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与自由

战争片英国1995

主演:伊恩·哈特,罗塞娜·派斯特,伊西亚尔·博利亚因

导演:肯·洛奇

播放地址

 剧照

土地与自由 剧照 NO.1土地与自由 剧照 NO.2土地与自由 剧照 NO.3土地与自由 剧照 NO.4土地与自由 剧照 NO.5土地与自由 剧照 NO.6土地与自由 剧照 NO.13土地与自由 剧照 NO.14土地与自由 剧照 NO.15土地与自由 剧照 NO.16土地与自由 剧照 NO.17土地与自由 剧照 NO.18土地与自由 剧照 NO.19土地与自由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1-19 00:09

详细剧情

  1939年,失业的英国青年大卫,如同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社会主义青年,一起加入一国际组织游击队,为争取民主自由而投入西班牙内战,对抗佛朗哥的独裁暴政。大卫因负伤来到巴塞隆纳,战时血泊中悲惨呼喊的声音,成了他挥之不去的恶梦呓语。他发现自己摇摆于对社会主义的忠诚与新认识的爱人之间,心中的改革梦想却不因远离战场而稍减,最后选择回到前线战友身旁……    本片曾获96年坎城影展金棕榈奖提名、法国凯萨奖最佳外语片、欧洲影展最佳影片。

 长篇影评

 1 ) 弗朗哥——最后一个法西斯

弗朗哥究竟是正义的使者还是恶魔的化身?说到底,还是站队的问题!当西班牙建立共和国,国王选择体面退位,流亡海外。此时对于西班牙大多数人来说,谁执政无所谓,但当刀子划到中产阶级、划到贵族,划到教会时。这些人才发现极左派并不是要成立一个联合政府,而是要彻底消灭自己。于是乎内战便开始了,各个势力集团没有统一战线的前提下,往往是乱打~此时军方代表弗朗哥,开始起兵,逐渐统一全国。他在位时把西班牙经济从末流,一直走到西欧第四。但毫无疑问他也是个独裁者。他知道。如果提前交权。那么他为西班牙所做的一切将会化为乌有~跟流氓打交道要用流氓的手段~弗朗哥最后恢复王室,使西班牙走上君主立宪的道路。其实他完全可以扶植自己势力。但是他没有。在我看来。西班牙国民,以及世界对他的评价过于苛刻,对他的贡献却避之不提。这并不公平。在我看来。弗朗哥他一个坚定的保守主义者。他是一个有信仰的人!他也是一个有血有肉。家庭至上的人!!

 2 ) 观影小感

原以为是肯洛奇又在讲述关于爱尔兰的反抗历史,看了之后才知道这原来是讲述当年那些左派参加西班牙内战的往事,是一部不一样的青春片。肯洛奇的电影一如既往的没有商业片那种高低起伏的节奏,高潮来得总是那么漫不经心,却又震撼着你的心灵。在战场上,你看不到以一敌十的好莱坞式勇士,满屏的灰头土脸,慌里慌张,历经战争残酷的洗涤,我本以为这帮年轻人会退缩,会低头,会转身回到自己的家乡。可为了共同的理想,他们熬住了,他们仍坚守着阵线,拿着最劣质的武器,与佛朗哥的正规军队相对抗。

没错,结局还是一如既往的肯洛奇式。当孙女从手帕里抖落下,那藏封了数十年之久的泥土,音乐开始变得激昂,我仿佛又看到了当初那一群充满朝气社会主义者、青年赤子。隐隐约约的感觉到,孙女可能会继承爷爷的衣钵,成为一名坚定的社会主义分子。虽然肯洛奇号称有史以来最激进的左派导演,但是他的电影没有一部是单纯响应社会主义的号召,而是将政治中的矛盾、对立、冲突抛给观众。他镜头下的每一个人物都是有人性的,都是有温度的,比如在《风吹麦浪》里下令枪决了弟弟的哥哥,哭泣着去找弟妹道歉;《土地与自由》中,被俘获的坚持认为自己是正规军的法西斯军官。政治永远不是简单的非黑即白,它是复杂的,是意识形态的融汇交集。

