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的男孩

科幻片其它2004

主演:马克思·雷迈特,汤姆·希林,乔纳斯·杰格梅尔,大卫·史崔梭德,马丁·格雷斯,莱昂·A·科斯滕,Thomas Drechsel,弗洛里安·斯泰特,尤沃钦·毕斯梅尔,迈克尔·施内克,尤斯图斯·冯·多赫纳尼,克劳迪亚·米歇尔森,朱莉·恩格尔布雷希特,约翰内斯·齐尔纳,杰拉德·亚历山大·海德,Sissy Höfferer,Max Dombrovka,Marian Schole

导演:丹尼斯·甘塞尔

播放地址

 剧照

希特勒的男孩 剧照 NO.1希特勒的男孩 剧照 NO.2希特勒的男孩 剧照 NO.3希特勒的男孩 剧照 NO.4希特勒的男孩 剧照 NO.5希特勒的男孩 剧照 NO.6希特勒的男孩 剧照 NO.13希特勒的男孩 剧照 NO.14希特勒的男孩 剧照 NO.15希特勒的男孩 剧照 NO.16希特勒的男孩 剧照 NO.17希特勒的男孩 剧照 NO.18希特勒的男孩 剧照 NO.19希特勒的男孩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18 10:06

详细剧情

1942年的德国,17岁的少年Friedrich(马克思·雷迈特 Max Riemelt 饰)努力训练自己,梦想有朝一日能够加入纳粹的训练营。在通过重重考试之后,他获得了机会,然而他的父亲却极力反对,于是他伪造父亲在文书上签名,成功成为了训练营的一名成员,开始了每天艰苦的训练。在其中,他认识了Albrecht(汤姆·希林 Tom Schilling 饰),一个德国军官的儿子,两人建立了深厚的友情。然而Albrecht却不热衷于纳粹,反而更喜欢文学和写作。Albrecht的父亲却希望儿子跟他一样,以后成为一名纳粹军官,两人矛盾不断。在训练营里,Friedrich和Albrecht发现了许多丑恶的现象,Friedrich的信仰开始有所动摇。而在一次水中训练中,Albrecht却再也没有从水中出来......  本片获2003德国电影奖最佳原创剧本奖。

