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桂河大桥

战争片英国1957

主演:威廉·霍尔登,亚历克·吉尼斯,杰克·霍金斯,早川雪洲,詹姆斯·唐纳德,杰弗里·霍尔内

导演:大卫·里恩

 剧照

桂河大桥 剧照 NO.1桂河大桥 剧照 NO.2桂河大桥 剧照 NO.3桂河大桥 剧照 NO.4桂河大桥 剧照 NO.5桂河大桥 剧照 NO.6桂河大桥 剧照 NO.13桂河大桥 剧照 NO.14桂河大桥 剧照 NO.15桂河大桥 剧照 NO.16桂河大桥 剧照 NO.17桂河大桥 剧照 NO.18桂河大桥 剧照 NO.19桂河大桥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6:06

详细剧情

  二战期间,日军占领了缅甸边境的一个战俘营。出于战略需要,日军将在缅甸与泰国交界修建一条大桥,同时希望战俘营里战俘出力,但英军战俘代表尼科森上校(亚利克·基尼斯 Alec Guinness 饰)认为这违反日内瓦公约拒不执行。于是尼科森等人被关了禁闭,但是没了尼科森的带领, 战俘们表现消极,而且因日本设计方面的不足,建桥工作陷入了停滞。日军无奈只好放出了尼科森等人,获释后尼科森感到在破坏一切的战争里何不做点建设,于是开始投入到建桥的工作。与此同时,逃出去的美军俘虏希尔兹(威廉•霍尔登 William Holden 饰)接受盟军一个特别任务,就是大桥建成之日将它炸毁。

 长篇影评

 1 ) 电影《桂河大桥》|大卫·里恩说,对于战争我们还要学习很多

我热爱印度,我不可能从头再来 但是,有时候 突然你会意识到你到了军旅生涯的尽头 而你感到彷徨 你问自己,整个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如果那时那样做又会有什么差别 ——Colonel Nicholson在桂河大桥上的感慨
桂河大桥

电影《桂河大桥》讲的是,在日泰同盟期间的1943年,日军强迫英军战俘修造一座跨越桂河的大桥,以贯通曼谷和仰光,便于进一步军事扩张。

在影片一开始,一批穿着破烂的英国军队在上校尼克尔森(Colonel Nicholson)的带领下,迈着整齐的步伐,口哨吹着《布基上校进行曲》,被日军羁押到第16战俘营。作为战俘的指挥官,斋藤上校(Colonel Saito)上台讲话提到了重要的三点: 1.英军战俘将要修建一座跨越桂河的大桥; 2.军官要和士兵一起干活; 3.逃跑是不可能的,所以没有铁丝网,没有围栏,没有望哨。

斋藤讲话

最后斋藤上校引用山下将军的格言“在工作中寻求快乐”,指的是日本陆军上将山下奉文(General Yamashita),他在1942年2月以三万兵力战胜有着八万兵力的英印部队,迅速占领新加坡,因此获得“马来亚之虎”的名号。对英国人来说,失去新加坡是他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经历的最灰暗的时刻。用丘吉尔的话来说,这是“英国战争史上最大的一次灾难,最大规模的一次投降”。

在当天晚上的军官会议上,尼克尔森就提到他们是当时在新加坡被俘虏的,给影片的大背景做了很好的注释。

在新加坡...

尼克尔森是一名典型的英国绅士,一个在印度服役28年的军人。他有着自己作为军人的组织和原则,散发着军官的人格魅力,到达营地的当天晚上就组织召开军官会议,确认了几点: 1.否决詹宁斯指挥官(Jennings)的逃跑议题,不仅因为逃不出去,而且违反战争法。 2.工作照常开展,我们是战俘,我们没有权利拒绝劳动,但要让我们的人感觉自己是战士而不是奴隶。

他们就会还是士兵

尼克尔森在影片中代表着文明的一方,坚持“没有法律,就没有文明”,拿出《日内瓦公约》第27条“交战国可以雇用战俘去做他们合适做的工作,指挥官除外”,反对斋藤要求军官劳动的命令。

尼克尔森经过一日的暴晒,被日军毒打后关到了烈日下的铁皮屋——称之为“闷室”,在斋藤三番两次地劝说下,还是坚持自己的原则,还威胁要把斋藤的行文写进报告。斋藤也是受上级命令完成任务而已,工期太紧要利用每一个劳动力而已,在5月12日之前完不成的话就得切腹自尽,捍卫武士道精神。

阳光下全体军官暴晒

建桥工程开始一个月后都毫无进展,斋藤着急了,换自己来指挥也不行,最后还是认输,让尼克尔森来指挥战俘。全体英军上下欢腾,抬起他们的上校呼喊道“He's done it! He's done it!”只留下斋藤在小房间里哭泣…

He's done it! He's done it!

