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德

战争片法国2019

主演:莉莎·勒普拉·普鲁多姆,Annick Lavieville,Justine Herbez,Benoît Robail,Alain Desjacques,Serge Holvoet,Julien Manier,Jérôme Brimeux,Benjamin Demassieux,Laurent Darras,Marc Parmentier,Jean-Pierre Baude,Joseph Rigo,Yves Baudelle,Aurélie Desain,克里斯托弗,法布莱斯·鲁奇尼,Antoine Dou

导演:布鲁诺·杜蒙

播放地址

 剧照

贞德 剧照 NO.1贞德 剧照 NO.2贞德 剧照 NO.3贞德 剧照 NO.4贞德 剧照 NO.5贞德 剧照 NO.6贞德 剧照 NO.13贞德 剧照 NO.14贞德 剧照 NO.15贞德 剧照 NO.16贞德 剧照 NO.17贞德 剧照 NO.18贞德 剧照 NO.19贞德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7 18:58

详细剧情

  法国著名导演布鲁诺·杜蒙前作《童女贞德》的续集。杜蒙以辨识度极高的舞台风格叙述贞德出征,后被勃艮第俘虏,在英国教堂接受审判的经过。素人女孩莉莎·勒普拉·普鲁多姆以精湛的演技表现了法国民族英雄贞德的勇气与力量。

 长篇影评

 1 ) 她的历史仔细读一读其实挺惨的

 
简单说几个时间点:
 “圣女”贞德,1429年4月参战,1430年5月被俘,1431年5月被执行异端审判。也就是说她十七岁参战,十九岁死亡。
 1456年,异端的审判结果被平反。但此时只称呼其为一名烈女。
 来自教廷的封圣是五百年后(1920年)的事情。1905年法国通过了政教分离法案,因此教廷就以贞德的封圣来挽回民心。1909年,天主教廷突然祝福贞德,并在1920年将她封圣。

 所以说,直观上有关圣女贞德的浪漫主义猜想并不是史实。
 面对英雄故事有时候真的需要各取所需。

 2 ) 《圣女贞德》解读

《圣女贞德》解读

文/魏英杰

昨天中午,随便放了刚买来的《圣女贞德》,片子近三个小时,1999年拍的老片子,吕克-贝松导演。这部长片让我深深迷恋,连后来上班途中在地铁打盹都在梦里回味。不过好象没有人提到,这部片子的叙事可以分为三部曲。

第一部分主要是建构圣女贞德的神性,从贞德小时直到被虏为止。贞德童年时对上帝的迷恋,以及后来发生在她身上的诸多神迹,还有她以上帝使者名义面见法王查理,直至率领法军赢得第一场战斗胜利,最后以一人之力令英军撤退,收复奥尔良,都着力体现其神性。由此,影片的各种渲染手段无所不用其极。她那稚嫩的略带哭腔而沙哑的呼喊,不仅感染了法军,也非常有说服力地让人相信,她确实是上帝的使者。在这部分中,相信很多人都会为其神圣的形象而流泪,甚至可能恨不得马上皈依上帝。

然而,自贞德被捕到她在那份供词上签下一个×字(她不识字,这相当于画押),影片一一对此前营造的贞德的神性进行解构,颠覆。贞德不再听到上帝的呼唤,不再见到上帝的“显灵”,替而换之的是一名黑衣老者(应该是撒旦的化身)。这是电影叙事的第二部分。在教廷审判与黑衣老者的双重拷问下,贞德的意志逐渐瓦解,最后连自己都怀疑起自身行为的正义性。最具解构色彩的片段,一是黑衣老者提醒她,她所谓的神迹,很可能有多种合乎逻辑的理由,只不过她选了上帝显灵这一种而已(在对话的时候,镜头切换了多种可能性所可能出现的镜头,极具反讽效果)。二是,黑衣老者提醒她,她在战场上呼喊的是,以她的名战斗,而不是以上帝的名。在与魔鬼的对话中,作为圣女贞德的形象开始消褪,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可能是患有精神分裂病症的、具有邪恶性的贞德。当贞德还是小女孩的时候,目睹了一场对她最具刺激性的悲剧——她的姐姐被英军刺死并强奸。这一经历可以用来解释贞德后来为什么狂热地相信自己是上帝派来帮助法王消灭英国人的使者。当然,这是影片所暗示的。这一部分叙事,解释权在撒旦这边。当时的镜头让我认为,如果贞德为撒旦变成上帝的形象所欺骗而变成第一部分那样(可以解读为疯狂、嗜血、不可理喻),也不是不可能的。如此,贞德的形象俨然是撒旦的使者。

