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翼杀手英语

科幻片美国1982

主演:哈里森·福特,鲁格·豪尔,肖恩·杨,爱德华·詹姆斯·奥莫斯,M·埃梅特·沃尔什,达丽尔·汉纳,威廉·桑德森,布里翁·詹姆斯,乔·托克尔,乔安娜·卡西迪,吴汉章,摩根·保罗,凯文·汤普森

导演:雷德利·斯科特

播放地址

 剧照

银翼杀手英语 剧照 NO.1银翼杀手英语 剧照 NO.2银翼杀手英语 剧照 NO.3银翼杀手英语 剧照 NO.4银翼杀手英语 剧照 NO.5银翼杀手英语 剧照 NO.6银翼杀手英语 剧照 NO.13银翼杀手英语 剧照 NO.14银翼杀手英语 剧照 NO.15银翼杀手英语 剧照 NO.16银翼杀手英语 剧照 NO.17银翼杀手英语 剧照 NO.18银翼杀手英语 剧照 NO.19银翼杀手英语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7 18:49

详细剧情

  2019年11月,刀锋跑者霍顿(Morgan Paull 饰)在泰瑞尔公司对新员工进行沃伊特-坎普夫测试时,被技师里昂·科瓦尔斯基(Brion James 饰)枪击。警监布莱恩特(M. Emmet Walsh 饰)不得不命老牌刀锋跑者戴克(Harrison Ford 饰)出马,猎杀复制人里昂、罗伊·巴蒂(Rutger Hauer 饰)、佐拉(Joanna Cassidy 饰)、普里斯(Daryl Hannah 饰)。戴克来到泰瑞尔公司调查,在艾登·泰瑞尔博士(Joe Turkel 饰)的请求下,对员工瑞秋(Sean Young 饰)进行了测试。百余问题之后,戴克判断瑞秋为复制人。而瑞秋本人对此真相竟一无所知……

 长篇影评

 1 ) 极繁华下的极荒凉

极繁华下的极荒凉

1982年的《银翼杀手》将科幻小说中的赛博朋克(Cyberpunk)风格化为视听的艺术,开创了视听系赛博朋克的先河。

赛博朋克之风格以强烈的反差营造极强的荒诞、疏离、压抑之氛围。往往是物质条件的极度繁华和社会心态的极度空虚、荒废之大反差,借以表达对人类之精神追求在未来高度发达的科技下该何去何从的反思。

在《银翼杀手》中,极繁华下的极荒凉之大世界,反是被作为异类的仿生人,在人类精神文明的废墟中,苦苦追求人类终极问题的思考,就像是广袤无垠的大沙漠里,长出一枝血染的花,妖艳而悲寂。

海报

影片的开创之一,就是创造了风格化的赛博朋克画面。

影片的画面也是繁华气质和荒凉气质融合的延伸。民族风格和世界元素、远古的神秘主义和现代的超现实主义、摩天大楼的灯火通明和绵绵不绝的酸雨与挥之不去灰尘,种种元素交合在一起,构建了THE DESERT OF REAL (现实荒漠)。

影片在画面中融合了世界的各种民族元素,里面有成群的朋克青年、黑人、墨西哥人,穿着修女装的男人,扮成克利须那神的印度人,甚至有穿着军装的中国人。这些元素中尤以东方或者说是日本符号最为醒目。满街假名的霓虹灯招牌,随处可见的日式料理。最显眼的是摩天大楼巨幕上传统日本妇女,白面红口,着和服,咿咿呀呀传出听不懂的话语。

日本妇女

汉字 假名 霓虹灯

日本符号,是西方文化对陌生文化充满神秘主义的向往。神秘,一方面来自陌生、遥远;另一方面因为日本文化本身有着冰和火的激烈碰撞,生之绚烂与死亡之美,增添西方对日本文化神秘之憧憬。其实,大量日本元素,也有80年代美国对日本经济入侵的恐忧。大概在当时美国人的潜意识里,日本之于美国,就像仿生人之于人类之投射。

影片中处处弥漫远古的风貌和超现实主义画面。Tyrell公司的大楼融合了埃及、玛雅、阿兹台克的金字塔造型,外壁刻有被酸雨腐蚀的图案,具有远古和未来的特色。

泰勒大楼

玛雅金字塔

在大楼内部,“银翼杀手”戴克测试瑞秋的时候,其画面的色彩与构图更是在文艺复兴绘画气质上注入了超现实主义的风格。这图片有意地构架了类似《最后的晚餐》的面,在对称的构图中,与中间的太阳形成三角形的结构。横摆长桌是戴克测试仿生人的平台,跟耶稣最后的餐桌如出一辙,加强了横向的平衡。但是画面的色彩是尘土中阳光的浑黄,背后的金字塔与太阳一起,像是人类潜意识里虚幻的梦境,充满达利画作的风格。

绝望的落日

十字架上的基督 达利

对潜意识与现实的冲突之表现,不管导演是否有意,都很明显。戴克在刺杀仿生人之时,爱上了仿生人瑞秋。戴克在窗下强吻瑞秋的时候,百叶窗里透过阳光,光影形成了条条横纹,映在两人面上。这里与《惊魂记》里的画面如此接近。后者是在表达恐惧与爱欲的纠缠,这里戴克亦是如此。

戴克强吻瑞秋

惊魂记

闪亮的霓虹灯,入天的大厦,空中飞来飞去的空间运输车,高耸入天的管道,还有永远不会停下的酸雨,与混混沌沌空气,大概大家都会想到《火影忍者》里的雨隐村。按照时间先后,岸本借鉴了这里也未可知。

2019

雨隐村

影片的另一开创之处,在这现实的荒漠中,精神的废墟中,仿生人发出了对人类终极问题的关怀----永恒与消逝。

罗伊之眼

罗伊是仿生人的首领。是泰勒博士制造出来的,被称为“仿生人中的天之骄子”。在制造这些仿生人之时,因为担心其发展出人类的情感,而设置了四年的生命期限。当罗伊开始追求生命的延续时,他就开始脱离了简单的仿生人的范畴了,他有了生命的意识,有了求生之欲,有了永恒之念,非机器所能为。

当他向泰勒求永生之法时,泰勒说:“The light that burns twice as bright burns half as long. And you have burned so very very brightly.” 罗伊向泰勒的发问,何尝不是人类对造物者的发问。

造物者的回答

这里的宗教寓意其实非常明显。罗伊称他的创造者泰勒博士为“Father”,除父亲外,还有“天父”即上帝之意。罗伊是否是耶稣暂且不论。罗伊在与戴克斗杀过程中,由于意识渐渐模糊,用钢条刺穿手掌,确有耶稣受难之象征。况且,罗伊用这穿钉之手救了即将坠落的戴克,确有救赎之意。白鸽则是若亚方舟中洪水退去、灾难已过衔着橄榄枝的白鸽。至于罗伊杀死造物者泰勒,是否有“上帝已死”之意味则存之不表。

受难

在罗伊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在雨中的念白,是全片的升华。“I've seen things you people wouldn't believe. Attack ships on fire off the shoulder of Orion. I watched C-beams glitter in the darkness at Tannhäuser Gate. All those moments will be lost in time,like tears.. in rain. Time... to die.”( 我曾见过你们人类无法置信的事情:战舰在猎户座的边缘起火燃烧;C射线在星门附近的黑暗中闪耀……所有这些瞬间都将湮没在时间的洪流里,就像雨中的泪水……死亡的时刻到了。)冷雨打在脸上,白鸽从手中飞出,飞向阴霾的天。第十放映室对此这样评说:“他怀中的白鸽直上云霄,是带他的灵魂从污浊的人世飞天,还是去寻找罪恶已洗、洪水已退的的橄榄枝呢?”

