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派报告

科幻片美国2002

主演:汤姆·克鲁斯,科林·法瑞尔,马克斯·冯·叙多夫,萨曼莎·莫顿,凯瑟琳·莫里斯

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剧照

少数派报告 剧照 NO.1少数派报告 剧照 NO.2少数派报告 剧照 NO.3少数派报告 剧照 NO.4少数派报告 剧照 NO.5少数派报告 剧照 NO.6少数派报告 剧照 NO.13少数派报告 剧照 NO.14少数派报告 剧照 NO.15少数派报告 剧照 NO.16少数派报告 剧照 NO.17少数派报告 剧照 NO.18少数派报告 剧照 NO.19少数派报告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31 05:06

详细剧情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发明了能侦察人的脑电波的“聪明”的机器人――“先知”。“先知”能侦察出人的犯罪企图,所以在罪犯犯罪之前,就已经被犯罪预防组织的警察逮捕并获刑。  乔恩(汤姆•克鲁斯 Tom Cruise 饰)就是犯罪预防组织的一个主管。在一次通过“先知”成功阻止了一起因外遇引起的双人命案之后,乔恩隐约感到了这一套完美的预防犯罪系统中隐含的秘密,那就是少数派报告。原来,共有三个“先知”一起判定一个人是否有杀人企图。当出现分歧时,按少数服从多数原则定案,但最后若证明少数那一方是正确的话,则会秘密保存一份少数派报告。  乔恩一觉醒来,突然发现自己已是昔日同事的抓捕对象。乔恩唯一的出路就是找到能证明自己清白的那份少数派报告……

 长篇影评

 1 ) 解析电影少数派报告

仅就电影剧情分析,小说原著没看过就不说了,有空再看,仅谈谈我对电影的理解
=======================================

在后面的剧情中知道,杀人的房间里同时还有女先知在场。

时间线1.1:【约翰发现溺毙事件告诉拉马——拉马筹划引约翰去杀克劳(匿名电话牵引什么的方法多了去了)好除掉约翰——约翰去杀克劳,克劳被杀。】
这是先知们预测到的可能之一,但是并不是显现出来的影像,因为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当时女先知就不可能在场,而且因为约翰就是防罪中心的,所以他看到自己杀人是肯定会有所采取措施的,所以时间线1.1是会转变成时间线2.1。

时间线1.2:【约翰发现溺毙事件告诉拉马——拉马筹划引约翰去杀克劳(匿名电话牵引什么的方法多了去了)好除掉约翰——约翰见到克劳最终没杀克劳而选择逮捕克劳】
选择没杀克劳,所以这可能是女先知的少数派报告之一,没有显示出来。

时间线2.1:【约翰发现溺毙事件告诉拉马——拉马筹划引约翰去杀克劳(匿名电话牵引什么的方法多了去了)好除掉约翰——防罪中心预测到约翰杀克劳,约翰发现预测结果——约翰逃跑寻找真相...经过一系列波折,带走先知。——约翰去杀克劳,克劳被杀。】
这是先知们预测到的可能之一,也是最终显现出来的预测影像,影像中有女先知,也有约翰故意杀克劳的影像。

时间线2.2:【约翰发现溺毙事件告诉拉马——拉马筹划引约翰去杀克劳(匿名电话牵引什么的方法多了去了)好除掉约翰——防罪中心预测到约翰杀克劳,约翰发现预测结果——约翰逃跑寻找真相...经过一系列波折,带走先知。——约翰没杀克劳选择逮捕克劳。】
选择没杀克劳,所以这可能是女先知的少数派报告之一,没有显示出来。

时间线3:【约翰发现溺毙事件告诉拉马——拉马筹划引约翰去杀克劳(匿名电话牵引什么的方法多了去了)好除掉约翰——防罪中心预测到约翰杀克劳,约翰发现预测结果——约翰逃跑寻找真相...经过一系列波折,带走先知。——约翰没杀克劳选择逮捕克劳,结果克劳胁迫被杀。】
这是电影真正发生的主线剧情,也可能是少数派报告之一没有显示出来,也可能是会显示出来,但是被拉马给操纵掩盖了。

因为约翰会因为知道1.1的未来所以1.1会变成2.1,2.1的影像显示后导致约翰逃跑一系列波折后并带走先知,而进一步的选择之后,2.1的预测最终变成了3.

这一切先知们都是知道的,并在暗中促成一部分条件,导致了整个电影的故事。

========================
时间线2.1的预言

电影00:39:55
克罗:你不杀我。

电影00:41:20
克罗:安德顿,等等!
约翰:再见,克罗。


-------------
时间线3的事实

电影01:47:07
克罗:你不杀我?

电影01:48:38
约翰:再见,克罗。
克罗:安德顿,等等!

