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音乐之声

剧情片美国1965

主演:朱莉·安德鲁斯,克里斯托弗·普卢默,埃琳诺·帕克,理查德·海顿,佩吉·伍德,查尔敏·卡尔,希瑟·孟席斯-尤里克,尼古拉斯·哈蒙德,杜安·蔡斯,安吉拉·卡特怀特,黛比·特纳,基姆·卡拉思,安娜·李,波希娅·纳尔逊,本·怀特,丹尼尔·特鲁希特,诺玛·威登,吉尔克里斯特·斯图尔特,马妮·尼克松,埃瓦德妮·贝克,多丽丝·劳埃德,格特鲁德·阿斯特,弗兰克·贝克,史蒂夫·卡鲁瑟斯,山姆·哈里斯,多罗西·吉金斯,利奥达·理查德斯,杰弗里·塞尔,伯纳德·赛尔,诺尔曼·斯蒂凡斯,伯特史蒂文斯,玛丽亚·冯·特拉普

导演:罗伯特·怀斯

 剧照

音乐之声 剧照 NO.1音乐之声 剧照 NO.2音乐之声 剧照 NO.3音乐之声 剧照 NO.4音乐之声 剧照 NO.5音乐之声 剧照 NO.6音乐之声 剧照 NO.13音乐之声 剧照 NO.14音乐之声 剧照 NO.15音乐之声 剧照 NO.16音乐之声 剧照 NO.17音乐之声 剧照 NO.18音乐之声 剧照 NO.19音乐之声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04 15:06

详细剧情

  玛利亚(朱丽·安德鲁斯  饰)是一个年轻活泼的修女,喜欢在大自然下高声歌唱,所以她常常忘记了修道院里的规矩。院长认为玛利亚并不属于规矩严格的修道院。院长与众嬷嬷商量后,决定安排玛利亚到一位名叫特拉普(克里斯托弗·普卢默 饰)上校家当家庭教师。
  上校的妻子去世多年,留下7个孩子,他要求对孩子严格管教。他告诉玛利亚在他家的家庭教师都做不长久,都是因为孩子的恶作剧。玛利亚果然也遭到了恶作剧,可是这位善良的老师并没有告诉他们的父亲,而是像个母亲一样照顾孩子,很快跟孩子打成一片。上校也渐渐在玛利亚的引导下改变了对孩子们的态度。上校与玛利亚之间发生了感情,他们完婚后回到了已被纳粹占领的奥地利,上校并不想为纳粹办事,一家人准备逃跑……

 长篇影评

 1 ) 不一样的歌声

玛利亚是一个年轻活泼的修女,喜欢在大自然下高声歌唱,所以她常常忘记了修道院里的规矩。院长认为玛利亚并不属于规矩严格的修道院。院长与众人商量后,决定安排玛利亚到一位上校家当家庭教师。 上校的妻子去世多年,留下7个孩子,他要求对孩子严格管教。他告诉玛利亚在他家的家庭教师都做不长久,都是因为孩子的恶作剧。玛利亚果然也遭到了恶作剧,可是这位善良的老师并没有告诉他们的父亲,而是像个母亲一样照顾孩子,很快跟孩子打成一片。上校也渐渐在玛利亚的引导下改变了对孩子们的态度。上校与玛利亚之间发生了感情,他们完婚后回到了已被纳粹占领的奥地利,上校并不想为纳粹办事,于是他带着家人逃出了奥地利。 歌声是情感的一种宣泄,人们欢乐的时候唱歌,痛苦的时候也唱歌。《音乐之声》是部音乐剧,玛利亚在不停的唱歌,那是她对自由的向往。 这部影片还有一个译名叫《真善美》,音乐就是真善美的代名词,我们一定要多看这种电影,将真善美播洒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2 ) 音乐人生,纯真内心

这部我看了不下50遍的电影,它每一首歌我都会唱的电影,我觉得我应该写点什么,算是一项仪式,祭奠我那美好纯真的音乐童年。
回忆像是用灰烬堆砌的城堡,看得见摸不着,轻轻一击,便是尘埃漫天的碎片,碎片撑在手心,痛彻心扉。
96年的时候,妈妈拉着我的手走在商场里,一群穿着合唱服的女子唱着让人觉得安详的歌曲,妈妈说歌曲名字叫雪绒花,是电影音乐之声里的配乐,6岁的我,第一次和音乐之声结上了缘。
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是在一个平安夜的晚上,香港明珠台,930剧场,当时的字幕打的电影名叫《仙乐飘飘处处闻》。我看到7个天才一般的孩子,唱着啄木鸟之歌,我看到玛利亚提着大提琴走在萨尔茨堡的街道,给自己唱歌鼓气,我看到Captain Von Trap淡蓝色深邃的眸子,在月光的照耀下,神情地对爱人唱“nothing comes from nothing ,nothing ever could”的词句,我看到玛利亚不小心坐到刺猬上那个诙谐的场景…..
我和爸爸妈妈一起看到深夜,我们全家都着了迷。电影让我捧腹,也让我流泪,它让我感受到音乐世界里的那份自由,甚至让我觉得每天枯燥的练琴时光有了指望,原来音乐里,我也可以是自由的。
看那奔跑在古都萨尔茨堡的玛利亚,她夸张地甩着她的大提琴,穿着一身旧得不能再旧的衣服,目眺远方,哼着欢快的曲调,来掩饰自己内心的不安。
“A Captain with seven children?
What’s so fearsome about that?
Oh I must stop all these worries , I’ve always longed for adventures!”
于是唱着唱着,她越来越兴奋,她觉得人生充满了希望,尽管前路未知,她也有信心让7个孩子们都听她的,玛利亚全然不顾周围人诧异的眼光,越唱越大声,这个欢快的修女,就这样蹦蹦跳跳地来到了Captain Von Trap的家。
这是一个多么惹人爱的角色,充满乐观和希望。

大女儿Rose青涩的感情故事也让我着迷,她与她的士兵小情人偷传电报联络,他们在月光下的玻璃花房约会,他们唱着那首“Sixteen going on Seventeen”,在花香里旋转,在月色中飞舞,在闪电雷鸣中经历初吻。
我还记得我初中每天反复看这一段的日子,那时的我才十四岁,心里还在呵呵地想着十六岁离我是多么的遥远,每天快乐地上学放学,偶尔还会收到男生的情书和礼物,经历着豆蔻年华小女生应有的心跳和脸红。