第三部分叙事,是贞德签押后到站在行刑台上被大火烧死。在这里,贞德恢复了对上帝的信仰,同时也成为一个凡人,具有悲悯、痛苦、信仰等人性的人。这也是对贞德的世俗阐释。注意,这一形象的伏笔早就开始了:她爬上城墙被箭射中倒下,受了重伤(上帝使者怎么可能受伤?);她预言会在黄昏之前拿下城池,结果预言失灵;攻打不下巴黎城——表面原因是军队数量少,是法王想谈判导致了这样的结果。不过,如果她是上帝的使者,应该不用一兵一卒也能够获得胜利才对。这一切都在暗示,对贞德的行为解释还有多种可能性。到这里,贞德终于不再是上帝的使者,也非撒旦的化身,而是一个为异国入侵、亲人遭辱而愤怒的普通人。当然,还是一个有着超乎寻常意志的女战士。当法国节节败退之后,人们太需要一个具备顽强意志的领袖来带领他们赢得一场胜利了。同时,在那样的年代,再没有比以上帝的名更能激发人们的正义感和斗志的方式了。贞德就是迎合了这种历史需要的人,即使她当时20岁还不到。

最终,我们从中影片拼凑出贞德的完整形象:她对上帝充满热爱,她经历过一场刻骨铭心的变故,她以无以的伦比的激情,唤醒了法国民众抵抗英军的斗志。所以,她依然是圣女贞德。在她将死之时,她的肉体经受着火的煎熬而扭曲,她的灵魂却坚强无比,她的眼里见到了上帝的光芒。吕克-贝松说:“我喜欢电影的结尾。 贞德历尽艰苦后感悟到命运的飘忽,但她接受命运的安排,可以让我们从中学到很多。五百年来,贞德的形象被利用的成份居多,因此我希望借此片让她回归独立的身份。”由神性-魔性-人性三部曲,吕克-贝松完成了贞德的形象还原工程。

2006年1月11日



 3 ) 你看到的是你想看见的——《圣女贞德》

    近段时间,将珍藏的吕克·贝松作品集翻检出来研究,再次被《圣女贞德》震撼。以前喜欢它,喜欢贞德振臂高呼“Follow me”时体内血液奔涌的感觉。现在再看这场景,虽然仍忍不住血往上涌,观影的同时,却融入了对生活更多的思考。想得最多的,是影片第三部分,对贞德信仰的审判。

    吕克·贝松没有简单的陈述和罗列贞德的事迹,事实上,对于这位在法国家喻户晓的民族英雄而言,无论你讲故事的技巧多么娴熟,如果不另辟蹊径,就会落入那些陈词滥调的俗套。所以,吕克·贝松选取从分析贞德的心理入手,努力探寻引发贞德行为的诱因,并通过片中撒旦之口告诉我们:“你看到的不是事实,贞德,而是你想看见的东西。”

    片子的前半部分,大量的铺陈,都在引导观众逐渐进入后面的审判,不单是贞德接受宗教法庭的审判,更是在贞德与撒旦的对话中,凸现贞德对自己灵魂的审判与救赎。

    那个年幼醇和的虔诚教徒,因目睹姐姐为保护自己惨遭蹂躏、惨死英军铁蹄下的惨状,而将仇恨的种子,深深地根植在体内,一如风雨交加的夜晚,在教堂的圣殿下饮尽的鲜血。

    人人需要为自己的行为辩护,尤其在深陷囫囵的时候。刚开始接受审判的贞德,一直坚信自己是上帝的使者,自己在幻觉中感受到的“风”、“会响的云”、“舞(牵着上帝的手一起跳舞)”、“草地上的剑”……等等神迹,都是上帝对自己的召唤。直至撒旦质问贞德:“没错,每件事都有无数的原因,为何只选一个?”并列举“草地上的剑”出现的多种可能性。在众多的可能性当中,贞德偏偏要相信那是上帝送给她抗击英军的正义之剑。“你看到的不是事实,贞德,而是你想看见的东西。”

    紧接着,撒旦又一个质问:“爱我的人跟我来!你哪里就提到上帝了?”“你是为自己而战,以你的名义。”贞德痛苦地回应着:“我从不认为自相残杀会带来和平,只有杀光英国人才能带来和平”。这虚弱的辩解,将贞德内心的仇恨暴露无遗。信念的基石被彻底击垮,所以,贞德在火刑架前犹疑着签了字。