 长篇影评

 1 ) 只是为了放图

只是为了放我截下来的图,所以放在长评里。

剧情刻意丑化纳粹,那个贪生怕死的教官,那个靠食品商父亲进去的胖小伙,那些同学们之间的金钱交易,我是不相信会发生的。

故事一开始父亲就反对弗莱德希里去上军校,这也为最后他的离去埋下伏笔。后来一系列交代他和阿尔伯特的友情,可以从中窥探到阿尔伯特的性格。

但从这里故事真正开始。。他们被要求去追捕逃脱的携带武器的俄国战俘。而这不过是场试炼。

俄国小孩的求救

经过俄国小孩的死亡,孩子们都受到了触动,特别是阿尔伯特。他之前虽有想法,但其实性子还是比较弱的,特别是在他爸的威压下。但从这,他开始真正与之抗争,虽然无用。。

小天使不愿助纣为虐又无法说服父亲。他选择了自己的方式去发声。。

小天使决绝的眼神
等他的朋友上来,他却下去了
室友无声的安慰

看到室友为弗莱德里希盖被子,我相信那些孩子都是有感情的。

弗莱德里希在阿尔伯特死后,也彻底醒悟过来。

离开

阿尔伯特的死亡唤醒了弗莱德里希,也拯救了他。小天使看似瘦弱,但是真正勇敢的人。

 2 ) 独裁统治之下对人性的摧残

前段时间在微薄上看到有人说希特勒除了屠杀犹太人以外,几乎是个完人。呵呵。事实上国内崇拜纳粹崇拜希特勒的人非常多,毕竟纳粹德国没有直接侵略中国,甚至在1941年前还援助过中国,种种原因让不明真相或不想知道真相的国人对纳粹政权没有足够正确的认识。
毕竟不是我们自己的历史,影视剧则是获取信息的一大来源。Napola并不是一部典型的二战德国片。典型的是什么样的呢?一部典型的二战期间讲述德国的电影,就是有一群德国人,一群犹太人;德国人是坏人,犹太人是好人;德国人杀犹太人,犹太人好可怜;最后德国人被打败了,犹太人得救了。“政治正确”使得这样的电影逃不开这种套路,当然并不是说该屠杀犹太人,只是人们往往忽略了那个时候德国人自己过的日子如何,就像抗战时期日本国内的普通民众,日子过得和中国人其实一样惨。
而这部电影讲述的就是德国人自己的故事。全片没有犹太人,最多也只有“成分”不太好的德国人。成分这件事想必我们中国人理解起来毫无压力。Friedrich Weimer是个优秀的青年拳击手,但是父亲反对他进入精英政治学院。也许父亲觉得掺和纳粹政权太多不是好事,又或许只是单纯地想让儿子上班赚钱。
这里有一个被删掉的镜头。Friedrich和长官说父亲不容易自己去Napola,于是Napola或是当局的负责人去找了Friedrich的父亲,向他施压,所以最终Friedrich才得以入学。你看,体制想要一个人,或不想要一个人,都可以轻松地做到忽略你自己的意志。
然后Friedrich入学,和Albrecht相遇。Albrecht是个官二代,他爸的官起码大到在迎新会这样的场合里老师需要专门介绍他。然后和渴望进入Napola的Friedrich不同的是,Albrecht并不像来这样一所学校,他可能就想写写诗,然后以后学个文学什么的。可是作为官二代,他也无从选择,人来到了Napola,心几乎已经死了。
Albrecht当然没有完全放弃文字,这里又有个被删掉的镜头,就是他去应聘校报编缉。可是在那个年代,其实在建国后的中国也一样,文科都是不被重视的,只有理工科受重视。所以在Albrecht自己家里,Albrecht自己的爸爸更喜欢Friedrich,因为Friedrich显然是“有力量的元首的精英青年”一类的人。Albrecht想读诗则被活生生地打断,哪怕是亲儿子。
尿床男之死是改变他们的因素之一。尿床男搬着被尿过的自己的床垫到操场之后,并不是自己尿出来的,而是在教官呵斥之下类似小便失禁而尿出来的。我想尿床男此时心也已经死了吧,所以他会奋不顾身地去扑在手榴弹上。看看他扑在手榴弹后那个眼神,看看Friedrich被溅一脸血之后的眼神,永远无法让人忘记。那是他们第一次直面死亡,如此地近距离,如此地血腥,如此地惨烈。至于有些影评里提到的教官自己往坑外爬,我觉得并没有什么额外的用意,本能就是如此罢了。
第二次面对死亡则是被派去追击苏联逃犯,直到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杀了手无寸铁的未成年人。这时内心动摇最厉害的就是Albrecht了。他会想,这一切都是为了什么。事先骗他们说对方有武器,也没提到有未成年人。此时这些精英学校里的青年们,于体制来说也不过是一些工具罢了。那些苏联逃犯没有被看作人,而自己的青年们一样没有被看作人。
Tom Schilling之后演的《我们的父辈》里的角色最终的结局和本片中Albrecht的结局很像,他又自杀了。带着绝望,抛弃前途,在众目睽睽之下自杀了。又一个体制的牺牲品。然而自杀这种事是为体制所不齿的,Albrecht的死,在那样的环境下,几乎没有作用,连自己的父母也羞于提起。
Friedrich的心也凉透了,以至于拳击赛上不还手,任对方随便打。最后被扔出学校。走的时候是冬天,他却穿着夏天刚来时候的夏装。当初主动招他进来的学校,此时却像扔垃圾一样把一个他们自己的精英青年扔了出去。因为这些青年本来就是工具,事实上所有人都只是工具而已,即便是将军高官,也只是元首一句话就可以枪毙,更何况一个青年。
看到有人说Friedrich走的时候穿短袖短裤是因为耐寒什么的,我心想,你们真是天真得可笑啊。
==================================
除了上面提到过的之外还有几个被删的镜头。
1、几个同学整理仪容时讨论过种族政策
2、他们被教官刁难不断地在短时间内换装。
3、Friedrich和同学往即将出行的人的鞋里拉屎,但是对方没有时间再清理了,于是穿着有屎的鞋子列队出行。
4、Albrecht带Friedrich参观他的房间。
5、Albrecht和餐厅女在酒窖接了吻。
==================================
Albrecht在那个时候内心万念俱灰,而重新将其点燃的则是Friedrich。Friedrich让Albrecht觉得人世间还有些乐趣。这两人的关系,放到如今的社会环境下,他们就相爱了。但是在当时,别说爱了,同性恋的念头有都不敢有。剧中对他们俩的关系的表现还是到位的,没有过多地去渲染基情这件事。
==================================
故事发生在1942年,那个时候大后方歌舞升平完全是现实的,Albrecht的父亲是高官,而Napola又是精英学校,因此物资短缺也还暂时轮不到他们。场景设置没有问题。
==================================
这种题材的电影应该多拍一些。德国这里还好,描述战时日本国内境况的电影几乎就没有了。在高压政治统治之下,人性早就被磨灭光了,每一个人先是被迫成为体制的工具,再是自发地争当体制的工具。(看《我们的父辈》里最后那个一个劲地想冲锋的12岁小孩)。而在高压统治之下,肉体上弄死一个人跟捏死一只蚂蚁一样简单。分分钟一个英雄就能形象尽毁,今天是副统帅明天就是叛国贼,今天的公安局长明天就进了外国的领事馆。生前是伟人,死后被继任者全面否定。说你是什么你就是什么。同样的事并不是只有在德国发生过,然后好多国人如今却还想回到那个黑暗的时代。
所以如今德国为什么立法严禁纳粹意识形态呢?因为纳粹伤害最多的,还是德国人自己。
==================================
花絮
为拍电影,演员们事先还要训练一些列队型这样的事。对于中国学生来讲从小做到大的事他们压根不会啊,还有转弯转错方向的。
冰下游泳是在真实的冰天雪地里拍摄的,当然人是下水后导演就喊咔了。Albrecht自杀那一段则是在水池里拍摄的,不过也是真的水,因此还是需要他自己憋气几秒钟。
那个城堡在捷克境内。
==================================
最后还是要说一句:Tom Schilling实在是太美了!!!