Favorite things 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首歌。小孩子们因为害怕打雷,纷纷跑到家庭教师的房间里,他们就这样坐在床上唱啊跳啊,把枕头丢来丢去,最后被上校逮了个正着,玛利亚也被训斥了一通。可是玛利亚并没有停止传递她的热情与奔放,趁着上校不在家,玛利亚把孩子带上了阿尔卑斯山,在那里谱写了至今仍脍炙人口的DO-RE-MI,
Doe, a deer, a female deer
Ray, a drop of golden sun
Me, a name I call myself
Far, a long, long way to run
Sew, a needle pulling thread
La, a note to follow Sew
Tea, a drink with jam and bread
连绵的山脉,鲜艳的小野花,孩子们干净的声线,谱写了一幅最动人的图画。

还有那个优雅的维也纳美女提琴家,在知道上校爱的是玛利亚而不是她时,她知趣地退让,跟上校告别的时候,她深情地望着他,月光打在她的脸上,将她眼里噙着的泪花照耀成一颗颗钻石。她带着微笑和最后的一点骄傲说,我要回维也纳去了,你不是适合我的男人,维也纳才是最适合我的地方。然后她望着阳台下面散着步的玛利亚,打趣似的对上校说,我想,这个修女是再也回不去修道院当她的修女了。
好温柔的退场,即便受伤,眼睛里仍然是怜悯,嘴角仍然有微笑,举止投足间仍然那样优雅。
老电影里这样的气场,最是迷人。

长大以后,每当我回看的时候,每当电影一开头,玛利亚站在山顶,旋转着唱出那句“The hills are alive, with the sound of music”的时候,我就会忍不住激动,然后一双泪眼痴痴地盯着屏幕,一遍又一遍看着音乐王国里那些自由跳跃的人们 。

  我倾听黑夜,多少次
  我几乎爱上了逸谧的死亡,
  在如此多的沉思之韵中呼唤她轻柔的名,
  编织成歌,我无声的呼吸;
  现在她更加华丽的死去,
  在午夜不带悲伤的飞升,
  当你正向外倾泻灵魂
  这般的迷狂!
  你仍唱着,而我听不见,
  你那高昂的安魂曲对着一搓泥土。

电影里的画面,温暖了我整个少年时光。这些回忆有些已经死去,变成我身上一些现实的东西,有的仍然执着地在我内心生长着,我像抓着救命稻草一样抓着它们,保护着他们,不受现实的侵扰,在孤寂有如死灰的夜晚,它们也会出来保护我,教我不毁于世俗,教我看见音乐人生里的本真内心。

 3 ) 重遇《音乐之声》

 重游萨尔茨堡,圣诞市场,大街小巷,维也纳式的咖啡馆,湖边林中,到处都是来自韩国日本台湾中国的亚洲人和来自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的英语区游客,人群熙熙攘攘,到处寻找内心渴望的欧洲情怀,一看到四处在城内逡巡的《音乐之声》的旅游大巴,就激动得纷纷指指点点,仿佛找到了公社据点。与之对比强烈的是当地的奥地利人,捂住眼睛塞紧耳朵,根本不知道也不想知道《音乐之声》是个什么样的神剧,让游客自从65年电影在世界公演之后就如雨后春笋般在城里各处冒了出来。这些老外们到处探头探脑,想看玛利亚的修道院在哪里,孩子们唱“DoReiMi“的山坡在哪里,上校一家子的巴洛克式临湖大别墅在哪里,大女儿莉莎和纳粹小兵边跳舞边唱着“Sixteen Going on Seventeen”的浪漫凉亭在哪里,孩子们参加比赛的萨尔茨堡音乐节的大剧院在哪里,真是莫名其妙。《音乐之声》感动了所有人,除了奥地利人和德国人以外,这是为什么?

1.文化上的不认可:

在当地人眼中,《音乐之声》的萨尔茨堡,表现的所谓“真善美”简直傻透顶了,怎么可能和自中世纪以来的天主教正统,曾是神圣罗马帝国的总主教教区,有着伟大哈布斯堡帝国的光荣遗迹和莫扎特和冯-卡拉扬的出生地,体现传统与矫情之合一的精髓的萨尔茨堡是一回事儿呢?可以看出一点端倪的是著名的萨尔茨堡木偶戏,据说剧组当时想请教木偶戏的艺人帮助演员学习操纵木偶,遭到拒绝。直到2007年,这个木偶剧院才开始上演以《音乐之声》为剧情的剧目,距离音乐剧和电影的上演已经过了半个多世纪了。 想想看,这是个多么赚钱的剧目啊,萨尔茨堡人引以为傲的高冷文化断然拒绝了充满臭味的金钱,为了我们的传统,不就是少吃两块儿蛋糕吗,没问题,我们忍得住。

再者,电影里的温情在奥地利的传统保守文化中真是很难看到的,难怪奥地利人不认可。德文版的《音乐之声》叫《冯-特拉普家庭》,其中还可窥见一些真正的奥地利文化,孩子们学唱歌可不是和玛利亚一起在山坡上打两个滚就学会了,是由神父严厉的打节拍下像军队操练般的训练而练成的。还记得玛利亚带领孩子们在上校不在家的时候欢乐无比地在城郊爬树吗?要是一个奥地利小孩爬树玩儿摔着了,喊,“我的一个膝盖好疼!”他妈妈会很严肃地说:“活该,你应该庆幸你有两个膝盖。”怎么会有中层阶级的妈妈允许孩子们去爬树?还记得玛利亚摸着窗帘唱《My Favorite Things》吗?奥地利人是不善于抒发私人感情的,更不善于用音乐抒发感情,音乐是主要用来摆谱儿的,客人来了几个孩子每人一种乐器演奏个四重奏,周末穿上最好的衣服全家人去听音乐会,这种形式是被接受的,但是绝对不包含发自内心的笑声和欢乐。还记得玛利亚和孩子不是在市场上买蔬菜水果吗?还让最小的葛莉泰接着她没接着差点哭了吗?这种玩笑绝对不会出现在萨尔茨堡的任何一个家庭中,去市场买菜的市民个个最多和摊主打个友善的招呼“Servus!”,已经是最大限度的放松了,怎么可能跟孩子扔番茄玩儿,多么不合体统啊。

