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入羊口

战争片美国2007

主演:罗伯特·雷德福,梅丽尔·斯特里普,汤姆·克鲁斯,迈克尔·佩纳,彼得·博格,德里克·卢克,安德鲁·加菲尔德

导演:罗伯特·雷德福

播放地址

 剧照

狮入羊口 剧照 NO.1狮入羊口 剧照 NO.2狮入羊口 剧照 NO.3狮入羊口 剧照 NO.4狮入羊口 剧照 NO.5狮入羊口 剧照 NO.6狮入羊口 剧照 NO.13狮入羊口 剧照 NO.14狮入羊口 剧照 NO.15狮入羊口 剧照 NO.16狮入羊口 剧照 NO.17狮入羊口 剧照 NO.18狮入羊口 剧照 NO.19狮入羊口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07 05:06

详细剧情

一场阵容豪华的政治秀。   西海岸大学的两个热血青年Arian(德里克·卢克 Derek Luke 饰)和Ernest(迈克尔·佩纳 Michael Pe?a 饰),受他们理想主义导师Dr. Stephen Malley(罗伯特·雷德福 Robert Redford 饰)的精神鼓舞,决定去做一些积极追求生活理想的事情,奔赴阿富汗参加了反恐战争,但这两位青年绝对没有想到,所谓的战争,无关人类和平、国家大义,只是让自己在战场上活下去而已。   与他们命运紧密相连的另一端,美国国内情况迥然不。在加利福尼亚,苦恼的Dr. Stephen Malley试图以Arian和Ernest参战的事情为例,说服自己的学生Todd(安德鲁·加菲尔德 Andrew Garfield 饰)不要放弃政治学习,但Todd全然反感Dr. Stephen Malley的激进想法。而在千里之外...

 长篇影评

 1 ) 911事件前后美国对恐怖分子的态度截然不同

  最近一不小心看了两部美国拍摄的关于“恐怖分子”的电影,一部是拍摄于911事件前的《与魔鬼同行》;一部就是针对911事件后民众对恐怖活动的反应,由罗伯特雷德福执导的《狮入羊口》。很明显的是,由于911事件,美国对恐怖分子的观念在事件前后有了完全不一样的态度,光从电影的拍摄角度和情感就能完全体现出来。

蓓蓓的电影世界:http://blog.sina.com.cn/bblovesmovies
  
  《与魔鬼同行》的北爱尔兰恐怖分子由布拉德皮特扮演,我必须很花痴也很负责的说布拉德皮特演的法兰基·马奎尔是我见过的最帅的恐怖分子!而且这个恐怖分子一点不恐怖,除了在面对敌人,仇人面前杀人不眨眼以外,他也有他自己爱的人,尊重的人,并且愿意保护的人。虽然我对于北爱尔兰的共和党之战的历史不了解,但是布拉德皮特成为共和党恐怖分子之一也有其历史原因在其中。一个八岁的孩子亲眼见到蒙面人冲进自己的家里枪杀了父亲,这个对于幼小心灵的孩童造成的伤害是一辈子的。所以他走上了这条不归路,内心充满了复仇和憎恨。《与魔鬼同行》把一个恐怖分子塑造成一个有血有肉的“孤胆英雄”的角色,而这种带点同情与浪漫的描写恐怖分子的方式自从911事件后,就再也不复存在。
  