 3 ) 生命的重量

这是一部拍摄角度很独特的电影。
貌似只要是大片,能扯上二战或者犹太人便很少不叫座——Napola虽然是其中之一,但显然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它是从纳粹德国青年精英的眼中,来反省纳粹的种族主义对人性的摧残。

这部影片用两个青年的悲剧,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生命成了人不得不放弃的东西?
又是为了什么,有人曾经坚守的信仰会土崩瓦解,让他对自己生存的社会的价值观产生怀疑。

不自由,毋宁死。
当男主人公的好友——一个充满文学气息,向往自由浪漫的男孩,主动放弃生命的时候……
我们大概都能被他充满无奈的抉择震撼,其实这是所有弱者对暴政和强权用生命发出的最后呐喊、做出的最后抗争。
这貌似是软弱无力的,但却毫无妥协——既然这个世界并不适合弱者生存,那么我情愿离开它,我们从此毫无关联。

男主人公一直相信自己是纳粹宣扬的所谓纯种亚利安人中的精英,他也一直在用行动证明着自己的信仰。
但好友忍受不了精英学校和家庭泯灭人性的训练,无奈赴死,这一事件彻底击溃了他:假如这样一个在他眼中完美的朋友,都得不到社会以及家庭的承认,那么什么样的人才能得到这个国家的认可呢!?

答案只有一个:这个国家并不需要人,只需要没有人性的战士。
而弱者,只能被淘汰,他们没有资格生存下去。

这部影片没有高成本的投资,没有进行商业性的宣传,但却以一流的剧情,和出色的剪辑摄影抓住了观众的心。
除去对命运充满了德国人一贯持有的悲壮感,温馨感人的同性之爱也触动了很多观众内心当中最柔软的部分。
两个男孩子长得都很可爱,被彼此截然不同的性格所吸引。他们段短暂却真挚的友谊,成了精英学校苛严的训练环境中唯一的希望和亮彩……虽然作为悲剧,最美好的东西永远都是被毁灭给人看,但流星的刹那的美丽,却比那些自称为不朽的当权者,更值得世人赞颂。

