意把自己从人群中隔离开,却又似在等待。

他邂逅了餐厅女服务生玛戈,真诚坦率的玛戈一股脑地将自己的感情和学业经历悉数告知,这才逐渐让内敛的加斯帕也慢慢敞开胸怀,聊起来到布列尼塔的目的之一是为了等待他“若有似无”的女朋友蕾娜,原本说好的见面时间已到,而蕾娜却迟迟不出现,这让他苦闷不已。对加斯帕明显怀有好感的玛戈却偏偏说服他去追求舞会上遇到的另一个女孩苏莲。漂亮的苏莲主动而果敢,就好像是优柔寡断的男主角的对立面,却也恰好成为《海盗歌》的最佳演绎人。这让苦等不到蕾娜的加斯帕以为可以短暂尝试一段露水情缘。他们和苏莲舅舅一家共同出海,在乘风破浪的船头弹琴歌唱《海盗歌》。苏莲虽不拒绝与加斯帕的亲热,却严正声明自己不会同他第一次见面就上床。而此时,蕾娜终于出现,这个性格阴晴不定的金发女子不断推开加斯帕的亲热,却总是在他失望时将他拉回身边。

原本孤独地游离于人群之外的加斯帕一下子多出了三个情人,一个如夏日凉风般善解人意的玛戈,一个如盛夏炎日般热情似火的苏莲,一个如夏季天气般变换多端的蕾娜。而他的苦恼也正来自于他的犹疑不决和被动逃避。在面对每个女孩子时他都是诚恳而真挚的,于是在感情流露之时不知不觉向三个女孩都许下了同游威松岛的承诺。最后则是一通电话将他从焦灼的困境中解脱出来。加斯帕以音乐为借口顺势逃之夭夭,结束了他在布列塔尼的夏日。

电影中充斥着主要角色关于自我、感情、人生和理想的喋喋不休的对话,对话的交互作用推动着情节发展。理性的自我解剖让所有人物在谈情说爱的过程中有所疏离而避免沉浸于激情,他们清醒地阐述自我原则,理智地解读自己和他人之间关系。侯麦在处理人物对话时,也尽量保持一种中立而客观的态度,让摄影机与主人公保持一定距离,这段距离刻意剔除镜头的主观性,而让主人公开诚布公地坦白兴趣爱好、个人原则之时,为观众留出自省和判断的余地,这也正是侯麦塑造人物的迷人之处。侯麦对于人物多维度的观察,既犀利透彻而又温柔宽厚,也在玛戈这个角色上得以体现。

加斯帕自认为只有和玛戈在一起的时候自己才是最真实的自我;在苏莲身边时仿佛历史时空的旅人,置身一个不是他的人物中;而在和蕾娜的相处中则扮演一个为她而定制的人物,召之即来呼之即去。玛戈对这一切则看得更加透彻,她看透了加斯帕的优柔寡断、笨拙贪婪和道貌岸然,身为民族学博士的她深知人性缺点,却因此怀着一种宽容和天真看他深陷于几段关系之间进退两难而不责难。她将这段关系看作是超越友情、爱情等一切的存在,所以在加斯帕离开前,她回绝一同前往威松岛的邀请,在这段关系往更深层的发展之前从容地全身而退。

侯麦的电影大多与夏日假期有关,从《女收藏家》到《克莱尔的膝盖》,从《沙滩上的宝莲》到《绿光》,从《双姝奇缘》到《女友的男友》,七月到八月的夏日假期为电影里的法国青年男女创造了一个远离都市喧嚣的奇特时空,除了海水、游泳、恋爱和享受之外,休夏传统中最能代表法国中产阶级精神气质的是在无所事事的闲暇时光沉浸于个人思考。

《夏天的故事》具备了侯麦电影中最常见的元素,由一种最纯然原始的线性叙事进行讲述,在处理一系列电影元素的过程侯麦始终在做减法。没有烘托气氛的背景音乐,尽量避免带有主观色彩的人脸特写,没有刻意的清场和场景布置,这使得漫长的对话成为电影情节的主要推动力量。人物处于两难困境(加斯帕对于三个女孩的难以抉择)中所积蓄的压力,都在对话中得到缓释,于是观众失去了那种习以为常的紧张刺激的期待和不安,也没有跟随人物命运一起跌宕起伏的代入感,而是更容易陷入对于片中话题的思考而不由自主地加入辩论式地谈话中来。

