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抗战

大陆剧大陆2012

主演:朱泳腾,戴娇倩,杜志国,丁勇岱,寇振海,徐少强,张家荣,魏春光,岳跃利

导演:陈伟祥

 剧照

我的抗战 剧照 NO.1我的抗战 剧照 NO.2我的抗战 剧照 NO.3我的抗战 剧照 NO.4我的抗战 剧照 NO.5我的抗战 剧照 NO.6我的抗战 剧照 NO.13我的抗战 剧照 NO.14我的抗战 剧照 NO.15我的抗战 剧照 NO.16我的抗战 剧照 NO.17我的抗战 剧照 NO.18我的抗战 剧照 NO.19我的抗战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18 04:12

详细剧情

  抗日战阵时期,神州镖局接到一批文物,要送往革命根据地,交给八路当作军费。镖局老英雄苗峰,带着他的女儿苗香儿,以及一批热血男儿誓死护送文物,路上不但遇到了日本人的阻截,又遭遇一伙凶悍的土匪。一番斗智斗勇的厮杀之后,苗峰不幸身亡。宝物被日本人夺走,苗香儿求助于在大法寺高僧,得到大师的入世弟子陆有为帮助。这个时候,聂天鸣带领英勇的八路军小分队前来接应,遇上了苗香儿这路人马。白三等土匪也以大义为重,决定重新做人,加入了小分队,他们各施本领,终于夺回了文物。组成了一个以聂天鸣为中心的,凤凰山抗日武工小分队,继续与日本鬼子做战斗。

 长篇影评

 1 ) 《我的抗战》——没牺牲的更不应该被忘却

第一,有关抗战的民间记忆有人做比没人做好,很多当事人正在陆续离我们离我们而去,带着他们对那个中国的全部记忆。如果我们不想对自己爷爷奶奶祖父祖母生活的世界有一点实际的感受,只想停留在《地雷战》、《小兵张嘎》的意淫中,这个工作就没有意义,但如果不是那样,我们愿意问问自己所从何来,现在在干什么,未来会往何处去,就应该尝试着了解下那一代的生活面貌、人生经历,这有助于理解他们的为人处世之道,他们对世界的看法为什么和我们如此不同,也有助于帮我们看清我们现在要去向何处,有句套话叫“以史为鉴”,对一个国家一个人都功莫大焉。

第二,纪录片制作需要深厚的功力,不是几个刚毕业甚至未毕业的学生可以胜任的。《我的抗战》很多集在肆意挥霍这些素材,令人惋惜。即使放下天赋和技术手法不谈,仅仅就人生阅历来说,这些学生也胜任不了。很可惜,电视行业的体制容不下一个不求“进取”只会做片子的编导,因此我们的纪录片水平之差,差到中学女生心情日记的水平,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吧。

第三,即便水平如此之差,我们还是应该看看《我的抗战》。因为我们对抗战的认识偏差太多,当事人在事隔七八十年后还原事情真相时,仍然会让我们热血沸腾,这大概就是真实的力量吧。

第四,看完之后,对抗战有两点体会,应该是《我的抗战》不想得到却无意透露的:第一会理解蒋当时的犹豫彷徨和决绝;第二;中国能站住靠的是正面抗日战场,而不是什么敌后游击战这类浮云。看看抗联的故事就会更有体会。第三,汉阳造打不过三八大盖儿,中国军队的差距是实实在在的,就如同三八大盖儿打不过汤姆逊和火焰喷射器,白天挨打,黑夜摸上去近战,这种用生命换取的坚守如此悲壮,因此,每一个牺牲都应该永垂不朽,没牺牲的更不应该被忘却。

 2 ) 我记住了四行仓库,那个女儿,还有那个投河自尽的姑娘

已经看到了第十八集,中间最想提的就是第二集的八百孤军,第七集八千里路,和第十四集,永远的微笑。

八百孤军,让我记住了四行仓库,一位小姑娘冒着日军的枪林弹雨,跑进四行仓库,将一面青天白日旗交给了当时唯一镇守上海的将士,竖起了日统区的唯一一面青天白日旗。

八千里路,印象最深的是街头演戏中说的故事,爹打女儿,而女儿说出一番话,恰似现在的某些情境:不要怪我爹,他也是挨过饿的人,我知道挨过饿之后人会变的多疯狂,不是他的错,要怪就得怪那东洋鬼子过来毁我家园,我们才流离失所,人性扭曲……