我相信男主人公最后离开那所学校时,心中并无丝毫后悔。虽然他又回复到影片开头时那种一无所有的状态,但他知道——除去种族和血统,应该有更多东西值得人们去重视。

他不再是精英了,他从来也不是精英。
人,不能以精英或非精英这样的标准去衡量——凡是生命,都是平等的。

 4 ) 极端

我是爱你的,
只是我厌恶我们所处的世界;
我是恨你的,
只是我迷恋我们相处的瞬间。
别过来!
因为我们各自身处在,
冰火不相容的两个极端。


                                            ——《希特勒的男孩》

 5 ) 晶莹

电影里有两处令我动容——我还真是不厚道说。

一是夜间行动。Albrecht的父亲谎称是持械的苏军逃犯,实际上是苏联那边手无寸铁的娃娃兵。而NAPOLA的学生们不明就里,带着恐惧开枪自卫。当时有个苏军的娃娃(跟NAPOLA们差不多的年纪)肠子开花摊在地上,Albrecht便哭着喊着给他包扎,说“我们不是故意的,我们不知道你们没枪”,极力想把他从死神手里抢走。这边小苏说“谢谢,同志”(俄语,未译,不过这一句很好懂),Albrecht哭的更凶了,一边还埋怨Friedrich不帮忙。Albrecht的父亲认为儿子的行为给他丢脸,把儿子拎到一边,小苏跟其他孩子们一起挂掉了……

二是冰泳训练。Friedrich在Albrecht前一个完成既定动作,当他发现Albrecht没有按时游上来时,跑到冰层中间,而Albrecht真的停留在那里(冰层下),向他晃动手臂,下沉。于是,Friedrich呼天抢地。Albrecht自溺的镜头拍的过于唯美,跟影片整体的写实风格有些脱钩。也可以理解成,一直有诗人自省气质的Albrecht像天使一般回归天国了。