电影虽然在讲述年轻人的现代爱情,但一切发乎于情、止乎于礼的男女关系多情而不淫乱,青春洋溢的荷尔蒙似乎屈从于思考而让大脑占了身体的上风。电影带着一种舒缓而悠闲的节奏,以近乎白描的手法描摹了出这样一副海边小城地图景:电子设备尚未普及的乡间,沙滩上不过分苗条的女孩身体以及女主角们美丽而不过分矫饰的脸庞,现代化的一切似乎止步于侯麦的电影之外,这让影像中的夏日蒙上了一层怀旧的滤镜。

 3 ) 如何在遇到你的时候停止精神投射运动

(从我的一篇论坛发言中截取的一部分)

有一位朋友提到三个女生是真正主角,而男主角倒是次要配角,进而认为,女主角对应着或者说象征着男主角的三个自我或者说三种内心声音(不太记得原话了,如果转述有误的话非常抱歉哈)。

我也倾向于认为,在故事的深层结构上,三位女性的确呈现为“男主角自我的对应物”这种可能性。但是我很想说的一点是,侯麦没有像很多其他电影一样,使用隐喻或者象征的手法来实现这个结构。侯麦厉害的地方其实就在这里,而有趣的地方也是在这里。

所谓隐喻或象征的表现手法,在电影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两类,一类是高度类型化的电影,另一类是高度风格化的艺术电影。

前者譬如西部片,人物设置和场景使用无论怎么变化,都遵循正/邪,自由/司法,反体制/体制,反现代/现代这种结构上的象征对应关系。后者如伯格曼、塔可夫斯基等思辨与诗意的作品。在这些镜像系统中,隐喻比比皆是。

但是侯麦的电影跟前者类型片以及后者艺术片都不一样,他是不使用象征与隐喻的,但是他的电影达到了引发象征与隐喻联想的效果。正如那位朋友所提到的,我们从《夏》这个故事中可以抽象出“三位女性对应着男主角三种自我投射”。但是我们却是通过看一个像准人类学纪录片式的电影中得到了这个印象。


那侯麦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

显然他不可能真的完全脱离出类型片的模式。他可能只是将有形化成了无形。简单说来,他仍然会有“3个女性”这个设置,这就代表说,他没有脱离一个寓言型的或者说神话型的结构体,进而没有脱离一个单纯的讲故事讲道理的框架。但是,他没有像类型片一样,不给这三个女性(即配角)任何自我诠释的机会。相反,他有给:三个女性都是非常强势的“自我道德诉说者”,在道德上、在自由与选择的问题上,拥有比男主角明确得多的个人观点的。如此一来,这3个女性就在也许30-40%左右程度上,跳脱了刻板印象。可很有趣的是,侯麦又没有让她们真正跳脱出他的“画框”,跳脱出他所限定的“男主角眼中的她们”这个视点。

换言之,整个故事依旧是由男主角眼中看出去的;整个故事探讨的(或者说故事线索)是,他如何处置/选择“他眼中”的这三个女性与他之间的关系。

于是……(最妙的地方来了——)我们看侯麦电影的人,拥有的主题结构不是西部类型片式的一层或套层的封闭/半封闭的象征世界,也不是很多艺术电影中那种由喻体和喻体旁根错之起来的一个扩散性的诗意结构。侯麦电影结构往往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圆形交集结构。

每个角色都是一个圆,而这个圆是通过叠印在其他的圆上使自己显现出来的。简单说来,就是“女主角A是男主角看见的女主角A,男主角是女主角B看见的男主角,女主角C是女主角A看见的女主角C等等等等……”

在《夏》中,3个女性的圆看上去处于相互挤压的状态,之所以相互挤压,不是因为她们彼此真的是争锋相对的三个人,而是因为他们在男主角的圆圈中重叠了。换言之,男主角所看见的女主角ABC,他们在男主角头脑中被投射被安排的处境,使得男主角无从辨认与选择。她们所代表的这种投射对应了男主角自身的人格安排。

具体说来,男主角因为其自身对人群对一个更大的精神结构的回避,使得他无法接受一个和他重叠最多,但却大于他的“圆”(人种学预科女博士),于是他选择了和她做朋友。

而对第二个,那个主动追求他的女孩,因为他那种人性里的狡猾,他无从抵挡这个女孩的“选择题诱惑”,总是最后滑入一个他并不满心愿意的选择。这种在精神上的折中,最终又被第三个女性所代表的“更完美的更主动的追求”所替代,使得他又一次发生后悔。