罗伊与白鸽

白鸽飞

一切都会消逝,就像眼泪消逝在水中。像极了博尔赫斯的“人死了,就像水消失在水中。”

这终究不仅在讲仿生人,更在讲人类。


欢迎关注我的豆瓣:李露白:独立影评人,影评,为兴趣而生。

 2 ) 漫画考古:《咆哮金属》杂志恶评《银翼杀手》事件

“说实在的,我问雷德利·斯科特,我书里的一些想法到底有没有放进这部电影里,他回答我说没有。”——菲利普·K·迪克

《银翼杀手》作为赛博朋克电影的原点,在跨越37年后,俨然成为一座丰碑,而导演雷德利·斯科特也已被封神,被无数科幻迷顶礼膜拜。但是在1982年电影刚上映时,评论界的反馈却和如今完全相反,它几乎遭到全面讨伐,恶评如潮。以至于哈里森·福特都曾一度不愿提及这部电影。

然而所谓的“恶评”到底恶毒到什么程度?下面,为了给大家最直观的印象,我在巴黎找到了一本1982年9月出版的第79期《咆哮金属》杂志,这本革命性的漫画杂志在《银翼杀手》上映不久便刊登了一篇影评专稿。用七个版面对《银翼杀手》以及雷德利·斯科特本人给予无情抨击,甚至祭出了“菲利普·K·迪克的第二次死亡”和“莫比斯的第一次死亡”这样耸人听闻的标题。

刊登《银翼杀手》影评的第79期《咆哮金属》,1982年9月出版。注意右下角写着:他们谋杀了菲利普·K·迪克!

《咆哮金属》杂志的影评风格,跟他们的漫画一样狂傲不羁,这篇评论将法国人性格中尖酸刻薄的一面展现的淋漓尽致。然而,要说谁真有资格来评论《银翼杀手》,那么《咆哮金属》实则当仁不让。

这本诞生于法国的SF漫画杂志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法语名Métal Hurlant意为“咆哮的金属”,发行于1975-1987年。该杂志的出版方便是大名鼎鼎的“类人联盟”(Les Humanoïdes Associés),由漫画家莫比斯(Mœbius)联合漫画家菲利普·德吕耶(Philippe Druillet)、主编让·皮埃尔·迪奥奈(Jean-Pierre Dionnet)以财务总监贝尔纳·法尔卡斯(Bernard Farkas)于1974年创立于巴黎,意图打破当时法国漫画杂志的陈腐风格,给艺术世界投下一枚炸弹。

Les Humanoïdes associés (类人联盟)LOGO,莫比斯1974年设计

“类人联盟”成员:法尔卡斯,迪奥奈,德吕耶,莫比斯, 巴黎, 1975

《咆哮金属》专注于发表最具颠覆性的科幻漫画和成人漫画,这群桀骜不驯的艺术家借助这个平台创作了无数经典。接下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杂志于1977年登陆美国,作为科幻漫画的圣经,影响了一批好莱坞科幻电影,包括且不限于《星球大战》《异形》《银翼杀手》《电子世界争霸战》。毫不夸张地讲,对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好莱坞而言,这本杂志就是他们的电影概念设计手册。

本文的目的并不在于判断孰对孰错,任何改编都会招来原作党的非议,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有的改编变成了新的经典,而有的原作,则可能因媒介的更迭而衰落。无论怎样,能从一套四十多年前的漫画杂志找到与当下世界的些许联系,这件事本身就足够有趣。我们都生活在过去的结果里,从以下这篇评论中,或许能够窥探到当年那些在科幻界锐意进取的人,是如何看待“新”事物的,想象在某个历史分叉的节点,某个经典的诞生或毁灭。

另外有一个需要注意的地方,下面的影评针对的是1982年初版《银翼杀手》,而非现在大多数地方能看到的重制版,因为技术的飞跃和导演对剧本的深入挖掘,两个版本在剧情和画面上已有巨大的差别。

下面,我将尽量对影评原汁原味地翻译,如果你觉得语言太粗陋,相信我,原文就是这样。

原文刊载于1982年《咆哮金属》杂志第79期

翻译:+锁

版权属于原作者,请勿用于商业

菲利普·K·迪克(Philip K. Dick)的第二次死亡

菲利普·曼纳弗尔 Philippe MANOEUVRE,1954年出生,法国记者,主持人,乐评人,漫画社评人,曾担任法国音乐杂志《Rock & Folk》主编。

菲利普·曼纳弗尔去看了两遍“难看的责罚”,面对这部由好莱坞,或者由雷德利·斯科特,或者干脆由他们一起呈现给观众的“菲利普·K·迪克式电影”,他给出的评价坚定且没有任何余地:一帮混蛋!

差劲

大家都知道鲍里斯·维安(Boris Vian,1920-1959,法国作家,诗人,爵士乐手,对法国爵士乐发展有重要影响,译者注)是怎么死的。他当年被邀请去看以他极富争议的小说《我将在你们的坟墓上唾弃》改编的同名电影,作为《北京的秋》的作者(顺便说一句,自从开始转型搞摇滚之后,他就变成了一个该死又反动的蠢货),他在黑暗的放映厅里被气得心脏病发作。

当时他努力让自己恢复意识,仅为悲呼:“这就是他们的改编?太恶心了,恶心!”,接着痛苦而亡。

拥有心灵感应的菲利普·K·迪克是幸运的。他应该庆幸没有看到自己的小说——《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在70毫米胶片大荧幕上被雷德利·斯科特这个可耻的广告业包工头谋杀。因为在电影上映之前,他就已经离开了我们。

面对这样的灾难。科幻小说迷自然感受到的不多。那么他们应该炸掉放映厅吗?或者将自己那本小心翼翼一读再读的《Robot Blues》(《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的原标题,译者注)一张张扯下来,包裹着烂泥寄给导演?

从一开始,科幻迷就闻到了一丝异样,什么?迪克的宇宙就这样被放进一个不停下雨的城市?那个写出《尤比克》(Ubik)的伟大作家所创造出的平静而干燥的世界,怎么到这儿就变得像潮湿的蚕茧似的,还到处漂浮着腐臭的雾?

雨是越下越多了!从来都是!二十四小时不停!哈里森·福特的那可怜的脑袋,在长宽高三种维度上接受雨的洗礼!

当画面从俗气的蓝色蒸汽里浮现后,我们将发现这部科幻电影既昏暗又锈迹斑斑?不,是我夸张了。影片并不是从雨里开始的。而是:第一幕(你们将看到剧本的扯淡)是从男主角扩张的瞳孔中反射出来的。接着突然停住然后继续往前,因为这一幕是精神错乱的。2020年2月的洛杉矶被千万火光点亮。突然,从摩天大楼组成的森林中喷出一道巨大的火焰,接着远处的又喷出另一道。噢!对于一个由机器人杀手和无畏警察组成的美丽故事,这样的布景还算不错。噢!一记阴郁的闷锣将观众的屁股重新送回到座位。这只是一个名叫范吉利斯的人制作的低沉且刺耳的音乐,这一切发生在电影开始后的三十又百分之二十三秒,提醒我们它没那么简单,要当心!

观众的好奇心被勾起来,之后便是欺骗。我很少碰到像这样一部电影,它可以在点映时让观众喝倒彩!通常情况下,被电影公司诚意邀请来的家伙们会在电影没结束时就离开,但这次我们留下了,因为菲利普·迪克,因为哈里森·福特。我们尴尬地希望电影里那些瑕疵的妆容终将破裂,或者尴尬地希望电影中那些不协调的地方最终都能修正,或者,谁知道呢,我们甚至希望《异形》里的那个邪恶怪物快点从谁的胸腔里钻出来,边跑边尖叫,然后躲进某个货仓里。

没有。

没有。

什么都没有。

两个脱衣舞女郎,完美诠释了什么是对菲利普·迪克的“电影改编”…

呆傻

然而蹩脚的斯科特早已经计划好了所有的事情,从头至尾。这次他给自己的广告盔甲完美的涂上油。我们已经见过电影的宣传,也在《新音乐快递》(New Musical Express)杂志上看到了他与菲利普·迪克的合影。所有人都估摸着这次合作必会诞生下一部《星球大战》。

看来是我们大意了。

当年斯科特来到《咆哮金属》的办公室时,离《异形》上映才没多久,他只是为了来见一见我们这些默默无名的创作者,正是我们,令人印象深刻地,在三个月之前就预言了这部令人难以置信的恐怖电影的成功。雷德利·斯科特坦言他有一个梦想,那就是把莫比斯和奥班农(Dan O'Bannon)合作的漫画《漫长的明天》搬上大荧幕。

这些东西都付出了代价,对没错。

这个红发的英国佬很早就意识到,如果能侵蚀一个让他可以从里到外利用的项目,那将一劳永逸。他便进入《沙丘》剧组,然后磨洋工式地工作。在被《沙丘》庞大的创作难度吓到后,他又回到之前的点子,那就是拍一部剽窃《咆哮金属》的电影(他居然还厚颜无耻地在《神奇电影》杂志第30期17页中承认过)。为了做到这一点,他凭空搞出一个改编自菲利普·迪克小说的项目,其实这个项目是他两年前放弃的。因为《异形》的巨大成功,雷德利·斯科特就以为自己是世界的主人,他突然想明白了:迪克是个老傻蛋,一个在美国并不出名的作家。而“类人联盟”,或者《咆哮金属》杂志则亏欠他一切,或者近乎一切。为什么不拿这个偏执老作家的书搞一次好莱坞式改编,拍一部不欠任何人的金属风格电影呢?