建造桂河大桥自从尼克尔森的团队接手后,在选址、作业分配、分工细化、工作量都提出与之前日本工程师的不同之处,工作开展迅速,大桥已初具规模。以尼克尔森为代表的英国方,不仅在科技工程上,更是在精神和肉体上战胜了以斋藤为代表的日本方。

重新选址

桂河大桥逐渐变成了尼克尔森的人生意义,采用榆树桩是希望大桥能像伦敦桥一样屹立六百年,千古流传,梳理铭牌是希望将来过桥的人们会记住它是由一群英国战士,甚至是在被俘的情况下修建的。

SOLIDERS OF THE BRITISH ARMY

在影片最后,另一支英国小队受上级命令,来炸毁桂河大桥。年青士兵乔依斯(Joyce)告诉他这是英军的命令时,尼克尔森问自己 “What have I done?”,战争就是这样残酷,让一个恪守原则的老兵怀疑起自己。

炸掉大桥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在战争中,艰苦创造出来的工程却能被有预谋地炸毁,在生活中,努力争取奋斗却毫无结果还是一事无成,这或许就是导演大卫·里恩想告诉我们的,关于战争我们还要学习很多。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亲切的桃子,2018年12月2日

 2 ) 战争背景下的英伦精神(一)

由英国著名电影导演大卫•里恩执导,威廉•霍尔登、杰克•霍金斯、亚历克•吉尼斯、早川雪州、詹姆斯•唐纳德等主演的经典反战电影《桂河大桥》获得了第三十届1958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剧本、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摄影、最佳剪辑、最佳音乐等七项奖及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影片等四项大奖。名列美国评选的世界100部最惊心动魄的电影第58位。英军上校尼尔森的扮演者,英国明星亚历克•吉尼斯则因其在该片中的出色表演荣登当年奥斯卡影帝宝座。这是自《西线无战事》二十年来,战争题材影片的第二次夺魁;也是继《王子复仇记》后,英国影片又一次捧走了金像奖。本片根据法国皮埃尔•布勒的同名小说改编,总投资300万美元,在斯里兰卡的原始森林中全程拍摄,被称为50年代最雄伟的战争片。整部影片虽是战争故事,但只有片尾出现少许战争场面,片长2小时45分钟,与原著相比,影片虽消解了些许幽默感,但扣人心弦,在刻画人物与视听语言方面发挥到了极致。影片叙事手法独具匠心,开篇气势恢宏,根据乐曲《鲍吉上校》改编的《波基上校进行曲》被士兵们用口哨演绎的异常精彩,而结尾部分作为全片的高潮,炸桥这一镜头震撼人心,影片给观众带来的思考与视觉享受无与伦比。

 3 ) 在方寸间周旋——桂河大桥的人物

(我将桂河大桥列为我的TOP1,如果不写点什么实在是说不过去。)

有些电影我们说好,是因为年代久远:「在那个年代能拍出这样的电影,是非常了不起的。」比如蝴蝶梦、日落大道。
但是桂河大桥不属于这类,桂河大桥属于「即使放到现在,也非常了不起的电影。」

影片构造的矛盾冲突、宏大取景、英式幽默、民族性、音乐(据说被《让子弹飞》又加以采用),前人所说已经臻于完善了,我就来说说人物性格。

正如我钟爱《美国丽人》一样,“冰山式”的人物最深地吸引着我:在影片100-150分钟中能呈现的人物及其人格只能是一小部分,那剩下的九分如何传达,就看导演的本事了。

1、
舍尔斯(Shears):舍尔斯是片中性格最鲜明的角色之一,他冒充军官,胆小怕死,结果被捉出来只能尴尬地「奋勇报名」,中间因为跳伞又出过不少窘相,闹了不少笑话。这个也是最容易体会,最好逗笑观众的角色。

2、
乔伊斯(Joyce)
英版陈冠希。游泳健将。加拿大蒙特利尔的会计师。自愿来被美国人舍尔斯将东南亚视为地狱:他的舰队战友死于各种当地流行病——疟疾、痢疾、脚气、坏疽,以及饥饿、蛇咬。而超越这一切,让乔伊斯畏惧的,只是无聊。连常规部队都不能满足他那颗躁动到发烫的大脑:「他们不需要我去思考」。