两个对话,台词一样,结果都是克罗死了,但是顺序和过程是不一样的。
========================
为什么说约翰的犯罪是预谋犯罪。

主角说过,过去六年里他都在想1.自己的儿子长大后是什么样;2.如何处置那个绑走他孩子的人。

电影1:11分时,约翰老婆对警探说“他很激动”
警探说:“约翰拿着枪看家庭录像,天花板上被他打了个洞”

显然约翰心中充满了愤恨,6年里都会想到如何对付绑匪,这就是蓄意犯罪的预谋前提,然后还缺一个目标,就是被杀的那个克罗,克罗是被老头安排的在约翰到现场后才被发现是绑匪身份(伪),所以这是一起蓄意犯罪+冲动型犯罪的结合体

================================
电影00:34:07
约翰:还不止如此,我发现许多案子都有影像失踪
(说明防罪中心把少数派报告给删除了,导致第二个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被删,其实是老头干的,不能有意见不一致的预测结果,不然就证明了先知的预测的多样性,导致防罪本身不可靠,不确定的话防罪中心就无法可靠的建立,老头想让防罪中心可靠合理的建立起来,就必须删除那个不确定的东西,如果预测目标对象在未来的事件中第二个结果是没有杀人,那么这个没有杀人的结果预测影像就被删除了,防罪中心默认这个目标是一定杀了人的,所以前去逮捕目标。所以这个系统可能冤枉过无辜的人。

电影00:59:51
老太太:偶尔他们也会意见相左。大多数时候,三个先知看到的都是一样,偶尔,其中之一会不同。
约翰:我为什么不知道这些。
老太太:因为这些关键报告都被毁了。
约翰:为什么?
老太太:犯罪预防中心想继续运作,就不能让人觉得不可靠,司法系统容不得丝毫怀疑,尽管合理,却仍旧是怀疑。
约翰:你是说我冤枉过人?
老太太:我只是说那些被控谋杀罪名的人也许会有不一样的未来。
约翰:伯吉斯知道关键报告的事吗?
老太太:我跟拉玛开过玩笑,我们是防罪中心的父母,父母眼中的孩子总是完美的。
老太太:拉马当然知道,但当时我们两人觉得无伤大雅。
约翰:对你来说无伤大雅,但假如我冤枉过无辜的人呢?如果国人知道,那么这套系统就会崩溃。
老太太:三人中最有天赋的那个拥有少数派报告


说明这个系统被设计成,女先知与双胞胎意见相左的时候,会删除女先知的少数派报告(不杀人影像),会只显示第一种报告(杀人影像)女先知是三人中能力最强的但是为什么系统不采取女先知的预测结果而是采取双胞胎的呢,之前说过这个系统不稳定,当一个杀人影像出现后(女先知预知第二个可能出现的未来结果:目标没杀人),说明这个结果多样性,系统不可靠,说明这个这个结果虽然可能会没杀人,但是为了掩盖不可靠性,所以系统被设计成只要是目标出现,只显示杀人的预测结果,无视没杀人的预测结果。女先知是系统中能力最强的,也是能预测到未来可能性最多最远最深最广,双胞胎是辅助,女先知是关键。女先知与双胞胎共同完成预言,但是女先知可能会给出第二种预言,所以系统无视第二种。这个系统就是宁可错杀一千不能放过一个。

==========================


先知劝约翰的目的是不让约翰故意杀克罗,这样就能触发克劳胁迫约翰自杀的剧情了。
约翰不是故意杀克劳的,所以事实不是时间线2.1所展现的那样,所以这套防罪系统是不可靠的,但是其他人不知道真相,约翰被囚禁,拉马认为自己可以高枕无忧。在电影01:58:54处女先知太淡定了,女先知并没有提前告诉约翰警察来抓他了,而是到了最后一刻逃不掉的时候才告诉他快逃,并且在02:00:43处,女先知依然非常淡定非常淡定,仿佛这一切女先知都了如指掌,想必女先知是在预知未来中看到了后面拉马会被当众揭发,约翰的前妻会救约翰这些事情的。之所以这么淡定让约翰被捕就是为了之后的揭发。

合理的解释就是,先知会选择性的显示出她所能预测到的所有个可能发生的未来之一。但是先知能预测的未来是随条件变动而变化的,预测的影像却是固定的,但是未来还是会变化,所以还有很多可能。
电影01:35:48开始,雨伞、气球、女路人、下雨.....先知这一系列的预言说明这一切她都已经看到且计算好了。
电影01:57:09表明,先知能预测各种不同的可能所造成的未来结果,先知对约翰和前妻所描述的正是另一个可能会发生的时间线。

电影的这一切女先知都知道,女先知只用去触发未来的条件就OK了,女先知想要自由,所以触发了约翰这个条件,接连触发之后的所有条件,所以导致了一系列后面的故事,最终先知们得到自由,这一点女先知也预测到了。

 2 ) 情节还是不错的

影片的故事框架来自疯狂作家菲利普·K·迪克1956年出版的一个短篇,其寓意简直像是为911后的美国人度身定作的,即“为了人身安全,你愿意放弃多少个人的自由和隐私?
”在当今世界,为了乘坐飞机,我们可以接受搜身等检查;但乘坐地铁你愿不愿意接受身份核实?影片假设,50年后的华盛顿特区市民愿意接受无时无刻的身份检查,当然不是由活人来搜身,而是借助科技手段。
当你能预知即将发生什么事情时,你的行为是否会改变“命中注定”的结局?