    我们又看见了撒旦,一脸蔑视:“你签名否定了上帝的存在。对你而言,他是个谎言,是个幻象,最后是你遗弃了上帝。”

    痛苦绝望的贞德,临死前只能在心底默默地忏悔,她要拯救自己的灵魂:“上帝,我犯了很多罪。我看到许多神迹,都是我想看见的。我作战…出于报复和绝望,我是人们所相信的一切,他们可以这样是因为他们师出有名。”

    “我看到许多神迹,都是我想看见的。”这便是吕克·贝松揭示的人性的弱点,心理学上称自我暗示。人一旦被某种情绪控制的时候,便只喜欢看见自己想看见的,再用这带有强烈个人偏好的暗示,不断佐证自己的自我暗示,从而获得情绪的满足与宣泄。

    喜欢某个人或事的时候,我们的心灵会自己在现实中搜寻印证,然后再用这些似是而非的印证来佐证自己的心理预期,不断强化,不断放大,最终形成一种心理定势。愤怒、仇恨或者怀疑,我们又会不断地寻找材料来强化自己的臆想,在偏执于愤怒、仇恨的情结里,让暂时压抑的情感得以宣泄。

    现实中比比皆是。狂热的宗教迷信者,凡事喜欢求签问卦算、信奉风水命运者,陷入爱情中的人们,利令智昏者……不胜枚举,在旁人嘲笑他们痴、癫、傻、陷入迷途的时候,他们仍然执着于自己眼睛看见的所谓事实,只因为——那是他们想看见的。

    佛说:“放下我执。”我想,这是在劝解我们摆脱主观意念的影响,以客观的心态看待周遭的人和事,不张狂、不委顿。只是,这样的一种境界,非常人能及,要不,怎么会有“知人者明,自知者智”的古训呢?跳出自己的主观臆想,何其艰难!

    “他们可以这样是因为他们师出有名。”成人做事,都希望师出有名,好象不如此就不会心安理得。什么时候,我们完全按照内心的本意,而不是以什么堂皇的名义,或许,我们就能看见眼睛看见的事实以外的东西,看见事物的本质,而不仅仅是我们想看见的东西。

 4 ) 转发最好的影评

 Dustin Hoffman演的那个什么黑衣人,与白衣小孩和白衣中年人(长得像“上帝”的那个人),都是是贞德的自省,也就是她的良心,怎么会是撒旦。。。。这三个人扮演的同一个角色(贞德的良心)的幼年、中年、老年而已。拜托就算真的没看懂,也可以看看credits,Dustin Hoffman扮演的角色清清楚楚写明了是The Conscience。
  
  以弗洛依德的理论来讲,也可以说黑衣人是贞德的超我。而贞德的自我即是片中一直出现的白衣中年人——那个长得像上帝的人,这个“上帝”只是贞德自我的心理防御机制而已,并非真正的“上帝”,原因很简单,从片末贞德的自我告解这组镜头中已经阐释得相当清楚了:因为贞德的本我触犯了原罪,她的本我以杀戮的快感来满足复仇的心理和偶像的崇拜;但是因为正好贞德这个特别的人物,她从小笃信上帝,所以她的本我(本能)和自我(信仰)产生了矛盾,这个时候自我的防御机制就体现为“由‘自我’来扮演‘上帝’的角色”。要注意这个上帝只是贞德自以为的上帝,不是真的上帝,这部片中根本就没有出现过真正的上帝和撒旦这两个角色,Luc Besson要表现的是贞德的心理世界,所以一切都是贞德的心理活动,最后的救赎也是她自己救赎了自己。
  
  继续回到自我防御上来,当贞德的自我(贞德所相信她看到的上帝)已经无法舒缓她的压抑——包括内心的压抑和肉体上所收的折磨以及对死亡的本能恐惧时,她的超我——也就是她的良心(这次是Dustin Hoffman)——又冒出来了。她的良心为她的本我(包括肉欲和心智)找到了解脱的道路——也就是最后贞德一个人自己的告解。但是关键的地方在于因为当贞德在向超我告解的同时就相当于承认了本我的原罪,所以说贞德会把超我当成是本我以及“本我以前所笃信的自我”的对立面——这是理所当然的,所以此时超我就暂时成为了本我的对立面——同时也是年轻白衣男人(贞德笃信的和观众误以为的“上帝”)的对立面——自然只能是一个穿黑衣的凶恶老男人了(同时自然就有观众就顺理成章的误以为是“撒旦”了),贞德在片中不是还质问了黑衣人说“你是不是撒旦”吗?这就是贞德的内心活动的最高潮。
  
