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兰1998

动漫美国1998

主演:温明娜,艾迪·墨菲,黄荣亮,哈维·费斯特恩,米盖尔·弗尔,吴汉章

导演:巴里·库克,托尼·班克罗夫特

播放地址

 剧照

花木兰1998 剧照 NO.1花木兰1998 剧照 NO.2花木兰1998 剧照 NO.3花木兰1998 剧照 NO.4花木兰1998 剧照 NO.5花木兰1998 剧照 NO.6花木兰1998 剧照 NO.13花木兰1998 剧照 NO.14花木兰1998 剧照 NO.15花木兰1998 剧照 NO.16花木兰1998 剧照 NO.17花木兰1998 剧照 NO.18花木兰1998 剧照 NO.19花木兰1998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7 17:55

详细剧情

  花木兰是家中的长女,性格爽朗率真,父母极力想帮女儿找到一个好归宿,可是多次努力未果。此时却收到了北方匈奴侵略的消息,朝廷召集各家各户的壮丁。木兰父亲也在名单之内,木兰不忍年迈残疾的父亲征战沙场,决定割掉长发,偷走父亲的盔甲,决定女扮男装代父从军。花家的祖先为了保护木兰,便派出了心地善良的木须从旁帮忙。从军的过程中,木兰凭着坚强意志,通过了一关又一关的艰苦训练,她的精神也感动了所有战友。就在战况告急的时候,她也被发现了女子的身份。她被遗留在雪地中,而最后也是她的及时出现,顺利协助大军击退了匈奴。

 长篇影评

 1 ) 我看木兰

从电影《花木兰》看中西文化
《木兰词》是中国家喻户晓的一部文学作品,长期以来它和女英雄的形象联系在一起,近带女革命家秋瑾还引用她的典故入诗,“谁说女子不如儿男?”、“巾帼不让须眉”成了中国家长激励女儿最长用的话语,可见,中国人是非常推崇花木兰的英雄实事迹的,有趣的是在中国花木兰没有延续自己抗击匈奴的符号意义,却成了最古典式的女性主义。
我们没有必要去考究中国文本和这部最美国的好莱坞G级片究竟有什么出入,不难看出,导演只是托了中国故事的衣钵向全世界的小朋友献上他们一贯的大礼——享受愉快的电影过程,我想,再学究的老先生都不会和这部动画片过意不去,它实在是太讨巧了,小朋友门喜欢,还能怎么样呢?真的不是给上了年龄的人准备的。
所以,我所关心的是动画片在转述中国经典故事上的成功,虽然说只是市场的成功,不过从贩卖中国魅力的角度来说,美国人确实给我们打开了一扇窗户——我们怎样去表达我的的典藏并被人喜欢呢?是用一幅老中国的面孔去讲花木兰、杨家将和岳飞霍元甲吗?不可能的,这是一个浅阅读的时代,逗大家开心就好,所以我们看到,在电影《花木兰》的结尾,美国人给我们来了一个更中国式的大团元结局。皇帝对李翔说“这么好的女孩不是到处都有的”,李翔也心领神绘,千里迢迢的来到花家送还帽子,最绝的是木兰:你可以留下来是晚饭吗?这里,你可以理解为好莱坞对小朋友门期待视野的又一次献媚,当然也可以看做为美国人把中国的大团圆结局给彻底搞过头了。在原文中,只是写到木兰以前的朋友来花家拜访,更没有写到,有男人对木兰暗生情素,在这里,我们有必要看看电影中对木兰的特殊照顾,最敏感的就是安排了一场洗澡的情节,一方面,为将士门将信将疑的认为木兰是女人打好了铺垫,另一方面也迎和了小观众对两性关系的初步认识与兴趣。当然,该场景自然是很好的消融了,诙谐又不缺乏“有意思”。而反观我们的文本根本找不出任何这方面的蛛丝马迹,若没有点噱头怎会有人理解呢?所以,好莱坞的一大好处就是把花木兰真正“女性化”了,无论是小朋友还是世界范围内的大龄观众门都觉得亲切可人,可见感情戏是美国好莱坞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个中反映出美国派对人性的态度:每个人都是充满了感情的——无论她是不是英雄,而中国人一碰到英雄人物便严肃得不得了,总想把他往高、大、全上弄,最后在历史的长河中风化成一个古老的符号,活泼不得,这便是我们的民族英雄会在美国人手中宣传开去的原因。我想,有一位男子喜欢上木兰是多么正常的事,如果《木兰词》中稍有暗示也不见得就会掉价,或许,我们今天的中国观众们会在看完电影后还可以理直气壮的批评动画中的李翔确实没有书中描写的那样帅。
另外,我们看到,电影对原著也有大胆的加入有趣的角色,这当然不是《木兰词》的错了,但我们可以看出,小龙和小蟋蟀还是博得了满堂彩,从电影《狮子王》开始,这种插科打诨的角色成了迪斯尼动画中最有特色的元素,这次在中国经典上“动刀”, 迪斯尼当然是手到擒来,在推动故事情节和逗笑上有时简直成了最重要的角色,看完电影,你仍然相信没有这两个家伙,但你若是想起这部电影,你一定会首先想到那个陈佩斯陪音的小龙,这就是把经典交给迪斯尼的好处,他门有各种各样的方法来阐释一古老的故事,他们建立起了一个和中国完全不同的木兰世界,或许,这个版本比我们的更出名,或许,在我们的小朋友还没有看过《木兰词》的时候就已经知道木兰有个男朋友,还有一个小龙和小蟋蟀是她的宠物,这就是迪斯尼,你是说它好呢还是讨厌它呢?真的很难。
当然,我们看到,就算是小龙和小蟋蟀其实也是美国人对中国文化予以尊重和“理解”之后的产物,小龙是花家先灵们的使者,敬重先灵是中国给世界最初也是最深刻的印象,龙是最中国的符号,所以就算是中国观众也可以买单照收的,更何况那个关在笼子里的小蟋蟀呢!他是用来祈福的,体现了中国人对天地的敬畏,虽然被美国人彻底解构了,可到底也不乏“中国味儿”,另外诸如木兰相亲,媒婆和木兰父亲对神灵的敬重等等,都是具有浓烈的中国特色的,而且,我可以说,其中的手法不比中国的真人古装戏差,甚至还要好很多。
《木兰词》和电影《花木兰》,我们可以看做对同一事件的两种阐释方式,中国人自有其婉转徘徊的叙事方式,美国人也有cowboy直接与简单的作风,任你喜欢哪样,真正的花木兰只在你自己的心中。