粗制滥造

第一个要跨越的障碍无非就是作家菲利普·K·迪克本人了。

雷德利·斯科特是这样操作的,他先找了一群好莱坞最烂的编剧来对迪克非凡的原著进行改编,之后将改头换面的第一版寄给迪克,结果被迪克大肆攻击,并且被他在《电视指南》里将这个版本撕得粉碎。之后电影工作室更是来势汹汹,举个例子吧,雷德利·斯科特讨厌书名里的“Androids”,他觉得太陈腔滥调了。迪克回应道:“我的书名就叫这个,难道我还该因此对雷德利·斯科特感到抱歉吗?”

第二个编剧致力于剧本,这个工作可真不容易。斯科特想绝对地掌控剧本,强行进入原本清晰的剧情,并且希望(创造一个未来私家侦探,消灭那些重回地球并试图混进人类的仿生人)将《Heilman》《封闭式车库》以及《漫长的明天》里的所有元素都收集进来。最终在第一版剧情的第三版里,他达到了目的,这是由大卫·皮珀斯(David Peoples)改编的版本。这个大胡子酒鬼加二把刀以文学的方式糟蹋了迪克的小说,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能在电影里看到这样的场景:主人公戴克在那条迷幻又离奇的道路上奔跑,然后他竟然从两个1977年的朋克旁边穿过!

未来有朋克和僧人,是不是也有菲利普·迪克?

在一部基于菲利普·K·迪克小说的电影里出现朋克!?现在你们能够体会这部糟糕的电影是多么扯淡和怪异了吧?

我们需要一点辛辣的墨水来擦擦雷德利·斯科特的眼睛,再给他喝点漂白剂,接着把这个蠢货带进某个电视工作室,然后这家伙才能平静的为廉价丝袜和香水生产广告。因为在华而不实,匠气十足,画蛇添足以及在浓雾里摆弄那些霓虹灯泡的能力上,你最牛逼,斯科特!

是啊!“有时候”,一位特效人员说:“因为布景中各个方向的光效太多了,电脑反应不过来,所以必须来来回回手动操作开关。”

或许就是因为这样,我们的导演才老是跟菲利普·K·迪克连不上线?

抱歉没忍住吐槽,但菲利普·K·迪克的作品是我在这个星球上仍然崇敬的少数几样东西之一。我甚至因为某任女友说讨厌《高堡奇人》而跟她分手。

在巴特利斯·布朗·弗兰卡的广播节目“高卢之狼”里,我开始聊科幻小说,但是我从来没能成功阐释哪怕一本迪克的作品。

你们可以这样想:迪克创造的这些机器是如此庞大,难以置信,繁茂芜杂,它们在自己的生命里运转并且抵抗试图侵入的外部世界。我曾绞尽脑汁尝试阐释《高堡奇人》《遮蔽的眼睛》《太阳系大乐透》里的哪怕一个小概念,但实在太困难了。

想要让诸如菲利浦·何塞·法尔默(Philip José Farmer)的《走向你们散落的身体》(To Your Scattered Bodies Go,1971)或者杰克·万斯(Jack Vance)的《永生》(To Live Forever,1956)这样的作品灵巧的重生并不算难事。不过一旦涉及到迪克的小说,哪怕选择他最短的作品,也难以阐释其无限内涵。

一次,当制片方实在需要用一张照片来吹嘘这个项目时,他们引诱迪克和雷德利·斯科特到一场小型和解会,就在1981年圣诞节前不久。迪克的确到场了,但是他在不久之后不得不为此解释:“说实在的,我问雷德利·斯科特,我书里的一些想法到底有没有放进这部电影里,他回答我说没有。”

“历史性”会面,右边是菲利普·K·迪克,另一个家伙是雷德利·斯科特

飞艇,它穿越城市的同时向居民投放广告炸弹。

耻辱

这部电影到底把什么搞错了?

当然是这些混蛋仿生人了!

对于菲利普·K·迪克来说,这帮仿生人是卑劣的。他们虽然构造精密,但只是对人类的滑稽模仿,是一些残忍,冰冷,没有内心的物体。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小说里会有测试,以揭露他们亚人的身份。

而对于雷德利·斯科特,这群仿生人简直令人钦佩,这些超人比人类更强大,更智慧,更快。一般来说,酸性文明会与碱性文明剧烈碰撞,现在看来似乎后者占上风。雷德利正大赚特赚的时候迪克却死了。

对,但是!

可怜的戴克(哈里森·福特),他的工作是追杀仿生人,这简直太蠢了!电影里好多次,雷德利·斯科特都在无意识中想要将这个人物抹除。我是说在真的成片里!在这部电影之前,有谁听说过哪个导演对自己的主角有如此深仇大恨?哈里森·福特真可谓受尽折磨,他的嘴被打破,手指被折段,他的形象被毫无理由地破坏。

雷德利·斯科特仇恨的是哈里森福特!

所以才让他去追捕那些新纳粹仿生人!

目的只不过是想让他受辱!

没错,哈里·森福特最后还留着一条小命,原因很简单,因为他想跟仿生人瑞秋在一起,瑞秋就像一头“凝固的海狮”,让人性致盎然。她总是努力让自己显得朦胧又困惑,就像劳伦·白考尔(Lauren Bacall)在那些著名的侦探电影里那样。可她几乎要激起影院里最巨大的笑声。

瑞秋由肖恩·杨(Sean Young)扮演,她“幸运地”遇到了本片宛若神助的法语字幕翻译,这个叫罗伯特·路易的滑稽家伙,居然将“I’m going to kill you, Fucker!”翻译成“ 我要杀了你,爸爸!”,此行为直接将电影节奖杯从肖恩·杨手里夺走。

谢谢你,罗伯特!

(我现在仍然记得《遮蔽的眼睛》(A Scanner Darkly)法语版里那个著名的翻译,书里不幸的主角想用“红色”(reds ,美国俚语,代指镇定剂)自杀,因为依赖上瘾的“药”都没了,他便受尽“冷火鸡”(法语版就是这么翻译的!)的折磨,也许你们知道约翰·列侬有一首歌也叫《cold turkey》,但是所有的瘾君子都要给予威廉·巴勒斯一点敬意,因为只有他知道“冷火鸡”的真意,即药物成瘾后突然戒断所产生的不愉快体验,人们像冷火鸡那样浑身鸡皮疙瘩。)

迪克,每次都是这样,他会永远被糟践下去吗?

“在不到十秒的间隙,我刚放下枪,他们就开始往我脸上喷雨…” (哈里森·福特回忆)

一条仿生蟒蛇缠绕着一个仿生人脱衣舞女,她可穿得不能再少了。

愚蠢

但是必须重申,我们或许应该原谅雷德利·斯科特这一连串的滑稽动作,以及他对迪克惨不忍睹的改编,因为如果,这部电影在单调、凄惨、肮脏、令人讨厌的抄袭之外,在某些地方还留下点什么呢?

我们劝自己,斯科特这只平庸的獾终将对迪克怀有最大的敬意。因为这位生前在自己国家籍籍无名的伟大作家,最终会获得大众的拥戴。因为他的作品,在电影的推广下,终将宣誓其重要,并扩展到更广大的受众中去。

这部片子像缓慢爬行的蜗牛,在地上拖拽出一条粘稠的线,还想在其中传达出庞大的叙事,作为平庸之作是不是想得有点多?迪克,在他用信念与热情写下的无数作品中,他哪怕有一次会让他的读者感到无聊吗?

因为在《银翼杀手》的两个小时中,整部电影都在告诉你,这真不是个笑话!

道格拉斯·特朗布尔(Douglas Trumbull)制作的那异常精细的模型中,在这个斥巨资打造的洛杉矶中,不察觉也罢,否则你将发现整部电影就好像在你家冰箱那么巨大的模型上拍的。更别提影片最后的那段,简直像是直接从《闪灵》的开头一帧一帧扒过来的。我们能打哈欠吗!能自己掐自己吗!能问邻座要一个口香糖吗!能确认一下紧急通道是否畅通吗!能剔剔牙吗!