  请注意在这条线索中,因为本我是有罪的(直到最后一组镜头火刑前),所以贞德本我所笃信的上帝(自我)不是真正具有“上帝”意义的上帝,相反倒是黑衣人“撒旦”(超我),因为最终解救了贞德,还可以勉强理解为“上帝”。。。不过充其量,我最多只将它理解为“救赎”而已,这就够了,绝对还不到真正“上帝”的级别——因为最终是贞德自己的良心救赎了自己,根本没有上帝什么事。
  
  可能很多人看到了Jovovich问Hoffman说“你是不是撒旦”这句台词就以为Dustin Hoffman是撒旦了吧。。。再说一次这部电影里面根本没有上帝和撒旦,不信就去翻credits嘛。。

 5 ) 让贞德回归独立的身份

圣女贞德的故事发生于英法百年战争期间。我对百年战争的起因和过程颇感兴趣,略作了研究。
 
先补充几个基本知识。欧洲国家的“王朝”和中国古代的朝代是有明显区别的。中国古代谁牛谁称王,一统天下,朝代的更迭也是基于这一点的。而欧洲由于有天主教会的束缚,王位继承十分的“法制”,贵族和平民泾渭分明。即使发生继承纠纷,也是在同有王室血统的贵族家族之间,草芥农夫是永无出头之日的,更别说当国王了。当一个王朝直系后代绝嗣,一般会由它的旁系后代来继承王位,这样产生的新王室和以前的王室的关系不那么密切,于是新的一个“王朝”就诞生了。然而由于欧洲王室之间互相通婚,一国国王往往会有另一国王位的继承权,这就会出现在中国很难想像的一人兼任两国国王的情形。按照详细的继承法,当今英国王位的顺位继承人可以排到4900多号人。而“某某几世”代表的是这个国家历史上第几个名字叫某某的国王。注意是名字,而不是姓。因此伊丽莎白一世和伊丽莎白二世会相差500年。
 
百年战争的导火线是英格兰金雀花王朝的国王爱德华三世想趁法国卡佩王朝绝嗣之机利用自己的近亲关系继承法国王位,却没能得逞,法国王位为腓力六世所得,于是1337年百年战争爆发了。双方经过了近一百年的争夺,其中还经历了横扫欧洲的黑死病。到了1415年,法国国王查理六世突然疯了,丧失了处理事务的能力。法国内部的争权夺利,陷入分裂。英格兰趁机策反法国勃艮第地区独立,成立勃艮第公国共同反法。法军在阿金库尔战役惨败,查理六世和英王亨利五世签订了几乎灭亡法国的特鲁瓦和约。和约规定亨利五世有权在查理六世死后继承法国王位。但是在1422年两人都死去。英格兰王位的继承人是婴儿亨利六世,法国由英格兰的贝德福公爵摄政。然而查理六世的儿子查理七世不甘于受婴儿统治,决定反击,然而却并不顺利。在法国最后一个重要据点奥尔良被围困的时候,圣女贞德出现了。
 
贞德是来自法国乡间的文盲女孩,她的事迹带有明显的宗教神秘色彩,在她的带领下,法军一举解除奥尔良之围,打得英军节节败退,并攻下了历代法国国王加冕地兰斯,查理七世正式加冕为法国国王。成为国王之后,查理七世便不太器重贞德了,他开始考虑和英格兰与勃艮第和谈。贞德继续进攻巴黎,并遭遇英格兰摄政王贝德福公爵的军队主力,法军未能胜利,并收到国王命令被迫撤退。后来在一次小规模战斗中被勃艮第人俘虏。查理七世并不积极营救贞德,勃艮第人将贞德交给了英格兰。在一场英格兰操纵的宗教审判后,贞德被处以火刑,年仅19岁。
 
此举激起了法国人的斗志,在此后的20多年里,法国人收复了全部被英格兰占领的土地,而英格兰则丧失了所有在欧洲大陆的领土,退回不列颠岛。百年战争就此结束。这场战争让英法两国元气大伤,同时也让法国完成了统一,让英国在丧失大陆领土后走向了海上发展的道路。
 
扯远了,回到电影上来。本片由吕克·贝松执导,而贞德的扮演者是《第五元素》里的那个红发女米拉·乔沃维奇 --- 显然不是美女。老戏骨达斯汀·霍夫曼在影片中出演了一个神秘角色 --- "The Conscience"。查理七世则由我很喜欢的神经兮兮的约翰·马尔科维奇扮演。文森特·卡塞尔在片中演了一个法军将领。
 