 2 ) 美国人的想象力

今天看了迪斯尼的大作《花木兰》。看完之后有几个感想:
 
1、中国传统故事绝对能够成为好看的动画片的题材。国产动画片低劣的根源在于那些家伙贫乏的想象力和对孩子心理的一无所知,而不是中国传统文化题材的缘故。《西游记》让迪斯尼一样能拍得非常精彩。
 
2、再一次被美国人的想象力征服。《阿拉丁》、《狮子王》、《玩具总动员》,没有一个不精彩。那种想象力,不知道我们中国的动画工作者,再过几个世纪才能企及。
 
3、影片中夹杂着太多美国式的东西,尽管我看的是中文配音版本(比如爱情,爱情永远是国产动画片的禁区,不知道那些家伙脑子什么时候才能开化,我们的孩子不能有这样好的机会理解爱情,必然会通过其他更危险的渠道)。虽然有点不伦不类,但是实在是太幽默了,仍然觉得十分精彩。
 
4、影片并不只是搞笑。木兰替父从军那一段真的很感人,很少看见动画片刻画感情这么成功的。还有被匈奴践踏过的村庄的惨状,真的也是让人笑不出来。这也是让国产动画制作者学习的地方,不要把作为主要观众的少年儿童定位为没有深刻感情的弱智。
 
5、主题曲<Reflection>很不错!Christina唱的嘛。李玟唱的中文版也很不错!
 
6、感觉真的很好看!