荧幕上屁都没有,反正在画面技术上没什么看头。那么对于哈里森·福特失神地喝威士忌的镜头呢,是否向观众表现了电影的迷醉?再别跟我提这”完美风暴”了,他貌似披着迪克式英雄的外衣,可是在这里,他被毁灭,被遗忘,他迷失且不修边幅,为生存奔波。

快看,我们的未来版私家侦探出现了!

他从办公室走出来,奔向未来版汽车(生锈,肮脏,一堆真正的烂泥),然后将那帮友好的仿生人逼到天涯海角,但实际上他们从没得罪过他。

如果说这些仿生人是一个深度成瘾的吸毒者的奇幻梦想,那这个老戴克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怪胎。在他浆糊一样的大脑里,所有的思绪乱作一团。他有规律的把枪掉在地上(不过没关系,这可怜的武器还没有成功杀死过什么仿生人。仿生人也还没能把他送进地狱。最后终于没有让制片方Ladd&Co失望,哈里森·福特追上并且消灭了他的敌人。)

对于第一个仿生人,我们还能够忍受,因为影片刚开始。但是到第六个仿生人时,我向你保证,放映厅里椅子的咔嚓声让我想到春天峡湾里正在解冻的冰山。

看《银翼杀手》的时候,观众不打哈欠,他们直接睡觉,打鼾,就像我说的,观众死于无聊,或者死于愤怒。

而菲利普·K·迪克在电影上映前死于耻辱。

几年前,同样也是在《嚎叫金属》上,两个影评人对《星球大战》提出了一个大问题:我们以老旧太空歌剧的形式将科幻小说搬上荧幕。好的,但是什么时候,什么时候好莱坞才能将斯宾纳(Norman Spinrad),法尔默(Philip José Farmer)或者菲利普·迪克的作品改编成电影?

现在我们看到了。

好莱坞把这部非凡的小说制作成了一本太空特效手册。

雷德利·斯科特将道格拉斯·特朗布尔(Douglas Trumbull)解冻,他被召唤进剧组救场,从零开始制作了90多种效果,之后再没头没尾地将它们连起来,没有任何节奏感,就是为了让电影好看?

是的,真的,你们这帮人一起,剽窃,盗用,组装,修补,粘贴,制作这些微缩模型,然后又在霓虹灯闪耀的冰冷场景中拍摄傀儡般的人物。你们不是在拍电影,你们是在谋杀菲利普·K·迪克!

电影中最扭曲和”最艺术“的场景。确定不是广告?

里贝拉托利(Tanino Liberatore )绘制的海报。

莫比斯的第一次死亡

乔·斯大林 Joe Staline,《咆哮金属》杂志社的共用笔名,主编让-皮埃尔·迪奥奈和莫比斯都用过该名。

一个令人作呕的城市,就像一堆汉堡王,在侦探小说般压抑的氛围里,天空划过肮脏的飞行出租车。中国人在玩球,吃大豆长大的肥胖美国人衣衫褴褛,就算旁边发生枪杀,他们也不为所动,看都不看一眼。墙上挂满了涂鸦和海报,有敞开的门通向其他地方,上面同样覆盖着涂鸦和海报。不,我向您描述的不是漫画《漫长的明天》或者《l’Incal 》里的场景,我在说《银翼杀手》。

抓小偷!莫比斯的确曾在《异形》中为雷德利·斯科特工作过,但是现在斯科特却相信他可以直接剽窃莫比斯,且不点明出处...

你会告诉我斯科特的电影并没有整部都在剽窃,并且片子里有一些恶魔般的家具看起来更像是吉格尔(Giger)的手笔。可问题是,虽然吉格尔也在《异形》剧组里呆过,但是同样地,他并没有参与任何《银翼杀手》的视觉设计,不过先让我们忘了吉格尔吧...

电影界偷窃莫比斯的概念已经很长时间了,但是从没有像这样明目张胆。我甚至从雷德利·斯科特的手中看到过几张草图,它们使用钢笔,线条仔细,拥有漂亮的曲线和点,没错,那正是莫比斯的手稿。

但是上帝,所有这些并没有组成一部好电影,为了将他想要的元素搜集齐全,斯科特在中途丢下了电影本身。整部片子看起来虽然漂亮,但是没有意义。可怜的哈里森·福特像是直接从贝提永(Pétillon)的讽刺画里走出来似的狼狈不堪,电影从开头到结局,他几乎都没说什么话,然而却被成千上万的雨点打在脸上:我甚至觉得在整个拍摄过程中,似乎有一台机器一直在用喷壶浇他的头。

当我们指责某人的盗取时,总有必要提供一些证据,这里是一张莫比斯的画,它能告诉你一切:一座肮脏的城市,一个五十年代打扮的男人,留着哈里森·福特一样的发型,他正在奔跑,后面有一些非人类的敌人在追赶他。这幅画已经有二十几年了,所有的《银翼杀手》元素都在里面,并且要更好:

我不会再打扰您了。

FIN.

 3 ) 像雨中泪水

Blade Runner
Directed by Ridley Scott
USA 1982
 
Blade Runner开篇未来世界里的洛杉矶和The Matrix Revolutions中的机器城市有些神似,到处都燃烧着火球,整个城市看起来就像从未见过阳光,还有外国语的霓虹广告牌,有些异域风情又有些危险的市中心里挤满了移民住户。这情形让人心生疑问,是不是每个科幻电影的导演对未来的想象都碰巧一样呢。但是Blade Runner不需要为这些巧合作任何解释,它才是所有科幻电影的开始,在David Lynch的Dune之前,也在很多其他对Philip K Dick精彩小说所作的要命的改变之前。
 
导演Ridley Scott对电影基于的原文(“机器人会梦见电子绵羊吗?”)的改编一点儿都不拘谨。他对故事情节的添油加醋让银翼杀手(Blade Runner)的追踪和杀戮更加惊险刺激。而故事的主要人物也从杀手Rick转变成被追杀的复制人(也作机器人)。多亏了电影中无与伦比的意象和演出,这些改变让整部电影从原作的寓言题材升高到了被观众疯狂迷恋的境界。故事里神经质的Roy Batty临死前突然激发出来的“同情”简直就是科幻历史上最让人难忘的镜头。象棋爱好者们则应该看看Tyrell和Sebastian的一盘棋背后的故事[1]。
 
工业和电子音乐爱好者会在电影中听到很多熟悉的对话,在大家都看了,喜欢或者讨厌完了这部电影,它还成为了被引用原声最多的电影[2]。乐队Covenant甚至写了一首名字就叫“像雨中泪水”的歌,来纪念那个著名的“是时候死了”的镜头。
 
在电影主角们周围的悲剧气氛也是可以引发漫长争论的弗兰肯斯坦矛盾。如同所有被人类创造的生命,机器人们要不就是太不满意他们自己,要不然就太想要更多“生命”,以至于非得把他们的创造者杀了不行。银翼杀手自己的工作也是一个两难的问题,虽然自己是个应该通过“有情测试”的人类,却要非常坚决地杀了和自己长得差不多的机器人。也许只有象Rachael一样的新一代机器人,因为生来有“回忆”,才能有正常感情过上跟人类一样的生活。但是在电影里,她也没通过“有情测试”,“真可惜她活不下去了,但又有谁能呢?”
 
[1]http://www.brmovie.com/FAQs/BR_FAQ_Themes.htm#Chess
[2]http://www.sloth.org/samples-bin/samples/source?exact=Blade+Runner

 4 ) 德卡到底是不是复制人?