本片前半段平淡无奇,看得我相当后悔,就是描述贞德如何感知到上帝的旨意,经历种种神迹,然后奇迹般的带领法国走向胜利的。贞德在本片中完全体现不出任何作战才能和谋略,完全靠近乎歇斯底里的宗教热情和民族热情,身先士卒,靠“上帝的帮助”,或者说靠直觉和鲁莽赢得胜利。这部分完全致力于塑造贞德的神性,确认她就是上帝的使者,其实意图是为后半部分做铺垫。然而我觉得这部分拍的相当烂俗,演员表演除了查理七世以外也都不怎么样。因此有影评说恨不得把吕克·贝松处以火刑。
 
然而剧情进展到贞德被俘之后,尤其是达斯汀·霍夫曼演绎的"The Conscience"出现之后,影片有了根本改观。首先是宗教审判,教会和贞德之间关于信仰和异端的争论。贞德坚持自己是上帝的使者,教会想方设法要予以证伪,这时候的贞德显示出了卓越的逻辑能力,当然还有坚强的意志。这些外在优点都是由她内心的坚定信念支撑的----她相信自己真的是上帝的使者,她是正义的,注定要遵照上帝的指引,打败侵略者,光复法国。然而角色名字为"The Conscience"(中文直译为“良心”,我觉得这里翻译为“是非之心”可能更接近)的黑衣人的出现,彻底摧毁了贞德的信念和精神支柱。第一,贞德感知到的神迹,其实都可以理解为自然现象或幻觉,或者其他各种解释,然而贞德却执迷的认为一切都是上帝显灵。贞德不信,于是黑衣人幻化做上帝,突然又幻化做撒旦,贞德的信念就垮了---谁知道上帝长什么样,谁知道撒旦长什么样?也许她所感知和行使的都是撒旦的旨意呢?第二,贞德在作战中高喊的都是以她的名义战斗的口号,而不是上帝的名义,从侧面点出了贞德内心最深处的力量实际上是复仇的力量---童年目睹姐姐被英军奸杀而播下的复仇的种子。在战斗中负伤,没能攻克巴黎,虽然都有客观原因,但也都说明了她只是一个意志强大的女战士,而不是上帝的使者。
 
另一方面,教会---至少负责审判的大主教也是坚定地相信自己才是上帝的使者,贞德是异端。这样才有了教会和贞德之间的辩论。然而英格兰贝德福公爵等人方面用军事威力对教会肆无忌惮的胁迫,英格兰只想借教会证明贞德是异端巫女并处以火刑,以摧毁法国人的意志。这也教会的处境很尴尬---是附庸权势,还是认真的审判?
 
俘虏了贞德的勃艮第公爵的一番话说的在理:“从个人方面来讲,我是不信上帝的。当然我需要证明自己,谋取利益,或压迫别人的时候,上帝就是无所不能的了。”
 
贞德在被处以火刑的时候,还原的作为人的本性,历尽艰苦后感悟到命运的飘忽,但她接受命运的安排。这时候,她恢复了她的信仰---接收命运的安排---或者说上帝的安排。
 
本片后半段算是有一定见地,五百年来,贞德的形象被利用的成份居多,此片希望能让她回归独立的身份,是一个不错的尝试。
 
但是前半段还是很难看。

微信公众号: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

 6 ) 贞德为什么被追封为圣女?仅仅因为她是女英雄么?或者因为她是纯洁的处女?