海报前景处是Albrecht,实际影片中他是更纤细阴郁些的大家公子;背景处是Friedrich,穷家的曾经冀望一飞冲天的拳击手。

~~~~~~~~~~~
事实上,精英学校有严格的管理。很多情节被设置成“为了控诉而不择手段”。

 6 ) 少年之死,少年之美,少年之情

  首先看到这部片子是在美少年的推荐豆单里看见的,原为看美少年而来,但是看完后却泪流满面,许久都没有恢复过来。
  

  1、Albrecht的死可以算是我所见过的最为凄美的死亡,这个清秀的少年隔着冰层与挚友对望,微微地摇了摇头,然后缓缓地沉入了属于他的黑暗与终结。在那一幕里,少年美得虚幻的面容,和整个世界的寒冷让人心碎地交织在一起,从此都无法在观众的记忆中消散。美的东西的破灭更加让人神伤。Albrecht的死是自己的选择,是他自己选择以自杀来逃脱父亲国家的控制,他用死来换取灵魂的纯洁与内心的安定。但是他的死的始作俑者却是纳粹的灭绝人性的政策。虽然Albrecht得死可以说是一个美好灵魂在那个时代不可避免的结局,但是在冰下安放自己的灵魂与肉体却是Albrecht的选择,是一个完全没有经过事先计划的行为,如果没有纳粹过冰河的严酷训练,这个少年或许会被鲜血弄污面庞,不会这样最为纯净的消失。
   Albrecht的死的震撼在于他的纯净与唯美,这种纯净又都是依靠与之对立的黑暗背景和残酷的人们来体现的,这就是对比。我们看到了教官冷漠的态度和Friedrich焦急的对比,这是正反的两个方面对于美好消失得不同态度。纯净的灵魂与黑暗的河水,纯白的雪景和黑暗的现实,场景里面的物象都可以包含一定意义上的对比和隐射,于是就但是这个少年在冰水中飘起的一缕发丝,都能牵动我们内心的伤痛。


2、我想,对于Friedrich来说亲眼目睹Albrecht的死亡却不能去救他绝对是这个世界上最为痛苦的事情。这让人不由得联想在之前那个浴室(地点看不太懂是哪里。。。。)的扭打与拥抱,我猜那时的Friedrich就已经知道自己的挚友的选择,他怪他自私地放弃生的想法,怪他就这样抛弃自己选择死亡,但是更多地是对这个生命中最为重要的人的割舍不去和挽留。但是在他扭打的时候,他也同时知道了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阻止那个灵魂如水一般纯净的少年的破灭,他能做的只有紧紧拥抱这个脆弱的灵魂,将自己的所有痛苦通过嘶哑的哭泣发泄出来,我相信此刻的Friedrich和Albrecht的世界里只有爱和不舍。
  当他们两人隔冰相对的时候,是怎么样的心情呢?Friedrich是Albrecht在这个世界上唯一舍不得的存在,让Friedrich亲眼目睹自己的死亡绝对不是Albrecht所希望的,更何况是让他放弃救自己的机会,这对Friedrich来说就相当于亲手杀死自己,但是Albrecht只能这样选择,这个世界的黑暗迫使他放弃最后的一点温暖。他看着冰面上面的Friedrich,内心逐渐变得祥和,只剩下了对这个挚友的歉意与感谢:对不起我先离开了你,谢谢你成为了这个世界的最后一点光明。
  而对Friedrich来说,他的内心决然不会归于祥和。挚友就这样一点点消失,但自己却不能够去救,他的苦痛是难以想象的,这个从他的嘶喊和哭到变形的表情可以看出。他爱这个朋友,但是却必须亲眼看着朋友消失,从他的生命中永远的离开。隔冰相对的手,就是这两个情深意重的兄弟最后也是最为深沉的灵魂冲撞。
  在这个场景咯,这两位演员的表演确实相当出色,Friedrich痛苦的叫喊与动作,Albrecht绝美的美容和宁静的表情,让这段死亡变成了一段沉重的一锤,震碎了黑暗,震出了观众的泪水。
   
 3、很多人把Albrecht和Friedrich的感情解释为同性的爱情,而我却更加将他们当作为比友谊更为深刻的一种默契。
   Friedrich相比其余那些受训的少年来说,受军国主义思想的潜移默化较轻,而且他虽然崇拜军官渴望成功,但是这些都是建立在他作为一个普通人所具有的人性上的,也正是因为他的耿直和善良,才成为了一直在森严冷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Albrecht短暂生命里的唯一挚友。对于Albrecht来说,Friedrich是和自己灵魂相通的人,也只有这个人才能理解和分享自己的纯洁,可以说Friedrich是在经过了一次次考验之后真正进入Albrecht已经绝望内心的人,虽然在是否使用拳头上他们仍有矛盾,但是在最后他也用自己的死惊醒了自己的挚友。