        一直觉得欠《银翼杀手》一篇影评。前天在资料馆,第一次在大屏幕上看了《银翼杀手》,心潮澎湃。尽管每个情节和所有台词都几乎烂熟于心,但每一次观看都是全新体验。本次观影终于想明白了一个萦绕多年的问题:德卡到底是不是复制人?以前我一直坚定地认为,所有线索都在指向德卡的复制人身份,甚至连雷德利斯科特本人在2002年的访谈中也是这样承认的。然而如今我觉得,德卡的身份问题,隐喻的意义大于实证。在本片中,清晰地呈现了复制人-人、人-造物主这一对位关系。这一点可以从本片对基督教意象和古希腊意象的大量运用中推断出来。
        认为德卡是复制人是有充足理由的。当瑞秋接受移情测试(empathy test)并被残忍地告知自己是个复制人,所有弥足珍贵的记忆都是被植入的,她问德卡“这个人性测试你在自己身上测过吗?”这个镜头的停留和反应时间在那一系列镜头中都要长得多,长得足以让人埋下怀疑的种子。复制人的记忆是靠照片来佐证的。德卡凝视里昂、瑞秋的一系列照片的主观镜头方式,和瑞秋凝视德卡钢琴上他去世妻子的一系列照片的镜头方式,如出一辙。此时一个巨大的疑团已经包裹我们:我们的记忆真的是存在过的历史,还是被植入的幻觉?我们有没有可能也是复制人?这种自我怀疑伴随着德卡从未怀疑的自我确信一直延宕到影片最后。我们甚至会感到奇怪,为什么德卡就从来没有自我怀疑过?其实,影片中警察局长的小跟班“折纸人”一直在隐隐地暗示他对人的洞悉,他可以代表人类自省的那一部分。在复制人所及之处,他都会留下神秘的折纸:一只公鸡,一个有尾巴的人,以至于到了结尾,德卡看到自己的门口留下了他梦境中的独角兽的折纸,他恍然大悟的脸上已经写着“原来我也是一个复制人”“原来你们早已知道”“我知道死亡或早或晚将会来临”。这样,回过头去我们就可以理解警察局长的话:“It's too bad she won't live! But then again, who does?”也就可以解释一直隐藏在我们心中的疑惑:为何德卡有远远超出man的体力,足以与罗伊这个顶尖复制人相抗衡。
        这样能说通,但如果这部电影就是为了这个悬念,岂不是太没劲了?斯科特精心设置了那么多意象和双重叙事线索,予我们不停地解谜和对弈。首先很清晰的是,德卡和罗伊是影片的双重主角,叙事时间对半开,两条线索不断推进最后汇合到一起成为高潮部分的两大高手对决,在结构上他们形成了明显的对应关系。因此,对德卡的理解要从对罗伊的理解入手。
        罗伊和他的复制人朋友,象征着从天堂堕落的天使。打扮魅惑的跳舞女郎卓拉的道具是蛇,脖子上的纹身也是蛇,她被德卡击中的地方正好是两胁——长翅膀的地方。罗伊一行从外太空到地球是地理空间上的下降过程,与之相对应的是罗伊死时鸽子的腾飞——那一颗洁白无瑕的灵魂终于飞升回天堂。当夏娃和亚当被逐出伊甸园,他们就成为了有朽的凡人而不再是不朽的神。罗伊对制造了他的“造物主”泰勒博士请求让他们摆脱死亡,正是有朽的凡人对不朽的神的僭越,一个短暂的生命对永恒的渴望,这是希腊神话中大部分悲剧故事的起源。(复制人的完美身形如同希腊人,而泰勒公司也被设计成希腊神庙的样子)泰勒博士表示了技术上的无能为力后,罗伊因为仇恨抠掉了他的双眼。眼睛这一重要器官在影片中重复出现,总是和认知的疑惑相关联;俄狄浦斯弄瞎自己的双眼不仅因为他“看不见”活着背后错综复杂的命运,也为他僭越了神。罗伊对泰勒的惩罚方式充满了嘲讽,因为其实罗伊才是无知的那一个。泰勒居然对他说“你把这短暂的一生活得耀眼,便足够了”,当时的罗伊像所有的human being一样不理解这句话,因为他渴望着永生。他像堕入了地狱的魔鬼一般行恶,滥杀帮助过自己的塞巴斯汀和无罪的泰勒,皆因他膨胀的贪婪。大家还记得他的狼嚎么?在《神曲·地狱篇》的开头,但丁在树林的深处被一头母狼追赶,狼的意象象征着贪婪。《耶利米书》第5章中说:“Idcirco percussit eos leo de silva, lupus ad vesperam vastavit eos…”(因此,临终的狮子必害死他们;晚上的豺狼必灭绝他们……)《约翰一书》第2章中说:“omne quod est in mundo, concupiscentia carnis, et concupiscentia oculorum est, et superbia vitae: quae non est ex patre, sed ex mundo est.”(“凡世界上的事,就像肉体的情欲、眼目的情欲,并今生的骄傲,都不是从父来的,乃是从世界来的。”)直到他的死期到来,出于对生命惺惺相惜的怜悯救了德卡之后,他终于用自己的一生重述了这句话:
        I've seen things you people wouldn't believe.
        Attack ships on fire off the shoulder of Orion.
        I've watched c-beams glitter in the dark near the Tannhauser Gate.
        All those ... moments will be lost in time, like tears...in rain.
        Time to die. (每次一听到这段话就哭成傻逼T T)
        罗伊的形象有着从魔鬼-基督的转变。在最后一刻,他完成了成长的人物弧光,接受了死亡这一与生俱来的宿命,认清了生命在时间之中如易逝的赫拉克利特之流,并赋予自己的生命极高的浪漫主义价值色彩。他用理解和接受取代了贪婪和欲望,更关键的是,正如被钉子刺穿手掌的耶稣一般,他怀着怜悯为那些想要伤害他的人赎罪。德卡的这一段话其实来自于威廉·布莱克的《天真的预示》(烂大街的“把无限放在你的手掌,永恒在一刹那珍藏”就是它的开头),“Every tear from every eye/ Becomes a babe in eternity”。《天真的预示》是一首劝导人信教的诗,编剧从中借用了不少意象:猫头鹰、鸽子,乃至复仇的情节。
        综观罗伊和他的复制人朋友,他们都是“人性的,太人性的”。他们尽管完美却无法逾越被人设计好的记忆、命运和死亡——这难道不是对人(human being)最精准的概括吗?德卡代表着人,代表着银屏之前的观众,尽管我们的生命比复制人长一些,但在历史之中也无非是朝生暮死、转瞬即逝;正因生命的有朽,我们才有不断膨大的贪婪和欲望;那个若有若无的“折纸人”留下的折纸如同日常生活式的自省,总让我们感到被“洞悉”被“设计”出来的不安和焦虑。警察局长那句“It's too bad she won't live! But then again, who does?”是对人这种生物注定无法逃脱命运的概括。
        从以上的分析来看,《银翼杀手》无疑是后人类电影(posthuman film)中最为经典的代表作。电影不再重述人类中心主义这一好莱坞制胜的法宝,而通过复制人让我们直面人类自身的渺小、脆弱,此时我们人类的“造物主”(并非上帝)已脱离了世俗宗教意义而成为形而上意义。追问德卡到底是不是复制人并无意义,斯科特只是用一个复制人的框架讲述了人的神话,而我们在这样“被复制”的后现代惊惧中该如何生存?罗伊那段话给出了一种无奈但散发出高贵光芒的解答。因为这,在赫拉克利特之流中,我们也能看见那一闪而过的、跳跃的人性之光,并一遍遍提醒我们记起尼采的超人,海德格尔的向死而生。愿我们说出Time to die时不再有贪婪,而是同样的高贵典雅。

 5 ) 复制人的原罪——Roy 为什么要杀泰勒?

这部片子确实很深刻,这里谈两点个人的理解,欢迎大家探讨。

Roy 为什么要杀泰勒?

泰勒本人应该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从他的房间布置来看,蜡烛、木制的床、中国的屏风,本身是科学前沿的人物,却坚持用蜡烛可以看出他对时代厌恶,以及对于科学既爱又恨的复杂情感。

他利用所掌握的技术建立了自己的帝国,宏伟的金字塔使他能在已经没落的世界中独善其身,同时他也认为自己是人类的救世主,利用他创造的复制人开发外太空,使已经没落的人类文明得以延续。

但从复制人的角度说,泰勒是造物主,也是自私和罪恶的,所有的复制人都是他的奴隶。

复制人一出生就被迫从事残酷的事业,虽然能力过人,却受到比自己低级的人类的歧视,由于有了自我意识,已经能够感受到对死亡的恐惧和被奴役的痛苦。这就是复制人的原罪。

泰勒说:你的虽然短暂,却能发出更耀眼的光华。这句话是站在人类的角度去说的。殊不知,此时已经知道自己生命不能延续,复制人种族的命运无法改变的复制人救世主Roy,听到这番话的滋味是何其痛苦
。既然你明知道复制人的智慧过人,而且已经具有人类的情感,显然你也知道他们被奴役的痛苦,你没有能力让这个物种得到救赎,却把这个物种出卖给人类,成为人类的奴隶!

影片中的救世主Roy对现实的宗教进行了一次颠覆,Roy杀死了他的造物主泰勒博士!!!

——————————————————————

戴克是不是复制人?

我认为戴克一定是复制人,那个独角兽的梦是最直接证据,而且这个镜头是导演剪辑版加进去的,导演想干什么?