  《狮入羊口》讲述的就是911事件后,面对美国与伊拉克的战争,民众从大学,媒体和政客三方面提出的怀疑与观点。这部片子就是不同身份,代表不同观点的人之间的对话,政客与记者的对话,大学教授与学生的对话,而这些对话的内涵和主题完全把电影提到了任何商业情感片无法比拟的高度,在这些对国家,社会,政治,战争,人文和道德提出质疑,表示怀疑的赤裸裸的现实下,任何小众的情啊爱啊都显得微不足道。其实我并不赞同豆瓣上某些影评批评此片说只是提出了现如今存在的各种当今政局,道德和社会问题,却没有给到答案。而我认为不仅是导演,甚至每一个生活在当代的人都没有权利和完全的信心能够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我觉得罗伯特雷德福做得很好的一点就是敢于把这些问题能够通过他自己擅长的方式和能够发挥力量的领域展现出来。这也算是这一部分好莱坞商业电影人能够为社会做出的一点贡献和给到的一点舆论力量。所以看完此片,我对参与此片演出的罗伯特雷德福,汤姆克鲁斯,梅丽尔斯特里普等其他演员有了钦佩之心。我觉得他们虽然是商业电影人,靠着电影事业在吃饭,但是他们能够通过自身的影响去做一些对得起这个国家,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愿意用公众人物的形象去质疑一些不正常的政治和道德现象。而我也更能从此片里感受到美国的舆论自由和公众话语权。这是我们无法做到的。
  言归正传,虽然此片有着很高的道德评价,但是此片仅仅是从民众的角度来阐述对恐怖分子的态度。而对于恐怖分子,他们就已经成为了一种残忍的代名词,仿佛他们俨然变成魔鬼的替身,没有血肉之躯,以及普遍人类该有的情感与善良。911后对于有恐怖分子的电影,我们对他们的感觉就只有一个字:怕。再也无法从美国电影里找到对恐怖分子人性化的描述和展示。这就是911事件带给美国的影响,极端而又至情至理。

 2 ) ■ 理想为什么深埋?

   【狮入羊口】 ,表现一个教授,一个举步维艰然而跋涉不辍的老理想主义者,对一个原本对政治抱有憧憬和激情,而此刻却即将由理想主义边缘滑向对犬儒主义的投靠的学生,进行的挽救、痛惜、和不予放弃。
    教授试图唤醒学生,用心良苦,却难于被理解,舌战中几次几乎败下阵来。他警惕于年轻一代,尤其是一个政治系学生却对政治理想所感到的幻灭和放弃,如果不能唤回学生心底深处的理想,重新树立好一个可以参照的,用来维持信念的坐标,那么显然,已经产生裂缝接着可能被一击就垮的,抱有一团虚无主义世界观的学生一旦跻身社会,只会迅速迷失、加速演变,成为一个彻底的、各方各面各领域,都圆滑、世故、老练的犬儒主义者。所谓“世故即是发达的头脑和萎缩的良心”。教授可能唯一最不甘愿的,是亲自培养、姑息、甚至输送这样的犬儒者。

    于是影片穿插回忆了另外两名年轻的、经济条件相对贫穷的,社会地位相对下层的,有色人种的移民学生辍学从戎的事例。当然这个事例,非常富有争议性,因为牵涉到一名学生真正的本职是什么——是在青春有限的大好时光中,学习知识,充实自身。还是在实践信仰的时刻,草率把生命捐献出来,至少是把时间、精力,和生命的安全性暂时捐献出来这个命题。一个价值判断题,两种人生选择孰轻孰重的价值观问题。这是影片母题之外,分支出来的有待探讨的、小的子题。
    教授在此方面是审慎的,必定也经过了无数次的自问、自答、左右手互搏。所以才在最后的晚餐时对两个学生进行了最后的规劝,和提醒他们再做一下最后的权衡。这使得教授的理想主义摆脱了一种类似于宗教情操的东西,不是盲目鼓动他人以及后辈去轻易为了某个所谓崇高的东西奋而不顾一切乃至生命。他提醒了对方可能付出的代价,如何沉重巨大,和可能面临的结果,如何失望幻灭。而后,他看到了两名年轻人的义无反顾。

    理想是不是可嘲笑的、可轻蔑的?理想主义,是不是愚蠢的、幼稚的?在影片中,有很富意味的一场戏,是两名黑人学生在一次presentation中,站在讲台上,面对来自台下整班同学的、集体性的怀疑和嘲弄而努力进行的答辩。那是理想者对犬儒者一次很好的反驳。我们心中深埋的理想,当然不是应该我们去感到羞耻的。(然而人群和现实往往灌输我们觉得应当如此)。恰相反,自以为正常、理性、明智、成熟的、那些精明市侩的犬儒者们,虽不自以为耻而洋洋自得,却是真正应当羞赧的。
    方才说到“深埋”的理想,理想为什么深埋?全因现实是,太多脆弱者面对犬儒者的调戏,往往选择不再暴露热忱和纯真。这也是为什么当两名学生发表完毕,教授坐在台下,脸上流露一些赞许的神色。继而是肃然起敬,继而是唯有目送。真是风萧萧兮易水寒的目送,心知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目送。但是不可挽留,只能目送。