他每部电影里都总有那么一些措手不及,一些命运的捉弄,《土地与自由》里男主深爱的女主突然被乱枪打死;《我是布莱克》里老爷子刚出席法庭,洗把脸的功夫,就猝死在卫手间;《风吹麦浪》里的意识形态与政治分歧酿成的人伦悲剧;《天使的一份》片尾里,除了男主外,其余的朋友仍然对未来感到迷茫。

可你,也能在这些电影中找到积极的力量,甚至比那些,刚经历一点坎坷之后就顺风顺水的励志电影,蕴含的更丰富。这种独特的观影感受,是肯洛奇在每一个看过电影后的影迷心中撒下的种子,是他一次又一次对良知,对历史,对人性的不懈追问。

 3 ) 共产主义是信仰

土地与自由 这部电影很容易让人想起《战地钟声》——1939年,全世界的无产者,联合起来,去西班牙! 很小众的片子,开头比较平淡,往后渐入佳境。有人说前半段的内容太枯燥整得像高中政治,我只能反驳说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都要走曲折的弯路,你就不允许人家花十五分钟探讨一下农民问题和未来的共产主义道路? (其实作为一个江苏文科生,我认为这个片段可以作为一段材料出一道历史题,作为反例赞扬一下我国的三大改造,反思一下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939年西班牙马统工党在农村试运行集体制,但却和国际纵队和西班牙共产党(工党称之为“斯大林主义者”)等势力发生冲突,被污蔑为法西斯主义者。历史的迷人之处在于,你不知道它的真相,电影袒护工党,可谁又知道他们到底有没有法西斯主义化? 1939年,海明威也来到了西班牙,他的《战地钟声》也体现了西班牙共产党当时的这种内斗状况。用一句话来说,最令人心痛的不是敌人的屠杀,而是朋友的背叛。 我真怀疑这片子是英国共产党投资拍摄的,看到的第一部称颂共产主义的西方电影。 所以,不谈政府,不谈当今世界上任何一个社会主义政府,他们的所作所为不能令人满意,但必须被铭记的是 共产主义是信仰。

 4 ) 一个更大的时代

我们这个时代的人,该如何去理解同样作为人类个体的某个国际纵队成员的行为?

诚然,或许其中难免会有些在乱世中意图以冒险投机的失业者,但是我们的的确确知道在这队伍中存在着大量高唱着国际歌冲锋在炮火前线的志士。

在他们眼中,穿过这场硝烟,就能到达——或者至少是靠近——伟大人类事业的彼岸。在他们眼中,击败西班牙法西斯叛军,铲除这片土地上不公正的资本主义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创举。他们怀揣着再建一片净土的赤诚来到伊比利亚,与共和军并肩作战。

纷争的乱世中充满着人类发展前路的不确定性。也正是这样烟雾弥漫下的旧世界,才隐藏得下一个大时代的梦。

在刻板而粗浅的既往理解里,国际纵队留给我们的遗产似乎只有超越语言、国界、种族的国际主义精神,却往往忽视其中浪漫主义情怀的部分。一份这样的浪漫主义能否叫人忘却对于生死的恐惧不得而知,但是至少它足以鼓动特定的人们,跋山涉水来到一片陌生的土地,付出哪怕是生命的代价。

那样的大时代毕竟没有到来。

法国总统莱昂·布鲁姆说:“欧洲大陆上绝不可以出现‘意识形态的十字军’,这将导致另一场大战的爆发。”英法的“不干涉”、苏联的背弃……满腔的热情只能成为他人一时利用的棋子,何其唏嘘。更何况在人民阵线和共和派内部也是派系重重,利益纷扰。

战争结束了,胜利者属于他人,属于独裁的佛朗哥将军。

他们理想中的大时代并没有出现在这片土地上。但这无法抹去他们曾经高歌在这里的那段历史。

近百年后的今日,沉溺在商品经济利益和物欲享受中的我们已日益难以再去理解这种形式的浪漫主义情怀。我们甚至看惯了在全球化进程中开足马力倒车的行径。

即使我们在内心深处仍旧会以“不切合实际的乌托邦”来定义他们的幻梦,然而不能否认的是,他们本身就是一段大时代。

 5 ) 革命的平民史诗

本片以金整理自己刚过世祖父的遗物为开始,令人颇感惊讶的是,她竟然发现了一些来自三十年代社会主义报纸和共产主义宣传册的剪报,还有很多老照片,而照片上的人她根本就不认识。在这些遗物当中,最重要的莫过于祖父在三十年代写给祖母吉蒂的亲笔信,当时祖父还是一位参与西班牙内战的共产主义志愿民兵。肯·罗奇执导的这部电影以金发现祖父当年的反法西斯活动为叙事引线展开剧情,跟随着她的探寻脚步,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开始在我们面前展开。