2. 对历史的选择性遗忘:

1938年三月在德国国防军进驻奥地利时,不但没有遇到任何对抗,而且受到很多奥地利居民的欢迎。德奥合并中的德文用的是“Anschluss“,其实翻译过来意思是”接轨“,联通“,完全没有“吞并“的含义。当时的宣传风向是,奥地利和德国实际上是同一个民族组建的两个国家,因此当时的“统一”思潮得到德奥两国公民的响应。其实这怎么可能呢,德国一直都是小城邦,1871年才由普鲁士王国领头建立了德意志帝国,人家奥地利那时已经称霸欧洲几十年的帝国,想想维也纳的故宫,拥有2500个房间的霍夫堡宫殿,多麽雄伟宏大啊,帝国领土遍布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茜茜公主到了希腊西海岸的科孚岛都有自己豪华行宫的。奥地利人难道那么快就把自己祖上的荣光都忘了吗?当时还有许多民众热烈庆祝了德国在二战初期取得的军事胜利,真是认贼作父的能手。希特勒的铁粉赛斯—英夸特掌权之后,顺利地领导奥地利人民残酷迫害犹太人,1942年,“一小撮”被迷惑的萨尔茨堡人马上协助纳粹在城里找到一处宫殿作为杀人场,许多犹太的富贵之家,一夜之间全家被杀害,还在郊区迅速建起了罗马(指吉普赛人)劳改营,成为欧洲其他国家迫害犹太人及其他被歧视民族的学习模板。战时,盟军在奥地利这个铁杆纳粹国家猛撒炸弹,差点儿就要把萨尔茨堡炸个稀巴烂,好在当时的纳粹总司令Hans Hepperdinger 很有文化,坚持抗命不抵抗,将完好的萨尔茨堡交给盟军,即使军令如山,也不当历史的罪人。而且作为盟军司令部所在地,美国人对萨尔茨堡托管的时期是很有威严的,否则拍《音乐之声》怎么会那么便利,修道院随便让剧组进去拍,拍天主教结婚场面还得到主教的客串支持。 二战结束以后,奥地利人民又故技重施,把看家本领“选择性遗忘”使了出来,认为自己是被侵略,是牺牲者,很可怜的,我们也实在是没办法。直到现任的奥地利联邦总统HeinzFischer在他的第一个总统任期(2010年)才承認当年德國納粹軍隊“合并”奥地利时,奧地利民众真心拥抱法西斯的实情,他也成爲了奧地利首位承認這一事實的國家元首。

《音乐之声》的原型特拉普夫妇于1938年九月到达纽约,出发时带着九个孩子,途中还生了一个,后来再生了两个,舍弃他们在奥地利的荣华富贵高官显赫,一贫如洗,住在一辆破巴士里,满满当当一家子,主动把贵族头衔“冯”去掉(不去掉估计也没人相信有那么破落的贵族吧),到处卖唱。高贵出身的海军上校,当年一战指挥奥地利潜艇击沉法国潜艇,驰骋沙场,如今颜面全失,在后台看着全家人被迫抛头露脸,强装笑颜,最后抑郁而终。一家子的孩子都没法受到很好的教育,合唱团解散以后,他们一无所有,除了会唱歌,什么都不会,要学历没学历,要关系没关系,大女儿罗丝玛丽精神崩溃,还曾被施以电击治疗, 另外一个女儿不堪其苦而逃离了家庭。假如这一家子不选择逃亡,留在奥地利,海军上校已经收到诏书要去德国海军指挥潜水艇,长子在维也纳当医生,家庭合唱团则去给希特勒的生日会献唱,很可能成为当时炙手可热的权贵之家,即使到了战后,这种家庭也不会被彻底清算的,还会是奥地利的精英阶层,继续当他们的富N代。可惜,特拉普上校脑子太好,不善于忘记,让自己也拖累了全家吃尽了苦头。这城里自从65年就到处开着的《音乐之声》大巴,不是在拼命唤醒大家的回忆吗?一桩阴暗的历史事件压抑久了,就成为国家尊严所系,揭穿了岂不有损尊严?奥地利鸵鸟真是有种,把头插在沙子里几十年,都快生根了,就是不抬头,看你们怎么办。奥地利作家Thomas Bernhard早就注意到这个国家的问题,说这里的人,“明明乡巴佬一个,却又令人十分厌恶的狂妄。”

现在问题来了,怎么萨尔茨堡人完全不认可的一部电影却得到了除了德语区以外全世界人民的认可,并且认定这部电影代表的就是欧洲历史欧洲文化呢?经过一通上蹿下跳的深挖,终于把一下几个关键人物挖了出来:

1. 音乐剧词作者:Oscar Hammerstein II,1895年出生于纽约,他爸爸是戏院经理,他祖父是OscarHammerstein I,生在Settin,属于那时的普鲁士王国,出身于富有的德裔犹太家庭,从小家教严格,被爸爸的棍棒教育逼出家门,18岁就离家出走,去了美国,后来成为著名的歌剧和戏剧作曲家。Oscar Hammerstein II 的爸爸本来是反对他搞音乐的,人家大学是在名校哥伦比亚大学,学的是法律,后来因为爸爸突然去世,不得已要接管爸爸的戏院,才继续在音乐这个行当发展。作为一个美国的第三代移民,从爸爸爷爷那里传承了欧洲的乐感,从原籍英国的妈妈传承了英语语言的语感,这样的一个人写了《Edelweiss》,写了那么多简单幽默又朗朗上口,同时有不失欧洲文化的韵味的歌词,以致很多人以为《Edelweiss》是奥地利的国歌呢。