    影片另一部分,着重刻画一个仍有良心觉醒的女记者和一个政治犬儒主义的在上者之间针锋相对的语言对峙。汤姆克鲁斯扮演的议员,属于权力精英阶层,却以巧妙的对理想主义的鼓吹和利用,而巧妙的铺垫自己的仕途。在上者的犬儒主义的极端表现,是冠冕的、堂皇的。当然,对热情与正直的利用,一向都无不假以高尚的旗号。最关键的是政客们对其自身伪善与功利性的缺乏自觉,反而处处显示着一种真诚奋进的姿态。将所有政治行为首先做口号式的、广告式的宣讲,并且邀请女记者来辅助这种宣讲。资深女记者自然看出这其中的狡黠和政治修辞学上的空泛,她看出所谓“不惜一切代价”去换取的东西、去推进的计划,最终是为了实现什么和根本不能实现的又是什么。但以一己之力也实难对抗,最终只能在要挟下屈身配合。

    影片充满反思。
    批评和抱怨这个影片没有为观众提供基本立场的,或认为编剧导演语焉不详的,我假设是源自一种个人心态的浮躁,在没有仔细领会和推敲之后就急躁发言(这确实是一部形式沉闷,议题也沉重的影片,但不影响它的优秀)。又或者,根本是因为两种人群在思想本质上的绝缘。我当然是暗示了,其中不排除一个犬儒主义者对这部影片的很生理的、直觉的、自然的排异反应。

    我觉得影片的立场已经相当鲜明。在这个影片中,罗伯特德雷福坐在桌子后面的形象,几乎可说就是影片立场的代表,立场的化身,立场的宣示。而梅丽史翠普饰演的女记者,是表达当一个立场迫于压力之下时,如何无奈的、趋向软弱的情况。是良心、原则、立场这种理想主义元素与现实之间的冲突、纠结、交战。最后,“不认同的接受”。

    话说回来,任何一部影片的导演,都没有义务提供题目之外还必须提供相应的解答。电影本身就是一种思考和探索的形式,以及过程。进而,这种思考和探索是没有拘泥的,不该有定式的,不必整齐划一的。这既是电影本身的魅力所在。强行要求导演提供一个答案的观者,在思考上也许是懒惰的,也可能是墨守成规的,在观影习惯上也许是需要调整和突破的。
    事实上,这个世界,纵向的历史、横向的这个全球一体化的当今国际社会,纵向与横向交织的文化、以及这个自然宇宙,方方面面,各个分野,很多乃至大部分问题,都是没有什么标准答案可言的。真理萎缩在复杂的现象皱褶之间,因为角度的差异,因为认识的深浅,答案也不是能够那么容易就武断裁定。
    导演本人,其实也可以只是一个发问者,也可以只是一个困惑者,等待昭示者,等待拯救者,等待宣判者。

 3 ) 我们应该怎样活着

        剧情由三条线组成。
        
        第一条线,记者采访克鲁斯:克鲁斯为了国家安全,奉行全球干预政策满地球找事,正在实施一个在阿富汗的小规模军事行动时,把记者找来想播发这条新闻影响舆论,而记者有着40年的从业经验,察觉出这个小规模军事行动规模实在太小,只是一个故意的苦肉计,士兵很有可能白白送死。而克鲁斯口中说这个行动是为了“国家安全”,实际上却是为了他自己将来竞选总统造有利舆论。记者希望对克鲁斯进行道德批判,但克鲁斯反驳说你别光说我了,你们媒体也不干净,我想干的事没有媒体也干不成。

        第二条线,大学教授找一个最近经常翘课的学生面谈,说你这个人有天赋,你得努力,你得上进,国家的未来,美利坚民族的希望就靠你了;现在上层政客太虚伪自私了,有能力的人被他们领导着,就像狮子被羊领着一样。学生就说,努力不努力有区别么,反正我看不管怎么努力都一个鸟样,改变不了什么,我不如吃饱穿暖平安一生得了。教授说那至少你努力过啊,看看我以前那俩学生,他们就有“勇气”,努力了一把,虽然他们努力的方向我很不赞成。你别学他们参军,但是你可以从政啊,你别光想着自己凉快啊,得拉国家一把啊。