微信公众号: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

 3 ) 叽叽复叽叽,木兰当户织

古代文学课程刚好讲到南北朝乐府民歌。提到乐府,自然要提到乐府双璧,自然也要提到乐府双璧中的北朝民歌《木兰辞》。
所以,昨天晚上下了迪斯尼的花木兰回来。刚看完。很好看。

本想下到原声来看,不过第一部的原声版本没有搜到。看配音版本也不错吧。恩,是不错的。
表现最出色的配音演员应该还是陈佩斯先生,而且整部影片因为木须在变得轻松有趣,的确适合给孩子看,当然也适合给还没有长大的成年人看。

当然还是可以埋怨迪斯尼动画剧情有些老套,即使拿到了中国的乐府诗也还是没有跳出原本的叙事结构,用典型的好莱坞思维来塑造英雄,同时也不忘记找一个可爱的搭档,和他进行完美的配合。如此,虽然有英雄,但是并不显得影片是在宣扬某种理念,虽然有笑料,却也不显得影片流俗肤浅。反而是两者在中和一下之后,就诞生了如此好看的电影。
这让我想起昨天我们的料理鼠王小米把两种食物同时放到口中品尝之后所体会到的美妙味道——艺术总是有相通的地方。

第二部花木兰是原声版的。看了一下,是有些别扭,一群中国造型的动画形象说着英文,所以在考虑是不是要重新下一版国语配音的。
所谓的某种情节还是有的,而且有似乎也并非有什么不对。但是,还是要说一句,艺术没有国界,迪斯尼把花木兰做成这个样子的确也证明了这一点。不论心里是不是不舒服,我们首先要做的还是应该反思下,自己的资源为什么没有利用得这么充分,近水楼台为什么没有先看到月亮而是眼睁睁看着人家用我们的传统文化大赚我们的钱。

记得初中时候看动画电影宝莲灯,一样的是中国传统题材,很巧的是也有陈佩斯的配音,但是给人的感觉却并不如花木兰好看。故事情节、角色设置其实看看和迪斯尼还真的是很相似,就干脆说是模仿好了,好歹是开始模仿了。
可是之后呢?不见了动静。还是日本漫画和迪斯尼大行其道。我初中到高中看的基本都是日本动漫。柯南、多啦A梦、灌篮高手、樱桃小丸子、蜡笔小新,现在电脑里还存着蜡笔小新,指望着情绪不高的时候能靠着这个古灵精怪的小孩给自己长点精神。

回头接着说花木兰。
剧情并不复杂,对原作进行了一些改动。当然一首诗改编成一个电影,增添情节、设置角色是必须的。
除却搞笑的剧情,电影中另一个亮点还是音乐的使用。不论是见媒婆那一段,还是军事操练的一段,音乐和剧情相得益彰,听觉视觉都是享受。

好了,电影就说到这里吧。虽说这个花木兰拿着美国护照,但到底还是说着华语。第二部我想是需要好好适应一下,因为下一个花木兰似乎已经准备长期在好莱坞发展,英语说得很是地道了。
当然,还是希望,她完成任务之后能够早点回来。毕竟,华夏的北方,才是她“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地方。纵是洛基山脉巍峨,也不能比得上阴山之上的朔风更能唤起北方少女的豪爽英气吧。

 4 ) 当迪士尼遇到花木兰

这部动画片,说看过100遍肯定是夸张了,但50次,却是不为过的。不为别的,纯粹的喜欢而已。
虽然借用了一个古老的中国故事,但一看就是老美的手笔:创意、敬业,诚心诚意地做给孩子看,令各年龄层的人都着迷。这就是真正的动画精神吧?而其中尤以敬业最令人赞赏,只有认真才能造就经典。
一部片子做得是否精致,看第一遍就知道了,如何精致,却是要拿着放大镜翻来覆去研究细节的。以我看过50遍而依然乐此不疲的资格,可以判定,迪士尼的《花木兰》绝对是精致的动画片,经典中的经典,堪称完美。
来看看美国人的认真劲儿吧。

1、人性化——用美丽演绎死亡:
动画片本来就是给孩子看的——你可以反对,但是你必须承认,这部片子是给小孩子看的。所以虽然讲述的是战争杀戮的故事,除了木兰伤口的那一点血色,看不到任何血腥。
那场惊心动魄的雪山大战,匈奴的大军损失成了零丁,并不是靠刀枪棍棒,而是雪崩。多么用心的构思啊,用诗意的雪白掩盖了所有残酷。
最后可汗的灭亡则更加美丽,他化作了烟火,在深夜的皇宫上空,散开五彩斑斓。多么俏皮的想象,野兽般的匈奴用死亡成就了最后的浪漫。
而李翔父亲所率的部队全军覆没,则是用战火焚毁后的断垣残壁来表现的。一顶头盔,一个布偶娃娃,就足以传达死亡的讯息,不必直面血淋淋的现实,依然可以渲染沉痛的气氛,这种会意手法已然是中国文化的真传。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只有全心全意为孩子考虑的人,才会如此竭尽全力。