另外应该注意到他每次杀死复制人之后那种被震撼的感觉,如果他是一个杀人无数的老杀手应该早就麻木了呀。

这就说明他只是认为自己是个老杀手,其实那都是生产的时候灌输的记忆,而每次杀人时的震撼才是他自己的记忆。这一点上和女复制人Rachael又何其相似。

还又警长对他的态度也很不对,感觉上似乎有一些歧视的眼神。最初见面时的对话似乎两个人认识已久,警官说:“如果是我请你,你一定不会来”,这说明他对这个老银翼杀手的脾气很熟悉。可是既然是

老搭档了,为什么在戴克杀掉第一个女复制人以后,警官发出了“你真是个顶尖杀手”赞叹。

那个说西班牙语喜欢折纸的警察对戴克的态度更是奇怪,除了喜欢折纸给他看以外,还有一处细节,戴克在一家店铺买酒的时候,这个家伙从背后走过来,用拐杖狠狠的敲了戴克一下,似乎是在想看看这部
机器结实不结实,他看着戴克的眼神直勾勾的仿佛能洞穿灵魂。而戴克只是抓住拐杖,没有说什么。

我猜测在戴克的头脑里可能一个指令,就是服从这个怪警察。或者戴克是怪警察(我怀疑他是科学家)

开发的杀手复制人。
——————————————————————————————
Roy 在杀死了泰勒博士以后一个镜头,电梯快速向下坠落,Roy在电梯里,一道蓝色强光从上面照在他的脸上,他先是抬头凝望,然后痛苦的低下头。

这个镜头想说明什么?是他因为绝望而感到痛苦失落,还是死亡即将来临的痛苦,或者是他得到了关于复制人生命的答案。

 6 ) 欢迎来到《银翼杀手》故事的开篇

2019年11月,未来以另一种方式降临。

前言

今天是2019年11月的第一天。

欢迎来到《银翼杀手》故事的开端。

其实“银翼杀手”发生的时间,经历过多次更迭——

1967年,迪克写下原著时,想象的是1992年的世界;

1980年,小说在美国再版,出版社觉得书中技术并没有很快实现的可能 ,为了自圆其说,把时间改成了2021年;

1982年,《银翼杀手》改编的电影上映,雷德利·斯科特把时间线稍往前拨,于是就有了片头经典的November, 2019 。

2019年11月,成为公众认知里代表“未来”的时刻。

这一天终于到了。

没有仿生人,没有电子羊,没有战舰在猎户座边缘熊熊燃烧。

可口可乐、青岛啤酒还在,贝尔电话和雅达利早已消失。

是他们“误解”了未来吗?

不。

看看今日世界,基因编辑、Siri、电子支付、语音识别、网络、共享经济......

未来以另一种方式降临了。

在这个充满科幻感和游戏感而又危机重重的今天,纪念写下《银翼杀手》的那位大师,了解他笔下的未来世界,是很有意义的。

菲利普·迪克 by Lothario Areski

菲利普·迪克与今日世界

(节选)

作者 | 小青

在迪克死后,他的书才不停地再版,他被惊呼为这个时代的伟大作家,或科幻作家中的科幻作家。

有人用他的名字设立了科幻奖,他的小说频频被翻拍成电影,包括《银翼杀手》、《少数派报告》、《全面回忆》、《异形终结》、《艾伯姆斯自由电台》、《命运规划局》等总共十部。

斯皮尔伯格、吴宇森等人都做过导演。

《全面回忆》《少数派报告》《命运规划局》《记忆裂痕》......不用怀疑,迪克可能是

当然还要加上最近的《菲利普迪克的电子梦》

迪克的小说,留给我几个很深的印象。

首先,他不搞科普,也不写正统的核心科幻。

虽然,从科幻的角度看,他的设定很多,涉及了非机械论的新世界观,包含了相对论、量子论,并与混沌理论、热力学第二定律、复杂性理论和虚拟现实的混同,智能机器也是他喜欢的主题。

他给出的背景包括了整个太阳系,不时出现宇宙飞船、月球基地、火星之旅,但是,这些并不是他的重点。

很少见到迪克像中国科幻作家那样,围绕一个很硬的科学道理,在进行大段的阐述。

他还创造了很多的奇异语言,并作出了各式的发明,像亡灵馆、光相子、反超能技术等,但他对这些“高新科技”的内核,也基本上不加以理论解释。包括对时间倒流,也没有任何可靠的说明。

他更像是游走在科学与玄学之间。

他创造了一个阴晦而闭塞的、不停地滑向死亡的宇宙。

比如在一九六九年出版的《尤比克》就是这样。

这版亮粉色封面很配迪克

这个故事预言一九九二年,普通人已能够随随便便登上月球,并且很多人都拥有了超能力,比如心灵感应什么的。

有一家美国公司,老板叫做朗西特,和他的半死人妻子一起开了这个公司,招募反超能力的人,为客户服务,如保护被超能力的人窥探大脑隐私什么的。乔·奇普是其中一员。

有天他们接了一个大单,来到月球,未料遭到竞争对手算计,挨了炸弹。队员们发现老板死了。奇普等人逃回地球,结果发现很多东西都在变,包括电话卡不能用了,牛奶变质了,钱也变样了,本是罗斯福的头像,变成了老板朗西特的,而死去的朗西特不断给他们发来讯息,非常诡异。

最后连时间也变了,他们回到了一九三九年,回到了一个很像美国的世界。他们中的人只要脱离队伍,就一个个消失、死去。最后奇普发现,他自己其实才死了,处于半死人状态,所有的队员早死了,而他的老板其实才活着,一直在试图激活他,与他对话。但故事到最后连老板也不能确定自己是死是活。而这一切到底是怎么来的,直到最后仍扑朔迷离。

就是这样的一个故事。从头至尾,充满神秘感,暗黑而冰冷,是彻底的绝望,犹如噩梦,更确切来讲,读者整个就像是行进在一次佛教般的中阴之旅中。

《黑镜:潘达斯奈基》里ZZ家墙上挂着一幅巨大的《尤比克》海报

迪克在《尤比克》中发明了一个科幻设定,也就中文译作“亡灵馆”的东西,死掉的人都冻在里面,但其实只是半死人,访问者可以用一种基于光相子的技术手段,激发半死人的思维,让他们与活人对话,一起讨论问题,商量事情,共同经营世界,而每对谈一次,那半死人就随着能量的消耗,向真正的死亡滑去一分。

尤比克则是一种防止衰败的喷雾剂,防止人堕入彻底死亡的万劫不复。但它究竟是什么,怎么来的,最终仍是神秘。据迪克的前妻讲,尤比克其实是上帝的隐喻,全知全能,无所不在。

像迪克的许多作品一样,《尤比克》也是由政治、商业和物理领域,最后进入了本体论的拷问。这是迪克小说中最为纠结的、也是最精彩和困惑的部分。

其次,迪克小说的情节往往很紧张,充满追逐、杀害、战争、阴谋。

但是并不是丹·布朗或汤姆·克兰西那样的小说,而更像是徘徊在梦境之间,最后走向了社会学和哲学的思辩,要回答世界是否是真实的、人类的确切身份究竟是什么等问题。

在《高城堡里的人》这部经典的小说中,德意日轴心国赢得了二战,美国被肢解成三部分。东部归德国治理,中部算作非武装的自治区,西部到太平洋沿岸由日本管理。而整个世界被德日这两个超级大国分割,亚洲归日本管,欧洲和非洲归德国管。两个国家既有合作也有矛盾。

《高城堡里的人》,又译《高堡奇人》

故事开始时,希特勒已经疯了,而总理波曼快死,德国内部爆发了权力之争。

在小说中,迪克表达了对法西斯主义的厌恶。在他笔下的世界上,到处是秘密警察。纳粹是无比邪恶的。血腥和黑暗处处都是。

《高城堡里的人》读来倒有些像是奥威尔的《一九八四》。而普通人的命运是不确定的,是压抑的。他们每天过着提心吊胆的日子,像噩梦一样。

书中的大部分篇幅,就是讲这些普通男女的生活。这跟当时的不少美国科幻并不一样。那些科幻关注的是飞船、星云和外星人。事实上,《高城堡里的人》是一个关于人和人的关系的小说,讲人们之间的隔阂、猜疑,不知道自己是谁,也不知道别人是谁,都在互相打量,讲着暧昧的对话,陷入两难的困境。即便是占领者,德国人和日本人,也活得很累。