   而Albrecht对于Friedrich来说是第一个在军校里帮助他的人,是唯一一个灵魂保持纯洁,却最身不由己的人。Albrech的善良与仁慈是他和Friedrich之间最为相通的地方,也是连接他们的精神纽带。
   他们两人之间必然具备着某种默契。那段看似斥责的对话,其实是是两个相通的灵魂之间的对话,Albrech的沉默就能让Friedrich知道了自己的决定,在那个时候,虽然是Friedrich悲痛而愤怒的控诉,但是同时也是这两个挚友之间的依依惜别,在那一个拥抱里面包含了多少痛苦和不舍。

   对于Albrech来说,最为痛苦的时候可能就是在浴室的那次争执与拥抱,他在这个时候把结束一切的决定传达给了自己的挚友,这也是他最后一次对这个世界表达所剩无几的爱的时候,愧疚和不舍肯定占据了他的内心,再加上黑暗现实对他的巨大折磨,这个美丽的少年此刻的苦痛是难以名状的。
  而Friedrich最为痛苦的时候必然是在Albrech沉入水底的时候,还有Albrech什么能比眼睁睁地看着挚爱的人在自己眼前消失更为痛苦!他不愿意Albrech就这样死去,但是他也不能让自己的挚友痛苦的活着,所以他停止了救Albrech的步伐,他泪流满面地和冰面下的Albrech双手相贴,他透过冰面将那些时光积累的感情用这最后一次相接传递给了一生的挚友,他用自己的痛苦给了挚友最终的安宁。
   Albrech一生都不是幸福的,但是他却最终让Friedrich醒悟,放下了拳头,他守护住了自己的灵魂同时又保持了另一个人的纯洁,也正是这样,他的死才变得更为悲情与伟大。这两个少年,虽然已经不能在人生道路上相伴走远,但是他们的友情却永远不会消散。
  


  整部片子虽然是控诉纳粹的残酷与冷漠,但我却更加多地把关注点放在了这两个少年身上,他们的美,他们的善良都深深震撼着我。我想我将永远记住那个黑发少年在湖水中陨落的场景,和那金发少年令人心痛的泪。

 7 ) 自私的少年蓝

   

Albrecht Stein
我的影片,从你出现的那一刹那开始,
到你闪烁着像有千言万语想要诉说的蓝眼睛,寂静地沉入漆黑的湖底结束。


我原是为了了解德国在二战期间有关历史而观赏的影片,原是为了加入那些人性\生命\意义的讨论而观赏的影片,原是为了以客观的角度去看待这部影片,就像先前的许许多多次一样,无非是把这当做一段历史,平平静静,也就像个局外人一样,履行自身的职责,以史为鉴,自省,深思。
——本是应当如此的。
但是后来,你出现了,我就无法再保持心底天秤的公正。于是开始随着你的笑容而欢欣,随着你的眼神而落寞,随着你的背影而哀伤,随着你的眼泪而痛苦。
如果说,你是Friedrich的一道光,冲破虚构的美好表象,刺痛他的眼睛,让他看到现实的景象。那么你也是我的一道光,从屏幕内刺入屏幕外我的眼睛,一直达到心底。

最后,我决定放弃所有关于人性和生命的讨论或反思,我只想书写你。



从影片中看到你的第一眼,我以为你是独角兽。
美丽,羞涩,善良,内敛。
我服从自然的本能,崇尚强者。而你,一个身形瘦弱,眼神忧郁的16岁少年,自然并非强者。
后来,我又重新看了好几遍从你出现到你消失的情节。
第一幕,你在雪夜中随父母乘车来到学校,黑暗中仅能看到你脸部的轮廓。
第二幕,在学校食堂,校长因你父亲的地位显赫而特别介绍你,在一排英气勃发的少年面孔中,你微微侧过脸,表现出一些不安和紧张,站起来时已用孩子气的坚定(或许该说是逞强)装出的镇静掩饰了你的不安定。或许,我猜想,你当时是下定了决心,要用优秀的表现来争取父母的目光。
第三幕,在讲授“适者生存”的课堂上,一闪而过你听课的表情,专注而认真。以及后来,与Friedrich的‘互帮互助’时嘴角扯起的小笑容都散发着一种少年人带有的朝气而愉快的气息。
第四幕,在食堂进餐时传教士带来了前线的牺牲名单时,你隐隐绷起嘴角线条的侧脸。
第四幕,在书房,你和Friedrich说起自己以前在学校写的文章。父母敷衍般的鼓励,自身的才华在这个家庭(时代)无法被接受的惆怅,这些内心的隐伤,和Friedrich乐意欣赏你的文章时你略带困惑的小欣喜。
第五幕,作为答谢,和Friedrich去偷窥少年更衣时装傻说“什么也没有”带点傻气的狡黠,和看不到‘关键情节’时的不服气和懊恼的小表情。
以及后来回到宿舍后床头的悄悄话和滑翔机飞行时微笑着挥手的样子,拉绳奔跑时带着笑容不时回头看着伙伴的样子。

都是带有孩子气的少年。美好而充满希望的。