14世纪爆发的英法战争超过百年

一个不识字的农村少女贞德

带兵打仗拯救了法国

然而,登基后的法国国王查理

却把贞德交给了英国人并被执行火刑

这听起来是一个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

关于圣女贞德的电影被拍成了好几版

从最早的麦德莱叶 1928 年的默片

《圣女贞德的激情》

到 1962 年罗伯特·布烈松的

《圣女贞德的审判》

贞德一直是一个超级女英雄的形象

而在99年的这部 《圣女贞德》里

吕克贝松塑造了一个普通的贞德

给我们带来人性的新的思考

他并没有照搬圣女贞德的真实记录

而是呈现出贞德信仰背后的故事

贞德是一个不识字的农村女孩

她从小就有点与众不同

她不爱布娃娃也不爱捉迷藏

最喜欢做的一件事就是

每天跑到教堂里做忏悔

这是她与其他小伙伴的不同之处

这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

一个非常善良执着的小女孩

她不仅天天跑教堂

并且还有一个大人们看不到的小伙伴

并认为那就是上帝

导演用几个镜头表现了

少女贞德

对忏悔这件事情的执着

这是一个还没有接触社会的农家少女

最初接触的是真善美的宗教

她并不知道这个世界

有她不为人知的阴暗面

然而,英国人的侵略

毁掉了她本该美好的童年

她取代了亲姐姐的藏身之处

被亲姐姐藏在了门里面

而就是这个举动

导致她亲姐姐

惨遭英国人的强暴和杀戮

贞德在那一刻

被植入了仇恨的种子

她从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

变成了一个不会笑的小女孩儿

她不明白为什么美丽善良的姐姐

会遭此厄运,要替她死

教主安慰她说

或许上帝给了她更重要的使命

从那之后

贞德的神迹和幻想就开始了

先是一把从天而降的剑

然后就是各种梦境和神迹显现

比如她看到了查理加冕

她坚定法国不会亡

她去找到皇太子查理

并要求给她一支军队

她要带兵打仗等等

贞德虽然只有十几岁

但她不是空想家,并马上付诸行动

在这里,导演贝松用一场戏

巧妙得表达了查利态度的转变

他用别人假扮自己的方式

来看贞德能不能认出他来

导演在这场戏的处理

用了一个贞德痴痴的表情

和双腿跪地抱住国王那种

期盼已久的喜极而泣

来表现出那种虔诚的基督教徒形象

皇室贵族们从一开始对贞德的怀疑

到后来的信任和愿赌服输的状态

很难想象

但正是由于一个普通的农家少女

在特殊的历史时期

在她最美好的童年

遭遇了毁灭性的伤害

才从此走上了复仇的道路

但同时她也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

哪怕战争上的东西她一窍不通

大家也抱着试试看的态度

任凭这个没文化的农家女孩儿

带着一只军队,去打仗

这既是一种信仰的力量

也是这一种走投无路的无奈之举

注意,贞德做的第一件事情

是找人给英军写了一份劝降书

一般劝降书都是强者给弱者写的

可当时的形势

法国的兵力是不能与英军相提并论的

但就凭借着这股冲劲

贞德在中箭的情况下

还能顽强的奇迹般的活下来

原本以为查理加冕

法国收复失地

已经是很圆满的结局了

但电影的精彩之处在于“突转”

虽然战争已经结束了

可以用和平手段解决

但贞德对英军的怒火并没有完全消退

查理成为国王之后

也不再需要贞德了

在查理登基时的那一刻

镜头从贞德欣慰的面孔

突转到巴黎之战中的狼狈

最终她陷入了政治陷阱

查理对贞德要军队开战打趣说

“你怎么那么残忍

要知道外交手段要文明得多也实惠得多。”

其实她的同伴战友

也曾不止一次劝她该回家了

而太后对贞德的不识时务

给想了一个阴招

把贞德交给了英国人

这样既保全了国王的颜面

又把贞德这个锋芒毕露的少女给办了

这有点像中国古代的大臣

也应了那句老话

狡兔死走狗烹

一个令人伤心的故事摆在面前

马列维奇饰演的查理

表演的很到位

他得知岳母的诡计

先是诧异,再是反对

最后迎合且心怀不安

又表现出一丝无毒不丈夫的可恶面孔

之前看圣女贞德一直为她鸣不平

为什么查理那么没良心,那么坏

可是以查理的角度来看

能和平解决的事情

为什么要战争呢?

吕克贝松没有像常人一样

完全站在贞德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而是主角贞德被出去了光环

让人重新进行思考

这是电影的可贵之处

贞德为什么会被称作圣女?

只是因为她是个不怕死的女英雄?

还是因为她致死都是处女?

显然都不是

对于法国来说

贞德出现后才使历史上的法兰西人

第一次有了民族、国家的神圣感

之前的几百年

甚至上千年的法国人都是

散沙式地各自活在一个个小城邦里

根本没有民族国家的观念

这一点才是贞德后来

被称为法兰西圣女的重要原因

影片最出彩的地方在于最后

贞德和内心的那个神秘声音

反复辩解

她突然反思到之前的一个个神迹

并把他们用现实的种种可能性还原

那个声音说

你看到的不是事实

贞德,而是你想看见的东西

你是为自己而战,以你的名义

人性是个不能直视的东西

制造奇迹或者灾难

又或者某种神秘的力量

贞德作为一个英雄

也包含普通人的缺点

而不是一个扁平的偶像

比如,她是一个不识字的文盲

又比如她很小的时候就有信仰

并强调人格中的“超我”