这种精神投射运动,正是侯麦一生津津乐道的吧。

所以电影《夏》其实也在探讨另一个问题,就是通过呈现一个爱情故事来探讨一种典型化的精神结构。我觉得这种探讨只要深刻,就是普世的,很可能达到一种深度共鸣的效果。这种共鸣本身其实就是“类型片和艺术片”的共同追求。唯一不同的是,艺术片更适宜呈现分裂感,呈现多样性。正如《夏》它所呈现的这种男主角对“选择性/偶然性/多样性”这种精神课题的“无力”。他宁愿把自己交付给他所认为的偶然,让那个偶然带他离开这个他贫乏以对的精神课题。但事实上,这种偶然并不是真正的偶然,而是此岸的绝对(圆形封闭的精神结构),他的绝对里面无法产生爱,无法引渡到彼岸(小岛)。他所依靠的这种偶然性,貌似解决了难题,却无力实现他心中的完美境地(到达他的理想的小岛)。

这种精神结构是他自己给自己规定,并津津乐道其中的。爱情只是一个课题。这就太像是我们的生活了。所以说侯麦电影好看,不是好看在于它是个“梦”,而在于它们以最优雅的方式探讨了人类精致的大脑和内心图景这个较难呈现的现实。

那这个现实图景里面最重要的自然是道德。道德决定选择。而在《夏》这个男主角身上,他所具有的“柔弱感”,其实对应的不是他真正柔弱的脑力和性格,而是对应着他的“道德”。那另外3个女性也并不是性格强势,而是道德压力上的强势。

男主角的精神图景如果有一个强势的“点”,其实他都不会遭遇3方面的压力,而正是因为这种没有“固点”的无形的道德感,使得他面对“偶然、命运”显得如此捉襟见肘,满受质疑却自喜自恋。


涂抹了一些随性的想法,希望大家多批评。

 4 ) 玛戈:快秋天了吧?

四季系列第二喜欢的是夏天的故事,主角并不是在三个女孩子之间犹豫不决的吉他美少年,是玛戈。夏天的故事又名玛戈。三个女孩中只有玛戈全身心的爱着他。

初遇之后不自觉倒腾自己的头发,发觉自己异常后又故作不在意,可是嘴角的甜蜜啊藏都藏不住。

和他说话真开心啊,浑身的细胞都在雀跃着。

约好下一次见面,转身手臂快乐的像小孩子一样摆动起来。

他说话真好听啊,痴痴的看,低下了头笑自己。

他真可爱,忍不住想要对他恶作剧。

小心翼翼靠近他,触碰他,借着树枝逗他亲近他,小鸡啄米似的摩挲着他的胳膊。

暧昧的气息流动着。他的脸迎了上来,一个轻细的吻袭来。

梦呓般的一瞬恍惚,她的笑容立马凝住,脸上所有的血管神经毛孔都瘫软了。

后来察觉到他真的不会爱自己,她笑得更肆意了,像罂粟,像吞毒前的狂欢。

送他离开,吻的很深,一步步放开他,朝他挥手,克制着,她拨弄着自己的手,像暴风雨来临前惊慌失措奋力收帆的船夫,“该收帆了,再快一点吧”,似乎下一秒就要哭出来。(教科书级别的表演之“下一秒就要哭出来”)

玛戈演的真好,好的演员在戏里的每一个反应都让你忍不住想为她写诗。

她的本质是理智的,她看透了他,但是种种不忍,种种情不自禁,种种克制。一身红裙,她木木的坐在树下,仰头看他走过来,只有半截,她太渺小了,多卑微啊,仰头都看不到全部的他。这个镜头真是越想越伤心。侯麦太厉害了。

看第一遍的时候只觉得真是夏天,玛戈爱的真诚热烈又得体,男孩子优柔寡断却也是真诚的不知如何是好。

我笑少年多傻啊,不知道玛戈最爱他。

但是其实看第一遍的时候我也和少年一样傻。通篇都是对话,少年和三个女孩子的对话大同小异。你只是隐隐觉得玛戈不太对罢了,她似乎是最聪明的。

第二遍再看才是,只有少年和另外两个女孩子在过夏天。

而玛戈,她的内心一直有在反问,快秋天了吧?