2、阴影——恰到好处的生动
画面中有没有阴影,够不够多,是我用来评价一部动画大片制作是否精良的武断标准(另类画风如水墨动画等不在此列)。我们都知道,油画对光线要求十分严格,有了光影,会更加真实立体。动画世界不追求具象,可以不管,也确实有很多片子是不画的。但是,可以不做,却非要做到最好,这才是真正的完美主义者。
《花木兰》的绘画者们让我们见识到什么是认真,有光就有影。最着力的是在雪山上,匈奴的大军密密麻麻,从地平线上跃马狂奔而来,铺天盖地。用了一个航拍的镜头,每个骑兵都画出了阴影,突然一只鹰的影子急速掠过。千军万马而盖不住一只鹰,迅雷不及掩耳却能让你清楚看见,恰到好处,生动无比。

3、表情——细心描绘毫不惜力
人物的表情多姿多彩,十分细腻,很多只是几秒钟的镜头,但是画了大量的图片。比如木兰相亲之前的化妆,中途要穿过一条街,街上有一胖一瘦两个老翁在下象棋,一个将了另一个的军,木兰移了一个子,扭转乾坤。人物表情细腻无比,胖子先是愁眉苦脸,继而惊讶,继而狂喜,甚至幸灾乐祸。瘦子的眼神更是千变万化,先是沉着思索,继而是稳操胜券的挑衅,然后是决绝落子的笃定,接着是叉手闭眼看你怎么死的狂妄,突然被声音打断之后的大跌眼镜,继而不知所措,最后愤恨。而这一切,总共只有十秒而已。(插播一个穿帮镜头,瘦子的“将”走了对角线)
不知你有没有注意群众演员,就是主角身后充当布景的人物。在日本动画片,绝大多数TV版甚至剧场版如《名侦探柯南》者,人物一旦不说话,就“石化”了,说话那位也是只动嘴,十分生硬。而《花木兰》就算远远站在后面没有任何戏份的虚化人物,也是有表情的,比如“花瓶”这个名字诞生的那一幕,一群鼻青脸肿的士兵站在三位主角后面,和观众一起听着主角的搞笑对话,正常人看十遍也不会注意到他们,可是他们的形象并不静止,不是这个晃了晃脑袋,就是那个转了转头,总有人是动态的。光凭这个画面,就值得我们肃然起敬。

4、道具设置——草蛇灰线不浪费
我一直认为在话剧中道具越少越好,一个道具用途越多越好。《花木兰》也有这么点意思。比如木兰座驾的铺布,既是马的装饰,显得威武,又是马儿内心柔情的昭示,木兰仓皇出浴时,马儿用它掩护撤退,木兰被驱逐在寒风中时,马儿替她披上做了寒衣,多么绅士的一匹座驾啊。还有那把纸扇,刚开始是相亲的作弊工具,最后关头又是救命的武器,靠它才缴了可汗的武器。还有些首尾呼应的东西,比如小狗和母鸡,其实这些都不算高明的创意,只是因为同一样东西,出现的次数超过两次,就说明设计者是考虑过的,这比那些连人物设置都“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编导们要负责多了。


5、中文配音——同样出色
中文版的翻译和配音同样出色,基本没有损伤,有两处细节作证,阿尧向木兰发火时说了句:“It’will make your ancestors dizzy。” “ancestors”的发音是张大嘴的,不能用“祖宗”直译,如何对上口型呢?中文翻成“包你老祖宗两眼冒金星”,用“两”对应就轻松化解了。
还有宰相整队时说了句:“Order ,people order!”本意应该是立正点名之类,士兵们则顺势点起了菜来了。“I’d like a pan-fried noodle……”如果直译就不搞笑了,中文版改了改:“还吵,吵什么呀?”“我要炒个葱花蛋。”一样的效果,真是不知花了多少心思。
这得归功于成龙、陈佩斯、李玟等本土明星,还是美国人花重金聘请的团队呢?