3、
罗登(Warden)
在最后一幕可以清晰地看到,他将戒指戴在小拇指上,意味着「独身」,而以他的年龄、地位和绅士风度,终身未婚可能性很小。那冒昧地推测一下他整个的人生轨迹:
剑桥大学化学系教授,为人严肃,做事严谨。中年丧偶,于是投身战场,以性命相搏:「新加坡陷落的时候,他殿后,炸掉了几座大桥。」「日本人抓到他之前,他又已经部署了许多个引爆装置。」

但是,我倒觉得戏份不多、对白星星点点的小人物最能体现导演尺寸间周转盘旋的能力了。而里恩恰恰完成了这个不可能任务:他把每一个配角甚至龙套都塑造得有血有肉。小处难做好,所谓「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4、
科林普顿医生(Clinpton)
他瘦弱却胸有道义。在尼科森和斋藤两不相让而前者面临生命威胁时,是他从疗养院里跳出来反打一耙威胁斋藤。虽然挨了一耳刮子,最后还因为体力不支热晕过去,但他证明了自己的勇气和正义感。
同为英国人,他不像罗登或者尼科森那样古板,他利用医生身份看望了尼科森,贿赂了看守,还送去了食物。他期望达到妥协。
他爱护病人。一个人照料那么多伤号,他做的井井有条,说明他医术决非中庸。一向严苛的尼科森也表扬过他:「You are a fine doctor, but u have a lot to learn about the army.」
然而,内心中,他隐约感到不安,但医护人员的身份和战争经验的缺乏让他不敢去说服长官。所以他对整个建造工程保持着观望的态度,他不愿意随同尼科森在桥上看火车经过。
最后,尸横遍野,同胞相残,他痛惜地说:疯了!疯了!

5、
斋藤上校(Colonel Saito)
从他掴击尼科森上校可以看出三点:他不懂得尊重人;日军没有尊重战俘的传统;他也曾被他的长官这样侮辱过(不一定是扇巴掌)。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最后让步的是他了:相比于死亡之于尼科森,上级的威压几十倍地压在斋藤头上。他不是一个胆小的人,他甚至那样要面子,这也就不难理解他隐秘压抑的哭泣了。

再联想电影中给出的他的身世信息:伦敦理工学院留学,那个年代日本能够出去留学的绝对是国内最优秀的人才,自负、敏感、好强,典型的优等生;
父亲强迫下,他投笔从戎,放弃了艺术而改学工程。这是两个差别很大的职业、专业,至少我们可以推测,他即使不学艺术,也更可能从事人文、社会学科,决不会对离了千万里的工程感兴趣。对长辈、上级俯首帖耳,无论是家庭里还是工作上都战战兢兢、汗不敢出;
留过学,学的正是工程,那他完全知道英国工程技术的发达,片中他却不想承认。迫于建造期限逼近,他又不得不将指挥权交予尼科森上校。整个大桥建造的过程就是他的民族自信心崩塌的过程,到后来,无敌大日本帝国的上校也只是把建桥当做任务了。
所以片尾大桥建好的时候,尼科森上校赞叹连连,他却一言不发。斋藤的座右铭是「Be happy at your work.」这几个月,他一点也不开心。因为此时军人的荣誉、胜者的优越感都荡然无存,造桥只是为了不受惩罚。

有一个细节:当英国军人庆祝大桥建成时,斋藤在屋里写好家书,割下一束头发。这种小地方第一次看都不会有感触,第二次、第三次却觉得电影里的这个人物就好像站在你眼前一样,看多少遍都不会觉得腻。

6、
最后说说尼科森上校。
在大桥建好后,一向硬汉的他也忍不住吐露衷肠。我个人也非常喜欢这段,所以全文引用:
「明天就是我服役的第28年。28年的和平和战争,我在家的时间不超过10个月。但这种生活也不错。我爱印度。我不可能重头再来,但有时候你会突然发觉你回到了开始,你疑惑,你问自己: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这样,或者那样,有什么不同。与其他的职业比起来。但我必须承认,我经常这么想。」
「但是今晚,今晚……」
「算了,我走了」
在此时,他已经将大桥视作足以安家立命的成就。从此人生再无遗憾。
考虑到日军攻陷新加坡是在1942年2月,那他们被俘虏应该晚于这个时间。从桥上的1943年2月-5月的建造时间来看,尼科森上校应该是在1915年参战,恰好是一战激烈的时刻。毫无疑问他是个硬汉,而铁血柔情、「百尺钢化绕骨柔」也最让人动容。