 5 ) 情欲感vs对话感

玛戈太美了,那种自在不具有诱惑感的美丽,即使不穿胸罩,穿的衣服映出那两个点,我也不会觉得充满情欲。

不需要搞懂每一句台词,那种氛围显而易见,女孩眼神里的爱意,以及对喜欢的男孩的那种恨铁不成钢。

值得注意的是玛戈在剧中不穿高跟鞋,穿着平底,帆布鞋,或者只是带一点跟的休闲鞋。高跟鞋的隐喻就是诱惑,身体上的情欲感。

如同你我,小男孩总是在那两个性感的姑娘之间纠结着,身体上的欲望胜于情感需求。而当影片最后男孩必须在两个人之间选择之时,得知梦寐以求的八轨录音机有了库存,但是交易时间和约会时间冲突,在几秒中男孩便做出了取录音机的决定,甚至是庆幸这个电话来了。于是,男孩开始留恋和玛戈散步时那种自在和舒服的感觉,那种对话感而非情欲感。

结尾歌曲: 我要出海远行 留下玛戈一人 圣地亚诺 张帆吧 远眺圣马罗灯火 思及恋人心悲戚

 6 ) 有一种男孩这样长大

1996年76岁高龄的侯麦(Éric Rohmer)完成了他广受赞誉的“四季故事”(Contes des quatre saisons)系列电影中的第三部《夏天的故事》(Conte d'été)。此前《春天的故事》(Conte de printemps)与《冬天的故事》(Conte d'hiver)分别于1990和1992年上映,而该系列中的最后一部《秋天的故事》(Conte d'automne)也在1998年与观众见面。这部在系列电影中与前作相隔4年的作品(其余均为2年)也是唯一一部在发行初期没有在美国上映的——直到2014年侯麦逝世4年后, 我才有机会在美国的电影院里欣赏这部迟到的影片。这些或许并不引人注目的特殊性使我开始思考并意识到,与其说这部电影延续了系列电影对爱和人性的关注,倒不如说侯麦用《夏天的故事》 讲述了一个男孩如何成长的动人故事。

影片是关于男孩加斯帕德(Gaspard)与玛戈(Margot)、莉娜(Lena)和苏莲(Solene)三个女孩发生在夏天的法国布列塔尼海滨发生的一段情爱纠葛。加斯帕德独自乘坐渡轮来到度假小镇,原本是为了等待“不确定的女友”莉娜,却在空窗期邂逅了温柔聪明、善解人意的餐厅女招待玛戈,在多次散步聊天之后,两个人的感情慢慢升温,似乎跨越了友谊的边界;几天后加斯帕德在舞会上偶遇的苏莲是一个热情性感却对感情有着坚定原则的女孩,主动的她很快攻占了加斯帕德的心,两个人甚至相约去加斯帕德原本计划和莉娜同去的岛屿游玩;然而莉娜突然从西班牙旅行回来,加斯帕德决意放下玛戈和苏莲打定主意和莉娜同赴岛屿之约时,莉娜的敏感多变阴晴不定又带给加斯帕德巨大的挫折。正当加斯帕德为几段关系所困几乎无法全身而退的时候,一通朋友的电话向深陷感情泥沼的他伸出了援手——为了得到心仪已久的录音器材,加斯帕德匆匆踏上了离去的渡轮,把三个女孩和一段回忆留在了碧海蓝天的夏日里。

《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的电影评论家史蒂芬·霍尔登(Stephen Holden)曾写道,“……侯麦本人几乎如同他电影中的主人公们一样严肃地对待其所处的恋爱困境,却始终保持着礼貌的距离……”一个显著的例子就是加斯帕德和玛戈的多次散步和对谈,这些段落贯穿全片,毫无疑问是影片的精髓所在。侯麦却几乎没有使用任何复杂的镜头语言或剪辑技巧,絮絮叨叨的对话,暧昧不明的神情和时而做作时而随性的身姿,都被侯麦以旁观者的视角,不加过滤地赤裸地展现在观众眼前。从另一个侯麦热衷的题材“道德“的角度来看,男主人公面对爱情时的等待,被动,优柔寡断甚至朝三暮四必然会受到传统观念的批判;而影片尾声加斯帕德自身的软弱导致他与苏莲和莉娜的约会被安排在同一天的同一时段,此时男主人公的一筹莫展和他所面对的必须做出选择的绝境,似乎也符合了观众的心理预期与好奇心。一向在电影中给人“无为而治”印象的侯麦,却令人感到意外地停止了此前的礼貌旁观,安排了对加斯帕德而言救命稻草一般的电话,给了他“绝处逢生”的机会和继续将选择拖延下去的借口。