2. 音乐剧曲作者:Richard Rodgers, 猜猜他的家庭出身?哈哈,又是德裔的犹太家庭,他爸爸是有名的物理学博士,这样的家庭不用说又是重视素质教育的模范,小Richard6岁开始学习钢琴演奏,也上了哥伦比亚大学,不过学习的是音乐,学院是茱莉亚学院的前身,脚踏实地地开始自己的编曲事业,40岁出头和Oscar合作写了"My FavoriteThings", "The Sound ofMusic", "Sixteen Going on Seventeen", "Climb Ev'ryMountain", "Do-Re-Mi", 和"Edelweiss"等的曲子。

有这样的无敌团队,自然1959年音乐之声的音乐剧获得了空前的成功。与之产生强烈对比的是:2016年中国上海马上要开园的迪士尼乐园像热锅上的蚂蚁要找《狮子王》的音乐总监,找遍了全中国,没有人才啊。

现在轮到电影方面的人才了,

1. 导演:Robert Wise,出生于1914年,成长的年代正是一战爆发,美国在隔岸观火,实力飞速发展的时候,他的爸爸是个肉类加工厂的工人,他估计是笃信美国梦的信徒,从打杂儿做起,20岁的时候只是个普通混音师,到了25岁已经可以独立编辑影片,30岁开始真正当导演,44岁开始获得所有重要奖项,1961年更是执导《西城故事》,同时获得奥斯卡和金球奖的最佳导演奖,这样的人绝对是实战出来的,坚决以讨观众欢心为目的,懂得所有电影打动人心的桥段的。

2. 编剧:ErnestLehman, 出生于1915年,看名字就知道又是来自德裔犹太家庭,本来家庭是长岛有名的富豪之家,后来受1930年的大萧条影响败落了许多。本来他只想当个自由作家,后来担心收入不稳定,毕竟不能当个纯富二代了,就开始给一些戏剧编剧和给杂志写写短篇的小说。50年代的时候他得到了给派拉蒙电影公司写剧本的合约,1961年成功改编了《西城故事》,1965年写了《音乐之声》的剧本后让老搭档Robert一下就相中了,立刻同意导演这部富有欧洲风情的在萨尔茨堡实景拍摄的音乐剧。

说了半天,还是没有完全解答上面提的问题。现在我来瞎猜一下:玛利亚的原型其实在美国早期的表演生涯中已经发现,她们在奥地利唱出名的宗教歌曲在美国是不受欢迎的,美国人民喜欢简单易懂又让人快活的歌曲,所以音乐剧的曲子和歌词必须活泼幽默,只要让美国人民感到有欧洲的感觉就可以了,不必是真正的奥地利合唱比赛曲目或者是纯奥地利山歌。假如照着这个思路去编曲的话,其实很容易就把曲风搞成美国乡村音乐,一下就串味儿了。怎么这些歌曲都那么的优美那么的梦幻那么富有欧洲风情呢?想想词曲作者们,都是第二代第三代的欧洲贵族移民,他们印象中的欧洲,是爸妈遥远记忆里被层层过滤过的,美化过的。那些保守作派,那些爸爸的棍棒,那些压抑的气氛,都被淡化了,爸妈记得的是远山,河流,森林里踩到松枝的“嘎吱嘎吱”的响声,考究的巴洛克式的修道院在夕阳下的倒影,教堂的悦耳钟声,咖啡厅里侍者挺直腰杆撑起的黑色西服和烫出硬纸般折痕的领结,奉上一杯咖啡时标配的小银勺子和银托盘,甜得发腻又让人无法自控的Sacher蛋糕,Brezel椒盐卷饼飘在窄小巷子里的香味,这些都是在异乡的人最深深怀念的,所以Oscard和Richard的歌曲既能表达出欧洲的韵味,又让大众容易接受,完全不受传统文化的束缚。回忆一下影片中萨尔茨堡的取景,完全都是精华一日游的必去景点嘛。想起我妈到了北京就要去喝豆汁,并不是她特别爱喝,只是姥爷天天在广州几十年都不停地大吹特吹这种北京特产如何正宗,如何美味,让我妈觉得不喝就太吃亏了。再加上四位关键人物在参与创造的时候都是已经四十多岁,身经百战,正是艺术事业的成熟期,技巧娴熟,有能极好的判断观众的反应,派拉蒙公司已经具有推出重磅经典《埃及妖后》的实力,加上成熟的市场运作,怎么可能不取得如此的成功呢?

假如说《音乐之声》所表现的是美化了过滤过的的欧洲,这样的一个欧洲以电影的形式在20年以后,80年代的中国和老百姓碰面了。那个年代的中国才是彻底过滤过的呢!那个时候的中国人民从那个时代过来,主要读一个人的著作,人人都是螺丝钉,随时要为社会主义事业献身,想着要把西方世界人民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没有麦当劳,没有可乐,没有汽车,没有电视,与西方年轻人开始反叛吸毒弹吉他“要做爱不要战争”相比,真的好纯好纯哦。真的难为了中央电视台译制组的同志,禁欲年代,激情戏不能引进;好不容易抓光了坏分子,侦探剧不能引进,否则人民容易再次学坏;《007》,那还得了,我们抓的就是敌特分子,这种人渣还让美女环绕,开名车带贵表,怎么能脏了我国人民的眼睛?译制组的同志代替大家过滤了那么多光陆离奇的资本主义社会的荼毒,真是我们的好同志,辛苦了!流了无数次鼻血,我们的好同志终于找到了一部适合全中国人民从3岁到83岁都适合观看的影片:《音乐之声》!我们强调的真善美也能在西方的人民身上发现嘛,所以说,那里的人民也是好的,只是受到了错误的引导。

唉,想想真是挺悲哀的。从小视为挚爱的《音乐之声》,当时在美国是不符合当时的思潮的,那时的美国是《广告狂人》里的美国,是《性爱大师》里的美国,从63年肯尼迪遇刺开始,大家悲观失望,不相信理想和梦想,到后来的黑人平权运动,妇女运动,反传统运动,环保运动风起云涌,企业家精神全面崛起,69年已经是大师云集的Woodstock狂飙音乐节了。这样一部音乐剧其实真的是不合时宜的,可能唯一的功效在当时是像《007》一样,让大家忘掉现实的问题吧。让一部如此傻白甜的音乐剧指引自己的价值观建立,实在是太薄弱了一些,以致后来自己因为缺乏社会经验吃了那么多苦头,也是活该吧。