当年,美国人要拍《花木兰》的消息传来,国人纷纷怒斥,就像端午节被韩国人拿去申遗一样愤怒。《花木兰》的造型出来,国人更是生气,怎么把巾帼英雄画成这个德行?美国人理都没理,只说了一句:“我们研究过资料,那时的人就长这样。”国人立刻闭嘴了,因为没人研究过,不好立刻反驳。
我也没研究过,我也觉得木兰长得确实有点对不起“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的意境,不过我相信,美国人是做足功课的,片中充满了中国元素,三从四德啦、老祖宗啦、算盘啦、象棋啦,风筝啦,纸扇啦,饺子啦、舞狮啦、笔墨纸砚啦、武术啦,除了京剧,能想到的都放进去了,刻意而为之显出他们的可爱。还有绘画中融入国画技巧、配乐中使用民族乐器。据说总共动用600名动画师,花了四年。光这两个数字,就值得我们闭上嘴巴了。
“迪斯尼公司为了使影片具有鲜明的东方风情,特别派出一组创作人员赴中国大陆进行实地考察和研究。他们的足迹遍布北京、大同、西安、洛阳、敦煌等文化名城,参观各地博物馆、美术馆,还曾亲临嘉峪关感受长城的壮美,收集了大量的资料。此外,几百名迪斯尼动画师不惜耗费时间,学习中国传统艺术所讲究的凝练传神的艺术风格和平衡和谐的艺术哲学,琢磨模仿中国国画的画风和手法。”还能说什么呢?
唯一令人生气的是,他们借了中国的故事,借了中国的手法,借了中国的票房,推销的却是实实在在的美国文化。而且他们还没有错,我还不能对此生气,这就是我最最生气的地方。

 5 ) 经典中国故事的美式解读

       1997年迪士尼公司根据中国古代花木兰男扮女装代父从军的传统民间故事制作了喜剧动画片《花木兰》,由此,中国人心中的集智慧与美貌于一身的巾帼英雄花木兰的形象,通过好莱坞的走向了世界的舞台。
    在迪士尼动画高超的特技和唯美的音乐的衬托下,这部借鉴了中国画的一些技法,虚实结合,工笔水墨结合,意境悠远,颇富东方韵味的影片将这个传唱了千年的女英雄似乎穿越了历史,以一种美式的轻松乐观的方式,呈现在她曾经征战的国土上,带给这片土地上生活着的人民前所未有的关于女性的美式解读。
在享受好莱坞电影讲述中国经典故事带来的震撼与快感的同时,动画片《花木兰》引发的对女性认识的传统观念的冲击,更值得观影者深思。
    在两千年的传统儒家文化的感染熏陶下,中国人心目中女性的形象就应该是小家碧玉的小姐、弱不禁风的柔弱女子。在中国这样一个男权至上的社会里,女性的地位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为:女人永远是男人的附属。那么花木兰的出现,自然具有划时代的悲壮色彩与影响深远的丰碑级纪念意义,影响的深远足以成为后来女权主义的百试不爽的力证。这一点,美国人的解读尤为明显。在影片《花木兰》中木兰替父从军的桥段,木兰勇敢的担当起重任,男扮女装,替父冲上前线,这体现了中国所弘扬的孝道,但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分析也体现了女性的自觉。女性的解放与自由发展,不仅是社会的问题,更是女性自身的问题,需要自我觉醒和自我发展。花木兰作为社会的成员,她自觉的拿起武器去保家卫国,正是她作为创造性的实践活动的主体,自觉的唤醒意识里自身社会主体地位的行为。奋勇杀敌,凭借女性的智慧与勇敢,终于“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好莱坞影片《花木兰》基于中国传统的经典故事,大胆想象,虚实结合,张弛有度。在对中国故事的叙述中不乏美国式幽默,同时又大胆的改编,一改传统中国“三从四德”对女性的束缚,在影片中,甚至出现“美女救英雄”、“救了中国”的颠覆性解读。“救了中国”这一说法明显太夸张了,但西方人自然不会去为了制作一部动画片专门去考证历史中的花木兰到底立了多大功,只要把这个女人塑造成英雄就够了。这个西方人心中的女英雄,勇猛到能救了长官李翔——也就是她未来的丈夫。以往的有情人终成眷属,常常是英雄救美,女性扮演的是弱者的角色,他们需要强者的保护。但是在影片《花木兰》中的“有情人终成眷属”,却成了“女救男”的反传统模式,而且一救就是两次。壮汉竟不如女子,这正是女性主义者非常愿意看到的。
    在分析了影片《花木兰》中女性主义的成分以后,有一点还是需要注意的——归宿。影片中的木兰凯旋后与李翔有情人终成眷属,,南北朝民歌《木兰辞》中木兰写到“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英勇善战的木兰终究是个女人,在她铁甲戎装下面也终究是个女儿身,她还是要一个归宿、一个家的。这一问题上东西方文化惊人的相似,这似乎在传达某种东西,也是女权主义者极力回避的话题,女人还是需要男人的,需要爱的。抛开西方女权主义者的激进,同样抛开中国传统的大男子主义,用中国传统道家观念解释也许会简单一些:相生相克,阴阳相济。