观众们在分析侯麦设计这一戏剧性转折的原因时,被提及最多的原因还是他对人性的脆弱的宽容和怜悯。我虽然认同这样的观点,但是如果追问下去,为什么侯麦选择在这个时候表现他的宽容和怜悯?为什么这种突如其来的改变显得如此合理而被观众接受?在我看来,这所谓的救赎恰恰是在侯麦看到(导演)了加斯帕德的长大后,给予他的赞扬和褒奖,给予观众的鼓励和希望。

加斯帕德承诺为莉娜写一首歌,好不容易完成之后却盼不来莉娜,又架不住苏莲的热情攻势,竟然将它送给了苏莲;几天后莉娜意外现身,提起加斯帕德曾经许诺的那首歌时,加斯帕德只能搪塞说还没有写完。 有趣的是如同加斯帕德自己在剧中所说的那样,“我讨厌说谎”,他令人欣慰地没有把同一首歌送给两个女人;于是在影片日记式结构的最后几天,可以看到加斯帕德在夜深人静时还抱着吉他冥思苦唱,试图履行诺言为莉娜写一首新歌——但直到他乘船离开,也没能将断续的音符编织成流畅的旋律。新歌没有写成,但是加斯帕德在面对自己失约在先造成的被动时,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做出了更好的选择,体现了他对莉娜和苏莲的尊重 ,这是一种长大。

加斯帕德和玛戈的两段对话也值得玩味。一幕发生在加斯帕德安抚生气的玛戈并为自己辩解时,

加斯帕德:“我不会同时叫两个女孩去的。”

玛戈:“叫两个女孩去?是三个,你忘了我。”

另一幕发生在影片的结尾,玛戈在码头上送别加斯帕德,在谈到他和另两个女孩的关系时,

加斯帕德:“第三个呢?”

玛戈:“现在你算上我了?”

十多天的兜兜转转,加斯帕德终于有勇气面对自己的真实想法和站在对面的玛戈,坦诚内心超越友谊的爱恋。从起初的怯懦回避到临别时的敞开心扉,这同样是一种长大。

长大后的加斯帕德最终依旧孤身一人,为了钟爱的音乐选择离开。影片末尾的长镜头中加斯帕德乘坐的渡船倒离码头,转向,加速,变小,最终几乎消失在茫茫海天之中。此前一直聚焦在四个青年男女身上的视野突然开阔了,海滨小镇对于无垠的大海如此渺小,十几天的旅程对于人的一生如此短暂,还有太多的未知和可能性在等待着加斯帕德,玛戈,莉娜和苏莲,等待着其他的青年男女——这个远景镜头就是侯麦给予观众的希望。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来自声音——加斯帕德在片中完成的那首歌。这首水手歌与他忧郁伤感的气质大相径庭,名为情歌却唱出了一个海盗女儿对远航的向往和无畏,“我想到世界的尽头,看看地球是不是圆的”,节奏轻快充满激情,透露了加斯帕德内心不为人知的坚定和勇敢的另一面,为观众对男孩未来的信心提供了重要的来源。

借由描摹男孩在面对不同女孩的行为和心理来表现青春期的骚动、迷茫和成长的例子在文学作品中也屡见不鲜。侯麦对男主人公的厚爱和折磨使我想到了钱钟书在《围城》前段是如何对待软弱迂腐的方鸿渐的。虽然将方鸿渐这一旧时知识分子同男孩的形象联系起来太过勉强,但是谁知道方鸿渐 “在回家的路上走,蓄心要待柔嘉好”的时候,有没有想起曾经的他和高冷优雅的苏小姐,火辣性感的鲍小姐,温柔聪明的唐小姐的点点滴滴?另一个更为恰当的例子是作家冯唐的《万物生长》,秋水正是在与初恋,前女友和柳青的相处中扎实用力地“生长”。冯唐将《万物生长》“献给老妈”,因为“许多母亲可能不知道有些孩子这样长大”。侯麦一生极为行事低调,甚至他的母亲离世之际还不知道自己的儿子 Jean-Marie Maurice Schérer(让-马里·莫里斯·舍热) 就是战后法国New Wave(新浪潮)的标志性人物导演侯麦。我时常怀疑《夏天的故事》是不是侯麦拍给当时早已不在人世的母亲,告诉她有一种男孩曾经这样长大。