 4 ) 祥和下的残酷

我想大家都对这部影片理解错了,或者大部分人都理解错了。大家说的都是这部电影即使是在二战的背景下的电影,既不血腥,又不残酷,没有杀戮,大家都在唱歌如此的安静祥和。但,我在想,事实真的是这样吗?这部电影本可以放在任何一个安静平和的历史背景里去描写音乐的伟大,他们一家人的幸福,女主的勇敢,男主的坚韧。这部电影本可以不用拍将近三个小时,完全可以在男女主人公婚礼的时候就结束了,但是并没有。的确这部电影没有任何战争场面,但因为战争人性的改变就不可怕了吗?大女儿Liesl和Rolfe如此的相爱,我看到他们二个人在一起唱歌跳舞,真的觉得幸福是如此简单与单纯。真的特别喜欢那一段。但从小在奥地利长大的Rolfe倒戈成为希特勒忠实的战士。他忘记了自己的立场,忘记了家乡,忘记了他的爱。他说过要为他爱的人指引方向,但他没做到。我以为在最后的一刻他会保守秘密让他们一家人逃出去,但他没有,他出卖了他们,也出卖了自己的灵魂。我想Rolfe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角色,但大家却只记住了电影里的音乐,自动忘记了这么一个不起眼但却很重要的角色。我看的电影不多,对于这段历史也不是很了解,甚至第一次听到德奥合并这个事件,但这也是战争残酷的一面,我希望大家能接着探讨下去,不光是里面的音乐,祥和与宁静。 我想这部电影想说的,正如最后那一段,他们一家人在躲避追查时,小女儿说:妈妈我有些害怕,我可以唱歌让我不那么害怕吗?女主却说:不,我们不可以,现在做的就是屏住呼吸,保持安静。音乐是如此的伟大,但在战争的脚下,我们也要保持安静。

 5 ) 冯.特拉普上校

再次重温了一遍《音乐之声》,再次被感动得几处落泪。在我看来,这部影片堪称经典中的经典。迄今为止在我看过的影片中,论喜爱程度它或许排不到第一,但论最佳影片的话,它却是当之无愧的第一。片中的音乐已是无可争议的经典,《哆唻咪》《孤独的牧羊人》《雪绒花》《音乐之声》等歌曲至今让我们耳熟能详。而更让我动容的,是隐藏在音乐背后的那博大而深沉的爱。这部影片是那样全面而深刻的诠释了爱,对子女的爱,对恋人的爱,对祖国的爱……都在片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说到片中的演员,或许大多数人最难忘的是活泼开朗、把音乐带给大家的女主角玛利亚。但我最喜欢、最难忘的却是片中的男主人公冯.特拉普上校。从表面看,他似乎是个严厉、冷漠而又刻板的海军上校。可是在冷俊外表的背后,他却有一颗博爱的心。最难忘他的眼神,那时而严峻、时而又饱含无限深情的眼神。他含蓄而深沉的爱,都在这眼神中表露无疑了。

记得影片开始不久,男女主人公初次相见的情形:修女玛利亚被派往上校家中给上校的七个孩子做家庭教师,当她在大厅中等候上校,看到上校家漂亮的舞厅时,情不自禁的跑进去关起门跳起舞来。突然舞厅的门啪的打开了,上校站在门口,一句话不说的看着玛利亚。(可惜背着光,看不清上校脸上的表情。)当玛利亚不知所措的跑出舞厅后,上校说的第一句话就带着训斥的味道:“不要随便乱闯房间”。这是上校的第一次登场,感觉很酷的那种。等下一个镜头看清上校的脸,我才发现这真是个英俊的男人,虽然在初次登场这几分钟的片断里,玛利亚似乎一直在微笑,而他都没有笑过一次。其实我对这样一开始不苟言笑的男主角总是很有兴趣的,我喜欢从他们的语言、行为以及神情中去寻找隐藏在这冷漠背后的另一些东西。而这次很快就让我找到了一处:当上校说起玛利亚到来之前已经走掉了12位家庭教师,而上一位教师只待了两小时就走了时,玛利亚惊讶的问“孩子们有什么问题吗?”上校答道:“孩子们很正常,是家庭教师的问题。”看得出,这其实是一位深爱自己孩子的父亲。

场景一视频:http://www.ku6.com/show/Mds1FBGNxgLzrrWo.html

印象很深的第二段场景,是上校带着他的未婚妻——来自维也纳的男爵夫人回来时,忽然发现在自己不在家的这段时间,玛利亚尽没有按照自己的嘱咐管教孩子,而是和孩子们打成一片,四处玩耍,甚至还用旧窗帘给孩子们做了游戏服。上校怒不可揭,在如何管教孩子的问题上与玛利亚发生了激烈的争执,最后当场解雇了玛利亚。就在这时,房间里传来了孩子们的歌声——孩子们正用玛利亚教他们的歌在欢迎男爵夫人的到来。自从上校的妻子,也就是孩子们的母亲去世后,家里就再也没有歌声了。最难忘的就是这段戏中上校眼神的变化,当上校听到这曾经熟悉的歌声再次响起时,那刚刚还对玛利亚怒目而视的眼光,一下子转为听到歌声时的疑惑,再转为知道这竟是孩子们的歌声时的惊讶,再到当他快步走到客厅时亲眼看到孩子们唱歌时的温柔和慈祥。这一系列的变化,让我看到这个男人作为一个父亲,隐藏在心底的对孩子们深深的爱;还有当他情不自禁与孩子们一起歌唱的时候,有一瞬间的目光充满了对过去的回忆,也让我间接感受到他对逝去妻子的爱和妻子去世时他深埋在心底的巨大痛苦。每次看这一段场景,都会让我为这种爱而感动,都会让我落泪不止。而之后他向玛利亚道歉,并习惯性的以命令的语气让玛利亚留下,再而转到以谦和的语气请求玛利亚留下时,那恳切而充满感激的目光,也让我们深切感受到这个男人那坦诚而真挚的心灵。这段戏应该算是上校对玛利亚态度的转折点吧。