一直到这里。你都是以一个平常的16岁男生形象出现在观众的视线里,只是比起军校里的其他男生多了些秀气和从小生活在优渥环境中的少爷所有的纤细感。

是从那个贴相片的细节开始。
你拿着自己的两寸照,迟疑了些许,没有将它贴在学生证(军官证?)上。
这或许为后来你沉默地站在欢呼的人群中,用略带责问和失望的眼光看着自己的挚友和身边欢呼庆祝的人群埋下了伏笔。
为什么会对着照片露出犹豫的神情?
因为不确定自己如今身在这所学校,所接受的教育,思想和训练,是否是正确的。是否是适合自己的。
但是又因为想要得到父母的赞许,所以仍旧选择来到这里,选择坚持下去。

后来在拳击赛结束后,你来到水房,对Friedrich责问:“你不必如此冷酷的”“你不能换种方法获胜么?”你看向他的眼光,带有一点点希冀和祈求。在得到否定的回答后,眼里所有的光都随着下垂的目光变成了暗色的失望。


从这之后,种种细节都在渲染你对这个世界逐渐加深的失望和内心深处的动摇。

后来的种种,都让人心疼你。
想对母亲诉说的话语、为父亲的生日写的诗歌、拳击台上不可置信的眼神、灯光掩藏下黯然的背影、以及无时无刻,你闪烁着像是有千言万语想要诉说的蓝眼睛。
抿起的嘴角下掩藏着少年不远诉说的骄傲和脆弱,失落和懊恼,动摇和绝望。

“他们还是孩子!”
“爸爸!不要!!”
“我知道你们在想什么!不要那样看我!”
““尽管有些孩子气,冬天和初雪总能唤起我们人类一种朦胧的快乐。也许是因为我们还是孩子时,看到雪总能想起圣诞节。”
“我意识到自己就是那个恶魔,那个我想要将世界从他手中解救出来的恶魔。屠杀俘虏是不能接受的,他们没有武器,斯坦误导了我们,我们杀死的是孩子而非成人……”
你做了或许是你这一生最大胆的决定,却是对自己的信仰最为忠诚的决定,对这个扭曲的世间最愤怒的选择。

父亲说:“明天把文章交给我,否则我饶不了你。”
你听到后露出的近似解脱般的表情,好像是终于做出了什么决定。

Friedrich说:“你那么做对任何人都没有帮助!”
你说:“不,有的。”
他说:“对谁有帮助?说来听听,因为我一点都不明白!”
你说:“对我自己有帮助。”
面对他愤怒的责问,你微微侧过头,悲伤而无奈地轻轻摇了摇头,红了眼眶。
或许是没有办法了,真的没有办法了。
在这个世间,你真的没有其他的更好的选择了。你无法背弃自己内心的信仰,该如何在这个与自己所坚持的信仰格格不入的世间继续存活?还有更好的办法吗?
-没有了。因为你想不到更好的办法了。
-所以你抱着Friedrich的肩,倒在冰冷的瓷砖地板上,委屈地嚎啕大哭,像个失望的孩子。
你终于愿意把自己的失望难过,愤怒悲伤展露人前。

一步一步,就这样,你走向了黑暗的海底。
从此了无光芒。

所以后来,在冬天结冰的湖上训练时,你的眼神,那个一闪而过的镜头,我便明白了你的想法。
结冰的湖上落满了细细的白雪,这么美的景色,真的太适合你了。
落在冰面的雪,无声无息,洁白,宁静。厚厚的冰层下是另外一个世界,漆黑而安静,仿佛所有的生息都不存在。极致的黑和极致的白,像极了你。没有,也不该有犹豫混沌的灰,所以最终你实行了自己早已做出的决定。在漆黑的湖底,看着穿透冰层的光,慢慢松开了握住绳子的手。
只是只是,你大概还是舍不得的。
那个用最纯粹的心对待你的朋友,红着眼睛愤怒地责问你“你怎么能这么自私”的朋友,那个用琥珀色眼睛对你傻笑的朋友,伤心地抱着你大声哭泣的朋友,隔着冰面流着泪不停呼唤你名字的朋友。
所以,最后你轻轻地,笑着摇了摇头。
不。
不要生气好吗,亲爱的Friedrich,让我最后自私一次。
不要难过好吗,亲爱的Friedrich,你明白的,我没有别的选择了。
不要哭了。
别哭了。
再见。


准确地说,我的电影,到这里便结束了。
没有了后来F的恼怒和叛逆,没有了最后在雪地里决绝的背影。
早已经结束了,在你沉入海底的那一幕,就已经结束了。

突然想到了一句话:
青梅枯萎 竹马老去 从此我爱的人都像你。

或许从此以后,再谈起我为之狂热的德意志,第一个想到的,是你闪烁着像有千言万语想要诉说的蓝眼睛。



 短评

官二代富二代少爷与农场家大男孩的美少年之恋。又是一个傻弟弟!希林又演了个悲天悯人,胸怀人道主义善心,以自杀方式摆脱战争束缚的男孩。希林盛世美颜,冰清玉洁,小马哥甜美嫩白肌肉佳,这俩国民CP已深深烙印在我脑海里。沉落冰冷的湖里,凄美惊艳,令人心碎开裂。人们只会关心胜利,胜利之外的东西,他们毫不关心。

6分钟前
  • 独行侠杀手阿何
  • 力荐

少年之殇美则美矣 这么好的题材本来确实可以挖掘得更深一些

10分钟前
  • evonne||芝士命