当然,以上所有的推测都可以有第二种、第三种甚至无数种可能——而这恰恰是这部电影的魅力所在。
还有带路的老农和姑娘们,当姑娘说出「Lovely」的时候,我骨头都酥了:美丽,温柔,大方,善良,坚强,健康,聪明。当这所有的优点都汇聚到一个姑娘身上的时候,很难不爱她,而且是那种纯洁的爱。

这种电影虽然冲突感十足,比如说在电影院放到最后尼科森上校和乔伊斯肉搏时,所有人都屏息凝神,不能再紧张了。但正如《美国丽人》一样,这种让人屏住呼吸的冲突甚至流血牺牲,却同时让你觉得没有一个坏人,每个人都是有血有肉、有情有义,都是身不由己、百般无奈,都是值得同情、值得怜悯的。这种真善美,将人性的光辉和伟大永远地刻印在了胶片上。


其影虽已末,千载有余情。

 4 ) 连个鸟都没打出来,你们到底图个啥

桂河大桥,久闻大名,一直没看,私底下还和卡桑德拉大桥傻傻分不清楚。
趁着要过年,开始看大卫.里恩的片子,今天总算到了这一部。关了灯,对着显示器,两小时四十分的观影过程相当愉悦,真真名副其实的好电影。
以一只飞鸟开始,以一只飞鸟结束,蓝天之上,自由翱翔,无拘无束,简直像是剪错了胶片,混进了BBC的自然纪录片。
看完之后越想越觉得有趣,整部片子几乎没有提到上帝或者神,倒是法律被一再提及。而被称为文明基础的法律与秩序最后却将人们导向了疯狂,“疯了,全都疯了”,另一方面,冥冥中似乎有一种更强大的力量——当然我不是在说编剧——不紧不慢,一直在按自己的节奏走着,几乎无视了拼死拼活的大战,无非惊起些蝙蝠,染红一池清水,河毫无顾忌地退着它的水,鸟自在的拥抱着它的天。
巧合,而不是计划主导了本片的走向。或者也可以理解为,是编剧刻意回避了好莱坞那套主角要做出决定,行动起来,推动剧情的规则。
美国人突如其来的落跑,侥幸的避过一枪,落在河里,然后侥幸的遇到了友好的当地人,又侥幸的在漂泊中被友军的救援直升机发现……没有躲着主角飞的子弹,也没有失败后的努力,直接就在医院勾搭上了美女护士,等着退伍回国。而另一方面,四人突击队跳伞直接吊死了一位,根本没给营救的机会。降落之后又刚巧遇上了一位导游,他指出原定计划中的那条路日军太多,走不了,之前赶鸭子上架地借调美国人的力气算是白费了。安完炸药,第二条却发现河退了水,引线露在水面上面,几乎前功尽弃。英国军官想要保护大桥,却被炮弹波及到,自己炸毁了大桥。一种不可知的伟力一直打乱着他们的计划,除了造物弄人,还能说什么呢。
也许是过度解读,但是在那一切都透着神秘气息的东方雨林里,看着无边际的灌木,踩着不知底的污泥,人怎么可能不乱想呢?特别是四人突击队里还有一位“想象力过于丰富”的年轻人。

说到人,可能比那本来就不怎么可知的自然力更神秘。
日本军官,这个人令我困惑。从开头心狠手辣几乎完全符合我预期的形象,到中段外强中干简直可以称作傲娇的屈就,再到结尾神思恍惚一语不发仿佛他才是俘虏的倒霉相,即便他不是本片里最有厚度的人物,至少也是最令人好奇的人物。
在英军载歌载舞庆祝大桥竣工的时候,特意插入了关于他的一段叙述,写信,割头发,小心地把短刀放进外衣口袋,简直是要剖腹的样子。在大桥剪彩仪式上,他挥刀斩断彩带,默默地退到旁边,一副心不在焉的模样。英军长官自豪地走过,检视着大桥,仿佛日本人才是俘虏。
他的心里到底在想什么?
是要自裁吗?
因为英军过于杰出,显得自己毫无领导力,武士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吗?
因为其实靠自己根本完不成上面的命令,觉得已经不配为天皇效力了嘛?
因为见识到了英军长官的绅士风度而惺惺相惜,所以暗自决定放走他,然后一死向天皇谢罪吗?
……
影片里没有交代。
之后的事是,他浑浑噩噩地被英国人叫下桥,呆滞的走了一段路,惊慌地摸了摸胸前装短刀的口袋,一脸难以置信的表情反问了句炸药,就被人刺死了。