场景二视频:http://www.ku6.com/show/yeht15-SAzf-j1ll.html

第三个难忘的场景便是那首著名的《雪绒花》,这首歌在片中唱过两次,这里是第一次唱的场景。这是片中上校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唱歌,而唱的过程中,他的眼神也是非常耐人寻味的。当他的目光停留在玛利亚身上时,连男爵夫人也察觉到了那微笑的背后似乎另外藏有某种微妙的感情;当他的目光又落到男爵夫人身上时,却也是看似正常的对恋人的亲切微笑——或许这个时候连上校自己也未必知道自己对玛利亚的感情已经悄悄变化了吧——这个时候最敏感的自然是他的未婚妻了。而当唱到歌曲第二段的结尾:“bless my homeland forever”,上校的目光似乎落到了很遥远的地方,充满深情,也带点忧虑。这时正是三十年代希特勒吞并奥地利的前夕。上校的目光,又让我看到了这个男人深深的爱国主义情怀。

场景三视频: http://www.ku6.com/show/tSQia8BFUkaT38Xa.html

如果说前面提到的第二段戏是上校对玛利亚态度的转折点,那么这里提到的第四段情景,便是男女主人公感情的转折点了。这段男女主人公的共舞,使他们之间的感情由模糊转入了明朗,虽然仍旧没有说破。这是一段轻松而又优雅的场景。虽然在整个戏中上校的风度一向是不错的,在这里却使我更加印象深刻,他绅士般的优雅在舞步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在这段戏里,上校的目光可算是款款深情吧,相信大大咧咧的玛利亚也感受到了。跳完舞后,上校的一个孩子童言无忌的对玛利亚说“你的脸好红”,玛利亚有些尴尬的答道“也许是我不习惯跳舞吧”。这个时候,上校一直凝视着玛利亚,他脸上似乎看不出什么特别的表情,却仍能捕捉到一丝欣喜。这个时候的他,在我看来是全剧中最英俊的时候,甚至超过了后来他对玛利亚表白的那一刻。而这一切自然也没逃过男爵夫人的眼睛,之后她清清楚楚的对玛利亚说,“上校已经爱上了你”,致使不知所措的玛利亚选择了逃避,回到了修道院。

场景四视频:http://www.ku6.com/show/puaHIGMipuPGqLGP.html

接下来的第五段场景很有意思。玛利亚不辞而别,孩子们因为思念她而瞒着上校去修道院找她,因此回家晚了。当上校问他们到哪里去了时,孩子们开始编谎话,尽管谎话漏洞百出,上校心里也清楚孩子们去干嘛了,他却存心捉弄了一下孩子们,用很好的理由取消了他们的晚饭。看着孩子们听到没有晚饭吃而懊悔撒谎的样子,上校一边往回走一边偷笑。这段戏总是让我笑个不停,我看到了这个男人孩子般可爱的另一面,同时也感到——哎,这个男人实在魅力无穷啊……虽然在玛利亚走后,上校似乎心情一点没受影响——细看了很久,没有一个镜头一个表情显示出了上校的失落,可是当玛利亚重新回来时,我还是捕捉到了上校眼神里所隐藏的巨大的欣喜。还有一个证明是从侧面表现出来的,男爵夫人问上校说“你整个晚饭都没怎么说话,是酒的缘故吗?”可以看出上校的心确实已经全在玛利亚身上,整个晚饭时间实际都在考虑这件事了,为之后上校跟男爵夫人解除婚约埋下了伏笔。相反玛利亚倒并不很会隐藏自己的感情,当她听说上校已决定娶男爵夫人时,失望和痛苦都写在了脸上。不过也许正因为如此,才让上校确定玛利亚是爱自己的,从而下定决心与男爵夫人取消婚约了吧。

场景五视频:http://www.ku6.com/show/g12CgiQWsfLEjeJm.html

第六段场景则是让人心情激动的表白了。这也是一段很有意思的戏,上校和男爵夫人摊牌时的理智、冷静,与和玛利亚表白时的试探、甚至有些笨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是的,在还没有说破之前,面对心爱的人都会变笨的;而怎么表白也是一种技巧,在还没有十分的把握能得到肯定的答复之前,直接说我爱你显然不符合上校这样含蓄的人的个性。很多电影里的表白都用了很好的暗示技巧,这里也不例外,就不多说了,直接看片吧。不过有一个表情很有趣,就是当男爵夫人决定退出时说到 “那边的那位年轻女子,我想她再也当不成修女了”时,似乎没料到自己的秘密已经被看透,上校尴尬了一下,很可爱的表情。

场景六视频:http://www.ku6.com/show/kCvq4XeeGFDI6wHG.html

要写的最后一段场景则是第二次演唱《雪绒花》,这是表现爱国情怀的高潮部分,也是每次观看都让我热泪盈眶的一段。此时的上校和玛利亚刚刚结婚度完蜜月,忽然接到柏林来电,命令上校参加纳粹的海军,并把他和全家置于严密监视之下。接受纳粹的安排,在上校眼里是绝不可能的事;而直接拒绝,他深爱的妻子和孩子便会受到伤害。于是上校决定带全家逃走。即将离开祖国的那个晚上,借着参加民谣节的机会,上校在奥地利同胞面前唱起了这首《雪绒花》,正如他所说的那样,“这是一首爱之歌,我知道你们会分享此爱,我祈求你们永远不会让它逝去。”唱到第二段,上校已经哽咽,无法继续,在玛利亚的带动下,尽管会场处在纳粹分子的监视下,全场奥地利观众还是和上校一起高声唱起了雪绒花——“Edelweiss,Edelweiss,bless my homeland forever ”歌声荡气回肠——是的,大家会分享此爱,永远不会让它逝去。