本片中聚集着一群为了未来而抗争的西班牙社会主义战士,他们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为了对抗当时的弗朗哥独裁政府,这群年轻人组成了一支游击队,他们怀着朴素的理想,为了未来西班牙所有的被压迫者能过上更好的生活而奋斗。

生于英国曼彻斯特的男主大卫·卡尔是一位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他所在的支部是一个以曼彻斯特为根据地的反弗朗哥政权组织。渐渐的男主开始觉得仅仅在精神上支持共产主义活动还远远不够,他应当前往西班牙,为自己的信仰而战。到了西班牙之后,加入了一个由来自世界各地的社会主义青年组成的国际团队,这些来自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以及爱尔兰的年轻理想主义者们联合在一起,与西班牙的民族主义者进行战斗。

但好景不长,左派支持斯大林主义的共产主义者与西班牙社会主义者之间的频繁摩擦就导致了内讧的爆发,正如电影所暗示的那样,弗朗哥政权最终获得胜利大部分要归咎于革命党派系的斗争缺乏连续性。然而这群青年人的结局却是非常悲惨的,弗朗哥政权与当时的国际社会主义阵营中的苏联达成协议,最终他们的抵抗变成了徒劳,而他们自己也为了理想而将热血永远的播撒在了这片土地上。

男主理想主义的幻灭过程太过老套和突元,因而无法成为叙事的核心内容。相反,影片倒是将西班牙内战的某一阶段详细展现在观众面前。这部电影利用剧中人物的双重身份认同作为主线:首先是金发现祖父三十年代在西班牙的战斗经历,其次是男主投身西班牙革命运动为共产主义理想而战的过程。影片通过祖孙两代人的视角呈现了这段过往的历史。

虽然从某种程度上看,影片的这种转换式叙事方式显得有些流于说教;但我们透过男主的眼睛,的确下证了法西斯对平民所犯下的暴行,以及革命军内部左派势力之间的政治倾轧。

本片是为了让西班牙人民记住这段历史,理想是无法在混乱与内斗中发扬光大的,真正要为了自己的明天而奋斗,就要求同存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然而前提是要让火一直烧下去。当后世的西班牙人回望历史,他们是否记得这些火种们也曾经在这片土地上奋斗抗争过。

盛佳蓝光标注

 6 ) 我他妈真是醉了!

我一直以为盎格鲁撒克逊男人到异乡为弱小民族求解放顺便睡下当地女人的故事仅存在于我等第三世界国家,却没想到他们对第一世界其他种族一样如此。

片名叫“土地”与“自由”。然而除了一处比较深入探讨土改问题的辩论以外,整部电影其实都在叙述一场跨国恋情。而且这个恋情既和“土地”也和“自由”一点关系没有,放在任何一个其他时空背景之下都会被立刻解读为盎格鲁萨克逊男人对他国的精神猥亵。有趣的是,同样的故事在日本海军部的半纪实故事片《上海陆战队》里:影后原节子就扮演了这样一个有民族气节的上海女性却因为接受了日本人好心的接济而成为中国愚民泄愤的对象。类似的故事也发生在百老汇名剧《西贡小姐》之中,也出现在香港电影芥川龙之介的《南京的基督》,我们可以称之为“蝴蝶夫人”症候群:异族的形象永远是个女性的,盎格鲁萨克逊人永远是男性形象,他们强制性的插入(侵略、革命)又强制性的拔出(撤军、身份要求)留下的是悔恨与怅惘。从另一个方面讲,这是否是海洋文明对大陆文明的一种矛盾心理,就像男人对女性生殖器一样,《金瓶梅》所说“生我之门死我之户”。他们厌恶这个曾经逃离的出生之地,但又对她提供的安全、温暖和愉悦无限怅惘。