       第三条线,刚才教授口中的两个参军大学生参加刚才参议员提到的军事行动,由于情报失误中了埋伏。

        最后记者违心的播发了新闻,路过阵亡士兵公墓时似乎眼眶湿润;翘课学生看到了这条电视上播出了军事行动的新闻,但是却不知道其中更多的的内幕---两个理想主义的学生因为政客的某些自私目的,战死沙场。沙发上的另一个同学在电视上分别看的是电视购物节目,明星绯闻和虚假的新闻,联系到《黑客帝国》,看电视的普通百姓也许脑子后面没有插电线,但是眼睛前面的荧光屏充当了电线的作用;他们看到(和认识到)的东西虽然不是全然由电脑画出来的,但距离”现实“也有很大距离。有两个字形容这种情况,洗脑。

        教授会在周二知道翘课学生的人生决定,我想连编剧也不肯定什么决定是对的。这个电影反映了现实,但同时也似乎反映了现实的无奈。虽然教授是理想的化身,但可能教授也认为理想很大可能只是理想,人们并不能改变什么。他最后对翘课学生说人是会变的,虽然我现在对你寄予很大希望,但很大可能你以后也变成了我不希望看到的那种人,消失掉了现在的优秀特质。

        个人看法,影片主创虽然认识到了各种问题,但是却感到无力解决;虽然寄希望于年轻一代,但似乎他们也说不清年轻人到底应该做些什么不同现在政客的事情。比如美国的干预政策,单边主义,给自己培养出了不少敌人,影片中借记者之口让他们汲取教训,避免再犯同样错误,但看起来没有效果。

        我想这时中国的传统智慧在搞明白这些问题上也许能够帮的上忙,比如《道德经》上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满地球找事自然会给自己找来满世界的事。不找事则无事。但平常人都有欲望,在欲望的控制下就不得不找事。克鲁斯想往上爬,记者想获得更多的工资,政客和媒体联合起来促成了另一桩军事干预事件。教授看起来是为了公共利益,但是他的公共利益大概就是开奔驰所需要的石油和公路,可以说是全体美国人个人私利的交集。两个学生在自我感觉良好的崇高理想下稀里糊涂送了命。这里的崇高也许只是为了大家都为了自己的个人利益而做的镀金奖杯,好让那些牺牲了个人的利益(同时满足了大家的利益)的人事前有个信念,事后有所慰藉,而慰藉也仅仅是慰藉罢了。

        在一个人人追求所谓“更好生活”社会中,没有道德制高点,崇高有时仅仅是自私的借口,大家只是在进行利益的博弈,永远没有举世公认的道德标准。据说导演很多年致力于环保,至少环保看起来是满道德的:)

        最后翘课学生还没有给出他的人生选择,一个有自由思想的人在一个丧失信仰,难以判断何为对,何为错的社会中,做出选择是困难的,特别如教授所说,你的选择将会影响你的一生。而大多数人,正如两个参军学生演讲时围坐的大多数学生一样,他们人生选择的目标是明确的(所谓爱情与事业),而考虑的仅仅是途径而已。导演最后也许想知道,你的选择是什么,你想怎么活着?

 4 ) more than just talking

this is absolutely more than just talking.
even though maybe just a tiny thing.
 
电影的场景和人物设置十分巧妙
私利大学 一个理想主义者的世界 教授在讲台上的夸夸其谈 和从小生长在无忧无虑的优越家庭中的孩子
robert redford说 你从小生长的环境让你享受了这一切 而你们却是在这样责任面前第一个退缩的 只想继续享受下去然后变成了这故作聪明 愤世嫉俗的一群
看不到的责任 故意放到一边的责任

战场 纯真而无辜牺牲的孩子
 no matter how many people have done the same thing
 no matter how much they did
  总会有人还想要去继续做同样的事情
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是不一样的人 所以得到的结果也就会不一样了 没有必要从之前的人们之中得到教训
 人总是这样 觉得自己并不与任何人相同 但是其实都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

政坛 从来都在利润和立场之间摇摆的媒体和摆弄口舌的仕途子弟 tom cruis的演技真是惊人 meryi streep也是天生的饰演文化人的好手 推荐去看 time 电影平淡 但是其一贯冷漠 不动声色的演技让人感叹