这好像是一个存在主义的小说。

《高堡奇人》美剧已经第四季了

好在,在一片黑暗的统治中,出现了《易经》,无奈的像虫子一般活着的人们,从爻辞和卦辞中寻找答案。这是小说的一个核心所在。

它与西方的机械宇宙不一样,被认为是对抗法西斯主义哲学的东方思想,也是人们寻找救赎的希望。它似乎为不确定的世界带来了新的确定性。算命,即是给出了某种确定的结论。

正是通过《易经》,人们发现了另外一个世界,它与我们的世界是平行的,是一个更美好的世界,是一个梦想成真的乌托邦,在那儿,德国和日本被同盟国击败了。高城堡里的人写下了一本小说《蝗虫成灾》,记载了他根据《易经》推断出的那个世界的故事。

《高堡奇人》主角之一,沉迷《易经》的贸易大臣

这成了一本禁书,遭德日封杀,但在地下流传,人人争读,甚至德国人和日本人也对它着迷。这是一本书中之书。后来的金·斯坦利·罗宾逊的《蛮荒海岸》也许受了这个的影响。

迪克借《蝗虫之灾》告诉读者,虚构的才是真实的,而我们天天生活的“现实世界”,是虚假的。

然而,仔细看,虚构的也不是真实的,的确,在《蝗虫成灾》中,同盟国胜利了,德意日失败了,但它并不是我们今天历史看到的那场二战,很多细节已经不一样了。

战后的世界也与现实中的不同,比如那段关于五六十年代中国的描写,很像一九七八年后的中国。苏联被拆分,美国实现了民主,而英国变成了集权国家,邱吉尔独裁当政到九十多岁,最后英美大战,美国失败。

那么,究竟什么才是真实的呢?没有答案。这反映了迪克的世界观,因为在他看来,一切都是不确定的,因此在这书中,他又让那些爻辞和卦辞彼此矛盾,《易经》最终给出的,是一幅幅无法确认的多重宇宙图像。

在这里,迪克把东方古典文化与现代物理学相融,阴和阳的两个世界,但这个世界之上,是混沌,是无。

即便那些细节也如此,真的文物,假的文物,难以区分,这同时是在暗示,世界是最终要走向混乱的。这是熵所不能挽回的结局。

纳粹帝国或美利坚帝国都会是这样。所以看似能确定地算出未来命运的《易经》又把人引向了更大的命运不确定性。

第三,是更具有文学性的小说。

他构筑的图景,是人类文学史上从来没有过的。

在《血钱博士》中,核战争摧毁的世界分裂成了成百上千个小社区,核辐射导致世界上产生了新型智慧生物和有特异功能的变异人,在太空中,还有一个宇航员永无休止地绕地球飞行。

这一幕怪异却又无比真实,就是这个现实世界的写照或暗喻。

迪克写的是人性的最深刻的一面。所以,他的小说更在于人文价值。

他的语言短促而充满自诘,处处透露出对世界和他人的不信任。

他的文字黑暗、混乱、恐惧、战栗、怪诞、荒谬、疯狂、压抑、纠结,常常是梦呓般的长篇对话,主角也像是活在别人的梦里,世界随时会发生翻转,还弥布了神秘和错位,叙事经常不连贯,有着宗教或邪教般的本体论情结,是东西方文化碎片的混杂,贯穿了哲学或准哲学的沉思或抽搐。

他的作品往往很难卒读,也很难理解,更难翻译。

像《帕莫·艾德里奇的三处圣痕》就是这样,在整个小说中,现实,幻觉,再难以分开,主人公究竟是外星人的傀儡,还是调查者眼中的幻觉,抑或就是神灵本身的再现,这在迪克神经质一般的写作中,无法得出结论。

而三处圣痕原指耶稣被钉上十字架时身上留下的伤痕,后有多位信徒身上莫名出现同样的伤痕或印记。

《帕莫·艾德里奇的三处圣痕》

评论家奥吉斯·巴崔斯如此评论这部小说:“这是一部意义重大、情节流畅、节奏控制堪称美妙的小说,只要读上一读,就能拥有无与伦比的烧脑体验。”

《波士顿环球报》的一则书评则写道:“阅读迪克那神秘莫测、不可思议的小说时,读者不得不自行判断到底什么是真实,什么是梦幻。”

在当今这个世界,在迪克离开我们三十三年后,他的忧虑似乎越来越跟现实一致。

生态环境污染,雾霾中看不见人形,科技革命带来了技术对人的奴役,人们像吸食鸦片一样沉浸在电子产品和游戏中,宗教在科学昌盛的时代重新成为最大的命题之一,新型的战争,包括机器人战争和信息战争,也包括核扩散以及宗教极端主义之战,都让人深感恐惧。

经济下行,增长乏力,贫富差距扩大,新的极权统治,“不确定”成了描述世界的关键词。

这些都让我们重新审视人类存在的意义。

而这一切正是迪克表述的主题。

后记

回到开头,是当年的科幻大师们想错了未来吗?

并不。科幻的功能从不是预测未来。它让我们重新审视人类的意义。

今天,当你感叹“未来已来”,顺便去读读迪克吧。

作者 | 小青,科幻爱好者,美国东西方中心访问学者。中国和迪克气质最接近的一位重量级科幻作家,就不告诉你是谁

前言、后记 |船长

 7 ) 人性、记忆、命运:重温《银翼杀手》

最近系统的看经典科幻片,终于从20年代看到了80年代。这个周末看的是《银翼杀手》(Blade runner)。
无论哪个机构的排名,《银翼杀手》总是在最佳科幻片中排前两名。唯一能跟其竞争榜首的,只有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
 
其实我在大学的时候曾经在电脑前看过一遍,不过除了那精彩的结尾、哈里森福特和漂亮的女主角,已经没有太多印象。那时候,还不太会欣赏电影,当然更没有HDTV、家庭影院和蓝光碟。小小的屏幕和模糊的画质,往往会抹杀掉许多细节,甚至影响你的理解和心情,所以我一直拒绝看枪版的电影。
 
而这次重温,一个人在黑夜里细细品味,我被那深邃的思辨和阴暗凝重的艺术风格所深深打动。

故事并不复杂。人造的复制人拥有超出常人的智慧和力量,但只有4年的生命。为了能多活几年,几个复制人冒险回到地球寻找制造者,希望能找到多活几年的办法。而福特饰演的Deckard则是派去追杀他们的银翼杀手,因为复制人是被禁止在地球存在的。复制人也有了情感,其中有两对恋人,还有一个甚至与Deckard产生了爱情。而最后Deckard在干掉其他的复制人之后,违背命令,带着她亡命天涯。
 
影片中有太多让人深思的片段。其实复制人并非都是那种十恶不赦的坏蛋,他们有正常人一样的面貌和情感,只是他们更渴望生命,只是他们反抗自己的命运。他们被派去做最艰苦的活,作牛作马低人一等,一旦回到地球还要面临被追杀的命运。真不知道那个制造者工程师,怎能这么狠心为他们赋予了情感,从而让他们为自己的命运而痛苦折磨。但是否不赋予他们情感,才是更大的残酷呢?另一部经典科幻片《Invasion of the Body Snatchers 》正是这样一个命题。外星生命入侵地球,它们会在人沉睡的时候附体,但附体之后的人变得没有任何情感,如同行尸走肉。一对恋人试图逃过附体人的围追,但她最终没能战胜睡眠,他在试图吻醒她的时候,她醒来了,却也变了。从外星人的角度来看,没有了情感,也就没有了仇恨、恐惧、欲望,这才是一个完美的世界。但从人类的角度来看,没有了情感,就没有了灵魂,没有了人性,也就没有了生存的意义。
 
说到底,这是一部关于人性的片子。对于本片的深刻意义众说纷纭,而其小说作者Philip k.Dick是这么说的:在我看来,这个故事的主题是Deckard在追捕人造人的过程中越来越丧失人性,而与此同时,人造人却逐渐显露出更加人性的一面.最后,Deckard必须扪心自问:我在做什么?我和他们之间的本质不同到底是什么?如果没有不同,那么我到底是谁?” (引自http://bbs.cjdby.net/viewthread.php?tid=415465
 
的确,Deckard追杀的不是没有生命的机器人或者没有人性的冷血杀手,他追杀的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生的时候个性鲜明,甚至临死前挣扎都是鲜活乱跳。而其中最震撼也是科幻史中最经典的一幕出现在片尾,当复制人头Roy目救起Deckard一命,自己却大限将至的时候,他盘坐在雨中,怀抱一只白鸽,平静的说出生命中最后也是最美的诗篇,然后寂静涅磐,白鸽飞向天际。I've seen things you people wouldn't believe. Attack ships on fire off the shoulder of Orion. I watched c-beams ... glitter in the dark near Tanhauser Gate. All those ... moments will be lost ... in time, like tears ... in rain. Time ... to die. 我所见过的事物你们人类绝对无法置信。我目睹战船在猎户星座的端沿起火,燃烧在海面上可见火花然映的绝美光芒。然而,这些都将在转瞬间消逝无影,如同雨滴中的泪水...
 