永远的微笑,战争中的爱情,是那么凄美。男的要从军去,从此居无定所,命悬一刻,让女的不要再等,女的后来嫁了人,并不快乐,再后来就投河自尽了……

这几个故事,每每想起,揪心无比……

 3 ) 崔哥 干得好

感谢崔哥!支持您!您做的,是真正有意义的事情,在您身上,我们看到了这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已经所存不多的良心。希望您在忙于做事情的同时能拥有健康的身体,因为有时候,我们战胜敌人的法宝之一就是比他们长寿!哈哈哈

 4 ) 这些抗联英雄永垂不朽

这些抗联英雄永垂不朽。这些抗战英雄永垂不朽。他们需要被记得,他们也应该被记得,永远……
感谢崔永元,感谢创作组,在这个阴雨连绵的夏日,因为这部片子,我热血澎湃,情绪激荡。

 5 ) 前二十集剧情简介

由于早些时候看过《我的团长我的团》和《生死线》,读过柴静的《崔永元说》,读过老六关于《我的抗战》看片会的图文记录,还由于一直以来对崔永元的喜爱,所以对《我的抗战》特别关注。在看,一天一集,本来想自己作笔记,特别是想记录、整理一份片中出现的三百位抗战亲历者的名单。不过搜狐《我的抗战》的网上播映专题做得很用心,有总有分,每一集都有“简介”和“编导手记”,我也就先偷个懒,将已完成的前二十集的“剧情简介”搜集整理如下:

资料来自搜狐《我的抗战》专题:
http://tv.sohu.com/s2010/wodekangzhan/

◆ 第一集:卢沟晓月(编导:鄢 郁)
学过历史的人都知道1937年7月7日,这个原本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日子,因为几声划破天际的枪炮声,从此永远变得与众不同,这是我们知道的历史。这一集的主角是当年镇守北平的二十九军的将士们,他们一手举着落后的“汉阳造”,一手握着锋利的大刀。当年南苑一战,冲锋陷阵的还有一群学生兵。南苑一战,29军失去了一个副军长,一个师长。今天的北京市中心,有一条赵登禹路,一条佟麟阁路,两条路隔着一条长安街,相互凝望。但是,平津最终失守,华北宣告危机。

◆ 第二集:八百孤军(编导:张 冬)
淞沪抗战,中日首次决战,日本没能实现三个月灭华的狂言。中国军队撤出上海后,还有四百多人没有撤出,他们就是传说中的“八百壮士”。这些孤军的抵抗,成为全中国的精神支柱。但是他们的命运却极其波折悲壮。先是团长被刺,后又成为战俘,甚至一些壮士被运往遥远的巴布亚新几内亚做苦力。这一集是几位幸存“壮士”的讲述。可播出前,老人们相继去世,现仅在世一人,他也是全国幸存的惟一的“八百壮士”。

重庆晨报2010年12月11日新浪微博:【最后一位八百壮士——杨养正病危,让我们为他祈福】随着历史车轮的不断前行,当年的八百壮士都逐渐离我们而去。唯一健在的96岁高龄的杨养正老人,由于全身多处器官衰竭,依靠呼吸机维持着生命,随时都有生命危险。我们希望曾经挺过日军炮火的壮士杨养正老人,能够再次挺过病痛的折磨。

一行热泪数次开口:谢团长……
http://sh.eastday.com/eastday/shnews/node42337/node42418/node42423/node71438/userobject1ai1230346.html
上海侬好:我的最后一个心愿了了
http://sh.eastday.com/eastday/shnews/node42337/node42418/node42423/node71438/userobject1ai1226852.html
最后的老兵泪湿四行
http://sh.eastday.com/eastday/shnews/node42337/node42418/node42423/node71438/userobject1ai1230321.html
两代三"父子"共忆当年悲壮沙场[图]
http://sh.eastday.com/eastday/shnews/node42337/node42418/node42423/node71438/userobject1ai1230310.html

◆ 第三集:伏击(编导:刘 元)
八路军在抗战期间经常运用的一种战术,叫伏击战,伏击战通常是以弱胜强时的最佳战术,代表战役就是平型关战役。本集所要讲述的,并不是历史课本上冷冰冰的平型关大捷。坐在镜头前的人,都是迟暮的老人,你也许很难把他们和当年奋勇杀敌的勇士联系在一起。但,就是他们,这些普普通通的士兵,用血肉之躯书写了一段生动的、可歌可泣的历史。

◆ 第四集:长城谣(编导:赵 慧)
九·一八当晚,沈阳有东北军八万人,但他们接到的命令是不抵抗,整个东北在四个月零十八天里,丢失殆尽,三千万东北人成了亡国奴。1937年,北平、上海、 南京,相继被日军占领。八年抗战,中国被日军侵占沦陷区面积,有六百余万平方公里,二十六个省,一千五百余县市内的中国人,在日军统治下屈辱的生活着。学日本话,行日本礼,穿日本的衣服。他们的行囊里,装载着血泪耻辱。八年抗战,他们的心里始终也装载着一个民族不弃的希望。