说到故事的发展,那可谓是一波n折。
在看电影时,你会以为推理到了真相:一是认为根本没有人设局(正好设局这个说法沉溺了很长一段时间),二是断定Anderton要杀的人就是他的弒子仇人。

没过多久 脸被打得啪啪响,我所认为的“真相”,背后的基础竟是谎言!大幕拉开,又一层大幕,这才看得爽。Anderton在为自己的清白推理奋斗,在一次一次的奇观冲击下,我们也在真相的迷雾中摸索。幕布拉开,终极恶人终于揭晓,影片进入令人紧张激动的高潮阶段。在一层一层的抽丝剥茧下,在一次一次的背腹受敌中,我们为所有正义的人紧捏一把汗。而当真相揭晓,善恶有报,但贯穿影片,悬而未解的谜题摆在我们面前时,我们又陷入深深的思考与期待中。不仅“真相”背后是谎言,整个预防犯罪局,整个体系,整个安宁祥和的乌托邦,都是建立在一个不自由的“谎言”上。不得不让人想起康德对于“自由意志”的呐喊(Agatha:“我厌倦了未来”),以及《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Harvey Dent谎言揭穿导致的动乱。“真相”与“谎言”,在故事内、电影全局中都形成了巧妙的互文。

然而,该片本来就不是以画面取胜的。甚至,斯导最近迷上了朦胧美,画面颗粒感在影院看起来非常强烈,而且故意削减色彩饱和度,令本片呈灰暗青冷基调

其实,本片重点在于悬疑/惊竦因素,个人感觉还是比较成功的,尤以科林法雷尔同学的角色设定颇为精彩,其离奇遭遇实和《洛城机密》中凯文斯帕西同学的角色篦美。

阿汤哥这回显然是矛足了力,也总算让偶看到赶着追自己眼球是怎么实现的,可怎么着都不能让铁石心肠的偶感动,实在是比较遗憾。

 3 ) 久闻大名,如雷贯耳,名副其实的好片子

这是一个久闻大名,如雷贯耳,看完以后让人觉得名副其实的好片子。

犯罪预防科,遵循的一个原理就是事情发展的必然性,比如一个球抛向空中,必然会落到地上,所以人可以在其下落轨迹上接住它。这里有三个关键的先知,他们是人,却被控制在营养液中终日昏睡,就因为他们不同寻常的预知能力。凭着对未来的预知信息,警察找到可能的犯罪分子,在他实施犯罪之前逮捕他。而靓汤,从一个逮捕者,变成一个被逮捕者的时候,才发现这套看似完美的体系背后的漏洞,以及这个漏洞被人为操纵的可怕后果。警察的天职到底是抓到罪犯,还是预防犯罪保护无辜的人?不同的选择可能导致不同的后果。总之这个脑洞很大但很好理解,也确实是一部从头到尾没有一处不精彩的好片。

 4 ) 向左或向右,这是个选择

电影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预知一个人即将杀人,在这个人杀人前将其逮捕并关押,这样做的目的是预防了犯罪。在电影中,关于这个设定的解释,是用一个木球。汤帅将一个木球扔到桌子上,而法莱尔接住。假如法莱尔没有接住,则木球必然掉到地上,接住木球,也就防止了木球坠地的事情发生。看起来这个比喻很正确。

但是人不是木球。木球没有选择。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木球坠地是必然的。而人是否会杀人则并非必然。说到底,人是有选择的。所以汤帅在面对假冒杀他儿子的凶手面前选择了逮捕他而不是一枪爆头。虽然他最终还是开了枪,这是那个人一心求死下的意外。和预知的杀人情景已经不同了。

这是一个悖论。既然人是有选择的,那么是否应该在犯罪前逮捕关押让准罪犯们失去选择的权利呢?电影的结尾似乎做了了解答,所有被关押的人全部释放了。

继续想下去。预知汤帅要杀人的球是咖啡色的。这个颜色说明这是预谋杀人事件。虽然汤帅说过,儿子失踪的六年里,他几乎每天都想着杀掉那个带走他儿子的人。但是他不知道这个人是谁。也就是说,他只是在想着杀掉某人,每天都想。但这样的想法并没有被预知。所以,即使你想着杀人,但自己都不确定会杀谁的时候,预知系统并不能察觉到。只有当你知道对方的身份后才会真正的引起杀机。汤帅是在预告时间只剩下十分钟的时候才认为对方就是自己一只想杀的人。那么在十分钟内出现的杀机,是不是应该算做预谋犯罪?