 6 ) Notes

Those lines I love:

1 A single grain of rice can tip the scale. (我想要译成“一根稻草也可以成为压死骆驼的关键。”又或者“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2 One man may the difference between victory and defeat.(有时候,一个人就是成败的关键。)

3 Mulan Mother: I should have prayed to the ancestors for luck.
Mulan Grandmother: How lucky could they be? They're dead!(如果这些祖先真的能显灵保佑木兰的话,他们就不会死啦!)

4 Who split her bean curb?(直译是:谁弄碎了她的豆腐?意译却是:谁惹她不高兴了?哈哈,很有中国特色!)

5 An apple for serenity; a pendant for balance; beads of jade for beauty. (苹果可以使你内心平静,玉佩可以让你保持端庄,翡翠则衬托出你高贵美丽。-,- 翻得很渣)

6 I will die for doing what's right, (结合剧情应该译作:为了国家,我宁可牺牲自己。)

7 No matter how the wind blows, the mountain cannot bow to it.(这么有骨气的一句话,一定要用古诗词来托物言志。搜索了一下得了一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8 The flower that blooms in the adversity is the most rare and beautiful of all. (开在悬崖绝壁上的花是所有的花里面最珍贵和最美丽的。这是皇帝emperor对Mulan的评价哦~)You don't meet a girl like that every dynasty. 不是在每一个朝代你都可以遇上这么一个有个性的女孩。哈哈,这句好搞嘢。)

9 The greatest honour for the family is having you for a daughter.(有你这样勇敢的女儿,才是我们家最大的荣光。这是给予木兰最大的肯定了。TAT)

 7 ) 难忘《花木兰》

《花木兰》大概是迪斯尼第一次尝试全方位接触中国文化的创作,因此下了很大的力气研究中国,这比起后面那些电影只取皮毛的做法要值得钦佩得多。

《花木兰》是一部给我许多感动的电影,其中第一个出场人物——在长城上巡逻的小兵就很让我感动。他在遭到匈奴突袭后的第一反应不是逃跑,而是拼命爬上烽火台,赶在匈奴单于之前点燃了烽火台,将警讯传出。面对单于,他没有求饶,而是挺起胸脯,给单于一次最后的心理打击。

之所以为他感动,是因为我在新疆巴里坤城外见过另一种烽火台。雍正年间,正是新疆叛乱多发的时代,当时巴里坤城内驻守了许多军队,而城外十里、二十里处就都有烽火台。守台士兵不过几人,如果敌军突然来袭,他们即便能及时点燃烽火,也不可能逃走了。他们的命运,不是投降,就是战死。但是,我相信绝大多数士兵都会选择英勇赴死,就像《花木兰》中的这个小兵一样。

现在,巴里坤城外的烽火台遗址依然矗立在那里,每次从那经过,我都会浮想联翩,为当年在这里牺牲的士兵感动。

《花木兰》给我的第二次感动,就是花爸爸(好像叫花狐……)接受军帖的时候。就如诗中所说,“兵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花狐老先生不是平民,大概是曾经立过战功,受过公伤,现在离休在家的老将军。所以,虽然他的腿有残疾,但他仍毅然扔掉拐杖,一瘸一拐地接受了征召,准备像一个男子汉一样为国家出力。

第三次感动在木兰换装的时候,配合动人心魄的鼓点,木兰削去了自己的秀发,顶盔贯甲,从宝剑中照出了她俊朗的面庞,骑上战马,呼啸而出。一个女子在那样的危急时刻,那样的凄凉雨夜,能有那样的果敢与豪情,我又怎能不感动呢?