这个片段,我看了一遍又一遍。生如夏花般灿烂,死如秋叶般静美。Roy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是多么的无比留恋。不难想象他短短的一生其实应该很凄惨,但即使如此,他也曾有过波澜壮阔的经历,有过瑰丽璀璨的瞬间,有过恨与爱。4年,实在太短暂。那,100年,又足够长吗?许多动物都只有不到4年的生命,那它们是否也曾有过美好的瞬间和记忆呢?如果没有,那即使活100年又有什么太大的意义呢?生命的力度不在于长短,但如果知道自己只能活4年,那生命的张力才更为彰显。
 
说到记忆,这也是本片让人深思的另一个主题。新型复制人的记忆是被移植的,但可怕的是这一点他们自己并不知道,直到某个人一语道破你所有未曾公开的秘密。想一想,假如有一天早上你醒来,突然发现以前你所有的记忆都是假的,曾经的点点滴滴和小小秘密你都没有真正经历过,而且健康的你却甚至不能活到明年,你还能相信什么,你那些最珍贵的记忆,那些时光流逝之后唯一留下的东西,以至你的未来和希望,突然间被无情的撕的粉碎,这是何等的绝望、无助和空虚。而这一切,都源自那些制造你的造物主,所谓真正的人,这到底是残酷还是讽刺?
 
其实,有很多的线索暗示Deckard也是复制人,就看观众自己怎么理解了。如果他最终知道这个事实,他会顺从还是反抗命运?他之前所做的一切,从复制人的立场来看,又是否正义或道义?难道这就是赋予他的更悲惨的命运?命运,又是一个庞大的主题。而关于这个主题的电影,莫过于我最钟爱的影片,《终结者2》。
 
影片中的外景,几乎一直在下雨,几乎总是黑夜。我不相信2019年代洛杉矶会是那个样子,但200年或500年之后,谁又能知道那时的世界是否正如影片中那样的拥挤、潮湿和阴暗呢?关于末世,大多数科幻片都是带着悲观的色彩。其实,这可能是人类对于人口日益膨胀,环境日益恶劣,科技高速进步却容易失控所带来的深深忧虑吧。也正是这种悲观基调,更能警醒世人,我们的明天,真的会更好吗?
 

 短评

七年后的世界就是这样啦╮(╯▽╰)╭一边是日本歌舞伎町mix香港钵兰街mix星球大战的超现实街景一边是黑底绿字dos系统的电脑……这种技术水平叫我怎么相信你们造出了生化人啦╮(╯▽╰)╭

5分钟前
  • 黄青蕉
  • 还行

如果不是最后一刻,那个凶悍暴戾的复制人忽然静静坐化,手中的白鸽宛若天使和灵魂飘然而去的话......我会给影片打2星。它的冗长拖沓,它缓慢滑动的镜头语汇和冰冷粘腻的雨水都要让我发疯了。

8分钟前
  • 豆友1120428
  • 推荐

永远我最爱的电影,没有之一....All those moments will be lost in time, like tears.. in the rain...

12分钟前
  • 大宸
  • 力荐

唯一能与<2001太空漫游>竞争影史最佳的科幻片,黑色电影的打光和基调+冰冷颓废的赛博朋克主题+节奏缓慢的文艺范。范吉利斯的迷幻配乐极佳,特效和美工妙到颠毫。在雨雾迷蒙霓虹闪闪弃楼林立满是东方元素的洛城苍穹下,在追逐与逃亡中,在爱恨交织里,影片静静地抛出对生死,人性,造物主的追问。(9.0/10)

13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I've seen things you people wouldn't believe. Attack ships on fire off the shoulder of Orion. I watched C-beams glitter in the dark near the Tannhauser Gate. All those moments will be lost in time. Like tears in rain.  Time to die.

14分钟前
  • 蚂蚁没问题
  • 力荐

9/10。重温,激动落泪,导演很清楚自己要拍的不是一部简单的娱乐片,他想讲的是冰冷的机器骨架下进化出比造物主更深的情感光辉和求生意识,放大了人类世界的肮脏与混乱,诡秘缓慢的基调贯穿始终流露着黑色电影的气质,主题晦涩、音效鬼畜、末日控的华丽场面都让本片显得无与伦比的精致与深刻,难超越。

19分钟前
  • 火娃
  • 力荐

这哪像1982年拍的?

23分钟前
  • Jeannels
  • 力荐

八年后重看,比印象中好一些,不过已经和原著的人物关系设定改变极大了,删除的默瑟主义和电子宠物线挺可惜,否则的话,背景设定就更完善了。这个电影不在于表演,在于氛围营造,电影改动原著的时间线怪蹩脚的,雷德利·斯科特是个视觉主义和浅思考者,也注定他的科幻亚文化深入不了。

25分钟前
  • 不流ᝰ
  • 推荐

这片放到哪个年代,基本都逃不过票房滑铁卢,让啃爆米花期待轰隆隆砰砰砰啪啪啪的观众思考人和非人的本原这种问题,对双方都痛苦了一些,而我们又不能没有这样的电影,因为,这样的电影会在时间的大浪淘沙以后,散发出与爆米花无关的香味。

30分钟前
  • Indecent time
  • 力荐

可能是看过攻壳机动队的关系,这种相似的题材对我来说没什么特别大的意思了,而且情节太拖了……另外为什么赛博朋克怎么老下雨?以后可以列个朋克气候表,赛博朋克阴冷多雨、蒸汽朋克气候干燥空气质量差、生物朋克四季如春

33分钟前
  • 喜儿喂鸭正经地
  • 较差

未来都市的设计跟三十年后的任何科幻片比都没在输的

35分钟前
  • 王大根
  • 推荐

一部因美术设计而成立的电影,除了美术设计以外其他一切都严重过誉

40分钟前
  • 王安安
  • 较差

我曾见过人类无法想象的美,我曾见太空战舰在猎户星座旁熊熊燃烧,注视万丈光芒在天国之门的黑暗里闪耀,而所有过往都将消失于时间,如同泪水消失在雨中……死亡的时间,到了。

44分钟前
  • 亚比煞
  • 力荐

好看到令人流泪。眼泪是什么?阿多尼斯说,它是最明亮的镜子。罗兰巴特说,它是为了证明悲伤不是一场幻觉。这部古典艺术科幻片,就像过于浪漫的诗歌,过于悲壮的歌剧。这场太多惆怅、满溢着感情的长梦,像一面摆放在人类面前的镜子,更是对生命注定要消逝的无尽感伤。

45分钟前
  • 木卫二
  • 力荐

节奏拖沓的要命,为什么这么多人说好?

47分钟前
  • 八月槎
  • 还行

从头到尾都散发着超出时代的诡谲气息啊,说这是2049年拍的我都信~前面是科幻片、后面变恐怖片、最后又变哲理片了,雷德利·斯科特的电影真是风格百搭。呃,电影院满座真的好恐怖...

48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斑驳荒凉的氛围中依旧投射出一丝微弱的希望的光芒,神作不解释。

53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力荐

光怪陆离、忧伤绝望、且充满复古气息的未来世界……我最喜欢了!雷德利.斯科特把《银翼杀手》的主题移植到了《普罗米修斯》上:人(复制人)想尽办法要见到自己的造物主,希望获得更长的生命却不可得。因为造物主对所造之物没有根本的怜悯和爱。

58分钟前
  • 荞麦
  • 推荐

#重看#4K修复目瞪口呆,声效惊人到身心俱颤,配乐如臻化境深入骨髓,伴随永无止境的蓝色烟雨中白鸽振翅,书写永恒时间中孤独的命运;末日废墟场景凄神寒骨,开科幻风潮之先河,母题之深邃堪称典范;因为目睹过盛大奇迹的荣光,我们原谅人类的贪妄,天造之子对造物主的质问无异天谴。

1小时前
  • 欢乐分裂
  • 力荐

赛博朋克的划时代经典,科幻蒙太奇的极致表现!

1小时前
  • 朋克布莱克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