汤帅是无辜的。这点不用怀疑。在我看来,他是被利用了。女预告者利用他对儿子的思念来让他为自己的母亲复仇。是她精心设计出了这样一个大圈。于是才会出现汤帅带着她逃跑,并在她预知未来的能力下躲过追捕成功的找到假扮的凶手。她努力的对汤帅说你还有选择,于是汤帅选择了。于是杀害她母亲的凶手自杀了,她也自由了。不用再躺在池子中梦着那些血腥了。这真可怕。也有点无聊。

从始至终,汤帅都像个没头苍蝇一样的奔跑着,为的是追寻一个看似已成事实的未来。设想一下,假如一开始就确定他不认识被杀的人,那么仅仅是限制他的自由,他也就不会杀人。在时间过后,一切照常。

有点头大了 … … … … 我讨厌想这种迷宫样的事情。永远都在原地兜圈。

唯一确定的是,电影中的未来,2054年,我可能还活着。但是,不会出现这样的,无聊的司法机器 … … … …

 5 ) 预知与未来?未来与未知?

开篇的设定很套路化。在假设科技发达的未来中,武器交通通讯都变得更加先进,拥有了合法的犯罪预防系统。犯罪预防科可以根据对未来的预测预防犯罪的发生,并且逮捕所谓的“犯罪未遂”的人。

未来和预测永远是个辩证的论题。对未来的预知能否影响未来的结果?知道了未来是否能够改变未来?如果能改变,那所谓的预测又算是什么呢?影片致力于一种有悖于传统的对于时间的非线性思考,给观看者一种对于时间性思维无能为力的感觉。

其实影片设定的所谓犯罪预防系统存在着巨大的疑问,尽管男主的预防犯罪部门对此深信不疑,但它的存在却很挑战现有的观念:犯罪抓人要讲证据的。预谋犯罪在作案前总会留下蛛丝马迹作为证据,被判有罪大家都能接受;但冲动犯罪之前是不会有实际证据证明他想犯罪的,最终若被阻止了,仅仅通过预测,就能判定此人有罪?而本片背景的设定,恰恰由于预测系统的出现,预谋犯罪几乎为零,男主部门处理的几乎都是冲动犯罪。他们理直气壮的去抓人,我却心存疑问,总觉得不对劲。

果然,后面的问题出现了,先知预测出了一个男主无法相信的未来:自己会谋杀一个自己毫不认识的人。这个事情发生在别人身上,恐怕男主就又理直气壮的去抓人了,然而当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他显然无法接受。于是他开始想尽一切方法去逃避追捕的同时去调查真相。

故事发展到他走进那个预测中他要谋杀人的酒店中为止,我还俗套的以为这将又会是一个死循环故事:主人公因为知道未来发生了什么从而努力去做些事情企图避免未来,但所做的事情却恰恰导致了未来发生。当男主挟持“先知”逃避系统的逮捕时,系统的创立者说出了一句发人深省的话:“没有人能阻止他了,因为他已经是未来的一部分了。”然而身在当下,谁又不是过去的未来的一部分呢?面对世界上最复杂的时间维度,谁能肯定自己的思维永远清晰?

而他最终没有扣下扳机导致对方一愣,拼命表示你为啥不杀我的时候,故事就越来越有意思了。

尽管我猜到大反派就是之前那个男主很信任的老头,不过犯罪手法却实实在在是我没有想到的事:利用系统漏洞和自身权限,混淆和掩盖自己的犯罪,以此达到自己的目的。我本来以为“先知”不断闪回的谋杀案和男主孩子的案件会有什么牵连,结果只是作为一个可以利用的点让老头去陷害男主罢了。男主的孩子究竟是谁杀的起因为何依然没有答案,但这已经不重要了。

其实依然是个普通的犯罪片,犯罪原因也很常规合理,只不过掺杂了一个先进的预防犯罪系统的设定后,犯罪手法有些匪夷所思。略微遗憾的是老头陷害男主以及多年前不可告人秘密的动机似乎略显牵强。

男主也在不停地开挂。前妻和先知都无条件的相信并协助男主,是因为阿汤哥太帅了吗-_-|| 前妻很大气自然,俩人的复合也是顺其自然。“先知”演员太辛苦了,之前一直是光头,一直处于身体极度衰弱的状态,最后被保护起来过正常生活一看也是蛮可爱漂亮的小姑娘啊~