再说那两位英国人,一位贵族气满满的军官,一位稍有极客感的炸药专家。本来都挺讨人喜欢的,正面而又不高大全,但是结尾,这两位,一个破坏了自己军队的行动,一个没有如讲过的那样向大桥开火而是把迫击炮轰向了自己人;一个自己质问着自己“我究竟做了什么”,一个对着畏缩着的女挑夫大喊“我不得不那样做”。
他们的转变显然是全片的重点所在——至少大家都会这样看——所谓战争扭曲人性。
两人有非常成熟的一面。军官有荣誉感,坚定不屈,律法至上,俨然是名著里描写的那种绅士。炸药专家不漏锋芒地强迫美国人入伙,有责任感,理性,几乎就是什么推理小说的主角了。
然而军官最后敌我不分,炸药专家出场的时候还带着几分顽童心态。
军官那种总要留下点什么/追求卓越/对自己作品非常狂热的心态,似乎耳熟了一点,就像是人们对艺术家的评语。如果没有战争,他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这种人会平凡的度过一生吗?
难说。
但是毁灭一切的战争却给了他创造一些东西的机会,一些也许可以“流传六百年”的东西,他做了,而且成功了。但是很显然,他背叛了他的国家。
只不过,回过头来,战争却是国家发动的,不论那是不是他的国家。战争中,人们被迫站队,血与火破坏了思考的能力,非友即敌的鲁莽论断统治着人心。谁还能记得战壕对面其实就是另一个你呢?都是名为人类的生物呀。
不是在给军官洗白,只是,如果你本来就是在进行着一件荒谬的事,你要如何从这团混沌中分出对错呢?
至于炸药专家,没有战争他大概会继续做他的教授吧。作为四人突击队中唯一的幸存者,他后来又怎样了呢。每个人的人生都引人遐想,战争却使无数人的人生戛然而止,没有后续,而又令少数人的人生家喻户晓,毫无悬念。
打来打去也打不出个鸟,到底图个啥啊。