◆第五集:白山黑水(编导:刘 元)
本片的主人公叫李敏,当年她还是个十四岁的小姑娘。1938年11月23日,十四岁的抗联战士李敏只身一人,迷失在在东北茫茫的雪海中,这之前她曾经遭遇了敌人、狼群、寒冷等种种磨难,死亡正步步向她逼近。精疲力尽的她,在第二天再次与敌人迎头相撞。纷飞的大雪差点要了李敏的命,却也在此时救了她的命。大雪的遮掩,让她顺利逃脱了敌人的追捕。故事以李敏的传奇经历为线索,展示出东北抗战的艰苦岁月。

◆ 第六集:第五战区(编导:张 冬)
1938年春,日本侵略军调集大量部队涌向了津浦路和陇海路的枢纽、中国南北交通的中心之一——徐州,著名的徐州会战就此打响。台儿庄战役是保卫徐州的一次外围战役。从1938年3月24日始到4月7日,台儿庄战役共历时十四天。这场血仗的重要支柱不是国民党的嫡系王牌部队,而是一支到处没人要的部队——川军,一支地地道道的“杂牌军”,一支杂牌军中的杂牌军。他们凭借血肉之躯,全歼装备精锐矶谷师团主力约一万多人。但胜利的代价也相当沉重,中国军队的损失将近两万人。战后,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望着重叠铺倒在地的中国守军尸体,跪倒在已是一片焦土的台儿庄的土地上,满面泪涌。随同的将士也一起跪了下去,放声嚎哭。

◆第七集:八千里路(编导:赵 慧)
抗战是全国总动员。为了保存珍贵的国力,1938年,搬家成为了很多人的共同行动,文物在搬,工厂在搬,学校在搬,多搬走一点,就多保护一点。就为抗战胜利多积蓄一些力量。但是八千里路云和月,充满坎坷与冒险。

◆ 第九集:在延安长大(编导:罗 峥)
抗战期间的延安生产生活散记。在整个抗战期间,延安确实从某种意义上,成为全国有志青年的“圣地”,延安,也比全国任何一个地方,展现出了无限的活力和生命力。本片通过十几位当事人的叙述,尤其从一群孩子的视角,试图再现生动亲切的延安。

◆ 第十集:潜伏(编导:李 戎)
抗战期间的秘密工作。这也许是整个抗战中,最神秘的一支部队,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实在太过惊心动魄匪夷所思。他们有复杂的身份,有奇特的命运。今天,在我们镜头前的他们白发苍苍,口齿未显流利,却传递了令人惊叹的信息。(那位炸火车、杀北大校的王芸彬老人何其厉害!正称快呢,却知已逃走的车夫竟又一家三口被抓,且惨死,快里立时很多痛。)

◆ 第十一集:雾都茫茫(编导:张 冬)
1937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发表,重庆正式成为中国战时的首都。在这个雾气缭绕的山城,有保卫陪都的军人,有制造国防酒精为抗战服务的商人,有为抗战找杜月笙捐款的小孩,有在日复一日跑警报的恐惧中生活的女子、还有柴米油盐、衣食住行,这些普通人也许没有意识到,他们的生活时时刻刻和抗战发生着密切的联系。进入相持阶段,抗战的前景、国家前途处在一片迷雾之里。(1946年4月30日,国民政府颁布《还都令》,定于5月5日还都南京。《还都令》说:“国民政府前为持久抗战,于二十六年十一月移驻重庆……回念在此八年中,敌寇深入,损失重大……其对国家贡献之伟大,自将永光史册,弈叶不磨灭。全文:http://www.3gmuseum.cn/article.asp?7-78-1074-31

◆ 第十二集:反扫荡(编导:鄢 郁)
反扫荡是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中国军民要面对的重要课题。反扫荡的故事,一是惨烈,一是传奇。在那些故事里,有眼泪,更有眼花缭乱的智慧战斗。本集讲述了三个神奇的敌后游击队的故事。

◆ 第十三集:敌后武工队(编导:鄢 郁)
从1939年开始,日军频繁扫荡各地后根据地,抗日形势日渐恶化,为扭转此不利局面,各根据地先后派出成建制的小分队,携带少量武器,奔赴日军占领区。1942年1月,中共中央北方局肯定了这种斗争方式,并将其统一称为“武装工作队”,简称“武工队”。 成为了一名武工队员,侦察、锄奸、策反的经历都很丰富精彩。敌后武工队有很多神奇之处。任旭东和战友几名穿着日军服装,潜入武陟县城抓回了一名日本军官。被抓之前,日军军官还在搂着一名女人睡觉。李耐因44年入伍,作为一名武工队员,也有活捉伪军小队长的经历。平原游击队、铁道游击队、雁翎队,这些地方武装活跃在敌后,他们的故事,比电影还精彩。