每一个人都被放在了恰当好处的位置 再加之精炼的对白 不单单是对于美国现实时事的种种审问和质疑 这部电影更可贵的是表述了每一方的观念和关系 无大讽刺 也无大情绪
就这样下来一部发人深思的电影 多角度的阐述一个国家的各个阶层之间的利害拉锯

关于这部电影我能说的太少太少 实在是太少太少
 

 
 
what are you thinking that i am doing

 5 ) remind myself

是我爱的、、你知道吗,看完以后我最大的想法就是,如果以后我能够在高校教书,那么第一堂课我就放这个电影。

是的,先不说故事本身,这个主题和情怀我就能给五分。主题是:我也是才刚刚意识到,开始看电影以来我真的看了很多题材,科幻片大开脑洞、爱情片丰富了我的爱情观、励志片给人奋进的力量…但是我几乎没看过政治片,与我专业相关的政治片。情怀是:你给大一的我看这个,我一定热血沸腾,但是现在我大四了,so what?我仍然为此热血沸腾,并且我知道现在的自己能够做出更现实可行的选择。 电影开始被规规矩矩的分成三块故事:一个有天赋的学生和老师的谈话、共和党参议员和记者的采访以及两名士兵在美国对阿富汗新战略中的经历。随着故事的展开,三件事之间的关联渐渐显现…(这个设计也好爱,小时候我幻想自己拍电视剧,就是拍两个互不关联的人的故事,然后他们在大结局的最后擦肩而过) 参议员就是那种很典型的(甚至过于典型了)不知人间疾苦的政治家,为了自己的仕途一个劲推行新的战争政策。记者是那种有良心的记者,她不愿意再一味地报道政府讲的故事,而是在参议员高谈阔论的时候一遍遍打断他,让他看看过去的血和泪。可是——“你们是从何时起混淆了大众的意见和真理的?”“我们是一跳绳上的蚂蚱”,政治和媒体,它们亦敌也亦友,它们相互警惕的盯着对方,也携手颠倒黑白。没有谁能从一场旷日持久的错误中脱罪。

预言家!!
😅

两个士兵这部分,对话密度最低、信息量最小,但是情感最丰富(简单说就是我哗哗滴哭了)。如果其它两场谈话是动之以理,那这就是晓之以情。两个故乡被美国抛弃的孩子却毅然决然拿起保卫美国的枪,他们要参与历史的洪流、要以此定义自己的人生。但是啊,战争不会因为他们前途光明、热血澎湃而放过他们。

最后说师生对谈。老师认定学生是有天赋的,但是学生自认为看透了政治的虚伪想要放弃政治学习。不完全是这样的,他放弃的不仅仅是课业,而是对国家民族的参与感,对自己能够让世界变好一点的希望,他决定选择只为自己的那种生活。我得说这可真他妈写实,中国的大学又何尝不是这样?还记得刘振山经常说,他们大学夜谈的都是国内外政治,而我们谈的是什么?是男生、约会和漂亮衣服。这当然是时代的变化,也谈不上什么好坏之分,但是电影里是有指向性的。

最后的最后,记者选择了向现实妥协、报道新战略,战争也带走了两个年轻人的生命,看起来世界根本就没什么变化——上位者继续愚蠢冷漠的决策,热血的年轻人仍旧在牺牲,媒体仍旧粉饰太平…但是我们年轻的大学生呢?他还没有做出选择,他会做出什么选择?国家的未来,会如何决定?我简直觉得这是对我——对我们的灵魂拷问,仿佛导演站在我面前,一双锐利的眼睛直视我:你会做什么决定?

 6 ) Lions for Lambs·摘

【Lions for Lambs·摘】¥Professor is a salesman,sales what?saled you to you~¥第一批上战场的人都是被国家遗弃的人。¥一个德国将军曾写道:Such lions led led by such lambs。真不可思议。¥你得干些比得A更重要的事,得了A你也会被遗忘的。

【Lions for Lambs·摘】---“Police Science,Doc.It's really about how to win```just how to win.而不在乎你看上去多蠢多两面三刀多可耻。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他们都没能解决问题,我又能做什么?”---[所以你置身事外?]