写了几大段,似乎都是些前后不挨的废话,基本脱离了电影层面……其实嘛就是想说,打仗什么的最讨厌了,不如大家一起关了灯看电影,就算是爱情动作片也是好的嘛。

 5 ) 反高潮的英雄

美国人拍的《桂河大桥》是部经典电影。有些电影经典在于它的历史地位,由于它先行的探索,使后来人从这里找到前进的方向,并把这条小路变成柏油马路。另有一些经典属于很难被超越的巅峰之作,作品本身独辟捷径,很难被复制。电影世界所蕴含的艺术深度与创作灵感,不是高科技制作的问题,这一点就是翻拍电影与首拍版本的区别。
电影一开头很有乐趣。镜头语言的幽默感,美国战俘懒散娱乐的段落,让观众感受到影片由远至近苦中作乐的氛围。到了英国军官以死抵制日本军官命令的时候,那本滚落在地的《日内瓦公约》副本成为日本人藐视一切的证据。英国人的轴劲为他们赢下这一回合,随后立即开动马力,为日本军官解燃眉之急。先是提高战俘们的工作进度,然后确定新的工程目标,重新选址,终于在要求的工期内,开通了铁路。这段故事表现出英国人的固执与傲慢。他们始终认为自己对生活对信念孜孜不倦地追求,生活必将给他们一个令人满意的高分。最后英国军官发现了由美国战俘带路的炸桥小分队,虽然引爆手死了,英国军官在咽气之前,趴在了引爆器上,炸毁了他引以为傲的大桥。这座大桥是他对自己战俘生活的自我救赎,就如他所说,修桥不是为了向日本人示好,而是为了让自己的手下这群英国士兵,不会因为虚度时光而丧失人生目标,只有这样,人生才有意义。英国军官这么说,也这么做。从指挥调度到重新选址,他都全力以赴,无论自己和手下的军官们会不会被晒死,他都会坚持军人的原则。以死力争国家与军队的尊严,然后,对自己的工作与承诺全力以赴,就是按中国优秀士大夫的标准也绝对够格了。
幸好英国军官没有一轴到底,临死前,把自己苦心修建的、象征困难时期凝聚力的大桥炸毁。
这部电影的宣传就点出,电影里的部队军官即代表剧中个人形象,同时也代表其所在国家老百姓的典型性格。
美国军官喜欢泡妹妹,遇到大事临头,自己的利益置于虚无缥缈的国家利益之上。很明显,他们所理解的国家利益不知什么时候能兑现,说不准明明执行了公务,还被领导批评不会干活,不会保护自己,所以,他们的行动中首先确保自己的安全,然后才去执行国家计划。这种想法没错,如果自己被俘或残或死,搞不好自己的小命就坠落到国家行政机关的文山会海之中了,除非某天良心发现,才会想起有这么一个人需要国家去拯救。
不过就这种人而言,他们不会为组织做太多的工作,也不会对组织抱有太大的希望,属于自给自足型。要不是因为偷换已阵亡上级的军衔,他说不参加炸桥小分队就不参加了。如果他不参加炸桥小分队,就要面临军事法庭的审判。一旦炸桥成功,他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回国了。
美国人很会适应环境。在日本军营里,油嘴滑舌地辩解,再用高级打火机说服日本军官批准自己的病假,让他可以大热天泡病假。要不是轴劲的英国军官添乱,这次炸桥小分队的伤亡可以更小。这是英美军官剧中人物性格上的冲突。
日本军官眼里只有上级和天皇,对他来说,战俘跟尸体没什么区别。所谓“幸福地工作”,只是一句美丽的谎言。影片一开始,就交代了美国军官埋尸无数,日本军官讲话时,仍然用“幸福地工作”来勉励战俘们。
这是日本人的惯性思维,在他们眼中,失败就是自杀,没别的路可走。对于失败者的家族来说,死亡是一种程序,一种生命取得最后尊严的一种方式。所以,他们生来不需要人道,不能忍受失败,在他们眼中只有成功和死亡,没有投降这种说法。
胜者为王,败者自杀。这是日本武士残酷的竞争法则。既然用这样的条件要求自己,日本军官无论他怎样辩解,也用同样的标准衡量他管理的战俘。对他来说,这些战俘生死无所谓,关键是及时开通那条铁路。
轴劲的英国军官帮了日本军官大忙,作为指挥官的日本军官看到战俘们的变化,以及工程进度,对英国军官逐渐改变态度,建成后言听计从。建成前,晚上的庆功晚会上,战俘们轻松娱乐,且鬼且女的装扮让人忍俊不禁。
战争不仅带给人类创伤,也给人们一个看待世界的角度和机会。不同的人性格局在这场战争中所赋予的角色各不相同,要是没有这场戏,我们就没有机会欣赏在崇山峻岭中艰苦拍摄的外景,或湍急或缓慢的河流,让人绝望疲惫的沼泽,漫无边际的原始森林。电影最关心的是英国军官为了自己人生目标,苦心修建的大桥,实际蕴含着人生的意味,即重要的是过程,不是结果。每个人都有自己或明或暗,或名或利的人生目标,重要的是一直朝那个方向去努力,而不是自己最终排名多少。
电影后半段炸桥戏中,英国军官成为了反高潮的人物。后来拍摄的战争电影为了影片高潮的需要,顺便搭上国家意志,让观众在快乐中悲伤,比如《拯救大兵瑞恩》,不会轻易地把影片的重要角色以反高潮的戏剧段落下场。
前半部英国军官让已成涓涓细流的战俘们,如河流般汇聚,流向开阔的河道。后半部分以美国军官为主线,观众感情对之如河水滔滔的英国军官转眼变成为日本人死心塌地干活的军官,这时观众的感情对他如蓄洪水库,炸桥小分队又成为主线。等大桥炸完,观众们心中终于石头落地。
以现在人的眼光来预测,一旦这部电影现在拍摄的话,一上映肯定会出现,由于英国军官反高潮的行为,使剧情不利于盟军们战友之间的感情,就连日本人也要站出来,指出电影对日本军人描述失实的地方。这官司大了,好几个国家的大使馆,文化官员都得忙着上电视、报纸,发表自己的意见,解释电影初衷,其实这就为了一个剧情。
电影中的故事和角色成为文化领域纷争的导火索,甚至成为国家交流的不利因素,电影负载太多意识形态领域的概念,稍有不慎就官司缠身。当然也有人藉此炒作,让更多的人对此感兴趣,这是后话。
戏剧被商业化政治化“规则”了太多,所以,才会缺乏棱角,缺乏自然。单看电影不会觉得有何不妥,只有与早期电影做对比,才能看出早期电影与现在电影目的性与政策性的区别。
过高的艺术出版制度扼杀了艺术市场。对于一个需要民间传播的文化艺术来说,没有民众,就没有基础。在文化净土中,缓慢生长,更多地赋予官方态度的艺术根本没有生存能力可言。
这部电影本身没有参杂这些意识形态的东西,才让我们看到极富情节、戏剧感的电影,这是一部成功的战争片。