场景七视频:http://www.ku6.com/show/vvJBoCNkn_8HY6lt.html

其实在我看来,在这部剧中,男主人公才是真正的灵魂人物。玛利亚乐观开朗,充满爱心,固然让人印象深刻;当然正如《音乐之声》这个片名,也正是玛利亚把音乐带给了大家。可是我认为这部戏真正让人动容的,是隐藏在音乐背后的那博大而深沉的爱。对子女的爱、对恋人的爱、对祖国的爱,在上校身上得到了集中体现。当然在玛利亚身上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些爱,但更让我难忘的是那爱国情怀,在上校身上得到了更为突出的表现。试看上面几个场景中没有提到的镜头:1. 纳粹分子质问到:“我注意到门口还挂着奥地利国旗”“只有他家不挂德国旗”;2. 上校度完蜜月回家,发现家门口挂上了带着纳粹标记的旗子,一把扯下撕掉;3. 当上校的好友麦克斯说“与德国和平地合并也很好”时,上校立马翻脸,怒斥中带着失望:“很好?!麦克斯,有时候我真不了解你”……这样的细节还有很多。

 
在笑与泪中,再次看完了这部影片。冯.特拉普上校那颗正直、诚挚、博爱的心灵,再加上他英俊的外表和优雅的举止,无疑是我心目中最最完美的男主角。以至于玛利亚在听到上校对她表白时感叹到:“这样的好事也会发生在我身上?”我只能羡慕的感叹,这样的好事恐怕永远不会被我撞上了。

 6 ) 看了无数遍了,哈哈

央视音乐《经典》最近正在回顾《音乐之声》,昨天偶然调到,看了一会儿便忍不住又把蝶拿来重新温顾一遍。对于我这种喜欢炒冷饭的习惯很多朋友认为属于闲着没事做,嗯,确实有道理。
  《音乐之声》,看过无数遍了,不晓得等我老了,它会不会成为我这一辈子看得最多次数的电影呢?哈哈~风景如画的奥地利萨尔茨堡,莫扎特的故乡,据说导演在考虑电影取景的时候来到此地,当时心中就只有一个念头,在如此美妙的地方拍出的《音乐之声》一定会成功。事实果不其然,它创造了歌舞片的奇迹,并挽救了这家濒临破产的电影公司。小莫的故乡嘛!我最最心驰神往的地方。
  电影一开始,音乐带着我们掠过奥地利的山脉,河流,民居和草愿,最后来到那片壮丽的阿尔卑斯山脉上,幽幽绿草地,修女玛丽亚远远地奔来,展开双臂唱出那首《THE SOUND OF MUSIC》,“我的心像小鸟一样,从湖边向森林中展翅飞翔,我像小雀日日夜夜在高声歌唱,当寂寞时候我就来到山岗~”
“你一定要让她幸福,要幸福得如同在山脉上高声歌唱的玛丽亚一般。”我突然想起电影《第六感》中,母亲在女儿的婚礼上对那个许诺给其女儿一生幸福的男人的祝福。真的太美了,灵动的画面,悦耳的歌声,可爱纯真的玛丽亚。
  看这部电影就不能不提到那七个活泼可爱的小孩,还有那个威严但却不失慈祥的超帅上校。哈哈~我特别喜欢这样的男人,有一颗敏感善良的心,可却紧紧的包裹在冰冷的外表之下,他有着德奥民族典型的外表特征——棱角分明,眼睛又深又蓝,婉若一片静静的湖水,还有坚毅的嘴唇总是带着似笑非笑的表情。呵呵~我对他描述过分祥细了吧?玛丽亚就像一个前来拯救这个严肃地如同死灰一般的家庭的美丽天使,她温柔而善解人意。最最重要的就是她带来的音乐——这个家庭久久不曾拥有的东西。她用她的音乐,她的开朗打动了那七个孩子。我喜欢看着她带着那七个人精儿样的小孩,穿着用窗帘做成的娱乐服,背着吉它欢快地奔跑在一片片草地上。阳光照射下来,把那逼画面给锐化了,幸福的光环染在每一个人四周。从带头的那个16岁花样年华的丽莎再到最后那个小不点儿葛内特。哈哈~每一个都像是在天堂里的快乐天使。
  电影从头至尾,总是弥漫着无忧无虑的调子,除了玛丽亚的离开,除了丽莎男友的背叛。前者是因为爱情而放手,后者是因为,因为初恋总是青涩而不成熟的。玛丽亚和上校跳完那支奥地利民族舞蹈时,他们配合得天衣无逢,他们四目相接深情款款。玛丽亚双颊染得通红,她这才知道原来她早已经深深地爱上了上校,可是,她却选择了逃避,又回到了修道院。但在睿智的大修女的指引下和她那份想念孩子的心的驱使下,终于她还是选择了回去。但没想到命运从此改变——上帝在关上一扇门的时候,总会在其它地方为你打开一扇窗的。当她再次回到修道院的时候,是以新娘的身份。当身披洁白婚纱的玛丽亚从大修女手中接过花环,缓缓走向上婚姻礼的殿堂时,你不得不承认,那样的婚礼是人人都艳羡的。
  最后的结局是完美的,在德国纳粹即将到来的时候,上校带着玛丽亚和七个孩子,利用一次音乐会的机会顺利逃脱了纳炫粹的追捕。他们跨越了重重高山,远离了战争的阴影。我想故事的结局应该就是童话式的:从此,王子和公主还有孩子过着幸福生活。
  
  

 7 ) 电影中的配角小评

今天重看《音乐之声》,关于配角有了以前没有或者不一样的想法:

关于伯爵夫人的人物塑造,小时候对她的印象就只有坏女人,最多也就是长得漂亮的坏女人。在少时的我看来,一切横隔在男女主之间的女性角色总是不讨喜的。但今天重温时看到她和Captain在阳台告别的那场戏后反有些欣赏起来。

戏里她打断Captain将要说出类似于解除婚约的话,转而笑着说:“你知道,我发现我们其实不适合在一起,你太独立了,而我希望和一个非常需要我的人在一起,至少,是需要我的钱”, 她笑了笑,耳坠在月光下夺目极了,一张俏脸儿也自带柔光。然后继续道:“和你在一起的每分钟都很开心,谢谢你。而那里有个年轻的姑娘,我想她再也做不了修女了”。然后干净利落的转身,进屋打包行李。你看,分开的姿态自尊且磊落,没有怨恨,反而还表示感谢,多谢你曾经让我开心过。最后那一句话也向Captain表示了对他和玛丽亚的认可与祝福,多么有风姿!我猜在看到玛丽亚从修道院回来的那一刻起,她就知道自己已经输了,因为男人看玛丽亚的眼里满是柔情蜜意。回过头再想想她之前那一次“逼走”玛丽亚的行为,似乎也不那么让人生恨了——原来站在自己身边的人,眼看就要变心,抢都不抢一下直接拱手相让估计也没多喜欢。施力抢了一回,发现对方的心照变(其实说起来,Captain是否真心爱过伯爵夫人呢?),再干脆利落的让出位置。对,是“让出”而不是被迫空出位置。也许有人会说这不是自欺欺人吗,可我就觉得这个女人骄傲的可爱。