本片第二宗罪就是极端的伪善:导演没有给男主角大卫哪怕一个开枪杀人镜头。男主身经百战,在酒馆里用过来人的口吻怒斥娃娃兵,可是对观众来说,他从没杀任何人,好像他就一直跟着游击队陪跑,特别是在一场详细描述战场情况的攻占村庄戏里,导演使用快速剪辑,唯独不把他和死去的敌人剪辑在一起。所有的敌人好像都是别人开枪打死的,他只是一个战地记者。在战争尾声,还要特意突出他不愿向有人质的敌人开枪来凸显他的人文关怀,基本上大卫就是天使。

本片第三宗罪就是非常明确的政治界限。共产主义不好但共产主义里的民主好,资本主义不好但资本主义的美国好,因为美国get things done。在如此错综复杂的政治名词之中,导演像吃螃蟹一样,把共产主义革命之中符合西方价值观特别是盎格鲁萨克逊价值观的名词一个个挑出来展现给观众,精准的向西方观众传达了一个严守基督教新教而非天主教的,原始民主而非高度政治化的,盎格鲁萨克逊浪漫主义而非德意志的法兰西的,反法西斯的而非反资本主义的共产主义。

我对本片的评价是令人作呕。

 短评

撕毁党员证的那一瞬间是真正走向革命道路的起始,为自由战斗终身的共产主义战士最终会同自由的土壤一起扎根于属于人民自己的土地之中。

9分钟前
  • 黄仲勉
  • 力荐

布兰卡的死触动了泪腺。她自愿参与这场战争,跟无数社会主义青年一样,自愿为自由、为土地、为人民而战,结果不是死于敌人之手,而是死于曾经的战友枪下。这一群人,他们拼命战斗,什么也没有获得,却还要被背叛、遗弃,甚至被通缉、入狱、死亡。

13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8/10。民兵占领教堂后对是否实施土地公有制议论纷纷,从这场戏开始影片真正进入到肯洛奇的核心主题:究竟什么样的社会制度才能实现人人平等,而不是一句镇压反对派的口号。大卫成了西班牙内战情形的缩影:当反法西斯主义同仇敌忾之际,马德里内部的街垒枪声却成天上演,那些投票选择真正的自由、民意的马统党,被迫使用容易打伤自己的劣质武器,姗姗来迟的援军反倒窃取革命的果实、解除他们为自由而战的权力,人们只能成为默默无闻的牺牲者,人权被无情践踏。洛奇抨击了反法西斯阵线失败的原因是排外和歧视妇女战斗力的斯大林主义,以浪漫手法描绘了林荫下做爱的革命志士,并对比在内斗中消磨的苦闷时光,最后大卫的孙女将红色领巾包裹的土地撒向棺材,举手致意为革命者的英勇高唱挽歌。虚化了交战方,枪毙的大批农民和牧师让人充分感受战争的恐怖。

16分钟前
  • 火娃
  • 推荐

热血和激情牺牲在政治斗争的脚下

20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肯·洛奇的战争片始终关注“非正规军”,他的战争片也从来没有宏大的场面,只有一场场残酷的小型战斗,却总能让你看到悲情的集体和悲惨的个体。热血青年从英国来到西班牙,投身反法西斯战争,却看到分崩离析、反戈相向的统一阵线,政治和人性的复杂性让他最终选择了离开……

23分钟前
  • Clyde
  • 推荐

我的亲爱的战友你们在哪里?长眠在山林间在被解放的土地里 和我们一样流血的革命者们在哪里?消失在同盟者的枪口下和刑讯室里

26分钟前
  • 取名困难症患者
  • 力荐

有些情节真的很像奥威尔的经历:意外加入马社工党、儿戏似的训练、连续几周无战事、两派在高楼上对峙喊话。打败理想主义者的不是法西斯,是丑陋的政治斗争

27分钟前
  • 晚安好运©️
  • 推荐

黑斯大林派倒是无所谓,但是连国际纵队也黑,就让我有点怀疑影片的倾向了,况且也没几个人会真心认为托派组织能成事吧。说起来要是有样学样,把马统工党的游击队换成土八路,把共和政府换成国府,把佛朗哥法西斯换成日本法西斯……小右看了估计就得骂娘了。