斯皮尔伯格和靓汤的精彩合作。还不错的片子,有深度有创意,故事讲述得也很完整的。值四星。

 6 ) 浅谈影片的十几个漏洞,请喷

少数派报告算是逻辑缜密了但还是有些伤
理念方面:
1、因为刑法不仅仅惩罚杀人既遂,对被预测的谋杀未遂犯定罪并拘禁是合理且可行的。如果根据预报提供的线索,寻找证据并能够确定嫌犯有杀人意图,那么嫌犯因其意志以外的原因导致行凶未遂则成立杀人未遂。故,根据预报定罪有可行性。电影基调认为未实行即不构罪是错误的。结尾处将所有犯人释放是不合适的。
2、预测系统行之有效。六年间大大减少恶性犯罪发生率。虽然可能被利用而欺骗,但机率相对较低。要知道现实的司法体系也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的正确裁判。是不是有可能出错就要全盘抛弃呢。那么法院存在的价值也要打折扣了。
3、西方人的理念是强调个人自由。东方人强调的是集体的利益。牺牲三个人的自由而确保整个预测系统正常运转似乎是电影所不能容忍的。个人以为自由权和生命权是不可划等号的。三个人的自由权和几千几万可能被拯救的被害者的生命权孰轻孰重呢。
剧情方面:
1、老头可以雇佣两名流浪汉甚至更多先后去杀先知的母亲,此举同样可以瞒过系统,且不易暴露。或者可以利用权力暂停预测系统,杀完后再启动。再或者可以将先知母亲永久拘禁起来。总之,在若干方式中他采取了最愚蠢的。
2、明知主角的妻子发现了他的阴谋,老头没有任何举动而放任她离开营救丈夫,此举非常不智。
3、主角已被通辑,他的旧眼球居然还能通过预防局保安系统的扫描让人无法理解。主角已被监禁,她的妻子居然还能使用他的旧眼球闯入监狱也十分的匪夷所思。
4、主角的妻子好大的面子,一个电话就可以让主角的旧同事将未经确认的图像发送到新闻发布会的现场。
5、主角在片中得到了两个黑道朋友的帮助,这两名朋友帮助他的理由十分牵强。一个是因为被抓后进了监狱大学十分感激。一个是因为已经被通辑的主角威胁他身负案底,大哥你都自身难保了,那威胁有啥用啊。
6、老头为啥要自杀啊?
7、主角的孩子哪去了?
8、养花的老太太说有好多吸毒者的孩子都有预测的能力,为啥整个预测局就有三个。你多找几个让大家换换班行不。
9、你把三孩子送到荒野的一个小木屋还说要发挥他们的兴趣安度余生,这是整啥事啊,让他们三P啊?