甚至她很有可能由于过分追求完美

患有轻微的精神分裂症

只是她目睹英军入侵的悲剧

使她的幻想变得严重

还有,她经常和上帝对话

这种神秘的记载

也都符合当时关于她的为数不多的资料

她鼓舞士兵高喊的不是爱上帝

而是 “所有爱我的人,跟我来! ”

对于拯救法兰西

贞德攻陷要塞,收复奥尔良

进攻巴黎发动一次次战役

不仅仅是为了要拯救法兰西

同时也是要发泄自己内心深处

埋藏多年对英国人的仇恨

在这个过程中

她利用了神迹的不朽

击退了英军

将查理送上了王位

最终她被绑在柱子上

神父要她签名认错

承认自己归顺上帝那一刻

内心的那个声音痛切地说:

“最终是你抛弃了他,贞德。”

贞德意识到了自己复仇的私心

必定要用鲜血来偿还

又加上英军对她恨之入骨的捉弄

比如给她穿男人衣服,说她是异端

所以最终贞德甘愿来承担

这场猛烈的烈火

成为真正忏悔的圣女

左岸文青,编剧影评人,ACI心理咨询师

洞察人心的犀利写作者

个人公众号:左岸文青(ID:zuoanwenqing)

小助手微信:solar_qing

往期精彩之 8½ Criticism:
皮囊还是灵魂?——《歌剧魅影》告诉你
为什么男神往往落入凡人之手?
一个陌生的女人,一个薄情的男人
爱情的保质期
次邂逅,千年追寻,只为见你一面
一部拍给男人的电影
基努里维斯最男神的时光
溥仪——从“龙”到“人”的一生
一部男主全程沉默,女主只有两句台词的电影
杀手还是警察?全智贤最惊艳的作品
如果老师让你把书上的废话撕掉
云端的《Her》是你吗?
爱,想象和自欺欺人

 7 ) YY太过,不是历史片

了解过贞德的历史,再看这片就觉得很滑稽。大篇拍一个古人内心戏,免不了浓重主观YY色彩。何况其中作为心理探讨基础的重要剧情——主角姐姐被奸杀,并无历史依据。在杜撰的基础上去演绎一个人物——这电影的粉丝就不要说什么真实了好么。
  贞德的剑明明是见了太子后在教堂找到的,片里拍个在草地上捡剑再大篇讨论是不是神迹——真是太好笑了。
要拍贞德这历史人物,就要把握,她的行为是社会氛围的产物。她的家乡,民众普遍认同自己是法国人,认同法王的统治,甚至村子里小孩子为支持国王和对面支持勃艮第公爵村子的孩子打架——这环境里出现贞德这样有政治热情的人物根本不奇怪。并不需要YY什么童年阴影。
电影里也提到点民众相信之类吧,但是笔墨主要就是落在空口鉴定古人精神病上了,拍歪了。

 短评

我不了解那段历史,就这样看了,贞德应该就是一个神婆,在菜市口被烧死差不多也是咎由自取的。抛开历史,电影很不错,通过两个突兀的跨越来呈现一个少女变成神婆,又脱离神婆身份,回归到普通人的蜕变过程,各种绚丽场景应接不暇,但贞德却被勾画的很清晰。

5分钟前
  • Yaya~
  • 推荐

前半段很郁闷,可以快进看。从审判开始,贞德的形象才真实深邃起来。最后告解的贞德同第五元素中浏览人类暴行的丽露是同一形象,她是人性的旁观者,而非神性的信使。

7分钟前
  • 品味糟糕
  • 还行

我不知道该对贞德说什么

8分钟前
  • 毛驴哥🔒🔒🔒🔒
  • 力荐

片长过长,略感拖沓。别的地方做的还不错,向我们展现了疯狂、勇敢而又愚蠢的贞德,法国国王的愚蠢无能懒惰自私,以及其他人的各种疯狂。还是那句话,所有的宗教一开始都是指引人们崇尚真善美,但最终都沦为了统治者们禁锢百姓的思想的枷锁。贞德的悲剧也是所有忠诚的战士和疯狂的宗教徒的悲剧。

13分钟前
  • 巧克力可丽饼
  • 推荐

天哪 法国人把圣女拍成了神棍+精神病 让人情何以堪 简直是张角大仙啊 私下我小人之心想:导演是教徒或者是怕得罪了教徒,把烧死贞德的责任同教会撇清了,搞得像滑稽戏。 总的来说本片不值得收藏