 6 ) 桂河大桥

十分工整的三幕剧作,第一幕是英国长官和日本人关于军官是否参与建桥的抗争。但现在看来这一幕是没什么意思的,也不理解军官不干活的胜利为何会引起整个英国战俘的狂欢。

第二幕就是希尔斯逃出之后被安排回来炸毁大桥前后,他如何惜命不愿意重返。

第三幕就是小分队炸大桥。

电影的人物做的很好,各有深度。

 7 ) 士兵眼里战争的意义

时长两个半小时,围绕一座桥,小日本建桥为侵略,盟军炸桥为阻挡侵略,这是上帝视角,士兵并不是上帝,他们眼里只有上级命令和生存下去

如果没有战争背景,更像是两个甲乙两方合作建设大桥工程,双方权衡利益,相互磨合,简政放权,最后圆满完成指标,俨然一个职场肥皂剧

但是战争和敌我双方是客观存在的,敌对双方要拼杀生死,可一切的意义是什么呢?建造大桥过程中,对于英国俘虏,造桥的成就感驱动着他们,这只是一个委派工作。

而盟军为了战争得胜利又要炸掉它,美国佬男主在上级受伤后一番演讲词仿佛点出来主题:摒弃无关意义,享受当下生活的乐趣,活着才是一切的基础。

但是在结尾,他一样义无反顾的为了炸桥奉献生命,因为他们为了到这一步付出了太多,几个战友的生命,历尽磨难,不能让付之一炬,眼看英国俘虏军官要葬送掉这个近在眼前的胜利,他选择了完成自己使命。

被炸掉得大桥仿佛在控诉战争这个魔鬼,好端端的大桥利国便民不香么,炸个一干二净为什么?日本人真的知道自己为了什么在璀璨生灵,屠杀无辜。

那几个能吃苦的女人才揭示了真相:人的生存的力量无穷的,战争并不能战胜的了

 短评

战争电影拍到这份上,也算是极致一景了。就算是一部东南亚风景片也不为过。战争场景考据、两位军官和一个二等兵军痞的对台戏,几个配角的刻划:甚至日军死者的刻划,无不显出大魄力。印象深刻的画面有三个,一影片开始时的大场面,二杀死日军时惊起的群鸟,三发现桥直到火车坠入河中。三主角象征三国家

8分钟前
  • 文泽尔
  • 力荐

大卫·里恩“史诗三部曲”首篇。叙事克制,节奏平缓,高潮和结局那一跌造就传世经典。人物刻画极为生动细腻,三位主角分别代表了英、美、日三个民族的典型性格。以飞鸟空镜头始,以飞鸟空镜作结,似乎在嘲讽“你们这些愚蠢的人类,瞎折腾了大半天,到头来一片废墟”,疯狂而荒诞的战争。(8.5/10)

12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我一度想睡去……

13分钟前
  • 小刀周远
  • 还行

生动且趣味十足,除了日本长官太流于表面,其他人物的塑造完全符合了我的预期,结局误打误撞晕倒在了引线启动装置上是最好的安排,正如英国长官因为所秉承的principle让他已经忘了自己是谁,自己究竟干了什么,若是关键时刻幡然醒悟来个最后一秒营救反而失去了启示性。

14分钟前
  • 疯恋枪梦
  • 推荐

作为战争片,主题很深刻,取景很精致

19分钟前
  • 可缓缓归矣
  • 推荐

大卫·里恩拍的大远景在五十年代必是无人能敌,这也估计是最早能彰显现代大片范和史诗气质的电影之一了吧,不过整体古板、专场生硬,本质上甚至不如同时期很多反转小片吸引人。最后三十分钟比前两个小时的总合还要精彩。★★★☆