第四次感动是木兰在军营中,通过一夜的努力,用巧妙的办法咬牙爬着旗杆。因为她是女儿身,所以训练中总是跟不上队伍,差点被校尉李翔“劝退”。但她硬是不服输,用巧法子一点一点地攀登着旗杆,终于,在朝阳的映照下,在曾经互相厌恶的战友鼓励下,她爬到顶端,摘下了李翔为所有士兵设置的第一道困难——他射上去的箭。她用自己的聪明和努力证明了自己,也证明了他们这些新兵。

第五次感动,也是最后一次,就是在木兰消灭了单于,皇帝向她鞠躬时,全城百姓都纷纷下拜的场景。在古代社会,一个平民女子能受到这样的礼遇,是不可能的。歧视妇女的观念在全世界都普遍存在,就连奥运会上的许多女子项目也是在上世纪80年代后才加入的。另外,动画中的木兰此时所遭受的苦难其实远比诗歌中的木兰要少。诗歌中的木兰是“壮士十年归”,即便不是十年,也是好几年。我坚信木兰的故事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所以,我更为那位1000多年前的伟大女性而感动。

说完了感动,再说说感慨。一部美国人制作的中国故事的影片,竟然能让我感动五次,而且是在之后每次重看都会继续感动,这不得不说是好莱坞对中国文化的一次成功演绎。也许外国人和我的经历、思想、性格不同,体会不到这么多感动。但也没准,说不定有些我们司空见惯的内容在他们看来更加感人。

只可惜,现在运用中国文化的这些好莱坞导演和编剧们没有这么乐于钻研的了,他们多数只是用到了中国的皮毛,如武术、五行、戏曲、龙图腾等等。真正能再让我感动的好莱坞中国片,从《花木兰》以后,就再也没有了。

 8 ) 动画木兰——重温童年记忆

今天和朋友去看了花木兰,回家顺带把动画片复习了一遍。当年非常喜欢这部动画,但因年纪小,很多细节其实似懂非懂,而且看的是中文配音,有些意思没有完全领会到,这次算是查缺补漏了。开头随着水墨勾勒长城,尘封已久的记忆也逐渐显形,变得清晰。当看到木兰决定替父从军,在祠堂里割发,音乐一起,竟然感到眼眶有些湿润。说实话,音乐真的为这部动画加分不少,不仅旋律好听,每次响起也恰到好处地推动了剧情或渲染了情绪,影版少了音乐,实是巨大败笔。军营里的打闹依然那么搞笑,皇宫救驾依然热闹得像过年。花木兰她对象长得也帅,比电影里刘天仙的CP不知高到哪里去。

看过动画再与电影比较,更容易看出问题所在。诚然,作为外国人的东方想象,不会完全依照史实,动画的情节也有不合理乃至夸张之处,但你并不会有太强烈的违和感。因为动画毕竟是动画,不合理、夸张,本来就是动画的一部分。真正的木兰,怎么会带着家族守护神上战场呢。然而,观众潜意识里对电影的要求和期许,无论真实性、情节合理性,都与动画有一定差距。动画中的效果变成真人电影,就显得古怪许多。比如影版木兰的家族守护神,那只五彩斑斓的凤凰每次在她头顶盘旋,我都感觉特别出戏。而制造雪崩来消灭敌人,也显得不那么靠谱,虽然是依照动画里的设定。当然,对于影版里这些情节的纠结,也可能是年龄增长引发的无趣作祟,如果是那样,以上批评可以忽略。