14分钟前
  • 较差

等Dustin Hoffman等到快俩小时了才出来……在宗教信仰方面的讨论触及个毛皮电影又结束了,前面的大部分观感就是一个发疯的贞德……两星半

19分钟前
  • touya
  • 较差

吕克-贝松说:“我喜欢电影的结尾。 贞德历尽艰苦后感悟到命运的飘忽,但她接受命运的安排,可以让我们从中学到很多。五百年来,贞德的形象被利用的成份居多,因此我希望借此片让她回归独立的身份。”

21分钟前
  • 四月天
  • 推荐

记得是很久以前看的一部电影,当时觉得特别史诗,可能也是因为更早之前没看过同类型的,找个机会再重温一下

23分钟前
  • .H
  • 力荐

Milla Jovovich演得真烂,简直侮辱了贞德,建议去看德莱叶或者布列松版本....

24分钟前
  • 大宸
  • 很差

吕克·贝松:“我喜欢电影的结尾。 贞德历尽艰苦后感悟到命运的飘忽,但她接受命运的安排,可以让我们从中学到很多。五百年来,贞德的形象被利用的成份居多,因此我希望借此片让她回归独立的身份。”由神性-魔性-人性三部曲,吕克·贝松完成了贞德的形象还原工程。

28分钟前
  • Lan~die
  • 还行

她对上帝充满热爱,她经历过一场刻骨铭心的变故,她以无以的伦比的激情,唤醒了法国民众抵抗英军的斗志。所以,她依然是圣女贞德。在她将死之时,她的肉体经受着火的煎熬而扭曲,她的灵魂却坚强无比,她的眼里见到了上帝的光芒。

29分钟前
  • 青心白
  • 推荐

尽管米拉·乔沃维奇异常糟糕,在很多时候把贞德诠释得更像一个极易发怒的女神棍,但电影仍然在出色的把控下让肾上腺激素一波接着一波地侵袭着观众。影片的剪辑十分有力,战斗中表现出了能让灵魂激荡的勇气和精神,最后的忏悔也颇耐人寻味,而每个危在旦夕的国家都需要一个刘胡兰。

34分钟前
  • 韩伯愚
  • 推荐

成功了才行,不成功那你就是神经病

37分钟前
  • ▲S▼
  • 还行

贝松版的贞德,虽然有一些史实性错误,仍不失为一部值得一看的史诗片。前半部分稍显凌乱,后半部渐入佳境,对贞德的心理描写很出彩,达斯汀·霍夫曼饰演的conscience揭露出不少信徒都难以避免的思想盲点和隐匿的罪性。战争场面可圈可点,但审判部分有走马观花之感,不及布列松和德莱叶版。(8.3/10)

38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為什麼講英語,為什麼戰爭場面比三國還落後,為什麼到碟三才開始有看頭,為什麼Milla Jovovich在Luc Besson的電影裡總是精神錯亂,因為這樣他們才離婚麼

41分钟前
  • 还行

法国人对于贞德有点执念,正如敝国有刘胡兰,这些早熟的孩子啊,每每让我想起知堂反对过分消费孩子,这些都让我不安。吕克·贝松的贞德大概是第41个了,他在手记上写道:贞德是我们的精神之源,在她的信念和纯真之间捕捉到的东西,又在她的时代里失去,正像我们在自己的时代里失去一样。难道人类的思想必得沿着如此曲折的道路,才能发现隐藏在邪恶背后的善良吗?鲁迅说要救救孩子,很多时候发觉是孩子一次次将那些与世界相约瓦全的大人拯救出来,用他们的纯真、善良、果敢,拯救通常都是从一次失败的婚姻开始。

42分钟前
  • 刀叢中的小詩
  • 推荐

流过泪的电影...太年轻 那时

47分钟前
  • 安獭獭
  • 力荐

《夫人》(The Lady)是吕克·贝松执导的第11部真人电影,这位“法兰西的斯皮尔伯格”曾说过只导10部电影就Hold住,从此当个专心的制片人,这回破例出山,想必有点“一雪前耻”的意思。显然,在《圣女贞德》之后再拍活一个“女神”传奇,成为贝导的当务之急。

52分钟前
  • Ms. ZzZz
  • 推荐

好几次被贞德咆哮的脸吓到了。。。

53分钟前
  • 劳永逸
  • 还行

又名: 圣女贞德的故事 / The Messenger: The Story of Joan of Arc / 圣女贞德导演: 卢 贝松 (Luc Besson)主演: Milla Jovovich / Dustin Hoffman / Faye Dunaway上映年度: 1999制片国家/地区: 法国imdb链接: tt0151137

55分钟前
  • 传说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