影片的拍摄地位于法国西北部布列塔尼半岛的迪尔纳,这里是著名的避暑胜地,夏季的平均气温只有21摄氏度。片名叫《夏天的故事》,而侯麦选择了这样一个“非典型性”的夏天海滨,在我看来能够更好地表达年过七旬的他对于青春对于成长的独到思考和态度。侯麦讨论的重点不是青春期里像法国南部海岸的骄阳一样似火的热情,不燥热不粘滞,也不是青年男女的冲动和渴望;他站在人生边上,感受到的是青春的懵懂,是成长的阵痛,是不舍伴随着释然;他坐在监视器后面,拍的是海面的薄雾,是海水的微凉,是海风的淡淡的咸腥——英国《每日电讯报》(The Daily Telegraph)曾发表文章评价侯麦对于生活的见解随着年龄增大却越来越年轻,而观众们最终看到的夏天就是他将年轻心态和岁月积淀融合而成的“侯麦式”夏天——薄如蝉翼,透明而美丽。

当时在戏院里看着加斯帕德乘坐的渡船卷起的白色的浪花翻涌绵延,最终在蓝色的大海中消融不见,心也渐渐归于平静。但有一个信念延续至今——男孩终会写完那一首歌,遇到那一个人。

 短评

贾斯伯是寻找爱的小王子,玛戈是狐狸,教会了小王子爱的意义和如何去爱,并且爱上了小王子,却得不到爱;琳娜是玫瑰,自负地总在伤小王子的心,小王子却始终爱她。

7分钟前
  • 耳东某
  • 力荐

侯麦人间四季第二部。必须五星,这故事讲得太妙了。虽然只有一个少年、三个叫雷娜、玛戈、苏莲的姑娘。但当船开走时,我突然明白,这竟是我们所有人的青春故事。那片海岸,就是我们的青春,卡斯巴,是所有少年曾经的模样。恋人、情人和友人,你曾辜负了谁?那个叫威松的岛,年轻的时候,我们怕是到不了

11分钟前
  • 大灰狼的兔
  • 力荐

前半部时间溜得快略显琐碎,随之略发入味,侯麦式的人物一直来都很有趣,所以电影中的矛盾处理很有意思(至少从“路人”视角而言,电影前半小时时我竟还有点觉得:“这人挺像我的”,然而后来发现,根本不是一回事...... aha)。

12分钟前
  • TWY
  • 推荐

我和大家一样非常喜欢玛戈,真的太迷人了,我甚至觉得她脸上的那些雀斑都是那么美好。然后我想说小伙纸贾斯伯的时间管理能力太差了吧,应该好好找罗志祥哥哥学习一下,哈哈,另外说自己不会犹豫,但是明明可以改名叫“纠结伦”了好哇。其实苏兰也蛮好,挺cool的,直接了当。侯麦真的有毒,在本片中对这类青涩文艺男青年的挖苦讽刺简直绝了!非常精准,惟妙惟肖,有太多台词适合截图当表情包的哇。我游进了哥哥的鱼塘,没想到哥哥是个海王,Oh,没有关系,因为我也是个海后,哈哈哈哈。法国人是人均脚踏三只船是吗?所以理论上全法国人都在互相谈恋爱呀。用绿茶、PUA、渣男这些概念来形容侯麦的电影可能不一定合适,主要是画面的调色着实太美了,美到可以不去计较那些混乱的男女关系罢。最后想说这么帅的帅哥会担心没姑娘喜欢,太凡尔赛了!请往死里打!

14分钟前
  • 连城易脆
  • 力荐

题外话:男主的美貌在2005年达到了巅峰!

19分钟前
  • shu
  • 力荐

#侯麦展#我选玛戈,以及,遇到男主这样的男人请打死他。

20分钟前
  • 艾晨
  • 力荐

敘事節奏,紀實表演,小動作,氣氛營造,細節……哇不得了阿……這樣一部隨時可能變成鬧劇的戲竟然能拍出這種味道!非常牛逼!