◆ 第十四集:永远的微笑(编导:罗 峥)
爱情是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情感之一。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越是在生离死别中,人性的光芒就越是四射。在战火中,亲人更加亲密,朋友更加珍贵,爱情,则更增加了生命的本色。本片中讲述了三对恋人,有的幸福结合,有的天涯两隔。即使今天,我们也能从他们的讲述中,感受到爱情的力量。

◆ 第十五集:拔据点(编导:鄢 郁)
据点,是日军稳固占领区的桥头堡,它们如铁网般盘踞。拔掉这些据点,是八路军和新四军的重要工作。拔据点的故事都很传奇,日本人虽然在正面战场上节节胜利,但在局部的拔据点战斗中,却有不少失败的经历。这一集,讲述了几个神奇的拔据点的故事:王刚的果断,王扶之的机敏,曾思玉的才智,总之,他们值得我们敬佩和敬仰。

◆ 第十六集:钢筋铁骨(编导:伍安生)
抗战是中国军队进行的一场力量悬殊很大的保卫战。悬殊大的重要体现,是武器。那么中国军队都在使用什么样的武器与强大的日本帝国作战呢?我们今天能看到的,有大刀,红缨枪,土地雷,汉阳造,捷克式轻机枪,德式重炮,苏式坦克,各国淘汰的飞机,等等等等,当你看着这些参差不齐,年代各异的武器时,并听听它们背后的故事时,也许会饱含热泪。

◆ 第十七集:飞虎飞虎(编导:刘 元)
查尔斯·邦德,美国空军少将。他曾经非常渴望能够成为一名战斗机飞行员。然而现实却跟他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最终成为了一名轰炸机的飞行员。1941年 他来到中国,加入了陈纳德领导的美国志愿航空队。他曾单独挑战过同时二十多架日军战斗机的攻击,出色完成了很多飞行任务,大家都称他是“王牌飞行员”。遗憾的是,节目还没有制作完成,查尔斯•邦德就去世了,今天,活着的飞虎队队员凤毛麟角,这种情况正是今天回顾抗战时的现实。

◆ 第十八集:生命线(编导:伍安生)
持续的战争最重要的是补给,日军能在中国坚持那么多年,靠的是良好的补给系统。而中国军队最致命的问题是补给,武器弹药,粮食军饷。当日军切断中国整个海岸线后,中国军队的补给,成为头等大事。在这一集中,“生命线”主要指的是:蜿蜒曲折的滇缅公路,和重重险峻驼峰航线。全长1146公里的滇缅公路,要穿越横断山脉无数的沟壑险滩,美国工程师在实地勘测后认为,即使用上全世界最先进的工具,也需要整整三年。云南几十万老少妇孺,用双手和简易的工具,只用了十个月的时间,便让滇缅公路正式通车。中美空军开辟了飞越喜马拉雅山脉的驼峰航线,是中国与外界联系最重要的航线,也是唯一的生命线。1500多名中美飞行员在这条航线上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在这一集中,你也许能体会,生命是多么的顽强。

◆ 第十九集:松山之战(编导:刘 元)
日本军队在中国战场上认输的战役不多,松山之战即是其一。这场“玉碎”之战的背景,是整个滇缅抗战。这一集以松山之战为主要内容,讲述了艰苦惨烈的滇西抗战。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一集中,我们赴日本采访到了松山之战仅存的一位日本老兵,他在讲述的同时,向我们展示了浑身的弹道伤痕。惭愧的是,这场战役至今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将士们的事迹无人知晓;他们的尸骨不知所终;他们的墓碑空无一字。

◆ 第二十集:到敌人后方去(编导:伍安生)
1938年开始,大片地区沦陷,为适应形势发展,敌后工作越来越重要。如何在敌后落脚(解决吃住行)、如何发动群众、如何动员百姓参军,如何发展地方武装,与地方势力如何既团结又斗争,如何建立政权,这些问题,在日军密集的铁蹄声中,一个一个解决,但解决的又是那么惊心动魄。