 7 ) 《少数派报告》的法理讨论


《少数派报告》改编自美国科幻作家菲利普•迪克的同名短篇小说。影片讲述于2054年的美国纽约,当局利用能够预知暴力犯罪发生的“先知”建立起一套“犯罪预防系统”,对即将发生的罪行进行阻止并逮捕可能或正在犯罪的人,此系统使当地的刑事犯罪率降到历史上的最低点,而故事的展开就在于“预防犯罪局”的探员被预见自己即将枪杀某个陌生人,便千方百计证明自己的清白。
原则上这是一部科幻电影,但是其中却涉及到极其基础的法理问题,笔者作为一名法学与犯罪学方面的学生,自然会在这方面把玩品味一番:犯罪是什么?思想犯也是犯罪吗?未发生的犯罪可以被视为犯罪吗?如何惩罚未发生的犯罪?如果对思想犯进行刑事追究,社会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犯罪的“必然性”?
我无意对整部电影的具体剧情进行逻辑上的梳理和分析,也毋须再讨论预知未来这种超能力存在的可能性及合理性,因为针对该片逻辑漏洞的影评已经足够多了。电影中整个剧情均建立在“犯罪预防系统”上,而预知未来虽是科幻片常用的桥段,但是仅仅预见了未来的犯罪,又如何证明其即将发生的必然性呢?
对于这个问题,片中汤姆•克鲁斯扮演的探员利用地球引力打了一个比方——他把一个木球从桌上滚到边沿,木球被接住了,没有掉到地上;这个球在重力的作用下,掉到地上是必然发生的事情,因为存在外力的介入,这件“必然发生”的事情中止了,但是你无法否认木球落地的必然性。同理,即将发生的犯罪被警察介入并阻止了,也不能否定在另一时间线上该罪行如常进行的必然性。因此,犯罪预防局对于未发生的犯罪进行事前的打击,是完全“合乎情理”的。
在这部以概念为主打的科幻片里,所有的理论支撑仅仅构架在这不负责任的譬喻之上,这一点可谓备受诟病,我们不妨从客观方面与主观方面来进行讨论。
客观方面,从刑法学的理论来看,犯罪的形态包括犯罪预备、犯罪未遂、犯罪中止及犯罪既遂。根据电影中的说法,“犯罪预防系统”能够在时间上提前两周预见有预谋的犯罪,基本上可以将其扼杀于犯罪预备阶段;对于临时起意的犯罪,“先知”则只能提前一段较短的时间预知,而且预见的画面是暴力犯罪“即将且必然”既遂的情景,警方也只能根据片段里零散的线索定位犯罪嫌疑人,以及时制止犯罪、逮捕嫌疑人,这就是电影开场铺垫的一幕。
如此一来,实际上这个系统可以预见的只有两种:处于犯罪预备阶段、经过预谋与准备并最终既遂的暴力犯罪,以及临时起意、最终既遂的暴力犯罪。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刑法所惩罚的犯罪包括了上述四种犯罪形态,这是由于无论实害结果如何,犯罪都在某种程度上侵害了受保护的法益,即使是犯罪未遂、犯罪中止的形态,也应该被评价为侵害法益、应受刑事追究的行为,这些却统统都无法为“先知”所预见。
主观方面,以目前法学界与犯罪学界的理论来看,犯罪的主观要件包括犯罪故意、犯罪过失与无罪过,犯罪故意又分为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犯罪过失又分为过于自信的过失与疏忽大意的过失,无罪过事件中有意外事件与不可抗力事件。除此以外,在德日刑法理论中还存在关于事实认识错误的讨论,具体包括打击错误、对象错误与因果关系错误等。通过上文的分析,能够被“先知”预见的罪行便只有部分直接故意的暴力犯罪案件,与刑法的整个范畴相比可谓九牛一毛。
另外,犯罪中止还存在着实行行为未终了的中止与实行行为终了、实害结果出现前的中止,而“预防犯罪局”警员的出现却彻底抹杀了这两种形态的存在,而犯罪中止的情节在审判人员判断犯罪嫌疑人的主观恶性时是极其关键的,因此这对于行为人自身来说也是十分不公平的。况且人类的内心世界瞬息万变,不可能用木球落地的理论进行阐释,而“先知”展示的仅仅是案件发生的最终片段,无法感知当事人的心理变化,更遑论整个案件的全貌了。警方仅以此为依据即行对公民实施逮捕,无怪乎片头的中年男人在被制服时高呼自己“什么都没做”,因为他的确没有实际犯下任何的罪行。
即使“犯罪预防系统”如何吹嘘自己的完美,如何卓有成效地降低了犯罪率,但也无法针对各种错综复杂的情况保障实体正义,更加不是终结犯罪的终局手段。况且,电影中的一个情节,即局长利用“先知”的既视现象犯下了不为人知的罪行,这本身就已经证明了该系统存在着致命的漏洞。

“先知”与陪审团
 “犯罪预防系统”还有一个值得留意的地方:这个系统并非一套简单的机器,它依赖于三名具有预知能力的人类发挥作用,而且这三名“先知”缺一不可。然而,这三人的意见,即他们所预见的内容并非总是完全一致,而且往往是由能力最强的女性“先知”预见到不同的片段,但为了保证入罪,这些“少数派报告”被人为地删除了,这也是本片名称的来源。
我觉得有趣的是,电影里三名“先知”的设定可以比拟为英美法系中的陪审团制度。陪审团的成员来自于社会的各个阶层,他们一般都不具有专业的法律知识,而陪审团制度要求他们根据关于案件的已知事实进行判断,以社会的普遍道德标准为准绳,对被告人作出有罪或无罪的判决;而且基于历史的渊源,陪审团成员的意见必须全体一致才能产生法律的约束力。
同样地,“先知”们自身并不具有任何的法律素养,他们仅仅拥有的是预知犯罪发生并向国家暴力机关呈现的能力,而非根据现行的法律规定以及道德标准对某一行为进行评价,然而他们却成为了国家机器对某一公民实施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的依据;更有甚者,为了保证行为人被判刑,为了维护“犯罪预防系统”的完美表象,当权者竟然将预示暴力犯罪存在另一种可能性的“少数派报告”私自删除,此举毫无疑问已经与美国标榜的人权至上、法治独立等原则彻底背离,甚至在全人类的基础道德观看来也是一种邪恶。
当然,“先知”并非法官,也不是陪审团,但他们的权力已经囊括了检察机关与侦查机关的范畴。“犯罪预防系统”,也许从科学的角度来看是一个飞跃,但是对于法学理论来说,无疑是一种极大的倒退。