22分钟前
  • 五色全味
  • 力荐

摇摆不定,一个天秤男的夏天。

26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男主最喜欢的是性格、人品、相貌、大脑最差的一个,另外两个,一个真聪明,一个真性情,以他的心理成熟程度,确实没那个智慧能力爱上她们……这种男生比话多浮夸男还容易吸引女孩,虽然约会、恋爱本该是先轻松后慎重的多项选择,但他根本搞不清楚爱是个啥子,一如在座的各位年轻仔。

27分钟前
  • 九命猫@victor-eyes
  • 力荐

看侯麦讲爱情,就像高中时独自坐在堤坝上看河水。无可言喻,无法形容。

29分钟前
  • 空羽
  • 推荐

男猪脚天秤,玛戈双鱼,苏兰射手,琳娜天蝎

31分钟前
  • 米姐起飞
  • 推荐

“人间四季”之夏侯麦一直如此:在看似无止境的唠叨中,探寻男女关系的真相。三个女人中,女店员温婉如水、“海盗之女”热情似火,但当那个像风一样自由的女子突然出现时,刮乱了夏日乐章上的每一个音符,随命运逃离是抚平这乐章的唯一方法。P.S.那个永远被动的贾斯伯与我的性格太像。

35分钟前
  • 康报虹
  • 推荐

纽约夏日露天法国电影第二弹,部部精彩啊!到了90年代的侯麦,在“爱情你我他”这个话题里更加炉火纯青,圆润丰满的人物、悠闲自在的节奏,让人觉得2小时里读了一本酣畅的小说。电影里几个女孩就像代表了蓝白红三种不同的颜色一样,迥异且各有特色。法国的年轻人呀

36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玛戈其实没有交谈时那么淡然,苏兰也没有外在那么奔放,琳娜实如男主所说的性情多变,谈一场恋爱的话夏天还是太短了。

38分钟前
  • 永久影
  • 推荐

观感比《春天的故事》好一些:卡斯巴与玛戈各种散步对话联想到1995年的《爱在黎明破晓前》;与莲在房间里弹吉他唱歌联想到2004年的《爱在黄昏日落时》;与蕾娜吵嘴时联想到2013年的《爱在午夜降临前》;然而《夏天的故事》还是不及后三部电影让我心仪和享受。P.S.:<Definitely Maybe>的封面→小惊喜。

39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那个叫威松的岛,我们在还年轻的时候是到达不了的吧

41分钟前
  • 林小熏
  • 推荐

Rachel花了整整十季的时间才发现Ross最适合自己,卡斯巴想用短暂的夏天作出取舍也不太可能。年轻人的姿态被捕捉得不错,我们总是既大胆奔放又畏手畏脚,想奋起逐爱又摇摆不定,真是个可爱又美好的夏天。

45分钟前
  • Derridager
  • 推荐

阳光,海滩,轻风,游艇,贝壳,碧浪,白帆,木屋,沙排,吉他,露天咖啡馆……侯麦恬淡悠闲的气调与宁谧的夏日小镇浑然一体。在养眼赏心的同时,爱情的本质也在影片中缓缓展露出来。一位英俊男子脚踏三只船,在徘徊犹豫间不知何去何从,三位女性各有自己的爱情观,性格也恰成互补:有坚持谈心但至终友达以上恋人未满的,有热烈主动但要求双方都一心一意的,还有不断放鸽子飘忽善变的。兴许,我们不应该放弃永恒的真爱这一理想,但现实中的大部分爱情确乎是不断游移、难于久长的罢。侯麦运用了不少长镜头,雅致而耐心地聆听一场场暧昧而细碎的对话,几无画外配乐(男主的吉他弹奏或歌唱作为调剂),夏日的微风、鸟啼与虫鸣声贯穿全片。(8.5/10)

48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重看#可能“友情以上恋人未达”的状态是最完美的两性关系---既拥有倾慕的向往,又兼有客观审视的独立,与马戈似有若无的情愫的确如“仿佛并无故事”,在漫行的运动长镜中建构起关乎情感的深层探讨。色调从明媚转入阴霾,结尾时再度明媚,三段关系结构折射出的性格完满成型,患得患失优柔寡断的蠢萌男孩或许藉此契机走向成熟。

50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水手之歌,夏日感觉。这大概是看过被动的渣男,想玩弄女孩但一直被一堆女孩玩来玩去。从来不感觉侯麦拍的是爱情片,反而觉得是反爱情片,他压根不相信爱情,只是喜欢一堆青春的肉体走来走去。

52分钟前
  • 普通豆瓣用户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