21分钟前
  • Ocap
  • 推荐

挺怕看这种片,看完后总有点莫名的伤感

23分钟前
  • 潇潇暮雨
  • 推荐

片長稍長,但是整部片結構完整,現在看來仍然是十分優秀的電影,片中的字幕與配樂很有那個時代電影的風格。電影中沒有正反雙方,三位不同國藉的軍人形象各具特色,一改反戰電影的沉重主題,在張弛有度的情節中發人深省,思想尖銳深刻的同時亦是一部極具藝術性與觀賞性的佳作。

25分钟前
  • mingjoyce
  • 力荐

看了以后特别感慨,但是拍的很有画面感

29分钟前
  • 吃货月
  • 推荐

可见,大卫·里恩真的是个很注重细节的导演,言语表情、场面调度、动作设计......都是尽量让故事向真实靠拢。有两场戏很喜欢:追杀日本士兵和结尾炸毁大桥;没有刻意地戏剧化设计,没有配乐的渲染,但仍然能通过写实的呈现,让观众揪心接下来的事态。不过,这样的故事、节奏于我还是有些闷的。★★★☆

33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B】哎 我果然还是不喜欢大卫里恩,不过最后的三十分钟真是棒啊。

35分钟前
  • 掉线
  • 还行

战争吞噬了内心,疯狂代替了理性,但经典叙事节奏下这深刻的主旨又显得亦庄亦谐,主角们的刻画丰满立体,几个重要配角的安插也极其到位,环境与人物之间相互映衬,共同谱写出无序的史诗。

36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完成这座桥的不是一群奴隶,而是一群战士” 更喜欢前面英俘跟日本军官对峙戏,无比精彩。在有限的12周里,如何让沦为俘虏的战友不虚度时间、意志消沉,而是有事可做、还受重视、有成就感…如何把被俘虏局面扭转为平等甚至俘虏别人,军民同乐,这是这部战争片最魅力的地方。《鬼子来了》灵感出处

37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真.史诗片,观感好过更有名的《阿拉伯的劳伦斯》,姜文的《鬼子来了》俘虏变主人的创意居然来自这里,一比方显相形见绌。它的包容性来自咏叹人性有共通的同时,也承认了各种价值观无法彼此理解的永恒宿命,那些丛林中摇动的杀机,夕阳下桥的剪影,单论视觉也是终极杰作

41分钟前
  • 长发奎因
  • 力荐

被大大的震撼了,深重的主题,尖锐的形而上冲突,精美的取景,个性化的人物刻画,结尾处令人惊悚的人性抉择与情节高速紧张,实在是一场华丽的史实级电影。

45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8/10。美国人刚登场在铁道旁一根根树立十字架并受贿开病假,暗示死亡结局也讽刺了牺牲的无意义,斋腾对竣工的迫切心情与工程建设上的无能成反比,铺垫英国长官造桥不惜动员病人的高效,高潮处炸火车伴随士气高昂的口哨进行曲解构了英国长官的虚荣,破坏小队与巡逻兵的遭遇战对丛林鸟群的拍摄呼吁和平。

46分钟前
  • 火娃
  • 推荐

尼科尔森痴心搞建设,沃顿上校怒毁桂河桥--桂河大桥劳伦斯的救赎。我以为尼科尔森是心中自有金蝉脱壳妙计,没想到真的是傻逼透顶,真是别具一格的反战片。与其说是批判战争的残酷与荒谬,不如说是大卫里恩花了那么多钱就是为了开个黑色幽默的玩笑,狠狠地嘲笑迂腐的英国军官。胶片质感极好,末尾剪辑牛逼,有一半功劳是前面平平无奇的铺垫。

49分钟前
  • 阿孝咕
  • 推荐

个战俘营。出于战略需要,日军将在缅甸与泰国交界修建一条大桥,同时希望战俘营里战俘出力,但英

52分钟前
  • (๑⁼̴̀д⁼̴́๑)
  • 推荐

David Lean的master-piece之一。换作是我,或许我也会去建那座桥,或许我也会不顾一切去炸那座桥。人性在特殊时刻的转变和扭曲,这是自我与自我内心的角力。反映出面对战争不同国家不同人之间的文化差异和思考方式的区别,以小见大,点线面皆窥,不可谓不恢弘。

53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以史为镜,虽然更多的展现个人,但透过人物也可以感受到二战的死亡气息。

57分钟前
  • ╯^╰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