31分钟前
  • 申酌长怀
  • 推荐

7.5 纯粹的理想主义者在现实政治前是脆弱无力的,但是正是那可贵的理想之光照亮了身处腐朽堕落的人为政治中的人类社会并给予了其一丝救赎的机会;历史从未属于过“人民”,人民的热血滋养了野心家并沦为其获取权力的棋子,人民的牺牲构建了权力的地基,同时也喂饱了苍蝇;人去做一件事并不是因为它是对的,而是为了证明它是对的;革命是头母牛,需要众人一齐挤奶,助产小牛。而大多情况是没人做事而分了母牛,接下去去抢有母牛的人;不要放下你手中的枪;为什么历史总是给理想主义者开玩笑?当那些居高临下者朝他们开枪时我知道这个世界印证了人类自身最大的局限性--理想在现实前的不堪一击,背叛革命理想的人往往是最擅长玩弄权力的人。权力能取缔理想,但无法阻止新的理想的诞生,或许这就是人类自身为数不多的能够突破局限的可能。

33分钟前
  • 東郷柏
  • 推荐

「向加泰罗尼亚致敬」,昔日豪情俱化作累累白骨,满腔热血被无情利用,在城头变幻大王旗的复杂格局下,“革命”早已失去起初的单纯意味,沦为政治势力互斗、倾轧、排挤的上位手段,所谓“内战中的内战”更让人寒心绝望,被打败的永远是理想主义者的天真。斯大林又被黑了一把。

34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那些是资本主义国家,如果你需要他们的帮助,你就得缓和你的口号,因为不这样他们就会吓跑。”

35分钟前
  • 半城风月
  • 推荐

给Ken Loach点赞。仍然是革命的内部视角,试听上节制,大段的讨论,严峻的政治性。照着《向加泰罗尼亚致敬》拍的吧?

37分钟前
  • 57
  • 还行

海明威、奥威尔、加缪、毕加索,众多文艺界大佬的加盟让西班牙内战世界闻名,从内讧和自相残杀的角度看西班牙内战可太真实了。在这场代理战争中,听到“这些外国人跑到我们的国家指手画脚”还不算最让人吐血的,理想和激情在政治博弈中手无寸铁不堪一击的样子,看的我真叫那个恨啊,开枪打死你,还要把你搞臭,说你在为法西斯战斗。政治是战争机器绞肉机的发动机,永动机,杀人不见血。

41分钟前
  • 每天都有坏消息
  • 推荐

回忆的叙事方式初看老套 但确实实用(比如叙事省略),结尾不错,传承

43分钟前
  • paracelsus
  • 还行

最后谁是谁非真的说不清楚了,革命面临的难题似乎往往是个人与集体,破坏与重建,激情与冷酷,当然还有乱世之下扭曲的欲望。电影试图鼓励那种纯粹的革命热情,但是一腔热情不能将谁带到哪里,多半最后人们迷失了革命的目的。即使回归,也只能说明历史给人的选项总是太少。

47分钟前
  • 阿暖
  • 推荐

如果事先没读过诸如《向加泰罗尼亚致敬》之类的书,恐怕要看得一头雾水吧?但如果读过的话,就真没有任何新鲜的东西了啊……

52分钟前
  • 猪头妖怪
  • 还行

戛纳补片21。镜头固守在盟友一侧,敌军是模糊的虚无,化作无法对焦的枪林弹雨;当组织内部出现裂痕,激烈的正反打随之出现,友爱与分歧、亲密与诀别同在。素材组织散乱,节奏时缓时急,几乎挖坟式的历史梳理,令结尾咆哮般的预言太过强硬。

57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还行

辩论是灵魂,肯洛奇牢牢抓住了这一点。

1小时前
  • Ada的B计划
  • 推荐

看到又有大抵读过奥威尔的市侩自作聪明大晃那颗里面除了极权就是民主的头嘟囔着“傻逼们你们都上当了吧?”后 决定打满分

1小时前
  • 于小师
  • 力荐

英国佬眼中的西共 西社 西工内部大乱斗

1小时前
  • 暗黑4出了吗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