【Lions for Lambs·摘】--[你只是尽量把自己与现实社会拉开距离]--“难道你怪责我只是因为我不愿进入你那理想主义圈子?跟我父母一样,总喋喋不休强调如何给我一个更好的生活,却怨恨我乐于接受的选择。”--[如果你有辆豪车,油箱缺油,马路与交建倒退落后,那你的车又有啥用?Rome is burning ,Son]

【Lions for Lambs】梅姑实在太靓啦~片子有点乱,但思辨性很强,其意义在于把个人选择与社会国家命运的联系清楚勾勒,并将作为个人在其中的摇摆于困惑通过对话的方式思辨地呈现于众,让人对舆论、政治决策、青少年教育、公民社会等深深反思。没有一棍子打死,也可能有点鼓吹爱国的成分,但方式很客观
【Lions for Lambs】当然一切也只有在那个国度才有了。虽然教授在最后还是强调作为公民不能对国事置若罔闻,但在天朝,只适合Todd的那套。对那些妄图以个人微小力量改变社会的年轻人而言,当你的观点不足以构成民意,你的愤怒汇不成呐喊,你的无畏不但起不了警醒作用,甚至不能换来怜悯,太傻太天真。

看对手的强大,一定要看他处事的方式而不是成就的结果。无形的力量才是出色的根本。这就是为啥我老给爹娘解释不了美利坚优势在哪儿之处

 短评

cctv6 2013-03-31 11:15

8分钟前
  • 狄恭至
  • 还行

话太多,一向都很反感政客,也一直就不喜欢看政治电影。

12分钟前
  • 私房歌
  • 还行

2008.3.24 DVD

14分钟前
  • Utopia
  • 推荐

很喜欢

19分钟前
  • mm@home
  • 力荐

无聊......

20分钟前
  • 彼岸之葵
  • 还行

2.3 需要去理解這部電影所述的那段歷史

21分钟前
  • 大佑
  • 较差

引人深思

26分钟前
  • skyline
  • 力荐

绝对的明星阵容,可是。。。罗伯特·雷德福在这部片子里演得不错,导的不行

29分钟前
  • leslieQ
  • 推荐

20071118 1530 AMC Festival Walk

33分钟前
  • 公園仔
  • 还行

不同阶级不同人群不同种族不同信仰的人们对于一件事的不同理解。

37分钟前
  • 76.X
  • 推荐

闷了一B。

41分钟前
  • spawn4
  • 还行

罗马在燃烧,问题不在于那些放火的人,他们早就无可救药了,而在于我们这些看热闹的,冷漠的旁观者。

44分钟前
  • 葫芦
  • 力荐

聒噪。

46分钟前
  • BlackBird
  • 还行

和美国政治紧扣。。演员很大牌。。剧情很一般。。感觉没必要把该类题材放到银幕上还浪费了优秀演员。。

49分钟前
  • vivien
  • 还行

此片可以让你对美国政治有一些了解,以及美国国内对反恐战争的态度:民众一开始的支持到不信任、怀疑一切;有一些有理想的年轻人怀着报效国家的崇高理想参军到无奈的战死沙场.. 一战德国人非常尊敬英勇的英军士兵们而他们却被无能的将领领导,将雄狮一样的士兵白白送入羊的口中.这也是本片片名的由来

50分钟前
  • 雷斯特雷波
  • 推荐

我觉得很厉害。虽然全是对话,但很发人深省,好几处共鸣。扣到片名的时候尤其赶脚“原来如此~嗯嗯~”。俺赶脚这种片只有阿美莉卡家能拍。这种纯以角色间的语言冲突提出问题展开辩论的戏我并不讨厌呐。可惜看的时候周围乱糟糟的都没看全,得再看一遍琢磨琢磨。

55分钟前
  • 浮游海月
  • 力荐

cliche

56分钟前
  • DEW
  • 还行

两条线索,让争论成为主要的论证,感觉很棒的设计。叙事很帮

60分钟前
  • 阅微草堂
  • 力荐

1小时前
  • 冇有
  • 较差

虽稍嫌直白,但可贵的是不给答案,但又不苟且态度,尽在不言中。

1小时前
  • novich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