然后是麦克斯,孩子们都很喜欢的叔叔。虽然有些贪财、狡猾,且总置身事外的样子——他看出伯爵夫人对Captain除了爱意还施展了有些过多的手段,但并未说些什么;知道伯爵夫人有把孩子们送到寄宿学校去的想法,也不表示反对。说他冷血,但在Captain一家逃走那晚,他却也帮了忙。这在寒冷势利的战争年代实在是难能可贵。而和玛丽亚说的那句,“他至少得装作和他们合作。”恰恰表明了这个人的处事原则,表面能屈能伸,内里自有原则,十分圆滑且聪明的人。Captain的不卑不亢也许更让人尊敬,令人佩服。但麦克斯,活得倒也不糊涂。这两个人都是活得明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人。

配角都塑造的这么立体和有血有肉,说是经典也不为过了。

 短评

我是先喜欢里面的一首歌才来看这个电影的。里面的歌舞不错,故事也挺正能量的,如果老师都用爱来教育培养孩子,那孩子们就太幸福了。

4分钟前
  • 翠蝶🌸羽生✨💫
  • 推荐

初中音乐课

9分钟前
  • ZhaoCong
  • 还行

从小看到现在,大概有50遍了吧。

13分钟前
  • superfei
  • 力荐

用音乐化解仇恨,让歌声串起美好。

14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经典迟观,竟也分次完成。除三个小时确实太长,很重要的一点:这是一部优缺点非常突出的电影。优的部分如此之优。哆来咪雪绒花孤独的牧羊人,密集在60到90分钟时段。只要回想史上经典歌舞片留下过几首脍炙人口的歌曲?雨中曲第二首名曲叫什么?音乐之声仅用30分钟就奉献了足以同竞三甲的作品,足见伟大。可另方面,用以产生名曲的故事进程老实说有些乏味。反纳粹题材框束了某些情绪抒发是一方面。另外在角色层面上,上校的性格太硬太矜,普卢默高富帅却不够引人;玛利亚也只在与孩子相处歌唱时才显魅力(安德鲁斯的爱戏普通),俩人吸引动情的火花不够,加之竞争对手女侯爵被刻意处处下风,即使情路曲折,也无法让观众更多移情与期待。七小孩倒是展现了差异之趣,却局限在年龄和形态,性格或情感好恶上还是偏于单调——凭啥一定要“都”爱玛利亚?

15分钟前
  • 赱馬觀♣
  • 推荐

原谅我,我真的不知道它好看在哪里。

17分钟前
  • 2013
  • 还行

难以被超越的音乐剧经典~~

22分钟前
  • 战国客
  • 力荐

片里的歌曲雪绒花很喜欢,很好听,虽然是喜剧片但是反映的是严肃深刻崇高的人道主义!

25分钟前
  • 宁宁
  • 推荐

里面的音乐剧已经载入教材,《哆唻咪》《孤独的牧羊人》《雪绒花》《音乐之声》等歌曲至今让我们耳熟能详。而更让我动容的,是隐藏在音乐背后的那博大而深沉的爱。最后特拉普带领他们逃到广袤而无限秀丽的阿尔比斯山脉,那是从专制走向了自由。8.8

26分钟前
  • 巴喆
  • 力荐

真希望世界像它描述的那么美好

30分钟前
  • 张天师
  • 力荐

小的时候在电视上断断续续地看过无数次,今天才终于完整地看了一遍。那些耳熟能详的歌谣也不觉得有好听,电影过于四平八稳反而没亮点了。虽然Maria性格招人喜欢,但我还是更喜欢表面工于心计其实心地善良的男爵夫人,不是帕克的话我也不会想重新找来看的= =

32分钟前
  • a little mark
  • 还行

很棒的电影,唱段经久不息,流传至今。

36分钟前
  • 薇羅尼卡
  • 力荐

有悦耳的音乐相随,有动人的情感相伴;有政治但没有阴谋,有战争却并不残酷;不愧是一部极佳的音乐电影!——《音乐之声》上映50周年纪念日:在玛利亚的身上看到了好些自己的影子,喜爱大自然、喜爱音乐、带孩子们愉快地到处玩乐、教孩子们唱歌、……,这一遍的重温观影真是满满的享受呀! -2015.03.02

40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力荐

雪绒花这首歌太熟悉了,玛利亚老师真的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家教老师,她用她的爱她的音乐感染了上校一家,让原本枯燥无味的家变的活泼充满音乐和欢笑的家,真的是一部很经典的片子

45分钟前
  • 挽梦忆笙歌
  • 推荐

我们班唱这个拿合唱节特等奖= =

50分钟前
  • M.
  • 还行

温情四溢、沁人心脾的音乐电影,经典的一塌糊涂。

54分钟前
  • 白发生
  • 力荐

里面的音乐真好听,女主挺阳光的,小孩子也很可爱,经典音乐剧。

58分钟前
  • 秋瞑
  • 推荐

主题的音乐很好听,但可能是距离现在太久了,不太符合现在人的审美,感觉还好吧。

60分钟前
  • 世界尽头
  • 推荐

还记得是音乐老师放给我们看的,真的好好看,真希望现实生活和剧里描写的一样和谐

1小时前
  • 股神看不懂
  • 力荐

最开始是小时候是听了一盘所谓的外国优秀影视音乐磁带,其中打头阵的便是《哆唻咪》和《雪绒花》两首;后来又在电视上断断续续看了好几遍,却总是没有留下整体的印象,最后便是此次完整的重看,真是一种固执而坚强的原始性单纯美好,鲜艳的色与柔和的光好生温暖,亦是好莱坞传统歌舞片的最后高峰。

1小时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