惩罚思想犯的法律
再退一步,从宏观的角度观察,这部电影中对刑罚的描述已经是对古今中外所有法学理论的颠覆——将这些未犯下任何实际罪行的“罪犯”判刑,然后交由监狱对其实施自由刑,而且是某种处于休眠状态下的徒刑,你绝对无法在任何的法律著作中找到这样的体系,即使是最偏激的理论。
法律调整的是社会关系,刑法惩罚的是犯罪行为,而非从未付诸实行的思想。在社会关系未发生实质性变化、犯罪仅仅存在于意识当中之际,国家暴力机关却已经对社会成员实施了制裁,这便是赤裸裸的意识犯、思想犯,如果刑法对犯罪意识也进行处罚,犯罪行为实施与否的结果都一样,将会有更多人把犯罪意图转变为实际的犯罪行为,这样一来,刑法岂不有鼓励犯罪之嫌?
基于这种刑事政策,我们不妨设想一下,除了电影里那种近似于乌托邦的理想状态,整个社会更加可能出现的巨大变化:犯罪率不再具有实际意义,因为犯罪只存在于人的思想以及未来的可能性中,警方为了逮捕思想犯疲于奔命,街头巷尾人人自危,每个人都可能在下一刻成为被追捕的“罪犯”,而权贵政要们则可以利用系统的漏洞逍遥法外,如此的国家还可能正常地存在一天吗?

回归到影片中来,“犯罪预防系统”在结尾难逃破产的命运,这也是一种必然性,如同“先知”预见犯罪行为发生的必然性一样,因为这是法治的退步,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倒行逆施,其灭亡是不可避免的。其实电影里早就给出了解释:再完美的系统也有纰漏,而问题往往不在于系统,而在于人自身。
撇开种种吹毛求疵,能够让人在各个方面浮想联翩,不就说明了《少数派报告》是一部成功的商业电影吗?对一部科幻片作了如此啰哩啰唆的法律评价,只能说是一名法学学生的过度解释,各位看官见笑了。

 8 ) 个

少数派报告算是逻辑缜密了但还是有些伤
  理念方面:
  1、因为刑法不仅仅惩罚杀人既遂,对被预测的谋杀未遂犯定罪并拘禁是合理且可行的。如果根据预报提供的线索,寻找证据并能够确定嫌犯有杀人意图,那么嫌犯因其意志以外的原因导致行凶未遂则成立杀人未遂。故,根据预报定罪有可行性。电影基调认为未实行即不构罪是错误的。结尾处将所有犯人释放是不合适的。
  2、预测系统行之有效。六年间大大减少恶性犯罪发生率。虽然可能被利用而欺骗,但机率相对较低。要知道现实的司法体系也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的正确裁判。是不是有可能出错就要全盘抛弃呢。那么法院存在的价值也要打折扣了。
  3、西方人的理念是强调个人自由。东方人强调的是集体的利益。牺牲三个人的自由而确保整个预测系统正常运转似乎是电影所不能容忍的。个人以为自由权和生命权是不可划等号的。三个人的自由权和几千几万可能被拯救的被害者的生命权孰轻孰重呢。
  剧情方面:
  1、老头可以雇佣两名流浪汉甚至更多先后去杀先知的母亲,此举同样可以瞒过系统,且不易暴露。或者可以利用权力暂停预测系统,杀完后再启动。再或者可以将先知母亲永久拘禁起来。总之,在若干方式中他采取了最愚蠢的。
  2、明知主角的妻子发现了他的阴谋,老头没有任何举动而放任她离开营救丈夫,此举非常不智。
  3、主角已被通辑,他的旧眼球居然还能通过预防局保安系统的扫描让人无法理解。主角已被监禁,她的妻子居然还能使用他的旧眼球闯入监狱也十分的匪夷所思。
  4、主角的妻子好大的面子,一个电话就可以让主角的旧同事将未经确认的图像发送到新闻发布会的现场。
  5、主角在片中得到了两个黑道朋友的帮助,这两名朋友帮助他的理由十分牵强。一个是因为被抓后进了监狱大学十分感激。一个是因为已经被通辑的主角威胁他身负案底,大哥你都自身难保了,那威胁有啥用啊。
  6、老头为啥要自杀啊?
  7、主角的孩子哪去了?
  8、养花的老太太说有好多吸毒者的孩子都有预测的能力,为啥整个预测局就有三个。你多找几个让大家换换班行不。
  9、你把三孩子送到荒野的一个小木屋还说要发挥他们的兴趣安度余生,这是整啥事啊,让他们三P啊?

 短评

水准很高的商业片,虽然有着不少的逻辑漏洞,但依然很精彩。尤其是他带着预言家躲避追捕时预言家给他的忠告一一应验的那段情节,让我在看时不禁惊呼:太NB了!美国人的想象力着实让人赞叹,国人在短时间内是绝对无法企及的~~