  • 推荐

腐女同志、正太控、制服控都快点来看这片儿,啊,萌点太多了> <

12分钟前
  • 代码24
  • 推荐

他在冰冷的水中放手那刻,还是极美的。

16分钟前
  • 左明情
  • 推荐

Abrecht说:“我帮了我自己。”其实,他不是一个人,只是,代价很承重。

17分钟前
  • 推荐

雅利安男孩真好看啊,我的审美纳粹化了两小时

19分钟前
  • 王大根
  • 推荐

三星半。Friedrich的反抗,与其说是对纳粹本质的觉醒,不如说是因挚友猝逝的哀伤;而Albrecht的反抗,也与反纳粹无甚关联,更多是出于对爱的诉求。本片选择了一个极佳切入口,只是太过清浅,把反纳粹整成了[放牛班的春天]或[死亡诗社],但又少了后者的普适性。

23分钟前
  • 朱熠
  • 还行

德国电影,永远这样表面平静却让人心潮澎湃!

24分钟前
  • neeeeeverland
  • 推荐

他选择松开手沉入冰湖底,是对于不义做出最后的无声呐喊与抗争。他后来放下手臂任由被打,是对于朋友做出最后的讣告与哀悼。关于纳粹和二战的片子多如牛毛,本片题材还算新颖但是并无太出彩之处。但命运的无常和历史的残酷让人真切同情训练营那些不由自主的年轻生命。盲目狂热与自我否定需要时刻警醒。

27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洗脑,要从娃娃抓起;醒悟,要从青年开始。

30分钟前
  • 思考的猫
  • 推荐

看他们如何一点点摧毁男孩们的同情心和人性,他们只要胜利,不择手段的胜利,这种狂热令人窒息。导演还能在这种冷酷环境中将人性的脆弱和美丽展露无遗

32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推荐

其实有点怕这种——不是说什么什么残酷之类的——而是美少年之殇的类型

36分钟前
  • 饕餮狐狸 可你别怕啊我比你更傻
  • 推荐

少年时光,纳粹军校,同性情谊,时代悲剧,暗流涌动的人性挣扎,这简直就是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题材节奏,可惜德国佬那种不温不火的叙事风格太文艺,反倒是让两位美颜正太的纯情同性友谊大方光芒,却削弱了大时代背景下的真善美主题,有点可惜。

40分钟前
  • Meow_see good
  • 力荐

只有死亡才能使他脱离这个人性泯灭冷漠残酷可怕的世界;这个没有感情只有杀戮的弱肉强食的世界。他唯一不舍得的,也许只有隔着那层美丽冰层上声嘶力竭呼唤他名字的Friedrich。

45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推荐

6/10。德国军官之子才是真正主角,父亲打断体格脆弱的儿子为他庆生的诗歌,兴奋拥抱胜利的拳击手,猩红灯光下扭曲的面孔丝毫不理会战败的儿子,教育体制把荣誉强加于投掷手榴弹训练中奉献集体的牺牲品,却没有人像他一样解救雪地射杀的童子军战俘,战争机器肢解个人意志的主题早就被[全金属外壳]说尽。

50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当男孩在冰冷的河水中松开手的一瞬间,我在他眼里看到了一种比冰水更纯洁的东西。而这种东西也同时拯救了另一个男孩。

52分钟前
  • 李卡
  • 推荐

黑暗版的放牛班的春天,黑暗版的池塘之底,帅哥开大会~

55分钟前
  • AshtrayGem
  • 力荐

贵族文学青年文弱别扭受和贫苦拳击手天真忠犬攻……对不起,我的眼里只有攻受之间的火花~撒花ing~补充一句,以导演三十出头的年纪拍出如此smooth的片子真是不错呢

60分钟前
  • 砚小朵™
  • 还行

对了解Napola是个很有意思的起点,但为什么该冷酷绝望的片子却变成了一部纯情的类型片?舒缓饱满的弦乐无节制地使用,柔光、叠化,无怪乎被看作一场同性攻受浪漫曲。

1小时前
  • novich
  • 还行

”在我梦中,我曾是从恶龙手中拯救公主的骑士,将世界从恶魔手中解放的英雄。我们昨天去寻找俘虏的时候,我突然想起那个梦想着从恶魔手中拯救世界的小男孩。当我们回来,我意识到自己就是那个恶魔,那个我想要将世界从他手中解救出来的恶魔“

1小时前
  • 多余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