 6 ) 柴静:《崔永元说》

原文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b0d37b0100jk43.html


我好几年没见到小崔。
最后一次大概是两年前通电话,他说“这个时代太二了,我不跟了”
他扭头转身去做历史。
上周《我的抗战》看片会上,他说为什么离开《实话实说》,“那六年半,我和好人告别了,因为在场面上做事的时候必须要应对或者说应付,我变得越来越圆滑,天助我,我病了”
心理医生说就干你喜欢的事儿吧,他从小喜欢历史,“假历史也倒背如流,高考能考96分”
等得病了有时间多看资料的时候,他觉得,“一定要知道什么是真的”。
所以他选择“口述历史”,“是谁说的,是林语堂还是陈寅恪说的,他说这个民族有五千年历史,非常了不起。他说,不管怎么个混法,能混五千年就了不起。我觉得他一针见血。在我眼里,这个民族五千年以后,现在我们就能看到结果,基本还是个混的状态。这个民族浅薄,没有文化,不重视历史。我说这个话根本就不怕得罪谁,就这么浅薄。”
他打了个比方来解释他要作的事“如果我们能采访孔子呢?”
“因为论语都是孔子死三百年以后才成书的,已经都不对了,再心得一遍,不知道说的是谁的事了。我们做口述历史这件事就是直接听孔子说,然后你发表心得,别听别人心得了。我们世世代代老听心得,进步速度会非常慢。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它(口述历史)特别有意义。”

他成立了一个公司来做这件事,叫“清澈泉”,用六哥的话说“听着象夜总会的名字”,但是一个“可以不用提防,不用担心不交货或者不给钱”的公司。
采访了三千五百个人,收集的口述历史的影像超过了二百万分钟。收集的纪录影像也超过二百万分钟,收集的历史老照片超过了三百万张。
两年花了一亿两千万,这些钱都是他自己筹来的,到处找,“最感兴趣的是我们抗战的对手,日本人”
底下人笑。
他说日本的电视台NHK,“零一年我去了日本,我去那里看,一个小姐在那里操作。她就问你要看什么?看中国啊,上面密密麻麻的。问看中国什么?我说看东北。问东北什么,我说看张学良,张学良调出来了,最早的是9月21日,就看这个。他给我打开了视频,三十分钟,张学良的演讲。我记得很清楚,里面说了一句,委员长说,两年之内,不把日本人赶出满洲,他就辞职。这是张学良演讲里说的,我当时很受刺激”
他的刺激是我们也是电视工作者,但我们没有这样的资料,“而且这三十分钟拿回来谁也不会把它当回事”
中国的这些参与历史的人很多已经死去,有的正在老,正在失去记忆。
“不能再等了”,他说。
我说“很多人觉得这些事应该是搞研究的人来干”。
他一笑,多么熟悉的嘴角一弯“他们在评职称,还有更紧要的事。他们评完职称也会想起来干,不着急,谁想起来谁干。”


拍《我的团长我的团》的康洪雷坐在底下,他说拍之前他只知道杜聿明、孙立人,他们确实战功赫赫,很有名,有文字记载。
“我当时就想我能不能往下做,可下面就没有人知道了。我和兰晓龙开着车沿着昆明一路走,直到看到一些事,看了很多书,就像一个一个采访,我们也在做,越了解浑身越颤栗,越颤栗就越想了解。”
他拍《激情燃烧的岁月》之前,听他爸说了五十年往事,每次回家都要说,这次采访才发现这些老兵和他的父辈完全不一样,“他们从来不说。越不说我越想知道,于是我们利用各种技巧,各种各样的方式,一点点的知道。”
采访完,他和兰晓龙回到酒店之后,相对嚎啕。
“之后我们在想,哭什么呢?是哭这些老兵壮丽的往事和寂寥的今天?还是哭什么?后来发现,我们哭我们自己的无知,自己的可怜。我们快五十岁了,居然在中国抗战历史上这么大块波澜壮阔的史实和一个一个区域,居然你丝毫不知,你不可悲吗?我们突然知道了我们要做什么,就像你们这样这么多年做的一样。所以,就有了《我的团长我的团》。不管怎么样,这部戏我放在这里,观众可以说好,可以说不好,但就我个人来说,我快五十的时候,做了《我的团长我的团》,只是为了让自己心安。”


我和小崔同事十年。
刚来的时候,部里让主持人拍合影,我是小姑娘,很自然地站在后面。
他回头看见我,扶了一下我的胳膊,把我带到前排最中间他的位置,那时候他连我的名字都不知道。
别人老觉得他幽默,嘲讽,调侃,解构,等他坐在观众席上,听别人讲故事,眼睛一会湿一会儿热的时候,有人说“小崔没意思了,都不说笑话”,他说“什么时候我们连听一个人讲自己生命的耐心都没有了?”
他曾经对我说,“911之后,好象是国家地理频道,老放一个宣传片,是那个楼倒下的镜头,我每次看见都想,那些死者的家人看见这样的镜头是什么感觉呢?我就想给他们写信,你说我是不是有病?”
所以他说,他后来做节目已经不管什么别的了,“只要能帮到一个人,就是真的”。
这次看《我的抗战》的时候,好几个人问有一集节目如果是只放一个故事,可能会更好看一些,为什么要放好几个人的采访。
他说“我们采访老人这么长时间,打搅人家这么长时间,就用几秒钟、几分钟,对不起人家。有时候海若做片子特别苦恼,因为我向他们提很多无理要求,我希望他们片子多出几个人,因为可能再看一个片子,这个人就没了,我希望他们能看到自己的影像在电视台播出,哪怕是中央电视台呢,这也很好。”