7分钟前
  • 战国客
  • 推荐

有科幻,有深度,高水准的商业片,就是先知这个梗用得滥了。

9分钟前
  • 石头星
  • 推荐

有些说不通的漏洞。。。而且控制电脑的那些手法酷炫得有些装b太浮夸。。。。

11分钟前
  • YVE
  • 推荐

8/10。重温。心灵之眼的元素运用隐喻着科技对意志自由的干预,先知永远是睁着眼睛观看梦里的犯罪图像,再由安德顿用手臂在屏幕表面拖动图像、用食指将破碎的画面重新组合;电子蜘蛛行如鬼魅地爬上每个住户的脸扫描视网膜,做了换眼手术的安德顿也难逃电子搜索,这些眼睛的元素讽刺了人看清真相要仰仗科技的盲目性,为拉玛先搬演谋杀再制造真的谋杀这一假象提供了系统漏洞。片中发明预知系统的博士奶奶不仅透露了少数派报告的存在,还顺应着她培养的一群生命力旺盛的植物,斯皮尔伯格借此说明了生命的冲动和选择都不在人和科技的掌控中,正如FBI菜鸟接住了即将滚落的红球,却无法预测他的命运是被信任的拉玛枪杀,当拉玛的罪证出现的屏幕高高挂在周围身穿燕尾服的宴会客人上,掌控预言者的拉玛(人治和腐败是科技的致命漏洞)也只好接受拥抱死亡的定论。

12分钟前
  • 火娃
  • 推荐

我对那先知真是受够了,斯皮尔伯格的烂片.

14分钟前
  • 八月槎
  • 还行

one of my favorite movies of all time

19分钟前
  • 荔枝超人
  • 力荐

另一种形式的反乌托邦 当然我在阿汤哥的面前会忘记一切原则标准

23分钟前
  • 请你吃童话
  • 推荐

还不错,但这个豆瓣剧情简介是谁写的,和真的剧情差了十万八千里·····

28分钟前
  • 囧之女神daisy
  • 推荐

斯皮尔伯格又成功商业了一部本可以很好的科幻片。

30分钟前
  • Lan~die
  • 还行

深刻探讨人是否具有自由意志的一部科幻片,不能从表象去看,如果只看女神的华丽,追捕者们的动作,那这部片子也就是三星。深刻思考未来的社会结构与科技掌握人类一切的悲哀,脑后插管时代的畏惧皆是来源于此。

31分钟前
  • 文泽尔
  • 力荐

还是挺吸引人的一个大片~就是觉得好长。。

34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还行

三星半,尴尬的分数。逻辑bug实在太明显了,故事立意可讨论性很大。既然未来已知,就无需行动,一切已定;如果偏去改变,如何还说未来已知?从犯罪学上看,犯罪的事实逻辑未发生就逮捕人,这对于讲证据的欧美法典也不符,有性欲不代表就会去强奸吧。。。视觉展现场景想象蛮厉害的。7.4

36分钟前
  • 巴喆
  • 还行

好多年前看的,当年是脑洞非常大的故事,现在来看也仍然有不少可取之处

38分钟前
  • 飞屋环游记
  • 推荐

比较有新意的科幻电影,虽然有些细节不太能禁得起推敲,但抛出的概念却发人深省,不失为一部动作场面精彩、想象力丰富的成功商业电影。能改变的都不是过去,能预知的都不是未来。★★★☆

42分钟前
  • Q。
  • 推荐

改编自科幻小说家菲利普·K·迪克的同名短篇小说,《全面回忆》、《银翼杀手》亦是出自其笔下。迪克原著小说经斯皮尔伯格改动后,难逃库布里克《人工智能》被其接手后走向光明的命运,渗入大量亲情描写,最主要的是一举推翻了司法系统的权威性。这依然是一部动作场面精彩、想象力丰富的成功商业电影

45分钟前
  • stknight
  • 推荐

情节本身就是有反乌托邦的色彩,自然结局大多是反乌托邦成;中间明显有几处风格跟全片不搭调,尤其以John换眼球一段特为突出,减分;对未来生活的细致描写不错,加分;科幻电影最重要的是背景设定和前瞻性,拥有菲利普·K·迪克的原著,本片做到了一部成功科幻电影所需要的一切

50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其实女先知才是真正的策划者,捉奸案在案发很短的一段时间才被预知,为什么男主的杀人案却提前那么多时间被预知了?就是先知故意的,让男主有足够的逃跑时间!而且拉玛只能做到雇人扮演拐走男主儿子的人贩,他又如何确保男主找到他并杀死他?如果没有先知的预言,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劳的!所有的起因都是因为先知给男主看她母亲的被害影像开始的,并一步步引导男主找到假人贩,先知的最终目的就是想要获得自由,并且她成功了!

55分钟前
  • 良莠
  • 推荐

好看呐!创意已然匪夷所思,还不乏所有商业片的元素,靓汤还是很帅气的。一次次令人瞠目的情节反转,虽然这设定肯定会有点漏洞存在,不过真的满足了。"I'm tired of seeing the future".

57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还以为达到哲学高度 但到最后所谓的少数派报告也没出来过 大导演也会烂尾

1小时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好看的科幻片,最经典应该是男主在女主指导下躲避追击的一段,女主可预见的特性展现的淋漓尽致。

1小时前
  • 竹叶卷心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