重温动画木兰,最大的收获是从心理层面意识到了木兰的可贵。比如在“同萧关”,木兰带来的木须误射了一枚火炮,导致队伍踪迹暴露,火药发射到只剩最后一枚。如果是我的话,面对这样的局面,一定会陷入深深的自责。然而木兰不但没有自责,反而更加过分,抢过最后一枚火炮对准雪山射击。这一举动完全是在赌,且是拿整个队伍的身家性命赌。幸好,她赌赢了。若非拥有足够强大的自我,是万不能顶着巨大的压力做出此举的。而这种强大的自我,正是我梦寐以求的。

 短评

为什么涉及中国题材的我都觉得老外实在不能理解我们的文化。。。。。

7分钟前
  • 老六
  • 还行

外国人YY下的中国古代社会

9分钟前
  • 暴富的女孩是我
  • 还行

我一直觉得,中国的东西只有中国人才能拍出精髓,因为老外都是浮于表浅,但让人心痛的事,中国人自己根本不抓,抓不住自己的文化。

12分钟前
  • ᥫ᭡້໌
  • 还行

李玟唱的主题曲我很喜欢

16分钟前
  • Doublebitch
  • 推荐

这是迪斯尼唯一一部完全的中国故事的动画电影。音乐很好听,里面那只苜蓿的小龙特别有趣。但是故事里的文化底蕴不完全是中国的,有点不中不洋的感觉,各位主创们对于这一点功课做的不够。听说要拍真人版了,希望能够改进。

19分钟前
  • 露咪亚
  • 还行

陈佩斯延续了他在《宝莲灯》中的高水准配音~~

21分钟前
  • 战国客
  • 还行

喜欢这部片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木须龙实在是太招人喜欢了

26分钟前
  • 宇宙
  • 推荐

很经典啊这个故事…很多年前看的…也是为数不多我看的非真人影视作品…反正我觉得挺好看的…所以我还是有点期待真人版的哈哈哈哈哈哈…动画的总是…我还是有一点偏爱真人演出来的戏吧…尽管很多时候不尽如人意…但是还是会想给真正想演好一个角色的演员们一个机会…

27分钟前
  • EL_CR
  • 推荐

这是一个真正“人文主义”的中国,所以它一点也不像中国。但伟大的迪斯尼们又把所有关于中国最美好的意向编织在一起,所以它又是最中国的故事。想象一个经历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古典中华,就是这部电影给我们的梦。我真希望我能看见这个中国梦实现。

30分钟前
  • 高歌
  • 力荐

我很喜欢很喜欢很喜欢~

35分钟前
  • 嘉沐難再續.K
  • 推荐

中国学外国 外国赚中国

36分钟前
  • 瓦达西瓦又又又桑只爱这巧克力
  • 力荐

刻板印象太明显了,西方思维披上东方的外衣。没啥意思。

38分钟前
  • 海鲜高汤面
  • 还行

除了对中国文化理解有些误差以外,本片的制作堪称上乘。

42分钟前
  • [己注销]
  • 推荐

唯一遗憾是没有细致刻画中国的大好河山,希望真人版可以好好弥补,人设简直教科书级的可爱

43分钟前
  • 兮称
  • 力荐

原版的艾迪·墨菲和国语版的陈佩斯都碉堡了

46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这是一个美国女兵,根本就不是我们的巾帼英雄,效果和动画都很赞,但是get不到我们博大精深的文化,所以她只是一个叫花木兰的人,并不是那个雌雄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的花木兰。

48分钟前
  • 花落 思量错
  • 还行

虽然少了些创意,但这部电影的内核很强大,一个封建时代的女子不需要三从四德不需要贤妻良母也能为家族争光,迪士尼太会挑选主题了

49分钟前
  • 喜悦之地
  • 推荐

拍我们的素材还能让我们看得津津有味,我们有的努力呀!

50分钟前
  • 沧海一小生
  • 推荐

故事很好莱坞,但不得不说人家来中国是做足功课的,首先开始的几个女人的服饰很符合南北朝时期的样子,高胸襦裙,还有那些发髻,相比我们一些古装片各种非主流造型人家至少用了心的了

54分钟前
  • MIKI莉莉
  • 还行

“你的孙女居然是变装人士!”哈哈哈哈这句话承包我的笑点。太久没看2D动画了好怀念~~~

58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