陈虻的葬礼上,我们见过一面。
他不说话,面色不好,坐在那里。
我坐他边上,看着他。
他从口袋里拿出一把药,我给他递一瓶水,他拿在手里,没喝,直接把药吞下去了。
我知道他心脏不好。
他看看我,说“别生气,啊”
我什么都说不出来。
这次看片会上,他说“柴静那时候总看到我忧郁的样子,不开心,但是她最近看到我,我很高兴。”
他说“我们做完采访,再做笔录,一校二校三校,当事人校,然后做成我们现在能看到的(片子)。我每看这个,就觉得自己非常渺小,我们受那点委屈算个屁啊。这里所有的人都是九死一生,家破人亡,多沉重的词啊,对他们来说小意思。受尽委屈,有误会,一辈子不给钱,半辈子吃不饱饭,儿女找不到工作,女朋友被人撬走,想加入组织就不让你进,邻居一辈子在盯着你。当我每天在看他们经历的时候,我忽然觉得我这个年龄经历的所有的事都特别淡”

有观众发言,说得很动感情。
他拿过话筒说了一句“我想补充一点,我听出一点危险。我不希望大家误解这个片子,《我的抗战》就是“我的抗战”,是自己叙述。你之前听到的共产党把日本打败,还是国民党把日本打败,这个片子不负担这个任务,不管这个事。如果你想听我知道的宏观叙述,那就是日本投降时,无论是国民党还是共产党都感到很诧异。不要以为《我的抗战》是要翻案,没有那个味道”
他说他和他的团队对结论没有什么兴趣,“我们可能会采访几万个人,多少多少个小时,去重新对历史下一个结论,可能又会误导一批人,我们不想干这样的事。我希望五十年以后六十年以后终于有一本被大家公认的书,不管它是宏观叙述的还是细节叙述的,大家认为它是真实的。它在最后写一句“本片部分资料取自崔永元《口述历史》”,就行了,不要指望着我们这一代人因为这一点采访能够对历史得出什么结论,做不到。”
有一位电视台的同行,站起来请他谈一些对当下电视台纪录片的看法。
“我对电视台的使命和节目编排同样没有什么想法,我也不愿意想,因为那样可能会耽误我干正事。我有那个时间,就能多采访一个人,多整理一些材料,这样可能更有功德。我现在想,2002年为什么得病,就是老想不该想的事,现在为什么快乐,就是不想那些事,只想怎么把该做的事情做好,这一点可能更重要。”
最后他说“我们想让这个时代变化,挺难。我们等着这个时代变化,我们也等不起。我们可以选择的是,时代在进步,我们自己在发展。就是这样。”

(ps.LZ最开始是在经典短篇阅读小组看到此文的。再去的看的时候发现“该话题已被管理员设置为不允许回应“。特转至此,感谢原po大蔷薇同学的分享。原帖: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6901312/

 7 ) 历史的魅力

       之前我一直在看动漫。觉得很多故事和色彩很吸引人、很刺激、很动人。有的让人很热血、有的很感人,当然最多的是吐槽时的乐趣,总之故事画面总能把我带入不同的情绪感受之中。
       看了这部纪录片之后,突然觉得无论电影、小说还是动画的故事都索然无味。
       因为这些故事所带来的感受远远不及在一段段讲述中体会的历史过程、人情冷暖那么震撼那么令我“着迷”。
       抗战历史固然是沉重的,血腥、消沉、悲痛都展现在人们眼前,但其中的希望、温暖、奋斗,人在历史中的选择、内心思考,无一不是黑暗中的熠熠光芒。照耀每个阅读历史的人的心。
       因为历史是真实的。
       而历史的真实在细节中展现。
       每个讲述的人都记不全整部历史,但每个人心中都有难以磨灭的瞬间藏在心中。这些瞬间、细节拼凑在一起才是历史。无数细小支流汇聚而成的历史滔滔大河。
       口述历史让人着迷。这才是鲜活的历史,这片土地上曾经发生过的事情。
       回想起08年暑假,因为闲着捧了本《国史大纲》读。当时教室里周围的同学不是在看托福、雅思就是注册会计师的教材、习题,我觉得自己格格不入。很尴尬。
       但进入历史之中的乐趣、发现新知的快感至今还记得。这是因为历史而着迷,为细节而着迷,为一张张曾经的面孔说过的话做过的事着迷。而中学的历史课除了阶级矛盾和革命什么都不记得了。
       人们常说从电影小说中感悟人生,体会道理。但历史才是人们从中感受和借鉴的最直接的人生财富。历史是很多人,不同的人的人生经验的累积和总和。聆听长者们的人生经验,用以理解自己现在的生活。读历史不就是这样吗?
       这里和电影小说一样有浪漫、有艰辛、有遗憾还有满足和期待。
       唯一的不同是历史是真实的。
       这里主角不一定是帅哥美女,剧情也不一定惊心动魄、纠葛反复,但人在其中的情感思绪却绝对没有任何修饰和渲染,直白而震撼人心。
       如此优秀的纪录片豆瓣上评分的不超过一千人,觉得奇怪。推荐给朋友,回复说如今大家都很累,工作学习压力大,都想放松放松,如此沉重的历史题材没人愿意去碰。想想确实这样。分享一段轻松逗趣的视频关注度都比这高吧。

 8 ) 致敬那段被快要被遗忘的历史

致敬那段被遗忘的历史 这部纪录片是我的大学老师推荐的,看完以后,我的确是有很大的感触。 我选择写这部纪录片有一个原因便是这部影片真的会震撼到我,甚至看到最后眼眶会湿润,我是真实地被这部纪录片感染了,尽管我只看了其中的几集。而我,讲着重讲述课上播放的该纪录片的第二集《八百壮士》。 关于这部纪录片的背景,我大致了解了一下,此纪录片是前央视主持人崔永元先生自费自领“口述历史”团队历时8年采访中的很小一部分。用崔永元的话来形容,该片是一次“更接近口述历史”的纪录片尝试,且是更具传奇和梦想的结晶。(资料来源于百度百科)在纪录片手法上,这部影片有几个明显的特点:

一,当事人 口述。这实际上算是现在电视纪录片经常会使用的手法,在当时,算是一个创新吧。崔永元作为这部影片的制作人,他反复强调,《我的抗战》最重要的不是重新书写抗战史,也不是要重新认识抗战,只是要反映抗战背后每个生命个体的真实感受和故事,是一次“更接近口述历史”的纪录片尝试。的确,通过口述我们才能了解真正的历史,而不是像当今的抗日神剧上那样自以为是。

二,就是通过木版画的形式来表现口述者所纪录的历史(我不确定我的表述是否正确)。我的理解是因为当时的影像资料基本为零,通过用木版画的形式可以更加形象的描述那段历史,也是本着还原历史的态度。

三,以小见大。用一些我们之前不太关注的东西作为影片的切入点,我感觉更有趣。 而关于我个人,就是感受颇深。 我喜欢这部影片的原因之一便是真实感。因为历史是真实的,而历史的真实在细节中展现。我以前也看过一些关于抗战的纪录片,但大部分都是选择从宏观上表现中国军民的抗战史,着重表现中共是抗战的中坚力量,这无可厚非,但我不太喜欢这种。这种叙述的方式太像一本历史教科书了,虽然我也很尊敬八路军、新四军,也痛恨日本侵略者,到这种表达方式实在无法让我产生共鸣。而这部影片,大多都是从个体入手,来表现抗战的残酷。真正的历史不是手撕鬼子、机枪打飞机的荒诞,而是充满着残忍、血腥的悲歌。

例如第二集,四行的八百壮士是历史教科书中鲜少着重记载的抗战,而我,也是因为这部影片开始去真正的了解这段历史。我记得第二集中王文川老人沉默寡言,但是当他回忆起老团长谢晋元时,他的眼里会有泪水,尤其是影片最后他到四行仓库保卫战纪念馆看到老团长的雕塑时,他积攒多年的痛楚在那一刻爆发,真的令人动容。王文川老人说,他们吃的生米,几天几夜不敢睡觉,最后站着都能睡着。即便到了孤营,他们依旧每日早操训练,等待国家召唤,他们也会自办工厂,自食其力。我敬仰他们的精神,忠于国家,忠于军人。我也丝毫不怀疑他们在当时会有那样的信仰。

我看过一档综艺《见字如面》,里面有很多民国时期革命先烈的家书,在信里,他们无一例外全都表达了“愿以我血荐轩辕”的伟大气概。信仰的力量是可怕的。有很多人说我们失去了信仰,但是还是有很多人愿意去用生命去守卫自己的信仰,就像这四百二十多人一样。 这部纪录片已经过去八年多了,而当年抗战的那些战士们,也差不多已经过世了,我不确定以后还会不会有人记住他们,这些不重要,但他们已经在历史中留下了自己的身影。 谢晋元团长是被叛徒杀死的,而孤营的大部分人沦为了战俘,少部分人被送去了新巴布几内亚的一个小岛上做劳工。这是大部分不了解的,而这些也在纪录片中被真实的展现出来。我认为一部好的纪录片导演应该在其中投入自己的情感,而不是像一个客观者一样苍白的叙述某一个故事,我在这部影片中看到了情感,那是一份敬意,一份真诚。我想,这便是纪录片的力量吧。纪录片不是展现出我们都是喜欢的那种欢喜结局,绝大部分的纪录片结局我感觉苍凉而又悲怆,它留下的是思考,是告诫,是希冀。 我之前并不太喜欢把书上的东西通过影像表现出来,那是因为我认为通过文字可以让自己随意的想象,每个人的想象不同,呈现出来的画面也不同。但是纪录片不一样,纪录片可以把一段历史或者社会中的某一现象又或者大自然的奇思妙想用画面表现出啦,而这种影像所带来的震撼是文字不能带来的。画面带来的冲击感让精神亢奋。通过影像,我们也可以更好的了解历史,才能对历史有更好的反思。

 短评

小崔干的真不错,“为这个喧嚣与浮躁的时代抹上了一笔亮色”;历史不容忘却与篡改,但愿更多的人来拯救和发掘历史。

3分钟前
  • 边城在云端
  • 力荐

历时几个月的折磨与洗礼,仅仅是回溯那段记忆都如此疼痛……多少次泪流满面,然而我的眼泪在先烈的鲜血面前又是何其轻薄啊!

7分钟前
  • 奥蒂安斯
  • 力荐

虽然受制于意识形态束缚,但崔永元等毕竟还是在努力做一些对得起良心的实事。

9分钟前
  • 甲馬甲
  • 推荐

为了不被遗忘

14分钟前
  • 摩诃曼珠沙华
  • 力荐

http://tv.sohu.com/s2010/wodekangzhan/

19分钟前
  • 王二
  • 力荐

作为中国人,我们不能忘记血脉里留存的骨气,崔的影像资料也告诉我们要不忘国耻,希望多年以后能公开所有的影像资料。

23分钟前
  • 老六
  • 还行

尽信书不如无书,看建国大业不如来看看当事人的采访,向真正的人民英雄们致敬! 小崔团队办了件好事,历史需要实话实说~

24分钟前
  • 漪萌
  • 推荐

在国内这样的政治大环境下,做这么一部内不讨好,外不卖座的纪录片。对的是民族认知感,对的是对历史的良心,对的是对先烈的祭奠。求不得名利,只为良心和使命感,小崔好样的

27分钟前
  • flyingmiao
  • 力荐

应该被记录的历史

31分钟前
  • 方枪枪
  • 力荐

时间不等人,再不拍,老兵都要过世了,谁能亲口告诉我们他们的故事,看看NHK在做什么,再看看CCTV,想转型不是换张皮,也不是重新包装节目,搞搞清楚自己要干什么吧,一部好的纪录片居然只能在网络播!

32分钟前
  • 小H
  • 力荐

冲小崔的诚意就该打五分

35分钟前
  • 李摇光
  • 力荐

有瑕疵有遗憾,但毕竟做了宝贵的纪录以对抗忘却。

37分钟前
  • 堅定de錫兵
  • 推荐

跑出来的不一定都是被关着的。

39分钟前
  • Ahtoha
  • 还行

崔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事,值得敬佩。

41分钟前
  • xiaohanyu
  • 力荐

我觉得某些打三分的人实在太装B了 这种有良心的作品都得不到认可和关注 中国真的只有亡国了

42分钟前
  • vivyin
  • 力荐

小崔同志非常有正事,应当大力表扬

45分钟前
  • The 星星
  • 力荐

集集大哭,幸福并感激着。还能听到口述历史的时代,也是活在当下的幸运:离历史如此近,离未来也不远。

46分钟前
  • 沉歌
  • 力荐

历史里从来都不缺少英雄,政客,汉奸,流氓,皇帝。。。。但真正值得让你我铭记的,是这个民族的魂,是永不放弃的希望与难凉的热血

51分钟前
  • 冰雪为卿热
  • 力荐

很难得,很不错!唯一纠结的是美国从31年到41年不遗余力的向日本出售军工技术、军火、战略物资,限制中国对外采购;而苏联志愿航空队37年末就战斗在南京上空。纪录片竟然大肆吹捧中国重金雇佣来的飞虎队,却对苏联人只字不提!

52分钟前
  • 游方僧
  • 推荐

现在能做点有意义的事的人不多了,崔就是其中一个

56分钟前
  • 马拉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